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理论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新建筑理论
一、新建筑的萌芽
(一)工业革命后至十九世纪未西方建筑界概况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美先进国家逐步推翻了封建制度,冲破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1960—1830年的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也处于飞跃发展的状态。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的新发明、新发现,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生的实验自然科学的光辉成就鼓舞下,人们的热情由宗教转向科学、崇尚理性,试图完全摆脱过去的陈规旧俗的约束,强调要让人的自己去感觉分析事物,寻求自然的真正“形象”。人们坚信自己是作为总的进化过程中的参与者存在,相信大自然的和协以及人们具有掌握大自然的规律的能力。这时,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较大。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摆脱封建思想体系、圣经教条主义的束缚,它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思想意识正是这时期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的思想基础。
然而,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却也引起了一些新的严重的问题。城市化速度的过快,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恶性膨胀。乡村人口的不断拥入城市又造成了城市住宅的严重危机。工业革命产生了根本的社会变革,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悬殊的局面,“自由、平等、博爱”对于城市贫民来说只是一个空的口号。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1、对城市规划的种种探索。这些探索都基于如何解决城市不断恶性膨胀的问题。其中著名的有“巴黎改建”、“新协和村”、“花园城市”、“工业城市”、“方格形城市”等等。这些探索中,有些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也有些企图回归一种自然的生活。但它们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影响。
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生活、新社会需要的,崭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博物管、博览会、办公楼等等代之教学、宫殿而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主要建筑。
3、建筑师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解决新的建筑类型和旧的形式、风格的方法。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其一是在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的范围内的建筑风格、形式中挑挑捡捡,寻求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建筑内容。这种倾向表现为当时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包括“罗马复兴”、“希腊复兴”、“折中主义”等等流派。其二是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表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倾向中的种种探索成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先声。
4、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有可能产生出大不同于以住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一般地概括为开放空间(open space)。开放空间的意义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如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下产生的硕大、透明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室内概念的空间。1851年伦敦出现的水晶宫即是一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开放空间的意义。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是西方建筑史上一个似乎比较混乱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的出现,可以说没有一种风格,一种流派占据这一时期建筑界的主导地位。然而,在这些纷杂的建筑现象中,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下产生的对新建筑的类型的建筑风格的探索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它是新建筑的萌芽。
(二)探索新建筑的种种运动
早在1826年,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K.F.Schinrel)在出国考察后,对英国新的工业建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提出:“我们难道不应该试图寻求我们自己的风格吗?”在实践中,他也已开始摸索。在1827年设计的柏林百货店中,他大胆地把瓦顶改为平顶,并把柱式和檐口作了相当的洁化,窗子也相对加大。
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1850年在加建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的拱顶时,大胆采用了新建材——混凝土和新结构,取得了成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基础。
德国另一位建筑师散帕尔(Semper)虽然早先也致力于古典建筑的设计,并受过折中主义的影响,但他是个对时代精神十分敏感的人,思想比较激进。在1852年著了《工业艺术论》一书,试图使建筑符合时代精神,并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他曾在1851年国际博览会水晶宫施工工地上工作过。
在对新建筑的探索中,欧美国家先后出现了一些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流派与运动。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等等。下面逐一介绍。
1、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ts Move-ment)”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工艺美术运动发起者们只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了灾难,认为机器是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主张只用手工艺生产,要返朴归真。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但是,他们在艺术上的一些主张却对后来的新建筑运动有一定的启发。
1859—1860年由建筑师魏布(ph:lip.webb)设计在肯特建造了莫里斯的住宅,名为“12屋”。这是建筑上的代表作。“12屋”的平面根据功能需要而布置成L形,用当地产的红砖作建材;并抛弃了传统的贴面装饰,直接表现红砖的质感。这座建筑反映了把材料、功能和艺术造型紧密结合的设计思想。
2、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始创于比利时。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凡、德、费尔德。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陈式样式,试图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新的艺术风格问题。新艺术运动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建筑室内装修形式的简化和创新。它们在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装饰题材以模仿自然界生长茂盛的草木形状为主。霍尔塔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艺术运动当时曾在西方流行,在它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青年风格派。他们以新艺术的观点应用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奥别列希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具有简洁的外观,宽大的窗户,主要入口是一个圆供形大门。入口周围以植物图案作装饰提材,反映了新艺术运动影响之深。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改革与创新局限于装饰手法,装饰题材之上,虽然曾广为流行,却不甚长命。至二十世纪初便衰落了。
