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ppt)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ppt)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第三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四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程规划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指导信息系统
的建设
二、与用户密切配合
三、“一把手”原则
四、重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
企业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系统,有它的系统目标,整个系统的功能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系统的总目标。系统从环境取得信息,称之为系统的输入。系统向外界环境发出信息,这就是系统的输出。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输入信息转换成输出信息。
二、与用户密切配合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过程。企业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可能只限于一个部门,必须要相关的各处室的业务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
三、“一把手”原则
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周期长、耗资大、涉及面广的一项任务,它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的职能科室的业务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它的开发影响到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以及职责范围,甚至会涉及管理机构的变化。
四、重视企业信息 系统的战略规划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严格区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文档资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依据,这些原则都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一、BSP的概念
二、BSP的研究步骤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不仅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很长、技术复杂且有内外交叉的工程,更因为信息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经营方式、文化习惯息息相关。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
1.确定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包括战略规划的年限、战略规划的方法。
2.收集初始信息。
3.评价企业现状,识别计划约束。
4.设置目标 。
5.准备规划矩阵。
6、7、8、9识别上面所列出的各项活动是一次性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这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
10.给定项目的优先权,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
11.根据第10步的结果,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
12.把战略规划整理成文。
13.写出的战略规划要给企业的最高层领导总经理的批准才能生效,宣告制定战略规划的工作完成。
一、BSP的概念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它帮助企业作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来满足起近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BSP的基本原则是:
(一)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三)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四)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五)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予系统开始实现
(一)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由企业战略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转化
(二)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在任一企业内同时存在着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
1.战略计划层:是决定企业的目标,决定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用的资源以及获取、使用及分配这些资源的策略的过程
2.管理控制层:通过这一过程,管理者确认资源的获取以及实现企业的目标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这些资源。
3.操作控制层:保证具体的任务有效的完成的过程。
(三)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在企业的各部门中,信息在形式上、定义上和时间上存在着差异。形式差异是指:信息可以是未经整理的原始数据、详细的数据处理报告、综合的数据处理报告、企业文件等。任一给定的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形式,它随数据的使用者而异,由此导致不一致性。
(四)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企业信息系统应具有适应性。在一个发展的企业中,数据处理系统决不要削弱或妨碍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应当有能力在企业的长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发展自己而不受到大的冲击。
(五)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予系统开始实现
整个企业需求的企业信息系统,一般来讲规模都较大,不可能一次完成。由于自下而上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不一致性、相互无关的系统设计、耗费很大的重新系统化、先后次序安排困难等,使得有必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从而形成了BSP的对大型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自下而上”的分步实现。
二、BSP的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三)定义企业过程
(四)定义数据类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二、BSP的研究步骤
(六)定义系统的战略结构
(七)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
(八)信息资源管理
(九)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
人员的准备: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亲自参与,企业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能正确解释他们所在部门得到的资料,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师全面负责。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介绍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介绍研究的目标,期望的成果和研究的远景,以及与企业的活动和目标的关系。
其次,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介绍收集的有关资料,使成员熟悉有关资料,并讨论企业的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关键人物、存在问题开发策略、敏感问题、计划中的或正在进行着的变化,数据处理部门的形象以及对数据处理工作的支持等。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第三,由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本部门数据处理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活动, 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相关处室的数据联系。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内容的介绍,加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将加深对企业及其数据处理业务的全面理解。
(三)定义企业过程
定义企业过程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被定义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过程的集合,这些决策和活动是管理企业资源所需要的。
(四)定义数据类
企业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存档类数据——记录资源的状况,支持生产经营活动,仅和一个资源直接有关。
事务类数据——反映由于获取或推出活动引起的存档数据的变更。
计划类数据——包括战略计划、预测、操作日程、预算和模型。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文本。
