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总量核算(GDP核算)(ppt)

  文件类别:生产管理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55K

  下载次数:767

  所需积分:6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生产总量核算(GDP核算)(ppt)
生产总量核算(GDP核算) Chapter 2 Produce the total amount account(GDP account)
第一节 生产总量核算概述
Section 1 The summary of Produce the total amount account
第二节 部门产出核算
Section 2 The measurement of section production
第三节 部门增加值核算
Section 3 Account of section net value added
第四节 生产帐户
Section 4 Produce the bank account
第五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Section 5 The account of GDP
第六节 国民经济指数核算
Section 6 The accou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ex
第七节 GDP核算资料的应用
Section 6 The use of GDP data
本章重点:

1、GDP核算生产范围的确定
2、常住单位的概念
3、总产出如何核算?
4、中间消耗如何界定?
5、增加值如何核算?
6、生产帐户与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如何编制
7、GDP及相关指标的关系


本章难点:
1、GDP核算的原则
2、中间消耗的确定
3、固定资本消耗核算方法?
4、GDP及相关指标的关系
5、国民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
讲述法、示例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导法、自学提问法、网上查阅法等。
本章学时:
12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也是整个核算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四大核算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延伸。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中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参许先春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生产总量核算概述Section 1 The summary of Produce the total amount account
一、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一)符合生产核算范围的条件
1、生产性或有效性(Human activity principle) P29
必须有人类劳动的参与。
2、交易性原则(Exchange principle) P30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易(包括虚拟交易),也称社会性或市场性原则。
3、历史性原则(Historical principle)
也称可比性或平衡性原则。
4、合法性?非规范经济的核算 P31

(二)SNA的生产核算范围 P30-31
1、所有提供给(或打算提供给)生产者以外的其他单位的个人或公共货物和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为了自身的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而进行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者住房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4、雇佣付酬家务劳动人员所从事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亦即所有的付酬家务劳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范围中,SNA把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也包括在生产范围之内,并没有将非法生产与合法生产、地下经济与地上经济明确地区分开来。其目的是:一是为了全面反映生产与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总规模;二是为了保持帐户体系的内在平衡。 P31

(三)我国生产核算的范围P47(见书)
1、限制性生产(The limiting production)——物质性生产(MPS体系)
认为只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建筑业生产、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才是生产。
2、综合性生产(The general production)——(SNA体系)
认为所有货物和服务的生产都是生产活动。但不包括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
二、确定核算主体的两个原则(一)国土原则P48-49(见书)
以本国领土(或生产经营活动的所在地)作为计算范围。
相关指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二)国民原则
以本国国民或本地生产经营者为主体计算产值。
相关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三、GDP与GNP的联系与区别(由两个原则形成)
(一)两个原则核算的构成图
(二)GNP=GDP+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
(三)GDP—生产指标,人均GDP—反映生产水平;GNP—分配指标,人均GNP—反映收入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它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产活动成果的规模和水平。

为什么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综合性指标?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采用MPS体系。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等,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为:
(1)核算范围狭隘:仅核算工业、农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及商业等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不承认非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也创造新的生产价值。
(2)不易进行国际比较: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不计算社会总产值等指标。因此,这些指标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由于原有综合指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能够避免以上缺陷,因而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综合经济指标。具体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客观反映全社会的生产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不但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同时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能够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

2、能够及时反映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把各生产部门按其行业特点划分为三大产业。三次产业的结构能够大致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揭示同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3、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宏观经济效益
通过综合分析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社会再生产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全面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真实反映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的情况。
4、能够进行国际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把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国际经济比较的依据。

因此,把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作为衡量国民经济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首要指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需要。并且,这一指标还是联合国会员国缴纳会费的标准,是世界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是研究各种比例关系的基础(日本,联合国规定其国防经费不得超过GDP的1%),GDP的变化还可以用来判断经济周期(如美国连续6个月GDP下降为衰退的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为何不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但同时应看到,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以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和判断是片面的。国内生产总值只能反映生产环节的运行情况,而不能完整、科学地反映全社会的收入与支出、投资与消费以及居民生活变化和价格变动等情况;同时,也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的收益情况。因此,必须建立涉及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科学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的正确结论。
(四)二者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一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四、生产的基本单位 P31-34
(一)基层单位与产业部门
(二)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三)同质生产单位
五、生产核算的计量原则P52-53(见书)

