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的“西征”与“北伐”
作者:谢良兵 204
“从2005年6月份开始,我们就在考虑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点,会内还成立了投资考察小组,到各地了解投资环境。”深圳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深圳金顺台艺品厂董事长郑荣文说。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带着台商团奔波于大陆各地,考察投资环境。
撤离珠三角?
郑荣文1989年来到深圳,创立金顺台艺品厂。如今他的艺品厂规模渐大,投资数千万美元,每年行销欧美产值已数亿人民币。“当年选择深圳主要是进可攻内销市场,退可守外销市场。20个工人的薪资,还抵不上一个台湾经理。”郑荣文回忆说。
作为当年台商西进大陆的第一站,深圳的产业结构中,台商在“三来一补”等低端加工业曾一度占据重要位置,迄今为止深圳已经聚集了4000多家台湾企业。而随着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早年赚取了丰厚利润的台商,开始感受到产业升级的压力。
据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透露,深圳市政府近期就向各港台企业下发一份“关于扶持外贸加工型港台资企业完成产业转型”的条例,公布了企业调整机制,“该条例给深圳的台商带来不小压力”。
在深圳,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甚至面临官方强制关厂、迁移的压力。深圳市发改局一位官员表示,政府计划将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占用面积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逼”走,促使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
例如在深圳宝安区公明镇,就已经明文公告160家企业,必须在2006年以前迁出深圳,其中就有多家台商。据估计,先不算基于成本考虑主动转移生产基地的台商,光是这些被迫要在今年搬迁的台商至少就有800家。
“这些主动和被迫离开深圳的台商,都属于中、小型传统产业台商,基本没有能力讨价还价,也很难取得投资优惠条件。”郑荣文说,深圳现在外迁的企业很多都是精密仪器、钟表、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它们正往粤北、江西、湖南等地寻找新的栖息地。
当然,台商转移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企业面临的新情况。2005年7月份,深圳大幅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市、郊区各增加了100元,是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次调整。一年后的7月1日,深圳再次调高最低工资,市区的最低工资将由690元提高到810元。
劳动力缺乏也是台资企业面临的困境之一。“以前来珠三角打工的年轻人任劳任怨,只要有钱,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都能接受。现在的‘80后’打工者要求多,强调劳工权益。”一位长期研究劳动力状况的人士如此解释“劳工荒”的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的匮乏也令很多图谋扩张的企业,不得不选择离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表示,深圳可开发土地不到1000平方公里,而到了2000年,就已经开发了800多平方公里,目前剩下的不到100多平方公里。
事实上,深圳的台商迁移只是珠三角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广东地区台商多在议论广东的“六缺”现状,即:缺水、缺电、缺油、缺工、缺资金、缺原料。“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广东几乎是样样都紧缺。”一位台商说。
“西征”与“北伐”
建泰橡胶(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台商协会副会长陈和,2003年“北上”江西九江投资了一个工厂,通过一年的经营发现,各方面的投资成本比珠三角地区都要低很多,而且当地政府“对企业也很照顾”,于是他在九江又多投资了几个项目。
而陈和在深圳的工厂,尽管年纳税额在5000万人民币左右,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随着电费、水费、土地、人工等价格上升,造成投资成本增加,已经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很多台商协会下属的会员都在考虑迁移。”陈和说。深圳台商协会还在尝试“团结力量大”的集体迁厂作法。据悉,他们已经选定江苏镇江丹徒区和江苏启东市,洽谈在当地设立“台商工业园区”的事宜。
按照郑荣文的构想,未来台商集体进驻后,只要缴纳管理费,那么跟海关、税务、环保、检验等部门、甚至跟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都由台商协会全面负责。“深圳已成为一些台商在大陆的基地。台商移出后,其深圳厂区可以转型成研发和行销总部。”郑荣文说。
事实是,随着珠三角投资环境的变化,台商的“西征”与“北伐”已成趋势。台湾媒体分析称,台商迁移,和当年台商登陆如出一辙。投资环境变化、商务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但地方产业面临升级、寻找附加价值更高的投资地,也是考虑因素。
杨世缄,曾任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副局长,现为全球策略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看来,台资的扩充是先往华东跑,再往华中跑,最后往西部跑。因此,“招商引资不一定要到台湾,到广东、华东就可以了”。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的研究发现,过去6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商在中国大陆的布局逐渐北移,由沿海朝向内陆持续发展,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转移至长江三角洲,然后扩展到环渤海地区。
