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汽车的经营宗旨(doc62页)

  文件类别:战略经营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79K

  下载次数:114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经营管理--汽车的经营宗旨(doc62页)
用户的愿望高于一切 完美的产品,需要完美的工作。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 理陆要奎 经营管理--汽车的经营宗旨 纷至沓来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六五”计划(1981- 1985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1953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在长春兴建了 “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从无到有;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了位于 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我国汽车工业有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其后,北京、重庆 、天津、沈阳等汽车生产基地相继建成。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整体 发展水平仍然极为落后:1955年至1985年的30年间,我国用于汽车工业的总投资仅为10 1亿元人民币;其间汽车工业在全国工业产值中比重最高为2.8%,全国汽车产量总共4 4万辆,仅占当年世界汽车总产量的0.99%;而且还存在汽车厂商高度分散、规模小、 缺重少轻、品种单一等严重缺陷。当时,中国的轿车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国家领 导人专用的红旗轿车外,称雄中华大地的是上海牌轿车,但是它在几十年中的最高年产 量仅为8000辆。毋庸置疑,中国的轿车工业落后了半个多世纪。 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中央作出战略性决策:大力加强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希望以此作 为支柱,带动国民经济多个行业的共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打开国门, 与外国汽车制造厂商合资,用市场换技术。1978年11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轿车项目 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时,明确表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于 是,从1978年开始,机械工业部、各地方政府、各汽车制造厂开始与国外著名汽车厂商 商谈在中国合资建厂事宜。中方的努力和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换来了累累硕果: 1983年1月,北京汽车制造厂率先和美国AMC公司(后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收购)合资 ,建立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切诺基”牌轻型越野车。 1983年4月,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二者将投资5亿马克(合人 民币9.85亿元),合资设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桑塔纳”轿车;双方各占50% 股份。 1985年3月,广州汽车厂等单位与法国标致公司投资2亿元,合资成立广州标志汽车公司 ,中外双方分别占68.6%和31.4%的股份,主要生产“标致”504轻型货车和505轿车。 这三家合资企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中国 汽车工业进入快车道,世界著名汽车厂商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增长,不断有新的合资企 业诞生: 1986、1987和1992年,庆铃汽车有限公司、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和江铃汽车有限公司 分别与日本五十铃公司建立了合资关系; 从1988年起,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以许可的形式,支持一汽生产“奥迪”牌高级轿车。1995 年,双方开始合资生产; 1991年2月,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长春成立,由一汽和德国大众合资,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捷 达”轿车,27万台发动机和18万台变速箱; 1992年,东风汽车集团(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与法国标致- 雪铁龙公司合资,成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投资达20亿元,生产“富康”牌家用轿车; 1995年7月,奔驰一举斥资2亿美元,分别兴建生产多功能面包车和“奔驰”客车的南方M PV项目和亚星-奔驰有限公司;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与北京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 签署了合作经营协议,购买北旅法人股4002万股,占北旅汽车总股本的25%,成为最大 股东;几乎同时,1995年8月21日,福特汽车公司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购 买江铃汽车1364.28万股B股,占总股本的20%,并派员进驻江铃汽车董事会; 此前不久,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 美国通用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和世界最大的汽车电器厂家-- 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也分别在中国建立了数家合资企业。 一枝独秀 但是,只要对这些汽车厂商现在的经营状况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轿车生产商中 ,只有大众公司是赢家,可谓一枝独秀。 从产量看,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和一汽- 大众生产的捷达轿车,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0万辆和15万辆,占中国轿车生产能力的近2/ 3;一汽- 大众的奥迪轿车到1995年底产量就已经超过了10万辆,独占中国高级轿车市场60%以上 的市场份额;截止1998年7月1日,桑塔纳轿车的产量累积达109.7万辆,占据了我国轿车 工业的半壁河山,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家产量超过百万辆的轿车企业 ;1997年,上海大众汽车实现销售收入263亿元,连续7年名列中国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 业榜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合资企业。 