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何必那么麻烦给市民发“红包”呢

 作者:未知    125

2小时以内,只用第一次刷卡的费用便可任意换乘市区内公交车——1日,成都的这项惠民措施正式开始实施,市民乘坐公交车比原来更加实惠,“比原来划算多了。”(5月2日《成都日报》)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大约有150万人持有公交智能卡,日均刷卡量近百万人次,该项优惠措施将使成都市公交集团每年减少上亿元的收入。事实上,成都的公交本来就很便宜:高档车1元,低档车0.5元。显然,这又是一次让利于民的政府举措,公交集团因此减少了收入,政府因此而增加了财政补贴。但这一举措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它的实施不仅可减少市民公交出行的总支出,也有利于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对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能源节约都是有益的。可以说,实施这一举措实现了市民与城市的双赢。

  这些年来,政府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费了不少心思,各方专家学者也纷纷为之献计献策:有地方尝试准备限制老年人在上下班时段使用“优待证”乘车,以缓解交通压力;一些专家倡议用收拥堵费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官员建议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一直以来,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思路总是以“限”字当头,这显然无益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譬如,高价拍卖汽车牌照不仅提高老百姓买车的成本,也与国家的相关法律相悖,还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譬如,在公路上行使的小车中,公车与私车的比例为四比一,如果提高了小车的使用成本,不仅会提高老百姓的出行成本,也会提高公车的使用成本并转嫁到公众身上;限制老年人使用“优待证”乘车,则明显是牺牲老人切身利益与法定权利的“馊主意”……在我看来,这些“限”字当头的举措不仅无益于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而且还会沦为与民争利的工具。另外,试图以牺牲老百姓利益来实现城市发展或政府利益,也是不厚道的。

  要缓解城市交通、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源节约,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障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通过建设高架桥、快速干道和地铁,合理安排公交线路,提高公交车辆档次和运行速度,减少公交出行成本,吸引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并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引导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行为,缓解交通压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保障城市发展与市民利益的双赢之举。

  事实上,让利于民便能还利于城市:成都市实行2小时内无限次免费换乘,必将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当公众对私家车的依赖减少之后,交通压力的缓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在以物价上涨为名,试图为公交涨价,这显然是与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是相违背的。在我看来,这些与民争利的政府举措则往往会带来市民与城市的两败俱伤。

  南方某市据说准备向公众发“红包”了,而当地的公交票价却一直在拖拖拉拉、难以降下来。发“红包”当然是好事,但何必又这么麻烦呢:政府若真的想还富于民,不如将公交等日常消费和个人所得税缴纳额度等直接降下来,让市民直接享受政府让利于民的快乐,岂不是更为爽快?
 红包 何必 市民 麻烦 政府 那么

扩展阅读

长沙市民购物行为分析——基于对2000名消费者的描述性统计一、导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4.9亿元,占全省的31.0,对全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6。在全国2

  作者:陈琦详情


一段时间以来,某些官员的“雷人语录”频频出现于媒体上,强烈冲击着老百姓的忍耐底线:  “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原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在“西丰人”论坛里发帖如此说道。“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

  作者:陈步峰详情


前几天写了《不同城市的房产价格差异》,指出房地产市场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mp;Oslash; 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amp;Oslash; 不同区域、不同规

  作者:张健详情


在今年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谈及社会责任问题时,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在我国,社会责任最主要的承担者是政府,中国这么大,而且变化这么快,假如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负责任的地方政府,

  作者:邵建详情


昨天,在《贵阳晚报》的头版头条上看到一则新闻,内容大体如下,由搜房网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个调查,中国人异地购房城市选择贵阳的得票率最高,愿意承受的购买金额60的消费者选择30—50万之间。在新闻的后半段

  作者:周云详情


“三鹿事件”把北京奥运刚刚树立起来的崭新形象一下子抹上了灰色,全球重新质疑,甚至用面对“华尔街风暴”那样的震惊与焦虑重新拷问“中国制造”。如何引导企业走出困境,帮助消费者重拾信心,人们把目光投向国家质

  作者:杨钢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