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调控看适度减税契机

 作者:未知    139

国家税收增速长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而从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期间,财政收入连续11个月亮起“红灯”,显示处于过热状态。有关专家表示,在此情况下,今年或是继续推进减税的良好机会,可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5月7日《上海证券报》)

  国家税务总局4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承接上年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15102亿元,同比增长33.8%,增收3818亿元,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据此推算,全年税收收入将可能达到6万亿以上。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上年同期。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而我国长期以来居民收入低于经济发展速度,更大大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针对居民实行减税政策是措施之一。

  针对居民适度减税是直接增加其收入水平的途径之一,是落实经济发展成果让全民共享的具体措施。对于普通百姓实行轻税薄赋,历来就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措,历来就是社会发展最好时期的象征。

  笔者还要着重谈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把握好适度减税契机,能够促进利用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一场次贷危机不但把美国经济带入衰退的边缘而且也拖累了其他国家的经济。中国在消费拉动没有完全启动之时,如果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口迅速减少,那么,经济极有可能出现大的滑落。而当前,我们又面临着物价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问题。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已经放在了针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上。一旦经济出现滑落迹象,就应该果断采取财政调控手段,税收是必然选择之一。替代出口拉动经济,只能依靠快速启动国内消费,而不能再走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针对普通老百姓减税是刺激经济、启动内需的根本措施。

  美国防止经济衰退、振兴经济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布什政府推出了千亿减税计划,得到了国会批准,并且已经开始给全民退税。一季度美国经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并且出现启稳迹象,减税政策的实施功不可没。

  当然,我国的减税计划只能是针对居民缴纳的税收部分,广大居民是消费的主力军。比如: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于普通百姓创业实施优惠税率;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各种税收的减免力度等。农村是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必须对农村实行最为优惠的税收政策,能够免税的应该全部免掉。

  当然,减税必须适度,减税只是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财政政策还必须在切分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上做足文章。继续做好转移支付工作,加大对社会百姓的社会保险、公共事业的投入。这对于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宏观调控 减税 适度 契机 宏观 调控

扩展阅读

很多人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就退而求其次选择加入到辅警岗位。所谓的辅警就是一支由公安机关直接指挥和管理的队伍,辅警已经成为近几年报考的热门岗位,专科学历就能报考,并且随着政策的新调整,只要满足几项标准,

  作者:王晓楠详情


一、国际问题1、次贷危机美国此次次贷波及面比较大,尤其是对欧美等国家,影响非常广泛,对中国除了一部分银行由于购买美国的次贷产品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外,其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美国次贷的间接影响。2、高油价油价已

  作者:冯涛详情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迷雾,在此形势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走势和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相遇造成股市大跌、房价下降、通货紧缩。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中

  作者:王颖详情


宏观调控建议   2022.12.09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的举措,有几个基本研判的观点:1、金融危机是外因,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是内因;2、金融危机是短期的,经济转型是长期的;3、危机应对期需要1-2年,

  作者:王颖详情


在粮食与石油孰轻孰重的问题上,高层作出了阶段性的选择,然而如何破解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发展”与“资源”之间矛盾,却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来求解  随着乙醇汽油在全国一些省市的推广,燃料乙醇产量已经从200

  作者:崔凯详情


  与行政调控相比,市场化对策不仅维护了消费者权利和企业经营自主权,而且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政策目标  近日行政性调控措施密集推出,令人目不暇接。多年来,市场上还没有见过如此大规模的行政手段运用,

  作者:许小年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