有数据显示,目前台商在大陆已进行的投资比重,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约占50%多,广东约占20%多,福建约占8%,而广西、云南、贵州等西部省区,台商的投资总额仅约占7%多一点。
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一项名为“未来五到十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的评选,将秦皇岛市、河南新郑市、天津市开发区、重庆市渝北区、沈阳市、青岛市、南通市和益阳市等八个中部、北部城区纳入。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则把当前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概括为:“珠三角的投资环境在恶化,长三角接近饱和,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崛起。”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也为处于产业转移中的台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遇。
2006年6月底在南宁落幕的“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台商出资额达10.7403亿美元,当地政府称,掀起了台资“西征”的一个小高潮。10月份的“2006年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上,台商投资金额达10.1亿美元。当地政府称,江西已成为台商投资的一块热土。
各地“抢”台商
“台商就像一台掘金机,让我们当地人看到了我们自己也未曾开启的金矿。”大陆一位地方政府的招商官员说。大陆各地政府正是看到了台商睿智的投资眼光和带动效应,不断使用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如“零用地”等来“利诱”台商。
1991年的东莞大岭山,周围都是农田,“仅有一条泥巴路通到车间,下雨时,集装箱卡车常被卡在泥泞中动弹不得。”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台升家具厂董事长郭山辉回忆说,东莞当年是以税负和土地优惠的政策,让他决定留在东莞投资。
而今,这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看准北移趋势,北方各省地方政府主动出击,无不倾巢而出,进行抢夺台商的大作战。”广东省台商服务中心投资部执行长刘冠逸说,在台商聚集度较高的城市设立招商办事处,以配合当地招商工作的进行。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潮中,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台资,成为许多内陆省份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粤北及湘南、赣南、桂东等与珠三角临近的县市,都在制定迎接珠三角产业北移西迁的各项政策,甚至拨出土地及大兴土木,以期“筑巢引凤”。
不过,台商更关心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当地的产业配套。“西部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沿海,但我们并不指望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到一块地,然后坐等土地升值。”东莞的一位台商说。在很多台商看来,做实业不是短期内的投机,比地价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内地引进台商的产业方向也要注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侯永志认为,过去内地引进台商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效果很显著,但将来方向应该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在分析台资的投资趋势时指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西进”趋势目前仍处在初始阶段,台商在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承接的哪个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好,哪类产品对当地的发展最有优势,政府都必须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台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旭梅说。
台商在大陆产业转移路线图
20世纪80年代
当时福建沿海、珠三角凭借其地缘优势和开放先发优势,成为台资在大陆淘金的第一站。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大陆共吸引台资10.57亿美元,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约占总金额的38%,其次为广东省的28%,两地相加刚好占2/3。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上海浦东的崛起,以浦东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开始逐渐成为台资的又一个聚集地。由此引发了台资北移长三角的浪潮。据台方统计,1991年至1999年,台商对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投资共占台当局核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78%。
2000年以来
长三角吸引的台资总额大幅超过珠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一带,尤其是昆山,已经形成了台商新的群聚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地带,逐渐成为台商投资新的重点。
未来趋势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劳力等优势,并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政策因素,对台商形成新的吸引力,成为台商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撤离珠三角?