统计类数据——历史和综合的数据,用作对企业的度量和控制。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当对企业过程和实现它们所必须的数据类有清晰的了解后,还有必要了解当前的数据处理工作是如何支持企业。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是BSP设计的出发点。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在面谈前,事先要收集有关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目标、关键成功因素、计划方法、控制方法和企业资源等方面的资料。研究人员要通过对环境影响、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的考虑,得到有关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并通过对计划方法、控制方法和企业资源的了解,识别和描述出企业的过程和数据类。
(六)定义系统的战略结构
当企业过程和数据类确定后,应研究如何组织管理这些数据,即将已经识别的数据库,从而形成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企业过程。
信息结构还能帮助数据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和对分布式数据处理提供帮助。
(七)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
确定系统的逻辑优先顺序的主要标准可归结成四个方面:
1.潜在的利益分析。
2.对企业的影响。
3.成功的可能性。
4.需求。
(八)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题,它们是:
1.资源管理的方向和控制。
2.建立企业信息资源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控制和监督信息资源功能的实施。
3.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
(九)研究报告
写出BSP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并向管理部门介绍研究工作作出的判断,提出建议及通过开发计划。
第三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分析
二、原型方法
三、其他几种典型的系统开发
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以过程特点出发,我们把信息系统的开发各种方法均归入两种方法:
1.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是自上而下、由全局出发全面规划分析,然后一步步设计实现。
2.原形法。原形法则时一开始不进行全局分析,抓住一个系统,经过设计实现后,再不断改进扩充,成为全局的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由系统开发的立足点出发,把各种方法归纳为三类:
(1)面向功能法(简称FO);
(2)面向数据法(简称DO);
(3)面向对象法(简称OO)
面向功能法(简称FO)
所谓FO就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首先在于搞清系统功能,按功能收集系统要求,按功能划分子系统。
面向数据法(简称DO)
DO首先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一般着眼于首先建立全企业共享的数据库。
面向对象法(简称OO)
OO方法是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时首先分析一些对象,把描述对象的数据和对对象的操作放在一起,或者说对象的数据和操作内容是对外封闭的。
一、结构化系统分析
在数据处理领域,“结构化”一词最早出自程序设计,即我们熟知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的含义是指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从事某项工作。
这三种结构分别是顺序结构、判断结构和循环结构,其特点是每种结构只有一个人口点和一个出口点,程序设计的新理论,促使人们采用模块化思想编制程序,把一个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之间尽量彼此独立,用作业控制语句或程序内部的过程调用语句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1)请用户共同参与系统的开发;
(2)在为用户编写有关文档时,要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阅读与使用资料的目的;
(3)使用适当的画图工具做通讯媒介,尽量减少与用户交流意见时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4)在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工作之前,就建立一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5)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把主要的功能逐级分解成具体的、比较单纯的功能;
(6)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进行系统测试,先从战略功能一级开始测试,解决主要问题,然后逐级向下测试,直到最低一级具体功能测试完毕为止;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7)在系统验收之前,就让用户看到系统的某些主要输出,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逐级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系统,使用户能够尽早地看到结果,及时地提出意见;
(8)对系统的评价不仅是指开发和运行费用的评价,而且是对整个系统生存过程中的费用和收益的评价。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
一:用画图的方法;
二:自顶向下地分解;
三:强调逻辑功能而不是物理过程;
四:没有重复性。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确定需求;
(2)系统开发;
(3)系统安装配置;
(4)系统运行;
(5)系统更换。
开发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也由 下面五部分组成 :
(1)可行性研究与战略规划;
(2)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即系统分析;
(3)系统详细设计,即系统设计;
(4)系统实现与测试;
(5)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
二、原型方法
原型法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要求的了解和他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再对模型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周而复始,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评价模型的要点
在进行模型评价时一般要评价以下几点:
(1)模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2)模型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
(3)模型的应用环境以及输入输出形式是否合适。
(4)进一步的要求和改进意见。
原型法的特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2)原型法将模拟(或称仿真simulation)的手段引人系统分析的初级阶段,首先根据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模拟出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
(3)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
原型法的特点:
(4)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摆脱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时间、费用、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 。
(5)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 。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1)我们认识事物都不可能一次就完成了解,并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2)认识和学习的过程都是循环渐进的;
(3)人们对于事物的描述,往往都是受环境的启发而不断完善的;
(4)人们批评指责一个已有的事物要比空洞的描述自己的一个设想容易得多。
(2)原型法将模拟的手段引人系统分析的初级阶段
(1)所有问题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确定的模型(原型)而进行的,彼此之间不存在误解和答非所问的可能性。
(2)有了原型后往往才能启发人们对原来想不起来,很难发掘或不易准确描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
(3)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人员在工作时往往是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工作习惯(方法)来进行的 。
(4)这个模型原型能够及早地暴露出系统实现后潜在的一些问题 。
(3)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1)讨论的对象是双方都确定的;
(2)讨论问题的标准是统一的;
(3)信息的反馈是及时的。
(4)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
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如:与原型法相适应的模型(即程序模型)生成、修改、最终目标的建立运行等一整套的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摆脱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时间、费用、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
(5)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 三个阶段融为一体
使用户一开始就能看到系统实现以后是一个什么样子,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根本就是错误的,哪些需要改进等等,消除了用户的心理负担,打消了他们对系统何时才能实现,以及实现后是否适用等疑虑,为用户参加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原型法的适用范围:
