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doc 55)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doc 55)
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 引言 :- 时常听到在制衣厂工作的管理人员说他们的工厂是以流水形式生产成衣, 但当我到厂房探访他们时, 十居其九都会令我有点失望, 因为不少管理人员吴误以为分科生产便流水作业的模式, 亦有不少管理人员认为成衣制造是非常困难以流水形式生产, 所以他们的生产线仍保留着六十年代的传统模式。 不错, 他们的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 分科作业(即分部门)专门化生产单一工序是流水作业的开始或必须的步骤, 虽然成衣制造的工序繁复, 如能强化管理, 加上工业工程的应用技术, 相信仍能成功地把传统的生产模式改良为流水式生产线。管理流水式生产线的技巧, 在企业内的企业文化与传统式的生产线截然不同, 最前线的管理人员(即组长或车间指导员)需有基本的生产管理及工业工程的知识, 但一般书本及训练课程太艰深难明, 令一般管理人难以学习到所需的知识, 但一些能完全掌握所需理论的员工, 一般又缺乏成衣生产的经验, 形成这方面的改进非常缓慢。为方便成衣业的管理人员提升其管理能力, 笔者特别搜集了有关的基本理论, 以简单化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1. 香港制衣工业 1. 1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 一九五零年, 香港只有41间制衣厂, 雇用1,944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2.4%.在五十年代, 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 本港制衣业藉此迅速发展。 制衣业在六、七十年代继续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初期, 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 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由于制衣业涉及较为劳工密集的工序, 该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几年间本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但是, 香港的工资现己提高, 而工资低廉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发展了制衣业, 廉价劳工这个优点便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消失。出口数量受到限制, 加上生产成本相当高昂, 促使制衣业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出口项目的价值及发展新产品, 其中包括用各种混合纤维制造的高文件时装。 八十年代制衣业因应市场对高质素及时髦服装的需求, 继续发展。现在生产的服装, 由高级时装至简单的衣服配件, 应有尽有。在出口市场上, 制衣业面对激烈的竞争, 因此越来越明白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很多制造唛针织衣物的厂商装置了计算机辅助 设计仪器, 以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针织机器。在其它成衣制造方面, 较大的工厂也通常设有计算机辅助纸样放码及排机器、绘图机以及自动裁剪机。 近年本地制衣业己逐渐向高档市场发展, 并建立起高质时装的形象。香港亦成为亚太区内著名的成衣采购中心, 既吸引到大批生产简单货式的定单, 亦吸引到小量高价成衣的定单。前一类定单(受配额限制的除外)通常交予该行业设于华 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制造, 而后一类小量高价成衣则由本地工厂生产。除了有限的外地加工, 受香港的出口配额限制的产品, 必须在本港制造, 以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定。 1.2 香港制衣厂的规模和结构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间, 工厂数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间,雇用人数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 一九七五年, 香港有8,047间制衣厂(占制造业工厂总数25.9%), 聘用257,595名工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7.9%), 成为制造业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由一九七五年至八十年代中期, 该工业以价值计算, 续有增长, 但占整体制造业的比例, 则开始下降 : 在一九八七年制衣厂的数目达到高峰, 共有10,556间, 但郄只占当时制造业工厂总数20.9% 。