郑荣文1989年来到深圳,创立金顺台艺品厂。如今他的艺品厂规模渐大,投资数千万美元,每年行销欧美产值已数亿人民币。“当年选择深圳主要是进可攻内销市场,退可守外销市场。20个工人的薪资,还抵不上一个台湾经理。”郑荣文回忆说。
作为当年台商西进大陆的第一站,深圳的产业结构中,台商在“三来一补”等低端加工业曾一度占据重要位置,迄今为止深圳已经聚集了4000多家台湾企业。而随着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早年赚取了丰厚利润的台商,开始感受到产业升级的压力。
据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透露,深圳市政府近期就向各港台企业下发一份“关于扶持外贸加工型港台资企业完成产业转型”的条例,公布了企业调整机制,“该条例给深圳的台商带来不小压力”。
在深圳,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甚至面临官方强制关厂、迁移的压力。深圳市发改局一位官员表示,政府计划将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占用面积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逼”走,促使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
例如在深圳宝安区公明镇,就已经明文公告160家企业,必须在2006年以前迁出深圳,其中就有多家台商。据估计,先不算基于成本考虑主动转移生产基地的台商,光是这些被迫要在今年搬迁的台商至少就有800家。
“这些主动和被迫离开深圳的台商,都属于中、小型传统产业台商,基本没有能力讨价还价,也很难取得投资优惠条件。”郑荣文说,深圳现在外迁的企业很多都是精密仪器、钟表、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它们正往粤北、江西、湖南等地寻找新的栖息地。
当然,台商转移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企业面临的新情况。2005年7月份,深圳大幅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市、郊区各增加了100元,是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次调整。一年后的7月1日,深圳再次调高最低工资,市区的最低工资将由690元提高到810元。
劳动力缺乏也是台资企业面临的困境之一。“以前来珠三角打工的年轻人任劳任怨,只要有钱,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都能接受。现在的‘80后’打工者要求多,强调劳工权益。”一位长期研究劳动力状况的人士如此解释“劳工荒”的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的匮乏也令很多图谋扩张的企业,不得不选择离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表示,深圳可开发土地不到1000平方公里,而到了2000年,就已经开发了800多平方公里,目前剩下的不到100多平方公里。
事实上,深圳的台商迁移只是珠三角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广东地区台商多在议论广东的“六缺”现状,即:缺水、缺电、缺油、缺工、缺资金、缺原料。“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广东几乎是样样都紧缺。”一位台商说。
“西征”与“北伐”
建泰橡胶(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台商协会副会长陈和,2003年“北上”江西九江投资了一个工厂,通过一年的经营发现,各方面的投资成本比珠三角地区都要低很多,而且当地政府“对企业也很照顾”,于是他在九江又多投资了几个项目。
而陈和在深圳的工厂,尽管年纳税额在5000万人民币左右,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随着电费、水费、土地、人工等价格上升,造成投资成本增加,已经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很多台商协会下属的会员都在考虑迁移。”陈和说。深圳台商协会还在尝试“团结力量大”的集体迁厂作法。据悉,他们已经选定江苏镇江丹徒区和江苏启东市,洽谈在当地设立“台商工业园区”的事宜。
按照郑荣文的构想,未来台商集体进驻后,只要缴纳管理费,那么跟海关、税务、环保、检验等部门、甚至跟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都由台商协会全面负责。“深圳已成为一些台商在大陆的基地。台商移出后,其深圳厂区可以转型成研发和行销总部。”郑荣文说。
事实是,随着珠三角投资环境的变化,台商的“西征”与“北伐”已成趋势。台湾媒体分析称,台商迁移,和当年台商登陆如出一辙。投资环境变化、商务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但地方产业面临升级、寻找附加价值更高的投资地,也是考虑因素。
杨世缄,曾任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副局长,现为全球策略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看来,台资的扩充是先往华东跑,再往华中跑,最后往西部跑。因此,“招商引资不一定要到台湾,到广东、华东就可以了”。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的研究发现,过去6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商在中国大陆的布局逐渐北移,由沿海朝向内陆持续发展,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转移至长江三角洲,然后扩展到环渤海地区。
有数据显示,目前台商在大陆已进行的投资比重,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约占50%多,广东约占20%多,福建约占8%,而广西、云南、贵州等西部省区,台商的投资总额仅约占7%多一点。
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一项名为“未来五到十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的评选,将秦皇岛市、河南新郑市、天津市开发区、重庆市渝北区、沈阳市、青岛市、南通市和益阳市等八个中部、北部城区纳入。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则把当前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概括为:“珠三角的投资环境在恶化,长三角接近饱和,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崛起。”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也为处于产业转移中的台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遇。