(一)计价原则—与经济活动相对应P36-37
1、基本价格
2、生产者价格
3、购买者价格
(二)计时原则—权责发生制 P38-39
六、生产成果实物指标及其关系P51-52(见书)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P77
(二)总产品与净产品
(三)关系 P52(钱书)
七、生产成果价值指标及其关系P54-64(钱书)
在此只介绍概念,不讲具体的计算方法。
(一)总产值(总产出) P35
(二)中间消耗(中间投入) P35
(三)增加值(GDP) P36
(四)净产值(生产净值) P62-64(见书)
(五)关系

第二节部门产出核算Section 2 The measurement of section production
一、总产出的核算方法
总产出核算既可按基层单位,也可按机构单位。目前,我国是以较初层次的基层单位核算。
(一)工厂法(适用于工业部门)
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二)产品法(适用于农业、建筑业部门)
农业总产出=(某农产品产量×该农产品价格)
(三)追加价值法(适用于商业服务业部门)
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人净额-商品销售成本+代购代销收入-运杂费
(四)收入法(适用于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业部门)
运输企业的总产出=它的营运收入
金融业总产出=利息、手续费、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收入-各项利息支出
(五)支出法(适用于非营利服务部门)
非营利部门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二、产出的分类 P40-42
(一)市场产出
(二)为自身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
(三)其他非市场产出
三、几个主要(或)特殊部门产出的核算P43-49 (培训教材P34-39)
(一)农业总产出 P43-44
(二)工业总产出 P44-45
(三)建筑业总产出 P45
(四)交通运输业总产出 P45
(五)邮政业总产出 P45
(六)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 P45-46
(七)饮食业总产出 P46
(八)营业租赁总产出 P46
(九)金融业总产出 P46-48
(十)保险业总产出 P47-48
第三节部门增加值核算Section 3 Account of section net value added
增加值核算与总产出核算一样,既可按基层单位,也可按机构单位。目前,我国是以较初层次的基层单位核算(企业)。
一、生产法核算增加值P50-51 (培训教材P38)

(一)概念及计算公式
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形成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二)各构成项目的计算
1、总产出
2、中间投入
(三)示例 P56表2-2资料
例如某企业1999年生产轿车11万辆,其中销售10万辆,每辆市场售价13万元。期初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20亿元,期末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40亿元。企业1999年职工餐厅服务产出价值5000万元、幼儿园和学校服务产出价值3000万元、房地产服务产出价值2000万元。上述全部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总计96亿元。要求计算该企业1999年的增加值。
该企业1999年总产出=10万辆×13万元/每辆+(40亿元-20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2000万元=151亿元
该企业1999年中间投入=96亿元(已知)
该企业1999年增加值=151亿元-96亿元=55亿元
二、收入法核算增加值 P51-54
(一)概念及计算公式
从生产经营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生产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十营业盈余
(二)各构成项目的计算(培训教材P39)
1、固定资本折旧(消耗) P53
2、劳动者报酬(雇员报酬) P51
各生产部门在按分配法计算增加值时,主要利用财务有关资料进行核算。

增加值中的“劳动者报酬”与劳动工资统计的“工资总额”有什么区别?
“劳动者报酬”和“工资总额”分别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劳动工资统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者报酬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从指标概念上看它们都反映了劳动报酬的支付情况,但二者之间有所差异。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者报酬为报告期的应发数额,而劳动工资中的工资总额为报告期的实发数额。
二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者报酬是以生产单位作为计算界限。即从生产单位各种渠道得到的一切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的收入,不论其是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各项经费科目开支的,只要符合指标定义均应计算在内。它相当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工资总额”再加上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且在企业各项开支中的全部支付个人部分,主要包括: (1)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奖等。 (2)职工福利费中用于职工的公费医疗费、丧葬费、计划生育费、子女入托费等。 (3)由企业基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其他费用支付的上下班交通费、探亲路费等。 (4)费用中支付个人的稿费、讲课费、差旅费、误餐补助及安家费等。