在新艺术运动流行之时,西班牙建筑师戈地在学过建筑艺术风格上另辟途径。他以自己丰富的幻想、浪漫主义的手法吸取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特点结合自然的形式,苦心营造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戈地的代表作是在巴塞罗那的未拉公寓(1905-1910)。
3、瓦格纳与维也纳分离派
瓦格纳(otto Wagrer)是散普尔的学生,受过古典训练。后来在主持维也纳学院建筑专业时,受到新时代的影响,思想转变。他著了《现代建筑》一书,书中主张新结构原理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他反对历史上的形式的重演。瓦格纳的作品之一是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这座营业厅应用了玻璃和钢材,风格简洁,废除了所有装饰。
瓦格纳的给也纳颇有影响,当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建筑家集团,被称为“维也纳”学派。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该派主张与传统决裂。瓦格纳于1899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4、路斯
在探索新建筑的种种派别中,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路斯。他主张建筑应以实用为主,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并竭力反对装饰。1908年写了《装饰与罪恶》一文,声称“装饰是罪恶”。路斯的代表作是1910年建在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在这座建筑里,人们已经完全看不到装饰了,建筑成为简洁的立方体组合,门窗形式也都为长方形,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
路斯的观点于今看来当然是过于偏激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种过正的进步作用,对新建筑的探索作出了贡献。
5、美国芝加哥学派与沙利文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工业迅速发达,城市人口激增。芝加歌这时作为全国的铁路枢纽和航运中心,城市发展很快。1873年大火之后,现代高层建筑寸伯春笋般涌现,而这些高层建筑的出现也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出生。
芝加哥学派的兴盛时期是1883到1893年间。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为工程师詹尼。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建筑都是集中在芝加哥的高层建筑。1879年詹尼设计的第一拉埃特大厦高七层。由砖墙和铁梁柱混合承重。它是早期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学派的一些著名作品有:1890—1894年伯纳姆的鲁特设计的十六层的瑞莱斯大厦,该大厦应用了框架结构。荷拉伯特和罗汗设计的马癸特大厦(1894年),马癸特大厦平面E字形,中部为交通枢纽,内部空间无固定分隔,可灵活划分。它的外观十分简洁,立面构图主要由“芝加哥窗”排列构成。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都有一些公共的特点,就是采用金属框架结构,建筑外观简洁,立面由一种宽阔的横向长方形窗整齐排列构成。这种窗就是所渭的“芝加哥窗”。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这使得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运用;再者在建筑设计中,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反映新技术符合时代要求的简洁的建筑造型。
沙利文是美国探索新建筑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建筑理论上,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从内而外,同时,形式应该反映内容。他的著名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他以为这是一种规律。沙利文的建筑观建对新建筑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6、德意志制造联盟和贝伦斯
二十世纪初,德国曾一度成为欧洲建筑思想的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它的工业水平速迅发展走向了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没有深厚的古典建筑传统的束缚。这时期,德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组织即德意志制造联盟。它成立于1907年,由一些艺术家、建筑家、工业家等组成。它的目的在于结合各方面的努力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德意志制造联盟继承了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但它的目的不在于恢复手工生产来提高工业品的质量,而是要使机器产物变为艺术品。
1907至1914年间在德意志制造联盟中成长的建筑师有格罗披易斯、未斯等,他们成了新建筑运动的领袖人物。而介于新一代的更早一代之间的出色建筑师是凡、德、非尔德和贝伦期。凡、德、非尔德的主要贡献在于才智上的,而贝伦斯则活跃于工业建筑设计实践中,影响了当时的实践领域。因此有人认为,贝伦斯是理解现代建筑史中这一基本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贝伦斯最先学绘画,后转向建筑。1907年被任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艺术顾问。他是德国的重要建筑师,1908年左右,格罗披和未斯都曾在他手下工作。贝伦斯的著名作品是1909年设计的通用电气公司的透机车间。
透机车间按实际功能分成一个主体车间和一个附属建筑。主体部分屋顶为三铰供,由此产生了开敞的大空间。建筑的立面开大玻璃窗反映了功能的需要,整座建筑摒弃了附加的装饰。但是从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古典的气息。比如,转角处没有结构作用的沉重的砖石墙体,厚重的屋顶虽然轮廓反映了多边形的钢屋架,却没有完全表现出新结构的特点。
二、新建筑运动的形成
(一)战后初期的欧美建筑界
1914年—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欧美的经济和人们的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美国外,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削弱。到二十年代后,各国的经济才逐渐恢复发展。一次大战后的欧美,社会背景十分复杂,其中影响建筑活动较大的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是战争造成的物质后果。大战期间大肆的破坏性活动以及民用建筑活动的止滞造成了严重的房荒和城市重建问题。这现状况有利于注重功能、经济、建造速度快的新建筑的成熟。只有这样的新建筑才能解决面临的大量性民用建筑建设的问题。其二是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十九世纪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大量推广。其三是战争不仅给人们造成了物质上的创伤,也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初期的繁荣带来的梦想已被严酷的事实粉碎,古罗马、古希腊等古典主义的样式再也无法成为“英雄”“壮丽”的外衣,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口号自然也无法解决这时的现实问题。因此,古典复兴已失去民坚硬的思想基础。
可以看到,战后的社会条件客观上促使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风格趋于成熟。因此,战后初期已经奏起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的序曲。古典复兴虽然也还相当流行,却再也不是建筑界的主流,那些已程式化的形式是越来越包裹不住新的建筑内容了。
战后初期是个背景复杂的时期,此时艺术上思想也十分活跃,许多先锋派艺术活动对于新建筑风格的成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先锋派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本质、实质的寻求。其中对建筑活动影响较大的有表现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下面作一介绍。
1、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二十世纪初首先出现于德国、奥地利的绘画、音乐和戏剧中。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它们的作品达到了对现实的一种浪漫而富于主观情感的象征。这一派别在建筑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的一些作品中,门德尔松早先以他的建筑想象草图而知名,他的这些建筑图中的模糊的象征意象和流线形的体型,与表现主义的观点吻合。门德尔松的目的是企图定义一种普遍有效的建筑新风格,并有方法地寻求它的根源。他的代表作是1919-1920年建在皮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给人以神秘奇异的印象。