大众汽车为何在中国大获成功? 首先得益于它对中国投资的长期性和系统性。从战略上讲,大众汽车进入中国有两个考 虑:一是希望占领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的相当份额;二是以中国为基地,夺回25年前被 日本和韩国汽车厂商挤占去的东南亚和东亚市场。根据大众汽车在巴西、南非等发展中 国家中的大国的投资经验,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厂商往往能够分享该市场长期发展的利益 ,取得最大成功,所以大众汽车在轿车生产厂商中最早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抱着长远的 战略考虑,进行系统投资,分两个阶段实现上述两个战略目标,甚至做好了在第一阶段 赔钱的准备,这同其他厂商只是着眼于中国市场、急于收回投资的急功近利的态度有着 天壤之别。这需要极大的远见和魄力,但正是这一点,造就了大众在中国的辉煌。说也 奇怪,急于想赚钱的并没有赚到钱,准备亏损的反而赚到了大钱。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大众汽车在中国坚持奉行它“用户愿望高于一切”的经营宗 旨。大众汽车之所以以“大众”为名,就是考虑了当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的愿望,以生产普 通民众能够购买的小轿车为重点。1939年8月15日,第一批以这一观念为基础的大众汽车 正式上市,由于它为了节约成本,一改过去汽车庄严堂皇的形象,狭小圆滑,被美国《时 代周刊》杂志不无讥讽地称之为“甲壳虫”。谁知正是这不起眼的“甲壳虫”,由于注重实用 ,性能价格比达到了汽车行业新的高度,又顾及了普通居民的愿望,竟然在家用轿车市 场上脱颖而出,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92年急流勇退,一直畅销不衰,累积销量达到21 00万辆,创下了无人望其项背的记录。 “桑塔纳”汽车又一次验证了大众公司这一经营宗旨的正确性。“桑塔纳”的名字取自于美 国亚里桑纳州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这里的峡谷常常刮起一股神秘的科罗拉多飓风,当 地人称它为“桑塔纳”。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将其于1982年投产的B2轿车取名为桑塔纳,其 意义不言而喻,然而这阵风不是在德国而是在遥远的中国刮了起来。原来。德国经过战 后30多年的迅速发展,国家科技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都已经高度发达,这款轿车不大不 小,技术水平也不高,在德国的生命力不强,但它专为平民百姓设计,似乎更适应于发 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能够大行其道。桑塔纳在德国没有取得预期的业绩,是因为它忽 视了德国民众的愿望和需求的发展,而它在中国的成功,恰恰在于它适应了中国用户的 愿望。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很落后,用户首先关心的是实用、合算, 也就是物美价廉,大众汽车公司和桑塔纳轿车正好满足了中国用户的这一愿望。 大众集团的子公司-- 奥迪公司的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业务总裁施密特先生说过,根据他对中国这几年的 观察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发展阶段与德国过去的某些发展阶段很相似。这种相似 阶段恐怕就是指大众汽车当年在德国脱颖而出,就是凭借满足用户的愿望和需求这一贯 的宗旨,难怪他们能够毫不费力的抓住中国汽车行业大多数潜在用户的心:技术没必要 太先进,只要价格便宜,结实耐用,使用方便就行。 提高国产化率 为了满足中国用户的愿望,生产销售物美价廉的实用产品,上海大众首先尽可能地做到 “价格低廉”,千方百计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 这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最初几年,国产化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桑塔纳投产 时,国产化率是2.7%,到1988年,实际国产化率也不过12.8%。原因是多方面的,中 国汽车行业技术水平落后、德国大众要求十分严格、国家产业政策不明朗等等,使得桑 塔纳国产化动力不足、阻力重重。实践证明,国产化率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 提高国产化率便成了上海大众的生命线。为了实现国产化,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大众各合 作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为了加快国产化进程,1987年7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支援上海大众建设领导小 组”和“上海市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协调办公室”,12月专门召开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 作会议,1998年7月1日,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德国大众也专门成立了中国国 产化协调组,负责协调上海大众的当地化工作。 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经过申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从1988年起,每销售一辆桑塔纳轿 车,征收2.8万元,专门用于建立桑塔纳国产化基金,支持零部件厂的技术改造。到19 94年停止征收时,桑塔纳国产化基金帐上已经积累了50多亿元。 其次是积极推进零部件的当地化。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大众公司,他们一方面与中国技术 人员一起攻关,提高中国零部件配套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中国的零 部件厂家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动员欧洲著名的零部件厂商来华投资建厂。目前已有200多 家合资企业在中国扎根,与中国企业合作生产汽车零部件,其中包括著名的汉高、巴斯 夫、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进入,迅速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 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支持了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国产化。 再次,注重培养当地技术开发能力。1992年,当上海大众的二期工程技术改造正在走向 高潮的时刻,由产品工程部经理秦仲年等9人组成的新车型设计开发队伍,奔赴巴西圣保 罗。任务是用三年时间完成新车型设计,取得全部零部件的标准资料,试制新车并进行 各种路面条件的试验,完成大批量生产的工艺装备设计。1994年4月,桑塔纳2000作为这 项设计结果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它比普通桑塔纳有了较大改进,性能更优越、 外观...
经营管理--汽车的经营宗旨(doc62页)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