三是,工资总额仅包括全部职工的工资收入;劳动者报酬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全部劳动报酬和业主收入;以及农村经济组织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净收入。
所以,“劳动者报酬”的核算口径要大于“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
3、生产税净额 P52
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生产税由产品税和产品税以外的其他生产税组成。
产品税是指当货物和服务由生产者生产、交付、销售、转移或以其他方式处置时,在该货物和服务上应付的各种国内产品税(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以及当货物和服务又非常住单位交付给常住单位时应付的进口税。它是生产税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他生产税是指在产品税之外,生产单位因使用土地、资产、劳动等基本要素,或者从事某些交易活动而应付的各种税,如工薪税、房产税、印花税等。
生产补贴是指政府针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或进口,向常住单位或进口商做出的现期无偿支付。它不包括支付给最终消费者的补贴。也由产品补贴和其他生产补贴组成。

4、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P53
(三)示例 P56表2-2资料
三、增加值率法核算增加值
(一)概念及计算公式
这种方法一般在生产比较稳定,生产的消耗结构和生产的成果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既可用于企业增加值计算,也可用于行业和产业增加值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
实际上,这种方法是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一种变形,即用相对数来换算增加值。
(二)示例 P56表2-2资料
第四节生产帐户Section 4 Produce the bank account
一、生产帐户的基本形式 P54-55
二、生产帐户的部门综合表述 P55-57
(一)产业部门综合生产帐户
(二)机构部门综合生产帐户
第五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Section 5 The account of 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涵义 P58-59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核算方法P59-61
(一)生产法
(二)收入法
(三)支出法 P61 (培训教材P43)

1、概念及计算公式
从整个社会的最终使用角度进行核算。主要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净出口(Net Export)
=居民消费(Resident Consumption)+政府消费(Government Consumption)+固定资产形成(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存货增加(Changes in Inventories)+出口(Export)-进口(Inport)
(二)各构成项目的计算
(三)示例 P62表2-4资料

三、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P61-63
四、生产与分配收入核算的相关指标
(一)总产出(Gross Output)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
(三)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四)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国民总收入(GNI) P74-75
国民总收入=GNP=GDP+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
(五)国民生产净值(NNP),又称国民净收入(NNI) P75-76
国民净收入=NNP=国民总收入-折旧=NDP+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

(六)国民可支配收入(DNI)——(Disposable National Income)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或净收入+来自国外现期(经常)转移净收入
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DNGI)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现期(经常)转移净收入=总消费+总储蓄
2、国民可支配净收入(DNNI)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现期(经常)转移净收入=总消费+净储蓄
(七)国民最终收入(Final National Income)
国民最终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来自国外的信贷净收入

五、指标间关系
1、包含折旧在内的关系:
+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来自国外现期(经常)转移净收入+ 的信贷
来自国外净收入






2、不包含折旧在内的关系:
3、总体平衡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最终收入(总)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最终收入(净)
六、中国GDP核算的有关问题
农业、工业以生产法计算结果为准;服务业以收入法为准,所以,我国的生产法GDP与收入法GDP相等,但支出法与之有差。
(一)中国GDP数据调整三个步骤
1、初步估计:每年年终进行,在次年年初的《中国统计公报》和次年上半年的《中国统计摘要》上发布
2、初步核实:次年的4、5月份进行,次年下半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提要》上公布
3、最终核实:次年的9、10、11月进行,在第三年的《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提要》
(二)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主要方法:生产法与收入法以外,还有:

1、增加值率法: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速度推算法: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增加速度
(三)中国GDP与SNA的GDP有何区别
1、生产范围不同
二者基本一致,但SNA把非法生产活动纳入生产范围,而我国没有。
2、产出和中间消耗的定义及估价不同
SNA是在基层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中国是在机构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所以产出和中间消耗的范围都一样;
SNA建议用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两种估价产出,我国只采用生产者价格;
对于中间消耗的估价都采用购买者价格。
3、增加值
SNA提供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和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
我国计算的是生产者价格的增加值
4、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本消耗
SNA用的是固定资本消耗,计算依据的是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即“重置”价格。
我国用的是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依据的是历史价格。
5、劳动者报酬与雇员报酬
SNA有混合收入
我国把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纳入劳动者报酬
七、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一)地下经济的统计方法
1、抽样调查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隐性收入调查,缺点很难得到回答;
随机化技术。
2、账户推算法
利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之差
比率法:增加值中的低估水平占增加值的比重