2、风格派
风格派是由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在1917年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可以看成为法国立体派艺术的分支。其主要成员画家陶斯堡、蒙德里安和建筑师奥德、里特维德等人。他们很快从立体主义走向完全的抽象艺术,并试图寻求一种使这种抽象化系统化的方法,建立一个清晰、组织良好的形式世界。风格派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是里特维德的乌德勒支住宅。这座住宅外型由简单的立方体,相片和横竖线条互相错落穿插组成,它的形象正象是风格派家蒙德里安的绘画的立体化。
风格派的探讨实际上是在纯形式上的探讨,它提出的抽象的几何形的形式对现代建筑的新风格有所影响。
3、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一次大战前后活跃在俄国艺术领域的派别,其中成员都是一些青年艺术家,有马来维奇、塔特林、加博等。构成主义抛弃任何模写参照物,试图从“零”(马来维奇称之为“荒漠”)开始来建立一种新的独立的真实。他们也想把这样过程应用于建筑中,塔特林从事于一系列连贯的、有活力的、抽象的建筑形式研究,做了一些模型称之为“建筑构成”,还做了一些假想的住宅设计。
和风格派一样,构成主义的影响主要在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构图等上,对新建筑的造型风格有所影响。
(二)新建筑的运动走向高潮及新建筑的一般特征
在战后有利的社会条件基础上,在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建筑师的形形色色的探索基础上,新建筑运动作为一种有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理论、有大量实际作品,影响广大的一种建筑创新运动,终于于二十年代后期走向高潮,新建筑作为一种崭新的建筑风格速迅占据为西方建筑的主导地位。
新建筑运动总的特点是:建筑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建筑环境的改善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要求建筑设计要重视人生存所需的实用功能;在设计思想方法方面则要求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追寻一些法则,他们强调经济问题,强调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在形式上,则寻求一种本质,重新从原始建筑中的一些原型的抽象化中得到启示。
在这些指导思想的作用下,新建筑反映出了一种共同的特征。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举行的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可以说是新建筑的一次汇总,它展出的十六位来自五个国家的建筑师的住宅作品,这些住宅集中体现了新建筑的一般特征。它们都在较小的空间中认真地解决了实用功能问题,并都应用了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发挥各种新材料的性能。在建筑风格上,它们都没有采用装饰,外型为简单的立方体,平屋顶、白粉墙,门窗按功能要求灵活布置。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提出了为人设计的目标,但是把功能的概念仅减少到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一方面,因而它们常流入各部分的叠加。为此,现代建筑被人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的建筑。
1928年,在瑞士拉萨尔查兹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这个组织成员曾遍及了27个国家。实际上它起了把新建筑推广的作用,到二次大战前夕,新建筑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潮流邓。而在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建筑物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特征,而它们又遍布了世界各地,因此被称为国际式风格。
三、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建筑运动的形成和历史上别的大变革一样,是由许许多多个人和流派共同的贡献组成,不能简单地把它的来源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地方或某个文化场
第五节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
格罗皮乌斯于1883年出生于柏林。青年时期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建筑。1907年到1910年在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威玛筹建国立威玛建筑学校。这是由原来的一所工艺学校和一所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材的学校,简称包豪斯。
在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这个学校在设计教学中贯彻一套新的方针、方法、它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第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工艺美术家既要掌握手工艺,又要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给工厂大规模生产;第三,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已经兴起的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第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第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包豪斯的师生所作的工艺设计常常交给厂商投入实际生产。由于这些做法,包豪斯打破了学院式教育的框框,使设计教学同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它比旧式学校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二十年代包豪斯所休现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在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一些最激进的流派的青年画家和雕刻家到包豪斯担任教师。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到包豪斯。一时之间,这所学校成了二十年代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之一。
包豪斯校舍
1925年,包豪斯从威玛迁到德骚,格罗皮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包豪斯校舍标志着现代建筑的新纪元,这个说法未免过誉,但这座建筑确实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美国后的活动
1934年,格罗皮乌斯离开德国到了英国。1937年格罗皮乌斯五十四岁的时候接受美国哈佛大学之聘到该校设计研究院任教授,次年担任建筑学系主任,从此长期居留美国。
格罗皮乌斯到美国以后,主要从事建筑教育活动。1946年格罗皮乌斯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创立名为“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机构。他后来的建筑设计几乎都是在这个集体中合作产生的。
1949年,格罗皮乌斯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的同人合作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他后期一个较重要的建筑作品。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从二十年代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他不断以新奇的建筑观点和建筑作品,以及大量未实现的设计方案使世人感到惊奇。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师中的一位狂式人物。
勒•柯布西耶于1887年出生于瑞士,父母是制表业者。少年时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后来从事建筑。1908年他到巴黎在著名建筑师贝瑞处工作过,又到柏林德国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处工作过。
《走向新建筑》
《走向新建筑》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里面充满了激奋的甚至是狂热的言语,观点也很芜杂,甚至互相矛盾,但是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就是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萨伏伊别墅,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