同样地, 制衣业在一九八六年所聘用的工人数目也达到高峰,共有299,932人, 占当时制造业雇员总数34.5%。 此后,工厂数目降至一九九二年的6,980间(占制造业工厂总数16.6%), 而同期雇员人数则降至186,607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2.7%)。 不过, 制衣业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 规模是纺织业的两倍有多。 制衣厂的规模普遍比以前小。在一九七五年之前, 制衣厂平均聘用超过40名工人(一九六五年平均多达58名), 但到了八十年代, 制衣厂的平均雇员人数一直逐渐下降至平均每厂30名工人。 1.3 香港制衣业的出口业绩 本港制衣业的产品出口值, 从一九六零年的10.1亿元增至一九九二年的771.56亿元,平均年增率为14.5%。自六十年 代起, 制衣业已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 占本地产品出口总额30% 以上。除了一九七五年全盛时期的44.6% 外, 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 之间。一九九二年的数字为33% 。以价值计算, 香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 (除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被意大利超越外) 。一九八六年, 意大利再次占第一位, 并一直保持该位置。从此香港便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区, 只在一九八八年一段短时间内为南韩所超越。在一九九二年, 香港随中国和意大利之后, 为世界第三位成衣出口地区。 1.4 香港制衣业有利因素 香港的制衣业以经验及技术见称, 并在海外享有制造优质衣物的声誉。制衣业有熟练员工, 可以生产各式各样的衣物, 不但可大批生产, 也可生产特定项目。他们可以就顾客自行设计或指定的成衣样办提供专业意见及协助。 此外, 制衣业经常因应市场需求及时装潮流的转变而作迅速反应, 试验利用全新及更先进的衣料, 并深谙管理之道, 以求符合顾客的需求。 制衣厂以中小型为多, 这是制衣业的有利因素。这些工厂制造多种款式的时装, 并能够在一个有效率的分包网络下, 配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港制衣业越来越注重品质, 并能准时迅速交货, 因此声誉日隆, 竞争力亦随之提高。 香港的制衣业也得到一些辅助工业的帮助。这些工业提供线、拉链、钮扣、扣件及标 签等配件, 以及一些对于生产时装极为重要的多类型花边。织造、针织及加工漂染厂亦为制衣业提 供部份所需布料。 1.5 香港制衣业限制因素 和其它工业一样, 制衣业在聘请和保留员工方面也碰到困难, 这是因为很多任务人都受到正在扩展的服务行业吸引。服务行业通常给予工人较高的工 资、较佳的工作环境、以及较有社会地位的感觉。随着工资上升及生产成本高涨, 香港面对其它低工资生产地区的强烈竞争。自从一九八六年中以来, 操作员短缺问题一直未有改善。此外, 香港为离岸制造业担起支持中心的角色, 提供设计、商品推销、品质控制、搜集原料等支持服务, 业内郄严重缺乏从事此类支持服务的熟练员工。 本地纺织业的生产量减少亦对制衣业厂商造成打击, 因为制衣业非常倚赖本地所生产和供应的高质纺织纱线和布料。事实上, 迅速提供纺织样办正是制衣业能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是, 本地纺织业并未为制衣业提供完备系列的梭织及针织布料。织造业主要生产厚身棉质制 品, 例如斜纹棉布; 而环形针织业则大多生产棉质布料供本地耗用。因此, 制衣业如需用人造织纤维轻质布料或混纤布料, 就要倚赖进口物料。 过往香港在优质成衣方面, 比低成本出口地区具竞争力, 并较能在短时间内更有效率地完作制造过程。可是随着其它地区的发展迅速, 与香港的领导地位距离渐渐缩短。此外, 这些地区亦已能生产为市场接受的优质成衣, 跟香港的优越地位也渐渐拉近。 美国及西欧的零售业在决定买货时, 愈来愈强调短周期及迅速补给, 香港在这方面由于远离这些市场, 因而失去地利。 与纺织业一样, 制衣业的发展亦因各主要市场限制香港成衣的出口数量而受阻。在一九九三年, 香港的纺织及制衣产品出口总额的59.9%(没有制衣业的单独分目) 受到出口数量限制。由于主要市场如美国和欧洲联盟等对香港产品出口施加限额, 制衣业在产量上的增长因而受到限制。 1.6 香港制衣业的前景 面对在数量上的限制, 香港厂商现正制造更高质素及增值额更高的出口产品。 由于保留业内工人及聘请新人遭遇困难, 制衣业因而需要长期的人手计划及发展, 使业内有足够的技术人手, 应付未来的需要。 香港制衣业的长远发展, 端视其是否有能力制造增值额更高的产品、实施生产多元化和开拓新市场。