2006年6月底在南宁落幕的“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台商出资额达10.7403亿美元,当地政府称,掀起了台资“西征”的一个小高潮。10月份的“2006年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上,台商投资金额达10.1亿美元。当地政府称,江西已成为台商投资的一块热土。
各地“抢”台商
“台商就像一台掘金机,让我们当地人看到了我们自己也未曾开启的金矿。”大陆一位地方政府的招商官员说。大陆各地政府正是看到了台商睿智的投资眼光和带动效应,不断使用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如“零用地”等来“利诱”台商。
1991年的东莞大岭山,周围都是农田,“仅有一条泥巴路通到车间,下雨时,集装箱卡车常被卡在泥泞中动弹不得。”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台升家具厂董事长郭山辉回忆说,东莞当年是以税负和土地优惠的政策,让他决定留在东莞投资。
而今,这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看准北移趋势,北方各省地方政府主动出击,无不倾巢而出,进行抢夺台商的大作战。”广东省台商服务中心投资部执行长刘冠逸说,在台商聚集度较高的城市设立招商办事处,以配合当地招商工作的进行。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潮中,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台资,成为许多内陆省份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粤北及湘南、赣南、桂东等与珠三角临近的县市,都在制定迎接珠三角产业北移西迁的各项政策,甚至拨出土地及大兴土木,以期“筑巢引凤”。
不过,台商更关心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当地的产业配套。“西部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沿海,但我们并不指望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到一块地,然后坐等土地升值。”东莞的一位台商说。在很多台商看来,做实业不是短期内的投机,比地价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内地引进台商的产业方向也要注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侯永志认为,过去内地引进台商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效果很显著,但将来方向应该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在分析台资的投资趋势时指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西进”趋势目前仍处在初始阶段,台商在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承接的哪个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好,哪类产品对当地的发展最有优势,政府都必须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台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旭梅说。
台商在大陆产业转移路线图
20世纪80年代
当时福建沿海、珠三角凭借其地缘优势和开放先发优势,成为台资在大陆淘金的第一站。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大陆共吸引台资10.57亿美元,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约占总金额的38%,其次为广东省的28%,两地相加刚好占2/3。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上海浦东的崛起,以浦东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开始逐渐成为台资的又一个聚集地。由此引发了台资北移长三角的浪潮。据台方统计,1991年至1999年,台商对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投资共占台当局核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78%。
2000年以来
长三角吸引的台资总额大幅超过珠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一带,尤其是昆山,已经形成了台商新的群聚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地带,逐渐成为台商投资新的重点。
未来趋势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劳力等优势,并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政策因素,对台商形成新的吸引力,成为台商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西征 北伐 台商
扩展阅读
南征北伐--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市场拓 2018.12.10
中国电信进行南北分拆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不约而同向对方市场领域进攻。中国电信拥有全国干线传输网70的资源,但为保持其全国网络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恢复它在全国范围内的通信服务能力,中国电信集
作者:陈景国详情
台商转型三路径 2010.07.30
6月以来,全球电子代工龙头企业台湾鸿海集团旗下富士康科技连续两次宣布大幅加薪,这无疑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信号。 人工成本的上升对于集中于劳动密集产业的台湾企业影响较为严重,尽管台企早就意识到
作者: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我要发布需求,请点我!
谢良兵的文章
管理文库分类
最新发布
- 1西安王晓楠:2024 9
- 2西安王晓楠:什么是高 9
- 3姜上泉老师:快速提升 12
- 4西安王晓楠:什么是有 9
- 52024年毕业生好找 15
- 6厂家招商准备工作之沟 19
- 7太古可口可乐第2期降 22
- 8一定要脱离产品谈招商 26
- 9员工不是被招聘进来的 37
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