高校债务风险要靠多元化的融资来化解

 作者:未知    113

 国务委员陈至立近日表示,目前高校债务存在潜在的风险。要把高校负债问题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国务院有关领导首次在公开场合就高校负债问题发表意见。(《新京报》1月2日)

  高校巨额债务,不仅让高校自身束手无策,更让国家高层伤透了脑筋。先是去年9月份,教育部长周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大学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全部债务这个前卫观点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一个月后,国土资源部官员站出来,公开亮明了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对大学“卖地还债”说不。现在,国务院领导,再次将高校负债问题摆在台面上,提上了议事日程。

  客观地讲,由于高校近年来超常规的发展,已欠下银行2000亿元的巨额贷款。其资金来源基本有两个,一是少量财政拔款,二是大量银行贷款。在现有狭窄的融资体制面前,大部高校都抱着这样一个心态:不贷白不贷,贷款还不起,反正有国家财政兜底。如此以来,高校之间好象开展起贷款竞争比赛,你追我赶,仿佛哪个高校贷款多,哪个校长有能量和能耐。

  因此,就目前而言,笔者觉得,国家既要积极探寻解决债务的良策,更应集思广义,未雨绸缪,用超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技艺,来思索出高校怎样避免超常规发展冲动的良策,以及规避天文数字般巨债产生的公共政策尽早实施。

  我觉得,要规避高校巨额债务的产生,最好的路径是拓宽融资渠道,有了多元化的融资,不但不会产生债务危机,也会从使高校变得越来越富有。在这方面,国外大学有很多先进的做法,可供拿来借鉴。

  归纳其做法,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在公共政策上向高校融资倾斜。譬如,俄罗斯政府鼓励高校自身进行创收,国家对其免于征税。二是接受社会捐款。2006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三是良好的基金管理。美国高校利用社会捐款,形成一笔庞大的基金,并通过智慧化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保值增值。比如,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来管理,并且以政策资产组合(policyportfolio)而闻名于世,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则以首创绝对收益基金而著称。正是这些创造性的投资战略使得哈佛捐助基金从1990年到2005年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耶鲁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年间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并且,为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还制订了严密的使用和监督规则。

  反观国内,目前的教育领域的市场化融资,还很幼稚,很不成熟,尚未真正起步。只有两个民办学校,一个是新东方学校和诺亚舟,在没有任何公共财政的支持下,才不得已破釜沉舟,在美国挂牌上市。它们勇于突破融资体制瓶颈之举,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面教材。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2月26日,在“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透露说,对于部属高校的负债问题,财政部和教育部已有了初步方案,只不过还是技术性方案。尽管方案还未最终成型,也未向社会公布任何方案细节,但是,笔者仍期望,应把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写进即将实施的方案里。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我敢打保票,准能遏制高校欠债愈演愈烈的怪圈,政府根本用不着为高校还债再绞尽脑汁了。
 多元化 险要 要靠 多元 融资 化解 债务 高校 风险

扩展阅读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债务陷阱的: 第一步,带着满腔的热情,奋不顾身地掏空家底,夫妻的所有积蓄,父母的养老储蓄,甚至拿房拿车抵押。一旦失败,必然一无所有! 第二步,各种

  作者:mys5518详情


为什么很多人创业不成功,原因很多。但很多时候是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和面对风险的对策没有预设有关。做销售培训3年,从最早接触来培训,无论是老师讲的还是书上学习的,往往都是告诉你培训师做什么?怎么做好培训?但

  作者:蒋观庆详情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总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包括居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其它行业比,目前国内在房地产金融包括房地产企业融资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都显得较缓慢,包括很少有可操作和突破性的研究;譬如

  作者:张健详情


无论我在房地产总裁班和MBA班讲课还是业内朋友见面,总有人会问“张老师,我现在急缺几千万(或几个亿),能否帮忙融资?”当然我会非常乐意帮助,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与此同时,我也一直认为房地产企业融资是战

  作者:张健详情


我们知道房地产业对中国内地来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它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并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包括房产价格

  作者:张健详情


房地产企业融资不论是房地产公司融资和房地产项目融资,资金渠道可以有很多,但是资金性质无非两类,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不能简单笼统说拿一种方式更好,只能说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与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有时企业

  作者:张健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