本港厂商深 明这点。日本在很多出口制衣产品的厂商眼中,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 而厂商已经在日本展开深入宣传活动。另外, 由于人口众多而居民生产日益富足, 中国是本港制衣业厂商已开始进军的另一个庞大市场。其它活动如东南亚、东欧等, 亦有极佳前景。 由于近年来香港劳工短缺, 地价及租金飞涨, 部分本地厂商已经将劳工密集的生产工序, 及较低档和不受出口数量限制的产品的制造工序, 迁往中国进行。不过, 如果最终产品要输往实施限制的市场, 可迁往香港以外地方进行制衣的工序, 则受香港产地来源的要求的限制。如果产品在香港制造而部分在中国加工, 香港政府贸易署现负责执行一项特别外地加工安排, 确保只有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则的产品, 才取得香港产地来源资格。 乌拉圭回合有关纺织品及制衣品之协议将在一九九五年实行, 根据这协议在未来十年内, 过往受制于多纤协议所签订的纺织品双边协议的数量限制, 将逐步放宽。预期在该十年协议的后期, 始会放宽有实质贸易利益的产品的限制。因此在未来数年内, 这协议对香港制衣业架构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制衣业的生产会继续以香港为基 地, 但为保持竞争力, 产品亦会继续转向高文件及集中于生产高品质成衣。由于纺织及制衣业所受的数量限制 , 将于该协议的后期逐渐大幅放宽, 相信届时制衣业在结构上将会重组; 并会把简单的生产工序迁往低工资地区, 而在香港维持一定程度的生产, 以便发展产品及培训管理及技术专才。 1.7 世界性制衣业的趋势 1.7.1 买家的要求 制衣业在全球的竞争日益剧烈, 为减少风险, 买家将落单与交货期缩短, 大部份买家都倾向于工厂能生产迅速响应的订单。部份资本雄厚的入口商都成立跨国的 生产基地, 直接的控制有助于发展迅速响应的订单及改善品质, 亦有部份入口商有实力的制衣厂商联盟以增强竞争能力。一些从事由零售直至生产的商 家, 甚至争取能在七天的补货期, 即是说零售店铺当天售出的衣服, 七天后便可从工厂生产及补回店铺。 除了迅速响应的新概念外, 买家亦较喜欢小批量多款式的入货方式, 进一步增加在生产方面的压力。 为提高自己牌子的形象, 买家都不断地提高品质要求, 甚么全面品质管理, ISO 9000等等, 相信愈来愈受买家欢迎。 买家为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 亦向一些工资低廉的地区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最终期望此等国家能供应价廉物美的货品给他们。东南亚的落后国家, 例如中国已发展了十年, 成为全球最大的成衣生产基地, 但成本亦上升了数倍。其它如: 越南、寮国等更落后的地区亦开始发展其制衣业, 大势所趋是消费者能买物超所值的货品。 相信在世界性制衣业的新趋势下, 买家倾向要求厂家 : - 短交货期 高品质 更具竞争性的价钱 厂商为满足买家的要求及本港制衣业为维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各方面不断改进, 以求提高应变能力, 减低成本, 令客户保持低存货量, 及增添产品的价值。在整个制造过程中, 从处理订单至分销, 无不在改进。 1.7.2 近期科技发展 香港厂家现在虽然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制衣放码系统及排唛系统,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及计算机统筹生产系统的郄为数不多。程序拉布系统可将数 十卷布按照预计的拉布长度, 叠布厚度和拉布方式要求, 上机拉布, 而整个过程是全自动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另一种应用方法, 便是使用设有上下回旋刀片的计算机剪布机。此外, 目前正迅速发展的激光光束裁剪机、高压水柱裁剪机和超音波裁剪机, 可切割层数少的布料, 但本地厂家使用这技术的为数不多。 在计算机统筹生产系统内, 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即由最初设计到最后检查和包装)所用机器和设备都连接起来, 成为有逻辑和有效的生产系统网络。有了计算机统筹系统, 零售订单资料和布料存货资料便可以输入一个计算机化裁单安排装置, 这样便可以迅速地和准确地计算布料和排唛的要求, 以及一切有关的裁剪部生产成本; 然后可以用有关数据来控制自动拉布机、裁剪器和计算机化布料处理装置。这系统也印 发不同的卷标(包括条纹码卷标)、实时报告、生产记录和簿记资料。这样, 制造商即可以不断监察制造程序的生产力、质素和利润, 亦可以大量减低对从事制造工序以外的人手需求。 制衣业在科技上另一重要发展是采用仿真系统。这种计算机程序可选择不同的变项, 仿真实际的情况, 厂家可利用这个程序估计所需新增资本开支, 善用劳工、厂房及设备, 评估厂房陈设、处理及生产系统, 安排人手及资源的需求, 找出所需培训要求, 及计划改变方法。 1.7.3 车缝方面的发展 在车缝工序方面, 普遍使用电子缝衣机。...