1926年勒•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的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1932,
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关于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第二次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活动继续非常活跃,除了法国之外,他的活动扩展到世界许多地方。
马赛公寓大楼,勒•柯布西耶积极探索集体住宅的设计问题。1946年开始,他为马赛市郊区设计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
勒•柯布西耶认为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他把这样的大楼叫做“居住单位”。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和公共建筑所构成。
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更能说明勒•柯布西耶建筑风格转变的是他设计的这座小教堂。整个朗香教堂的体形和空间处理得十分特别,曲折歪扭超乎常人的料想之外。
勒•柯布西耶自己解释说,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形式领域里的声学元件”来设计的。教堂不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地方吗,所以它“要象听觉器官那样地柔软、细巧、精确和不能改动”。就是说他把朗香教堂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的,以便上帝听到教徒的祈祷。按照这个解释,朗香教堂是一座象征性的建筑。
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惯用的室内坡道,点缀着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状的孔洞。有一些无规律的孔洞或壁龛。有的涂上红、黄、蓝、白之类的鲜艳的颜色。
勒•柯布西耶在现代建筑史中的地位
勒•柯布西耶涉及的建筑活动范围很广泛,在这一点上他超过了四位大师中的其他诸人。他的成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他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有些地方还是前后矛盾的。
在现代建筑师中,勒•柯布西耶第一个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的规划问题。
在二十和三十年代,勒•柯布西耶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建筑设计界的革新运动,对于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进入本世纪后半期,勒•柯布西耶仍然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但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建筑形式方面去了。
如果说勒•柯布西耶前期的建筑包含着较多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密斯•凡•德•罗
在外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密斯•凡•德•罗成为一个建筑师的道路是比较少见的,他没有受正规学校的建筑教育。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建筑实践中得来的。
1886年,密斯•凡•德•罗出生在德国爱森一个石匠师傅的家中。他很小就帮助父亲打弄石料。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29年,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校舍
1930年,密斯继任包豪斯的校长,两年后,学校被法西斯政权解散。1937年密斯到美国任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从此定居美国。
密斯到美国后不久,为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扩建制定了规划设计。
范斯沃斯住宅,1945~1950。
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1962~1968。
密斯的贡献在于他长年专注地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现代建筑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尤其注重于发挥这两种材料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现力。
钢和玻璃是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的材料,密斯抓住了钢结构和玻璃,也就抓到了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他的影响比较大,主要原因在此。
F.L.赖特
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设中有价值的瑰宝。
草原式住宅
拉金公司办公楼与东京帝国饭店
流水别墅,1936。
约翰逊公司总部
“西塔里埃森”
古根汉姆博物馆
有机建筑论
但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的确有其独到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冲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有幽兀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二战后欧美建筑设计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的五花八门和美国改变了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被动地位,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一阶段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叶。这是欧洲的“理性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也是其中某些方面的片面突出与片面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这是“现代建筑”进入形式上的五花八门时期,也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元老开始受到第二与第三代的后起之秀挑战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六十年代末至今,形式各异和各有千秋的“现代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一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自称为“现代主义之后派”的思潮正在涌现。
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三、“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它的含义并不清楚,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有时被理解为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对它的代表人物与典型作品也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1954年选自英国的名词,用来识别象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样的建筑形式,或那些受他启发而做出的此类形式。”
四、“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等一些第二代的建筑师。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指那些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六、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最先活跃于北欧。它是二十年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北欧的地方性与民族习惯的发展。芬兰的阿尔托被认为是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多元论”与“有机的”建筑的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它们开始活跃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很盛行。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只允许千篇一律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第一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用抽象的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