3、货币分析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基年,并假设这年没有地下经济,然后计算年通货量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后这个比率增长就是由于通货需求增加而导致的,这样反过来推算地下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种:同样选基年,计算当年货币化的交易总额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第三种:来自于fisher货币数量方程MV=PQ,等式两边之差就是地下经济的流量
4、其他方法
(1)财政分析法
(2)物量投入分析法:利用投入用量和估计产量之间比例来进行
(3)劳动市场分析:计算劳动参与率,然后把报告期的劳动参与率与之相比,如果低,则说明有地下经济存在。
(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参见我的文章《上海统计》和《现代财经》)
1、国内生产总值的缺点:
(1)没有将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来看待;
(2)也没有将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考虑;
(3)没有将恢复适宜的环境所做的努力考虑进来。

2. GGDP,SEEA(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计算:(1)生产法
GGDP= P(包括环境产出的总产出)-C(中间投入)-U(非生产自然资源的使用)
(2)支出法
GGDP=(X-M)+C(最终消费)+(积累+经济资产中自然资产的耗减及转为生产资产的增加)-不属于经济资产的环境资产向经济资产转移的减少
3.经济净福利
经济净福利=国内生产总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的闲暇时间内活动价值
第六节国民经济指数核算(见书P275-293) Section 6 The accou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ex
一、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任务 P63-64
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系统分析服务;建立国民经济动态描述体系;研究指数应用的科学方法。

二、物价与物量的概念 P64-65
物量和物价的概念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分别界定。微观上的物价和物量就是个体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宏观上的物价和物量是在微观基础上发展的综合概念。前者是指价格的一般水平;后者则是在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或在一个假定物价水平下可比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中,除了对物质产品和服务使用物价和物量概念外,还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公共服务、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营业盈余。
三、指数方法和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是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是指对个体指数的总体综合,用以反映多种产品(含服务,生产、消费、投资等规模水平的总体变化或空间差异,或者用以反映某方面经济活动的总体变化或空间差异。
综合指数根据所选权重的不同,主要有拉氏指数、帕氏指数和理想指数。拉氏指数。帕氏指数。理想指数。超越对数指数。这三种综合指数方法都是按线性关系进行不同时期比较或不同空间的比较,但权重不同。
指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价值指数基础上有关物价指数和物量指数的分解,用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价格变动影响和实际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一般指数核算的体系是:价值指数=帕氏物价指数×拉氏物量指数。
指数核算体系。
帕氏物价指数和拉氏物量指数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四、国民经济的不变价格核算P65-71(培训教材P48-53)
五、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基本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包括按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内容设置的各方面物价指数,主要有投入产出方面的物价指数、最终需求方面的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采用紧缩法编制。采用紧缩法编制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价数据,它直接来自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二是基本单位物价指数的调查及编制。
六、编制物价指数的紧缩法
紧缩法是运用帕氏指数方法编制物价指数的方法。紧缩法实质是间接推算编制帕氏综合物价指数的方法,即在分母中,用报告期现价数据(p1iq1i)除以个体物价指数从从而推算出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价值量(p0iq1i)。在经济分析上是指去掉物价上涨部分后的经济变量水平。这一推算过程称为紧缩,紧缩法又分单紧缩法和双紧缩法。
单紧缩法即是在推算不变价或可比价数据时,只是一步推算便完成紧缩计算。双紧缩法是通过两步推算不变价或可比价数据来完成其紧缩计算。
七、投入产出的物价指数
投入和产出概括了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反映国民经济生产领域的物价变化特征,是分别从投入和产出方面编制物价指数。
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物价指数是对国民经济生产各部门分别编制的,而后再综合成国民经济的中间投入物价指数。
最初投入物价指数是反映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价值形成中内含的物价变动。
总投入物价指数反映生产过程全部投入的物价水平变动,是在中间投入物价指数和最初投入物价揩效基础上编制的。
总产出物价指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总产出的物价水平变动,是根据现价总产出数据和基本商品物价指数,运用紧缩法编制的。
八、最终需求物价指数
最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固定资本形成物价指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物价水平变动,是从其构成因素(即投资的细分类)入手编制的。
库存物价指数反映各类库存,包括原材料库存、产品库存、半成品和在制品库存、流通库存、国家储备的物价水平的变动。
居民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反映居民消费支出的物价水平变动的,也是采用紧缩法编制的。政府最终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反映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的物价水平变动,采用紧缩法编制。
进出口物价指数反映迸出口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根据基本商品价格指数,以现价进出口商品和劳务数据为基础,运用紧缩法编制的。