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doc 55)
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 引言 :- 时常听到在制衣厂工作的管理人员说他们的工厂是以流水形式生产成衣, 但当我到厂房探访他们时, 十居其九都会令我有点失望, 因为不少管理人员吴误以为分科生产便流水作业的模式, 亦有不少管理人员认为成衣制造是非常困难以流水形式生产, 所以他们的生产线仍保留着六十年代的传统模式。 不错, 他们的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 分科作业(即分部门)专门化生产单一工序是流水作业的开始或必须的步骤, 虽然成衣制造的工序繁复, 如能强化管理, 加上工业工程的应用技术, 相信仍能成功地把传统的生产模式改良为流水式生产线。管理流水式生产线的技巧, 在企业内的企业文化与传统式的生产线截然不同, 最前线的管理人员(即组长或车间指导员)需有基本的生产管理及工业工程的知识, 但一般书本及训练课程太艰深难明, 令一般管理人难以学习到所需的知识, 但一些能完全掌握所需理论的员工, 一般又缺乏成衣生产的经验, 形成这方面的改进非常缓慢。为方便成衣业的管理人员提升其管理能力, 笔者特别搜集了有关的基本理论, 以简单化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1. 香港制衣工业 1. 1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 一九五零年, 香港只有41间制衣厂, 雇用1,944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2.4%.在五十年代, 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 本港制衣业藉此迅速发展。 制衣业在六、七十年代继续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初期, 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 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由于制衣业涉及较为劳工密集的工序, 该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几年间本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但是, 香港的工资现己提高, 而工资低廉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发展了制衣业, 廉价劳工这个优点便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消失。出口数量受到限制, 加上生产成本相当高昂, 促使制衣业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出口项目的价值及发展新产品, 其中包括用各种混合纤维制造的高文件时装。 八十年代制衣业因应市场对高质素及时髦服装的需求, 继续发展。现在生产的服装, 由高级时装至简单的衣服配件, 应有尽有。在出口市场上, 制衣业面对激烈的竞争, 因此越来越明白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很多制造唛针织衣物的厂商装置了计算机辅助 设计仪器, 以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针织机器。在其它成衣制造方面, 较大的工厂也通常设有计算机辅助纸样放码及排机器、绘图机以及自动裁剪机。 近年本地制衣业己逐渐向高档市场发展, 并建立起高质时装的形象。香港亦成为亚太区内著名的成衣采购中心, 既吸引到大批生产简单货式的定单, 亦吸引到小量高价成衣的定单。前一类定单(受配额限制的除外)通常交予该行业设于华 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制造, 而后一类小量高价成衣则由本地工厂生产。除了有限的外地加工, 受香港的出口配额限制的产品, 必须在本港制造, 以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定。 1.2 香港制衣厂的规模和结构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间, 工厂数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间,雇用人数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 一九七五年, 香港有8,047间制衣厂(占制造业工厂总数25.9%), 聘用257,595名工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7.9%), 成为制造业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由一九七五年至八十年代中期, 该工业以价值计算, 续有增长, 但占整体制造业的比例, 则开始下降 : 在一九八七年制衣厂的数目达到高峰, 共有10,556间, 但郄只占当时制造业工厂总数20.9% 。