(1)对于一个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进行整体性的划分,想要直接模拟是很困难的。
(2)对于大量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人评价。
(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时有一定的困难。
(4)对于一个批处理的系统,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过程,用原型法有一定的困难。
三、其他几种典型的系统开发方法
1.强调自顶向下进行全面需求分析的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法
2.抓住组织管理关键因素进行重点需求分析和目标转换的关键成功因子法——CSF法
3.注重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战略数据规划法——SDP法
4.面向对象的方法(ObiectOriented)
5.以大型综合的软件环境工具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CASE方法
第四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程规划
一、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范
二、软件开发的工程化
三、正确处理MIS工程规范与软件工程规范的关系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规范的必要性
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上,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开发方法要科学化和规范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投资大,同时伴随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按照系统工程的组织原则,避免一些低水平的封闭式开发,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的内在规律,提高系统开发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大系统。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规范的必要性
它的开发和运行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度、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工程技术等相互配合,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造成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MIS工程自身的客观规律。因此,制定MIS开发的工程规范,防止开发管理不善而造成资金浪费,少走弯路,是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客观要求。
系统开发过程化分为五个阶段
(1)可行性研究及战略规划;
(2)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3)详细设计;
(4)实现与测试;
(5)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软件工程
与机械工程等学科一样,软件开发在其发展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步骤。称为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为解决软件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一)采用工程化方法和途径研制和维护
软件
(二)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开
发软件
(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正确处理MIS工程规范与软件工程规范的关系
至今我国在软件工程方面先后发布了6个国标,使软件开发有了相对同一的规范。MIS属较大的软件系统,其软件开发工作量是很大的。在MIS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守从MIS开发规范,又要参照软件开发规范。因此,应处理好两种规范的关系。
习题
(1)简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原则。
(2)论述制订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包括哪几个步骤。
(3)简述BSP的基本原则。
(4)论述BSP的研究步骤。
(5)讨论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习题
(6)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原则及其特点。
(7)论述原型法的特点。
(8)比较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原型法的优缺点。
(9)简述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范的原因。
(10)论述软件工程为解决软件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ppt)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第三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四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程规划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指导信息系统
的建设
二、与用户密切配合
三、“一把手”原则
四、重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
企业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系统,有它的系统目标,整个系统的功能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系统的总目标。系统从环境取得信息,称之为系统的输入。系统向外界环境发出信息,这就是系统的输出。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输入信息转换成输出信息。
二、与用户密切配合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过程。企业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可能只限于一个部门,必须要相关的各处室的业务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
三、“一把手”原则
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周期长、耗资大、涉及面广的一项任务,它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的职能科室的业务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它的开发影响到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以及职责范围,甚至会涉及管理机构的变化。
四、重视企业信息 系统的战略规划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严格区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文档资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依据,这些原则都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一、BSP的概念
二、BSP的研究步骤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不仅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很长、技术复杂且有内外交叉的工程,更因为信息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经营方式、文化习惯息息相关。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
1.确定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包括战略规划的年限、战略规划的方法。
2.收集初始信息。
3.评价企业现状,识别计划约束。
4.设置目标 。
5.准备规划矩阵。
6、7、8、9识别上面所列出的各项活动是一次性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这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
10.给定项目的优先权,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
11.根据第10步的结果,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
12.把战略规划整理成文。
13.写出的战略规划要给企业的最高层领导总经理的批准才能生效,宣告制定战略规划的工作完成。
一、BSP的概念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它帮助企业作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来满足起近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BSP的基本原则是:
(一)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三)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四)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五)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予系统开始实现
(一)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由企业战略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转化
(二)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在任一企业内同时存在着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
1.战略计划层:是决定企业的目标,决定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用的资源以及获取、使用及分配这些资源的策略的过程