八、后现代建筑
九、解构主义
新建筑理论
一、新建筑的萌芽
(一)工业革命后至十九世纪未西方建筑界概况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美先进国家逐步推翻了封建制度,冲破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1960—1830年的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也处于飞跃发展的状态。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的新发明、新发现,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生的实验自然科学的光辉成就鼓舞下,人们的热情由宗教转向科学、崇尚理性,试图完全摆脱过去的陈规旧俗的约束,强调要让人的自己去感觉分析事物,寻求自然的真正“形象”。人们坚信自己是作为总的进化过程中的参与者存在,相信大自然的和协以及人们具有掌握大自然的规律的能力。这时,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较大。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摆脱封建思想体系、圣经教条主义的束缚,它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思想意识正是这时期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的思想基础。
然而,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却也引起了一些新的严重的问题。城市化速度的过快,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恶性膨胀。乡村人口的不断拥入城市又造成了城市住宅的严重危机。工业革命产生了根本的社会变革,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悬殊的局面,“自由、平等、博爱”对于城市贫民来说只是一个空的口号。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1、对城市规划的种种探索。这些探索都基于如何解决城市不断恶性膨胀的问题。其中著名的有“巴黎改建”、“新协和村”、“花园城市”、“工业城市”、“方格形城市”等等。这些探索中,有些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也有些企图回归一种自然的生活。但它们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影响。
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生活、新社会需要的,崭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博物管、博览会、办公楼等等代之教学、宫殿而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主要建筑。
3、建筑师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解决新的建筑类型和旧的形式、风格的方法。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其一是在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的范围内的建筑风格、形式中挑挑捡捡,寻求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建筑内容。这种倾向表现为当时出现的古典复兴思潮,包括“罗马复兴”、“希腊复兴”、“折中主义”等等流派。其二是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表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倾向中的种种探索成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先声。
4、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有可能产生出大不同于以住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一般地概括为开放空间(open space)。开放空间的意义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如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下产生的硕大、透明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室内概念的空间。1851年伦敦出现的水晶宫即是一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开放空间的意义。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是西方建筑史上一个似乎比较混乱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的出现,可以说没有一种风格,一种流派占据这一时期建筑界的主导地位。然而,在这些纷杂的建筑现象中,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下产生的对新建筑的类型的建筑风格的探索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它是新建筑的萌芽。
(二)探索新建筑的种种运动
早在1826年,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K.F.Schinrel)在出国考察后,对英国新的工业建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提出:“我们难道不应该试图寻求我们自己的风格吗?”在实践中,他也已开始摸索。在1827年设计的柏林百货店中,他大胆地把瓦顶改为平顶,并把柱式和檐口作了相当的洁化,窗子也相对加大。
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1850年在加建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的拱顶时,大胆采用了新建材——混凝土和新结构,取得了成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基础。
德国另一位建筑师散帕尔(Semper)虽然早先也致力于古典建筑的设计,并受过折中主义的影响,但他是个对时代精神十分敏感的人,思想比较激进。在1852年著了《工业艺术论》一书,试图使建筑符合时代精神,并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他曾在1851年国际博览会水晶宫施工工地上工作过。
在对新建筑的探索中,欧美国家先后出现了一些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流派与运动。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等等。下面逐一介绍。
1、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ts Move-ment)”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工艺美术运动发起者们只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了灾难,认为机器是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主张只用手工艺生产,要返朴归真。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但是,他们在艺术上的一些主张却对后来的新建筑运动有一定的启发。
1859—1860年由建筑师魏布(ph:lip.webb)设计在肯特建造了莫里斯的住宅,名为“12屋”。这是建筑上的代表作。“12屋”的平面根据功能需要而布置成L形,用当地产的红砖作建材;并抛弃了传统的贴面装饰,直接表现红砖的质感。这座建筑反映了把材料、功能和艺术造型紧密结合的设计思想。
2、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始创于比利时。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凡、德、费尔德。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陈式样式,试图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新的艺术风格问题。新艺术运动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建筑室内装修形式的简化和创新。它们在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装饰题材以模仿自然界生长茂盛的草木形状为主。霍尔塔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艺术运动当时曾在西方流行,在它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青年风格派。他们以新艺术的观点应用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奥别列希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具有简洁的外观,宽大的窗户,主要入口是一个圆供形大门。入口周围以植物图案作装饰提材,反映了新艺术运动影响之深。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改革与创新局限于装饰手法,装饰题材之上,虽然曾广为流行,却不甚长命。至二十世纪初便衰落了。