同样地, 制衣业在一九八六年所聘用的工人数目也达到高峰,共有299,932人, 占当时制造业雇员总数34.5%。 此后,工厂数目降至一九九二年的6,980间(占制造业工厂总数16.6%), 而同期雇员人数则降至186,607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2.7%)。 不过, 制衣业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 规模是纺织业的两倍有多。 制衣厂的规模普遍比以前小。在一九七五年之前, 制衣厂平均聘用超过40名工人(一九六五年平均多达58名), 但到了八十年代, 制衣厂的平均雇员人数一直逐渐下降至平均每厂30名工人。 1.3 香港制衣业的出口业绩 本港制衣业的产品出口值, 从一九六零年的10.1亿元增至一九九二年的771.56亿元,平均年增率为14.5%。自六十年 代起, 制衣业已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 占本地产品出口总额30% 以上。除了一九七五年全盛时期的44.6% 外, 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 之间。一九九二年的数字为33% 。以价值计算, 香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 (除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被意大利超越外) 。一九八六年, 意大利再次占第一位, 并一直保持该位置。从此香港便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区, 只在一九八八年一段短时间内为南韩所超越。在一九九二年, 香港随中国和意大利之后, 为世界第三位成衣出口地区。 1.4 香港制衣业有利因素 香港的制衣业以经验及技术见称, 并在海外享有制造优质衣物的声誉。制衣业有熟练员工, 可以生产各式各样的衣物, 不但可大批生产, 也可生产特定项目。他们可以就顾客自行设计或指定的成衣样办提供专业意见及协助。 此外, 制衣业经常因应市场需求及时装潮流的转变而作迅速反应, 试验利用全新及更先进的衣料, 并深谙管理之道, 以求符合顾客的需求。 制衣厂以中小型为多, 这是制衣业的有利因素。这些工厂制造多种款式的时装, 并能够在一个有效率的分包网络下, 配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港制衣业越来越注重品质, 并能准时迅速交货, 因此声誉日隆, 竞争力亦随之提高。 香港的制衣业也得到一些辅助工业的帮助。这些工业提供线、拉链、钮扣、扣件及标 签等配件, 以及一些对于生产时装极为重要的多类型花边。织造、针织及加工漂染厂亦为制衣业提 供部份所需布料。 1.5 香港制衣业限制因素 和其它工业一样, 制衣业在聘请和保留员工方面也碰到困难, 这是因为很多任务人都受到正在扩展的服务行业吸引。服务行业通常给予工人较高的工 资、较佳的工作环境、以及较有社会地位的感觉。随着工资上升及生产成本高涨, 香港面对其它低工资生产地区的强烈竞争。自从一九八六年中以来, 操作员短缺问题一直未有改善。此外, 香港为离岸制造业担起支持中心的角色, 提供设计、商品推销、品质控制、搜集原料等支持服务, 业内郄严重缺乏从事此类支持服务的熟练员工。 本地纺织业的生产量减少亦对制衣业厂商造成打击, 因为制衣业非常倚赖本地所生产和供应的高质纺织纱线和布料。事实上, 迅速提供纺织样办正是制衣业能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是, 本地纺织业并未为制衣业提供完备系列的梭织及针织布料。织造业主要生产厚身棉质制 品, 例如斜纹棉布; 而环形针织业则大多生产棉质布料供本地耗用。因此, 制衣业如需用人造织纤维轻质布料或混纤布料, 就要倚赖进口物料。 过往香港在优质成衣方面, 比低成本出口地区具竞争力, 并较能在短时间内更有效率地完作制造过程。可是随着其它地区的发展迅速, 与香港的领导地位距离渐渐缩短。此外, 这些地区亦已能生产为市场接受的优质成衣, 跟香港的优越地位也渐渐拉近。 美国及西欧的零售业在决定买货时, 愈来愈强调短周期及迅速补给, 香港在这方面由于远离这些市场, 因而失去地利。 与纺织业一样, 制衣业的发展亦因各主要市场限制香港成衣的出口数量而受阻。在一九九三年, 香港的纺织及制衣产品出口总额的59.9%(没有制衣业的单独分目) 受到出口数量限制。由于主要市场如美国和欧洲联盟等对香港产品出口施加限额, 制衣业在产量上的增长因而受到限制。 1.6 香港制衣业的前景 面对在数量上的限制, 香港厂商现正制造更高质素及增值额更高的出口产品。 由于保留业内工人及聘请新人遭遇困难, 制衣业因而需要长期的人手计划及发展, 使业内有足够的技术人手, 应付未来的需要。 香港制衣业的长远发展, 端视其是否有能力制造增值额更高的产品、实施生产多元化和开拓新市场。本港厂商深 明这点。