2.管理控制层:通过这一过程,管理者确认资源的获取以及实现企业的目标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这些资源。
3.操作控制层:保证具体的任务有效的完成的过程。
(三)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在企业的各部门中,信息在形式上、定义上和时间上存在着差异。形式差异是指:信息可以是未经整理的原始数据、详细的数据处理报告、综合的数据处理报告、企业文件等。任一给定的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形式,它随数据的使用者而异,由此导致不一致性。
(四)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应该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企业信息系统应具有适应性。在一个发展的企业中,数据处理系统决不要削弱或妨碍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应当有能力在企业的长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发展自己而不受到大的冲击。
(五)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予系统开始实现
整个企业需求的企业信息系统,一般来讲规模都较大,不可能一次完成。由于自下而上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不一致性、相互无关的系统设计、耗费很大的重新系统化、先后次序安排困难等,使得有必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从而形成了BSP的对大型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自下而上”的分步实现。
二、BSP的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三)定义企业过程
(四)定义数据类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二、BSP的研究步骤
(六)定义系统的战略结构
(七)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
(八)信息资源管理
(九)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
人员的准备: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亲自参与,企业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能正确解释他们所在部门得到的资料,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师全面负责。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介绍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介绍研究的目标,期望的成果和研究的远景,以及与企业的活动和目标的关系。
其次,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介绍收集的有关资料,使成员熟悉有关资料,并讨论企业的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关键人物、存在问题开发策略、敏感问题、计划中的或正在进行着的变化,数据处理部门的形象以及对数据处理工作的支持等。
(二)研究的开始阶段
第三,由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本部门数据处理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活动, 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相关处室的数据联系。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内容的介绍,加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将加深对企业及其数据处理业务的全面理解。
(三)定义企业过程
定义企业过程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被定义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过程的集合,这些决策和活动是管理企业资源所需要的。
(四)定义数据类
企业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存档类数据——记录资源的状况,支持生产经营活动,仅和一个资源直接有关。
事务类数据——反映由于获取或推出活动引起的存档数据的变更。
计划类数据——包括战略计划、预测、操作日程、预算和模型。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文本。
统计类数据——历史和综合的数据,用作对企业的度量和控制。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当对企业过程和实现它们所必须的数据类有清晰的了解后,还有必要了解当前的数据处理工作是如何支持企业。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是BSP设计的出发点。
(五)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在面谈前,事先要收集有关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目标、关键成功因素、计划方法、控制方法和企业资源等方面的资料。研究人员要通过对环境影响、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的考虑,得到有关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并通过对计划方法、控制方法和企业资源的了解,识别和描述出企业的过程和数据类。
(六)定义系统的战略结构
当企业过程和数据类确定后,应研究如何组织管理这些数据,即将已经识别的数据库,从而形成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企业过程。
信息结构还能帮助数据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和对分布式数据处理提供帮助。
(七)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
确定系统的逻辑优先顺序的主要标准可归结成四个方面:
1.潜在的利益分析。
2.对企业的影响。
3.成功的可能性。
4.需求。
(八)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题,它们是:
1.资源管理的方向和控制。
2.建立企业信息资源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控制和监督信息资源功能的实施。
3.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
(九)研究报告
写出BSP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并向管理部门介绍研究工作作出的判断,提出建议及通过开发计划。
第三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分析
二、原型方法
三、其他几种典型的系统开发
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以过程特点出发,我们把信息系统的开发各种方法均归入两种方法:
1.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是自上而下、由全局出发全面规划分析,然后一步步设计实现。
2.原形法。原形法则时一开始不进行全局分析,抓住一个系统,经过设计实现后,再不断改进扩充,成为全局的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由系统开发的立足点出发,把各种方法归纳为三类:
(1)面向功能法(简称FO);
(2)面向数据法(简称DO);
(3)面向对象法(简称OO)
面向功能法(简称FO)
所谓FO就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首先在于搞清系统功能,按功能收集系统要求,按功能划分子系统。
面向数据法(简称DO)
DO首先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一般着眼于首先建立全企业共享的数据库。
面向对象法(简称OO)
OO方法是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时首先分析一些对象,把描述对象的数据和对对象的操作放在一起,或者说对象的数据和操作内容是对外封闭的。
一、结构化系统分析
在数据处理领域,“结构化”一词最早出自程序设计,即我们熟知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的含义是指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从事某项工作。
这三种结构分别是顺序结构、判断结构和循环结构,其特点是每种结构只有一个人口点和一个出口点,程序设计的新理论,促使人们采用模块化思想编制程序,把一个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之间尽量彼此独立,用作业控制语句或程序内部的过程调用语句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1)请用户共同参与系统的开发;
(2)在为用户编写有关文档时,要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阅读与使用资料的目的;
(3)使用适当的画图工具做通讯媒介,尽量减少与用户交流意见时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4)在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工作之前,就建立一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5)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把主要的功能逐级分解成具体的、比较单纯的功能;
(6)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进行系统测试,先从战略功能一级开始测试,解决主要问题,然后逐级向下测试,直到最低一级具体功能测试完毕为止;
它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条:
(7)在系统验收之前,就让用户看到系统的某些主要输出,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逐级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系统,使用户能够尽早地看到结果,及时地提出意见;
