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囤地风暴要如何刮?

 作者:章剑锋    128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一则<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以某种罕见的强硬口吻重申了既有的抑制囤积土地的精神,表示要坚决无偿收回闲置两年的土地。若土地不符合无偿收回标准,也要征取一定比例的闲置费,闲置房地产用地则要征缴增值地价。

  根据目前存在于业内的普遍陋习,开发商在以一个名义出价购入一幅土地后,可以允许拖欠出让金。除最初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外,不需要一次性全额支付出让金,而可以通过约定进行分期支付。此期限有可能在合同约定时被人为拉长,或在履行过程中变相延展。这样一来,分期支付本身就演变成一种变相囤地。不仅如此,尽管开发商拖欠着出让金,却可以拿到土地控制部门颁给的土地权属证书,并以此申请抵押,贷入开发款。

  有赖于这样的制度性环境支持,开发商的囤地成本接近于零,囤地周期可以不断延长。就此说来,新的反囤地举措是不容易全面实现的。一个表层原因或许是执行力不到位,事实上这只是次要问题。而中国地域如此广博,即使调控部门要亲力亲为,在目前七大督查局的监控基础上分离出更多纠察机构,成本大、费周折,也是一件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那么,当务之急就不应只将开发商视作唯一治理的对象。我们的决策重心,似乎应该更多地放置到改革土地出让金清缴制度和商业银行信贷控制两方面。反囤地风暴要同时从这里刮起。惟今之计,最好的办法是调控部门通过垂直管理对土地市场进行直接控制,削弱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实质控制人角色。土地控制在他们手中,与囤积在开发商手中无异。即便短期内不能实现土地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调控部门也需要像控制银行信贷一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征信系统。在督查实体功能日臻完善的前提下,该系统完全可以将每个开发商的土地购入量、性质、周期和开发进度详细记录在案,因为土地是实物,比之银行货币更加容易掌握。

  商业银行对于开发商的企业贷款也有必要节制一些,不负责任的授信不仅是一种滥权行为,更容易向开发商囤积土地和房屋提供支持。目前需要做的,是必须严格控制基层土地部门在开发商没有缴清土地出让金的时候就颁给土地权属证书,这种权属应该在全部出让金支付完毕后方能授予,否则会成为开发商从银行骗取贷款的道具。在没有权属证书的情况下,银行不应该也不会授信。

  出于审慎起见,似乎还有必要针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单独建立一套征信系统。与土地督查局类似,在金融监管机构,房地产企业征信系统也应该包括一个自上而下的房地产企业贷款督查实体,而且这套征信系统应该与土地征信系统实现对接,使多个部门之间实现企业用地信用信息共享。

  如此,抑制囤地举措才会事半功倍。至于这样做会否冷却房地产价格高烧,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反囤地举措只能够确保通过最大限度的努力零散激活握在开发商手中的存量土地,不会产生土地集中、规模放量的效应。此外,如果固有的土地结构性供给瓶颈不能打破,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的划拨供地比重不能高于或等同于商品房用地供给,楼市价格炙热态势显然是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的。

 风暴 如何

扩展阅读

勤劳致富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大家更喜欢的是一夜暴富。国人性子急,工作上的事情总喜欢一步到位,做生意更是如此。急的背后,一方面是对物质对金钱对享受生活的渴望,或者说是穷怕了。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

  作者:潘文富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员工的价值主要就是体现在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背后,两大支撑因素,一个是会不会干的技术问题,一个是想不想干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的背后,又牵扯到待遇、企业文化、同事关系、内部氛围、对公司及管理层的信任、管理

  作者:潘文富详情


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

  作者:李欣详情


3G门户旗下GO桌面品牌,被打造为一个活泼有趣、自信睿智、年轻专业、不断创新进  取,真诚对话的掌中“极客”形象,并走出国门,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关注和赞许。  受邀参加Google I/O大会前夕,3

  作者:李欣详情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从品牌传播到落地销售,从新车上市炒热概念赚足眼球,到引导用户实际到店进而购买,是一个长期而漫长、体系化整合传播的过程。在80、90后汽车消费主力军关注的众多内容载体中,视频能够最直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