日本在很多出口制衣产品的厂商眼中,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 而厂商已经在日本展开深入宣传活动。另外, 由于人口众多而居民生产日益富足, 中国是本港制衣业厂商已开始进军的另一个庞大市场。其它活动如东南亚、东欧等, 亦有极佳前景。 由于近年来香港劳工短缺, 地价及租金飞涨, 部分本地厂商已经将劳工密集的生产工序, 及较低档和不受出口数量限制的产品的制造工序, 迁往中国进行。不过, 如果最终产品要输往实施限制的市场, 可迁往香港以外地方进行制衣的工序, 则受香港产地来源的要求的限制。如果产品在香港制造而部分在中国加工, 香港政府贸易署现负责执行一项特别外地加工安排, 确保只有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则的产品, 才取得香港产地来源资格。 乌拉圭回合有关纺织品及制衣品之协议将在一九九五年实行, 根据这协议在未来十年内, 过往受制于多纤协议所签订的纺织品双边协议的数量限制, 将逐步放宽。预期在该十年协议的后期, 始会放宽有实质贸易利益的产品的限制。因此在未来数年内, 这协议对香港制衣业架构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制衣业的生产会继续以香港为基 地, 但为保持竞争力, 产品亦会继续转向高文件及集中于生产高品质成衣。由于纺织及制衣业所受的数量限制 , 将于该协议的后期逐渐大幅放宽, 相信届时制衣业在结构上将会重组; 并会把简单的生产工序迁往低工资地区, 而在香港维持一定程度的生产, 以便发展产品及培训管理及技术专才。 1.7 世界性制衣业的趋势 1.7.1 买家的要求 制衣业在全球的竞争日益剧烈, 为减少风险, 买家将落单与交货期缩短, 大部份买家都倾向于工厂能生产迅速响应的订单。部份资本雄厚的入口商都成立跨国的 生产基地, 直接的控制有助于发展迅速响应的订单及改善品质, 亦有部份入口商有实力的制衣厂商联盟以增强竞争能力。一些从事由零售直至生产的商 家, 甚至争取能在七天的补货期, 即是说零售店铺当天售出的衣服, 七天后便可从工厂生产及补回店铺。 除了迅速响应的新概念外, 买家亦较喜欢小批量多款式的入货方式, 进一步增加在生产方面的压力。 为提高自己牌子的形象, 买家都不断地提高品质要求, 甚么全面品质管理, ISO 9000等等, 相信愈来愈受买家欢迎。 买家为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 亦向一些工资低廉的地区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最终期望此等国家能供应价廉物美的货品给他们。东南亚的落后国家, 例如中国已发展了十年, 成为全球最大的成衣生产基地, 但成本亦上升了数倍。其它如: 越南、寮国等更落后的地区亦开始发展其制衣业, 大势所趋是消费者能买物超所值的货品。 相信在世界性制衣业的新趋势下, 买家倾向要求厂家 : - 短交货期 高品质 更具竞争性的价钱 厂商为满足买家的要求及本港制衣业为维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各方面不断改进, 以求提高应变能力, 减低成本, 令客户保持低存货量, 及增添产品的价值。在整个制造过程中, 从处理订单至分销, 无不在改进。 1.7.2 近期科技发展 香港厂家现在虽然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制衣放码系统及排唛系统,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及计算机统筹生产系统的郄为数不多。程序拉布系统可将数 十卷布按照预计的拉布长度, 叠布厚度和拉布方式要求, 上机拉布, 而整个过程是全自动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另一种应用方法, 便是使用设有上下回旋刀片的计算机剪布机。此外, 目前正迅速发展的激光光束裁剪机、高压水柱裁剪机和超音波裁剪机, 可切割层数少的布料, 但本地厂家使用这技术的为数不多。 在计算机统筹生产系统内, 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即由最初设计到最后检查和包装)所用机器和设备都连接起来, 成为有逻辑和有效的生产系统网络。有了计算机统筹系统, 零售订单资料和布料存货资料便可以输入一个计算机化裁单安排装置, 这样便可以迅速地和准确地计算布料和排唛的要求, 以及一切有关的裁剪部生产成本; 然后可以用有关数据来控制自动拉布机、裁剪器和计算机化布料处理装置。这系统也印 发不同的卷标(包括条纹码卷标)、实时报告、生产记录和簿记资料。这样, 制造商即可以不断监察制造程序的生产力、质素和利润, 亦可以大量减低对从事制造工序以外的人手需求。 制衣业在科技上另一重要发展是采用仿真系统。这种计算机程序可选择不同的变项, 仿真实际的情况, 厂家可利用这个程序估计所需新增资本开支, 善用劳工、厂房及设备, 评估厂房陈设、处理及生产系统, 安排人手及资源的需求, 找出所需培训要求, 及计划改变方法。 1.7.3 车缝方面的发展 在车缝工序方面, 普遍使用电子缝衣机。...
服装业生产管理课程(doc 55)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