在新艺术运动流行之时,西班牙建筑师戈地在学过建筑艺术风格上另辟途径。他以自己丰富的幻想、浪漫主义的手法吸取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特点结合自然的形式,苦心营造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戈地的代表作是在巴塞罗那的未拉公寓(1905-1910)。
3、瓦格纳与维也纳分离派
瓦格纳(otto Wagrer)是散普尔的学生,受过古典训练。后来在主持维也纳学院建筑专业时,受到新时代的影响,思想转变。他著了《现代建筑》一书,书中主张新结构原理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他反对历史上的形式的重演。瓦格纳的作品之一是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这座营业厅应用了玻璃和钢材,风格简洁,废除了所有装饰。
瓦格纳的给也纳颇有影响,当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建筑家集团,被称为“维也纳”学派。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该派主张与传统决裂。瓦格纳于1899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4、路斯
在探索新建筑的种种派别中,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路斯。他主张建筑应以实用为主,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并竭力反对装饰。1908年写了《装饰与罪恶》一文,声称“装饰是罪恶”。路斯的代表作是1910年建在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在这座建筑里,人们已经完全看不到装饰了,建筑成为简洁的立方体组合,门窗形式也都为长方形,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
路斯的观点于今看来当然是过于偏激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种过正的进步作用,对新建筑的探索作出了贡献。
5、美国芝加哥学派与沙利文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工业迅速发达,城市人口激增。芝加歌这时作为全国的铁路枢纽和航运中心,城市发展很快。1873年大火之后,现代高层建筑寸伯春笋般涌现,而这些高层建筑的出现也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出生。
芝加哥学派的兴盛时期是1883到1893年间。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为工程师詹尼。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建筑都是集中在芝加哥的高层建筑。1879年詹尼设计的第一拉埃特大厦高七层。由砖墙和铁梁柱混合承重。它是早期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学派的一些著名作品有:1890—1894年伯纳姆的鲁特设计的十六层的瑞莱斯大厦,该大厦应用了框架结构。荷拉伯特和罗汗设计的马癸特大厦(1894年),马癸特大厦平面E字形,中部为交通枢纽,内部空间无固定分隔,可灵活划分。它的外观十分简洁,立面构图主要由“芝加哥窗”排列构成。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都有一些公共的特点,就是采用金属框架结构,建筑外观简洁,立面由一种宽阔的横向长方形窗整齐排列构成。这种窗就是所渭的“芝加哥窗”。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这使得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运用;再者在建筑设计中,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反映新技术符合时代要求的简洁的建筑造型。
沙利文是美国探索新建筑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建筑理论上,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从内而外,同时,形式应该反映内容。他的著名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他以为这是一种规律。沙利文的建筑观建对新建筑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6、德意志制造联盟和贝伦斯
二十世纪初,德国曾一度成为欧洲建筑思想的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它的工业水平速迅发展走向了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没有深厚的古典建筑传统的束缚。这时期,德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组织即德意志制造联盟。它成立于1907年,由一些艺术家、建筑家、工业家等组成。它的目的在于结合各方面的努力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德意志制造联盟继承了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但它的目的不在于恢复手工生产来提高工业品的质量,而是要使机器产物变为艺术品。
1907至1914年间在德意志制造联盟中成长的建筑师有格罗披易斯、未斯等,他们成了新建筑运动的领袖人物。而介于新一代的更早一代之间的出色建筑师是凡、德、非尔德和贝伦期。凡、德、非尔德的主要贡献在于才智上的,而贝伦斯则活跃于工业建筑设计实践中,影响了当时的实践领域。因此有人认为,贝伦斯是理解现代建筑史中这一基本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贝伦斯最先学绘画,后转向建筑。1907年被任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艺术顾问。他是德国的重要建筑师,1908年左右,格罗披和未斯都曾在他手下工作。贝伦斯的著名作品是1909年设计的通用电气公司的透机车间。
透机车间按实际功能分成一个主体车间和一个附属建筑。主体部分屋顶为三铰供,由此产生了开敞的大空间。建筑的立面开大玻璃窗反映了功能的需要,整座建筑摒弃了附加的装饰。但是从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古典的气息。比如,转角处没有结构作用的沉重的砖石墙体,厚重的屋顶虽然轮廓反映了多边形的钢屋架,却没有完全表现出新结构的特点。
二、新建筑运动的形成
(一)战后初期的欧美建筑界
1914年—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欧美的经济和人们的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美国外,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削弱。到二十年代后,各国的经济才逐渐恢复发展。一次大战后的欧美,社会背景十分复杂,其中影响建筑活动较大的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是战争造成的物质后果。大战期间大肆的破坏性活动以及民用建筑活动的止滞造成了严重的房荒和城市重建问题。这现状况有利于注重功能、经济、建造速度快的新建筑的成熟。只有这样的新建筑才能解决面临的大量性民用建筑建设的问题。其二是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十九世纪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大量推广。其三是战争不仅给人们造成了物质上的创伤,也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初期的繁荣带来的梦想已被严酷的事实粉碎,古罗马、古希腊等古典主义的样式再也无法成为“英雄”“壮丽”的外衣,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口号自然也无法解决这时的现实问题。因此,古典复兴已失去民坚硬的思想基础。
可以看到,战后的社会条件客观上促使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风格趋于成熟。因此,战后初期已经奏起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的序曲。古典复兴虽然也还相当流行,却再也不是建筑界的主流,那些已程式化的形式是越来越包裹不住新的建筑内容了。
战后初期是个背景复杂的时期,此时艺术上思想也十分活跃,许多先锋派艺术活动对于新建筑风格的成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先锋派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本质、实质的寻求。其中对建筑活动影响较大的有表现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下面作一介绍。
1、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二十世纪初首先出现于德国、奥地利的绘画、音乐和戏剧中。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它们的作品达到了对现实的一种浪漫而富于主观情感的象征。这一派别在建筑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的一些作品中,门德尔松早先以他的建筑想象草图而知名,他的这些建筑图中的模糊的象征意象和流线形的体型,与表现主义的观点吻合。门德尔松的目的是企图定义一种普遍有效的建筑新风格,并有方法地寻求它的根源。他的代表作是1919-1920年建在皮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给人以神秘奇异的印象。