九、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
它反映国民经济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是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它是采用紧缩法编制的物价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十、我国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
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包括了生产与使用两方面的价格指数。在生产方面分别从三次产业和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列出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物价指数;在使用方面主要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的几部分列出总消费、总投资、迸出口及其具体分类项的物价指数。所有这些物价指数都可以采用紧缩法编制。
十一、国民财富物价指数
国民财富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资产、债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总和。国民财富的统计范围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资产负债表的范围是一致的。其物价概念也是明确的,基本上各类资产都有市场价格。
固定资产物价指数可以直接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固定资产存量总额编制物价指数。
流动资产存量物价指数直接以市场价格编制。
编制库存存量的物价指数方法与库存流量物价指数方法基本一致。
无形资产存量物价指数对于无形资产存量,可以直接编制其物价指数。
土地及资源存量物价指数土地及资源的物价指数基本上是根据市场交易价格直接编制。
金融资产存量物价指数金融资产存量物价指数主要是根据市场价格和金融资产存量直接编制的。国民财富物价指数根据上述各类资产存量物价指数,按照帕氏物价指数公式综合编制完成。

十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体系 P71-72
十三、国民经济指数体系
国民经济指数体系是指由物量、物价和总价值三种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主要用来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对其中任意一种指数的推算。
十四、物量指数的编制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物量指数的编制,大多数都是采用指数体系的关系间接推算物量指数的方法。即物量指数=价值指数÷物价指数
首先编制物价指数,然后利用指数体系间接推算物量指数,不仅可以提高物量指数的准确性,而且对于物价指数也可以最充分地利用价格信息,保证其统计反映的准确性。
编制物量指数应注意的问题:无论直接编制还是间接编制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物量指数,都需明确物量的概念;在编制国民经济物量指数中,还要保持两个比较时期物量单位的计量可比性。
十五、质量指数
质量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产品质量平均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数。
编制产品质量指数的关键是如何测算产品的质量变化。准确理解和确定不同时期同一产品质量的内涵是编制质量指数的基础。
测算产品质量变化的方法有:(1)直接法。这是从产品的物理特性变化来测算产品质量变化的方法;(2)专家估算法。请有关专家,并选择数量有限的若干代表性建筑、船舶或其他固定资产,直接估计各个制造年份各类产品的购造价格,来编制物价指数;(3)成本法。这是根据生产原有产品与生产包含质量变化的更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来估计质量变化的一种方法。
第七节GDP核算资料的应用Section 6 The use of GDP data
我们经常讲统计本身不是目的,统计的目的是用统计数据服务于社会,是要使用它。 GDP核算的道理也一样,编核算表不是最终目的,它的目的同样是使用它、应用它,用它来服务于社会。
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主要信息
①GDP生产额总量及增长速度;②GDP分产业增加值。共17个。第一产业1个,第二产业2个,第三产业14个;③GDP使用额总量及增长速度;④GDP使用项目。居民消费(分农村、城镇),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⑤收入法GDP构成;⑥下一级的GDP数据。
二、全面分析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1、可以用GDP或GNP总量指标及人均量指标,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对比分析。如:


2、用GDP绝对量作国际比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公布了2004年各国GDP总量,中国排第七位。前10位分别是美国(117335亿美元)、日本(46684)、德国(27067)、英国(21255)、法国(20181)、意大利(16807)、中国(16494)、加拿大(9958)、西班牙(9930 )、韩国(6815)。
3、人均GDP分析
2004年,中国排第112位。从第1位至第4位分别是:卢森堡(69929美元)、挪威(54521)、瑞士(49305)、丹麦(44929)。中国为(1269)。分析人均GDP时,要用常住人口。
三、经济增长率水平分析
判断当期GDP增长率水平是高、是低或者适中。这里有一个标准问题,即如何确定潜在的GDP。
这里仅介绍一种最常用的移动平均法。该方法是将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时期(通常为10年)移动平均数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值,这是一种简单和实用的估算方法。例如,培训教材第159页的表9.1反映了我国1978-2002年经济增长率10年移动平均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经济过热年份(如1979、1980、1987、1988、1992、1993、1994年等),实际经济增长率都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在经济不景气年份(如1981、1989、 1990、1991年等),实际经济增长率都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李书P98-99)
(一)三次产业发展对GDP增长带动的分析
某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该方法主要用于短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供给角度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增长率,尤其是工业的增长率往往左右GDP增长率,这是因为我国仍处在工业化阶段,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工业增长率的分析;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从资金方面看,金融机构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影响作用分析
用美国布鲁金斯学院的爱德华丹尼森等经济学家创立的公式来测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别代表报告期的产量增量、劳动生产率增量、劳动增量和资本增量。
该方法主要用于中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中长期经济增长变动要考虑生产要素的影响,比如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还要考虑体制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五、国民经济的生产结构分析(李书P99-104)

