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重视看不见的资产

 作者:唐崇健    188

创造企业价值的资产有五种,分为“看得见的资产”和“看不见的资产”。“看得见的资产”分别为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两种,这些资产往往在财务报表中能够体现;“看不见的资产”有组织资产、人的资产、客户资产三种,这些资产在财务报表中是没有体现的。而这三种“看不见的资产”在一个企业中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实际上“看不见的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源泉。

组织资产是指企业所共有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所派生出来的包括带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无法复制的强项、机会、战略。它使企业永远充满激情,是推动企业的其他资产的力量源泉。试想,一个缺少激情的企业他的资产负责率会低吗?

人的资产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员工是否快乐的工作,进而成长为特色人才、职业人才的。工作的员工在增加,每个人愉快地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挑战、改善、创新在不断地成长,这样,人的资产就增加了。反之,员工们对工作厌倦,保守,没有任何挑战和改善,成长停滞,那么,人的资产自然就减少了。 

客户资产是以购买一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现有的和将来的客户,以及他们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度为视角的。如果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大力支持的话,产品和服务销售量一量增加,客户资产就增加了。反之就会减少。所以,客户资产关键是笑容,是指客户支持企业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笑容。

经营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企业价值就高,这叫“良性循环”,反之就叫“恶性循环”。“良性循环”的企业不是将企业的五种资产简单的、有效的再循环。而是通过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和拥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萌生出的巨大的力量(组织资产)让其员工快乐工作(人的资产),这样的员工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物质资产)令客户笑逐颜开(客户资产)。如此顺畅的循环反复令企业财源滚滚(金融资产),即激情——快乐——笑容。这些“看不见的资产”的循环使企业获得“看得见的资产”。

企业如何重视“看不见的资产”,其关键是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企业是由人集合形成的一种组织,“人”去企“止”。人是构成企业最重要的部分,文化又是决定人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文化如同人的心灵,没有文化的企业如同一个没有心灵的人;一个文化有问题的企业就如同一个精神上出问题的人。

一个靠假冒伪劣发展的企业,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一个对内、对外服务不好的企业,一个环境、现场不好的企业,一个要员工跑上跑下、找他找你的企业,一个内部靠关系生存的企业,这些企业组织会有长久的激情吗?员工会快乐吗?客户有笑容吗?当然不会。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不是老板文化,不是标语口号。企业文化要融入大家的智慧,“要从员工中来,再到员工中去”,这是企业文化两个极其重要的属性决定的,一是契约性;二是根生性。契约性,即企业文化要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和集体承诺的思想与精神的“契约”。根生性,即企业文化要在所有的员工中凝炼形成,融汇员工优秀的美德和智慧,让员工在形成的企业文化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员工自己优秀的品质被认可,就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并自动地生出责任感。

所以,希望自己企业改变的话,仅仅追求财务报表上记载的“看得见的资产”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重视企业所拥有的“看不见的资产”。当激情、快乐、笑容这三种看不见的资产牢牢汇集在一起,企业不发展、效益不好才怪呢。

 看不见 看不 不见 重视 资产 企业

扩展阅读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新兴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生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阻碍企业数字

  作者:王京刚详情


2023年9月1日—9月2日,来自福建省晋江市的19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90多人参加晋江市转型赋能企业管理提升之增效降本总裁研修班。晋江市2022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三位,生产总值3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一位正在筹备创业的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创业初期的人力资源配备多是朋友+亲戚。首选因素是信得过,能力居次。但是随着企业正常运转起来,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时,创业初期的伙伴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

  作者:姜燕芬详情


所谓利润分享计划,顾名思义,就是一项所有员工参与利润分享的计划。在设计企业利润分享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层面的人员,根据其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担当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来合理地分享其劳动所得。本文将重

  作者:姜燕芬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