2、风格派
风格派是由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在1917年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可以看成为法国立体派艺术的分支。其主要成员画家陶斯堡、蒙德里安和建筑师奥德、里特维德等人。他们很快从立体主义走向完全的抽象艺术,并试图寻求一种使这种抽象化系统化的方法,建立一个清晰、组织良好的形式世界。风格派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是里特维德的乌德勒支住宅。这座住宅外型由简单的立方体,相片和横竖线条互相错落穿插组成,它的形象正象是风格派家蒙德里安的绘画的立体化。
风格派的探讨实际上是在纯形式上的探讨,它提出的抽象的几何形的形式对现代建筑的新风格有所影响。
3、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一次大战前后活跃在俄国艺术领域的派别,其中成员都是一些青年艺术家,有马来维奇、塔特林、加博等。构成主义抛弃任何模写参照物,试图从“零”(马来维奇称之为“荒漠”)开始来建立一种新的独立的真实。他们也想把这样过程应用于建筑中,塔特林从事于一系列连贯的、有活力的、抽象的建筑形式研究,做了一些模型称之为“建筑构成”,还做了一些假想的住宅设计。
和风格派一样,构成主义的影响主要在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构图等上,对新建筑的造型风格有所影响。
(二)新建筑的运动走向高潮及新建筑的一般特征
在战后有利的社会条件基础上,在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建筑师的形形色色的探索基础上,新建筑运动作为一种有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理论、有大量实际作品,影响广大的一种建筑创新运动,终于于二十年代后期走向高潮,新建筑作为一种崭新的建筑风格速迅占据为西方建筑的主导地位。
新建筑运动总的特点是:建筑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建筑环境的改善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要求建筑设计要重视人生存所需的实用功能;在设计思想方法方面则要求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追寻一些法则,他们强调经济问题,强调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在形式上,则寻求一种本质,重新从原始建筑中的一些原型的抽象化中得到启示。
在这些指导思想的作用下,新建筑反映出了一种共同的特征。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举行的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可以说是新建筑的一次汇总,它展出的十六位来自五个国家的建筑师的住宅作品,这些住宅集中体现了新建筑的一般特征。它们都在较小的空间中认真地解决了实用功能问题,并都应用了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发挥各种新材料的性能。在建筑风格上,它们都没有采用装饰,外型为简单的立方体,平屋顶、白粉墙,门窗按功能要求灵活布置。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提出了为人设计的目标,但是把功能的概念仅减少到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一方面,因而它们常流入各部分的叠加。为此,现代建筑被人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的建筑。
1928年,在瑞士拉萨尔查兹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这个组织成员曾遍及了27个国家。实际上它起了把新建筑推广的作用,到二次大战前夕,新建筑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潮流邓。而在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建筑物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特征,而它们又遍布了世界各地,因此被称为国际式风格。
三、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建筑运动的形成和历史上别的大变革一样,是由许许多多个人和流派共同的贡献组成,不能简单地把它的来源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地方或某个文化场
第五节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
格罗皮乌斯于1883年出生于柏林。青年时期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建筑。1907年到1910年在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威玛筹建国立威玛建筑学校。这是由原来的一所工艺学校和一所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材的学校,简称包豪斯。
在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这个学校在设计教学中贯彻一套新的方针、方法、它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第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工艺美术家既要掌握手工艺,又要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给工厂大规模生产;第三,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已经兴起的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第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第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包豪斯的师生所作的工艺设计常常交给厂商投入实际生产。由于这些做法,包豪斯打破了学院式教育的框框,使设计教学同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它比旧式学校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二十年代包豪斯所休现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在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一些最激进的流派的青年画家和雕刻家到包豪斯担任教师。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到包豪斯。一时之间,这所学校成了二十年代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之一。
包豪斯校舍
1925年,包豪斯从威玛迁到德骚,格罗皮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包豪斯校舍标志着现代建筑的新纪元,这个说法未免过誉,但这座建筑确实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美国后的活动
1934年,格罗皮乌斯离开德国到了英国。1937年格罗皮乌斯五十四岁的时候接受美国哈佛大学之聘到该校设计研究院任教授,次年担任建筑学系主任,从此长期居留美国。
格罗皮乌斯到美国以后,主要从事建筑教育活动。1946年格罗皮乌斯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创立名为“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机构。他后来的建筑设计几乎都是在这个集体中合作产生的。
1949年,格罗皮乌斯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的同人合作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他后期一个较重要的建筑作品。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从二十年代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他不断以新奇的建筑观点和建筑作品,以及大量未实现的设计方案使世人感到惊奇。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师中的一位狂式人物。
勒•柯布西耶于1887年出生于瑞士,父母是制表业者。少年时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后来从事建筑。1908年他到巴黎在著名建筑师贝瑞处工作过,又到柏林德国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处工作过。
《走向新建筑》
《走向新建筑》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里面充满了激奋的甚至是狂热的言语,观点也很芜杂,甚至互相矛盾,但是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就是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萨伏伊别墅,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
