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必须走向产业化

 作者:王平    129

大机器工业时代,以标准化、模具化和流水线形式将生产原材料以及生产资源加以集约配置,催生了一切物质商品生产的规模型产出状态。产品必然要走向市场,必须接受市场的挑肥拣瘦评头论足,导致生产最终要服从于市场。追捧市场,成为生产产业化的流行病。以规模生产支撑的市场化,就成为产品生产生存的必然法则。于是,市场主宰了生产;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

  一次亲历的感受

  2005年我带领一个小组深入陕西渭南华阴地区考察民间皮影的生存状况。

  当地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可是,皮影艺人分散在三乡五镇务农,整整一个上午也召集不齐一个皮影演出队。文化局领导就特意安排我们去了一家“皮影生产厂”。说是生产厂,其实不过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农房,几张木桌散乱围坐着七八名工人。刻制皮影的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每个人面前只有一点点牛皮材料。厂领导向我解释:选一块能够制作皮影的好牛皮不容易,价钱也大。选好一块牛皮后,要经过刮、沁、煮、晒、平、压等多道手工程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拿到这里来画制皮影。由于演出队用不了多少,制作的皮影不是给剧团的,而是把皮影装上镜框,当成装饰品去卖。等到真正换回了钱,才能再去买下一块牛皮料子。一幅一尺左右的皮影,遇上天晴也只能卖100元;要是天下雨雪,兴许50元也卖不到。我奇怪: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况且,卖艺术品,跟天气有什么关系呢?厂长笑了:这是我们农民赶集市的一种说法。听着讲解,看着眼前简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我真正认识到,文化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

  什么是产业化?其实,一项生产的产业化,无非着眼于三件事:生产链、规模化、市场化。我们不妨把这三个方面叫做产业化的三要素。生产链,是讲两项链接:其一,生产过程的分工、协调与配合;其二,产业过程中,生产-流通-市场的运动环节间的一体化链接。规模化,是讲究系统结构下的生产外延性,比如数量、程度、品种等,要以数量和规模占领市场份额。市场化,是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市场实现价值,效益是核心,也是生产的命根子。综合起来看,生产的产业化,就是强调生产要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道,以规模占据市场,以效益赢得生命。

  我们不妨从产业化的三要素入手,来分析为什么文化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

  第一,生产过程分工与资源配置。

  以个人的审美取向和技能取向所从事的文化作品生产,称为文艺创作;以手工作坊形态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文化类手工劳动,通常被看成是手工艺。比如乡间的皮影工匠的生产。这些文化生产方式,几乎谈不上什么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因此,虽然它们也是文化生产,但显然脱离了文化产业的范畴,与产业化无关。

  还有一种情形很有意思,就是在个体概念或者局部概念下,这项生产是具备产业化特征的。比如一部电视剧的生产。从创意策划开始,到剧本写作修改,然后导演开始组建制作班子,摄像灯光录音师、服装、道具、美工等,更要选配演员,其间的分工配合细致周密严谨,产业化特征非常突出。但扩大到整体,放眼全局来看,问题就出现了。每一部电视剧,仿佛又都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手工作坊出来的文化产品,彼此之间没有产业化意义上的有机联系。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更是个体户似的摆摊跑点销售。如同皮影工匠去卖自己的皮影作品,你卖你的我卖我的。产业化分工就此销声匿迹。在生产环节是有分工有协作的;但在整个产业化循环运动过程中,又表现为没有分工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即个别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之间的不统一不搭配,正是我国文化生产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其产业化的社会表现,就是生产和发展中所必然造成的资源的巨大浪费。举个例子,一部有收视率的电视剧,常常会在同一时间段,你播我也播,好几家上星电视频道同时播出。这种流通领域里的各自为政,毫无分工配置与协调导致的卫星频道资源的无作为浪费,实在触目惊心。由我国当前的电视剧产业化现状矛盾所引发出来的诸多问题,很值得文化产业实践性研究的思考。

  第二,文化生产的规模化。生产的规模化,一是说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二是指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但是,文化生产实践中,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生产规模中的系统结构,生产规模与产品之间在“量”的背后所含的深层次的“质”的问题,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化生产的规模,不仅仅要重视产品规模和数量,更要看重数量中的质量,以及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联意义。

  我们也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规模化中的系统结构性。2006年我国电视剧生产了13840集,但真正进入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只有3000集,其他时段播出的约有4000集。也就是说,大致只有50%左右的电视剧生产能够最终进入消费市场。不言而喻,除了市场的消化容量等因素以外,其中大量的被市场排斥的是那些劣质产品(反映出量与质的关系),还有那些题材撞车故事雷同的剧目(反映出量与量之间的排斥性冲突关系)。如果以一集电视剧平均30万元成本计算,全国一年就有20多亿元的电视剧投资资金血本无归了。由此,我们看到了文化生产的产业化道路上充满曲折和风险。

  第三,文化生产的市场化。生产要出产品,产品要走进市场,产业化过程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所以,市场化是产业化的归宿。这个道理已经被普遍承认和接受。

  但讲到文化生产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保护民俗民粹的角度,从历史遗留问题的角度,在生产组织机构上,在生产形式上,在产品的时代意义和市场价值性上,我们都还要面对很多根本没有市场能力和效益能力的“文化组织”和“文化生产”。事实上,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国家文化生产走向产业化的进程。在这里,可以明显领悟到一种启示:文化生产的产业化步伐,不单单是经济动力所能够推动的。产业化一定也是社会化,一定要动员起整个社会的力量。历史的规则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工业化时代以后,一切失去市场竞争力的生产和产品,无论人们怎样依依不舍,最终,它们还是要走进历史的坟墓的。

  总之,文化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否则,没有其他出路。文化生产的产业化路子,没有现成的康庄大道,一定会在探索中遭遇挫折。但是,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伴随着文化文明的社会化进程,必将在精神领域造福于人类。

 产业化 化生 走向 产业 文化 必须 生产

扩展阅读

“四无”就是指“无品牌、无模式、无渠道、无队伍”,这些企业有的只是产品,没有国内市场开拓和运作的相关经验。此类企业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外贸型企业转内销;二是生产型企业或OEM企业,准备建立自己的零售

  作者:贾同领详情


系列专题:企业文化建设一则关于“毕姥爷”的“不雅视频”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把一向以幽默著称的老毕推到风口浪尖上。从节目暂停到停职,再到深入调查,看来老毕以后很难以主持人身份跟观众朋友见面了。  视频中

  作者:贾同领详情


  1、夯实“决定文化营销成败“的三大基础因素  成功的文化营销应能既很好地适应特定的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又能很好地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特定的文化事件和符合品牌的个性和品牌文化建设路径。  基础因素

  作者:刘云详情


未来,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电子商务都不能少。正如张近东所言,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标配。传统行业要进军电子商务,不能按照传统行业的思维来做,以传统思维做电子商务,可能会死得很难看。  有个企业想请高定基

  作者:高定基详情


据估计,2011年中国木地板市场的销量能达到4.3亿平方米,产值约1500亿元,地板生产企业也有5000多家。在目前急剧收缩的市场态势下,市场总体的供需关系仍然是供大于求。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

  作者:崔学良详情


(注:陈步峰先生系中国服务文化新科学的开创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酒店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现代管理学院研究员,润石服务文化研究院院长; MBA爱达经理学院教授,杭州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首批

  作者:陈步峰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