(8)对系统的评价不仅是指开发和运行费用的评价,而且是对整个系统生存过程中的费用和收益的评价。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
一:用画图的方法;
二:自顶向下地分解;
三:强调逻辑功能而不是物理过程;
四:没有重复性。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确定需求;
(2)系统开发;
(3)系统安装配置;
(4)系统运行;
(5)系统更换。
开发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也由 下面五部分组成 :
(1)可行性研究与战略规划;
(2)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即系统分析;
(3)系统详细设计,即系统设计;
(4)系统实现与测试;
(5)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
二、原型方法
原型法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要求的了解和他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再对模型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周而复始,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评价模型的要点
在进行模型评价时一般要评价以下几点:
(1)模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2)模型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
(3)模型的应用环境以及输入输出形式是否合适。
(4)进一步的要求和改进意见。
原型法的特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2)原型法将模拟(或称仿真simulation)的手段引人系统分析的初级阶段,首先根据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模拟出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
(3)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
原型法的特点:
(4)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摆脱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时间、费用、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 。
(5)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 。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1)我们认识事物都不可能一次就完成了解,并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2)认识和学习的过程都是循环渐进的;
(3)人们对于事物的描述,往往都是受环境的启发而不断完善的;
(4)人们批评指责一个已有的事物要比空洞的描述自己的一个设想容易得多。
(2)原型法将模拟的手段引人系统分析的初级阶段
(1)所有问题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确定的模型(原型)而进行的,彼此之间不存在误解和答非所问的可能性。
(2)有了原型后往往才能启发人们对原来想不起来,很难发掘或不易准确描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
(3)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人员在工作时往往是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工作习惯(方法)来进行的 。
(4)这个模型原型能够及早地暴露出系统实现后潜在的一些问题 。
(3)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1)讨论的对象是双方都确定的;
(2)讨论问题的标准是统一的;
(3)信息的反馈是及时的。
(4)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
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如:与原型法相适应的模型(即程序模型)生成、修改、最终目标的建立运行等一整套的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摆脱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时间、费用、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
(5)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 三个阶段融为一体
使用户一开始就能看到系统实现以后是一个什么样子,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根本就是错误的,哪些需要改进等等,消除了用户的心理负担,打消了他们对系统何时才能实现,以及实现后是否适用等疑虑,为用户参加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原型法的适用范围:
(1)对于一个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进行整体性的划分,想要直接模拟是很困难的。
(2)对于大量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人评价。
(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时有一定的困难。
(4)对于一个批处理的系统,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过程,用原型法有一定的困难。
三、其他几种典型的系统开发方法
1.强调自顶向下进行全面需求分析的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法
2.抓住组织管理关键因素进行重点需求分析和目标转换的关键成功因子法——CSF法
3.注重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战略数据规划法——SDP法
4.面向对象的方法(ObiectOriented)
5.以大型综合的软件环境工具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CASE方法
第四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程规划
一、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范
二、软件开发的工程化
三、正确处理MIS工程规范与软件工程规范的关系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规范的必要性
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上,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开发方法要科学化和规范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投资大,同时伴随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按照系统工程的组织原则,避免一些低水平的封闭式开发,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的内在规律,提高系统开发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大系统。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规范的必要性
它的开发和运行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度、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工程技术等相互配合,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造成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MIS工程自身的客观规律。因此,制定MIS开发的工程规范,防止开发管理不善而造成资金浪费,少走弯路,是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客观要求。
系统开发过程化分为五个阶段
(1)可行性研究及战略规划;
(2)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3)详细设计;
(4)实现与测试;
(5)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软件工程
与机械工程等学科一样,软件开发在其发展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步骤。称为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为解决软件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一)采用工程化方法和途径研制和维护
软件
(二)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开
发软件
(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正确处理MIS工程规范与软件工程规范的关系
至今我国在软件工程方面先后发布了6个国标,使软件开发有了相对同一的规范。MIS属较大的软件系统,其软件开发工作量是很大的。在MIS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守从MIS开发规范,又要参照软件开发规范。因此,应处理好两种规范的关系。
习题
(1)简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原则。
(2)论述制订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包括哪几个步骤。
(3)简述BSP的基本原则。
(4)论述BSP的研究步骤。
(5)讨论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习题
(6)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原则及其特点。
(7)论述原型法的特点。
(8)比较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原型法的优缺点。
(9)简述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范的原因。
(10)论述软件工程为解决软件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与战略规划(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