1926年勒•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的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1932,
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关于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第二次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活动继续非常活跃,除了法国之外,他的活动扩展到世界许多地方。
马赛公寓大楼,勒•柯布西耶积极探索集体住宅的设计问题。1946年开始,他为马赛市郊区设计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
勒•柯布西耶认为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他把这样的大楼叫做“居住单位”。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和公共建筑所构成。
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更能说明勒•柯布西耶建筑风格转变的是他设计的这座小教堂。整个朗香教堂的体形和空间处理得十分特别,曲折歪扭超乎常人的料想之外。
勒•柯布西耶自己解释说,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形式领域里的声学元件”来设计的。教堂不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地方吗,所以它“要象听觉器官那样地柔软、细巧、精确和不能改动”。就是说他把朗香教堂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的,以便上帝听到教徒的祈祷。按照这个解释,朗香教堂是一座象征性的建筑。
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惯用的室内坡道,点缀着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状的孔洞。有一些无规律的孔洞或壁龛。有的涂上红、黄、蓝、白之类的鲜艳的颜色。
勒•柯布西耶在现代建筑史中的地位
勒•柯布西耶涉及的建筑活动范围很广泛,在这一点上他超过了四位大师中的其他诸人。他的成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他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有些地方还是前后矛盾的。
在现代建筑师中,勒•柯布西耶第一个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的规划问题。
在二十和三十年代,勒•柯布西耶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建筑设计界的革新运动,对于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进入本世纪后半期,勒•柯布西耶仍然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但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建筑形式方面去了。
如果说勒•柯布西耶前期的建筑包含着较多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密斯•凡•德•罗
在外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密斯•凡•德•罗成为一个建筑师的道路是比较少见的,他没有受正规学校的建筑教育。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建筑实践中得来的。
1886年,密斯•凡•德•罗出生在德国爱森一个石匠师傅的家中。他很小就帮助父亲打弄石料。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29年,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校舍
1930年,密斯继任包豪斯的校长,两年后,学校被法西斯政权解散。1937年密斯到美国任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从此定居美国。
密斯到美国后不久,为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扩建制定了规划设计。
范斯沃斯住宅,1945~1950。
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1962~1968。
密斯的贡献在于他长年专注地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现代建筑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尤其注重于发挥这两种材料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现力。
钢和玻璃是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的材料,密斯抓住了钢结构和玻璃,也就抓到了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他的影响比较大,主要原因在此。
F.L.赖特
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设中有价值的瑰宝。
草原式住宅
拉金公司办公楼与东京帝国饭店
流水别墅,1936。
约翰逊公司总部
“西塔里埃森”
古根汉姆博物馆
有机建筑论
但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的确有其独到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冲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有幽兀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二战后欧美建筑设计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的五花八门和美国改变了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被动地位,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一阶段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叶。这是欧洲的“理性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也是其中某些方面的片面突出与片面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这是“现代建筑”进入形式上的五花八门时期,也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元老开始受到第二与第三代的后起之秀挑战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六十年代末至今,形式各异和各有千秋的“现代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一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自称为“现代主义之后派”的思潮正在涌现。
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三、“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它的含义并不清楚,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有时被理解为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对它的代表人物与典型作品也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1954年选自英国的名词,用来识别象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样的建筑形式,或那些受他启发而做出的此类形式。”
四、“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等一些第二代的建筑师。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指那些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六、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最先活跃于北欧。它是二十年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北欧的地方性与民族习惯的发展。芬兰的阿尔托被认为是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多元论”与“有机的”建筑的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它们开始活跃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很盛行。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只允许千篇一律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第一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用抽象的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
八、后现代建筑
九、解构主义
新建筑理论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