(一)产业结构分析(参文《经济增长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1、各产业占GDP的比重,分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即GDP生产结构分析
重点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判断这些变化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二产(尤其是工业)和三产比重逐步上升。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传统制造业比重下降,新兴制造业比重(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的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比重上升。还可以研究重点产业的变化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2、对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寻找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将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做对比分析,评价供需结构的平衡状况,发现其中的矛盾,制定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即需求(使用)结构分析。
重点考察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投资率和净出口率的变化情况、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1979-200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平均分别为60.1%、37.9%和2.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18-19个百分点。
4、GDP所有制结构分析。
5、将国内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较。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机构部门结构分析
(三)地区结构分析
六、国民经济分配关系分析(蒋书81)
(一)利用分配法计算GDP的构成项目,可以分析国家、集体、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是否合理。
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的一部分是分配给个人的部分;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一部分是国家所得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未分配的营业盈余是集体所得部分。三者的分配格局,事关宏观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微观分配办法的实施,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调节问题。
(二)利用最终使用项目资料,可以分析研究投资与消费的分配比例关系,总消费中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分配比例关系,总投资中资本形成总额与库存增加的分配比例关系等。
(参文《消费需求扩张环境问题突出》)

七、分析经济效益(蒋书82)
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整体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即通过计算增加值率(生产效果系数)和中间消耗率(生产消耗系数)来说明。其计算公式为:
生产效果系数=
生产消耗系数=
生产效果系数越高,说明生产环节的经济效益越好。

八、地区人均GDP差距分析
在进行地区比较时,常常需要对各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距进行分析和判断。下面介绍一种计算地区人均GDP差距的公式:平方变异系数
其中,y为地区i的人均GDP,y为所有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n为地区个数。平方变异系数越大,表明地区间人均GDP差距越大,反之亦然。

九、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分析
判断有没有周期,周期长度是多少,找出转折点。 3、GDP结构分析
十、产业部门贡献率和拉动点数分析
从生产角度来讲,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GDP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之和。产业部门的贡献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产业部门拉动经济增长的点数是指经济增长率中有多少个百分点是该产业拉动的。注:用可比价;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分析某一行业对GDP的贡献率。
十一、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分析
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各需求成分的增量占支出法GDP增量之比,各需求成分拉动点数是指各需求成分的贡献率乘以生产法GDP增长率。从理论上讲,GDP生产额与GDP使用额应该完全一致,但实际上由于核算方法和所依赖的基础数据的不同,两者一般并不相同。因此,为了与GDP生产额增长率保持一致,我们将各需求成分拉动点数定义为各需求成分的贡献率乘以GDP生产额增长率。
十二、从回归模型来预测GDP
R2=0.9992, DW=1.67,样本期为1978年到2002年。其中,CP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INV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如果2003年现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达到44592.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达到51841.92亿元,则2003年GDP将达到115784.9亿元,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假定GDP缩减指数增长1.8%),实际增长8.5 %左右
十三、GDP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财政收入、货币供应量、贷款、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
弹性系数就是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率与另一个相关经济变量的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反映一个经济变量增长与另一个相关经济变量增长的对应关系。弹性系数的一般形式是:


例如: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它是研究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
类似地,还有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年度间,弹性系数有一定的、有时可能是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利用弹性系数进行分析和预测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的本意是界限、边界、增量等。边际分析就是计算两个变量的增量的比值,称为边际系数或边际倾向。通常地,分母为自变量,分子为因变量。边际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例如,边际消费倾向:△C/△Y =0.6

这个比值说明当居民收入增加1块钱时,有6角钱用于消费,这是一个平均的概念。
类似地,边际储蓄倾向: △S/△Y =0.4
这个比值说明当居民收入增加1块钱时,有4角钱用于储蓄,同样是一个平均的概念。
核算分析中经常计算各产业或各需求成分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以此说明新增GDP来自谁的贡献。

生产总量核算(GDP核算)(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