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裴纯礼 教授
2002.6.24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
主 要 业 务 兼 职
教育部 师范司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 基教司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项目 专家组 委员
教育部 高教司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 考试中心 NIT国家信息技术考试委员会 委员
北京市教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 计算机教育评价指导委员会 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 前计算中心 常务副主任
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特聘教授
欧美同学会 留加分会理事
通 信 地 址
电 话:010-62208525 (可留言)
电 子 信 箱:pei@pcc.bnu.edu.cn
网络教育的三要素: 观念、关系与技术
第一位:观念
第二位:关系
第三位:技术
提 要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
二、计算机及其发展与应用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三、网络教育新概念
四、新的网络教育观及其应用实践
五、教育部网络教育与教师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
六、对因特网、服务器与客户机的形象理解
七、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教学应用简介
八、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方案
九、结束语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2.信息技术与教育
1. 信息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⑴ 信息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⑴ 信息
一个抽象的概念
信息与数据: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和浓缩后,形成对人类社会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产生影响的数据
数据的表示与传播:以数据形式出现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表示与传播
传统形式媒体(语言、文字)
模拟形式媒体(以电磁波为载体的文字、声频与视频等)
数字形式媒体(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文本、多媒体与程序等)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科学
研究收集、组织、存储、管理、传播、交换、检索、处理、应用数据信息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
传统媒体技术(报刊、杂志、书籍)
模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电话、电报、传真)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媒体的网络通信与播放)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续)
最新信息技术的含义
20世纪后半期:3C(计算机、通信、控制)
(数字技术、模拟数据处理与通信、机电技术的混合物)
21世纪: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更强调数字技术)
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1993年)
宽带通信网络
信息设备
信息资源
人才资源
GII(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1994.7)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末)
三大部合并(三大网合并)
国家主干网的建设
2. 信息技术与教育
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
⑵ 三种教育与三类学校
⑶ 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⑷ 开展网络教育和建设网络学校的基本原则
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以来:传统教育(书本、教室、黑板、图书馆、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传统教育与电化教育(电化教室:广播、电视,录音、投影、录像)
20世纪末,21世纪:传统教育、电化教育与网络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辅助教育教学)
⑵ 三种教育与三类学校
三种信息技术分别支撑了三种教育和三类大学:
传统教育:传统大学
电化教育:广播与电视大学
网络教育:网络大学
三种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是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和电化教育只能对传统教育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⑶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网络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应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网络建设(中国教科网、校园网与校校通)
信息设备(服务器、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微机房)
信息资源(网络教育平台,教育资源、课程整合,教育教学应用)
人才资源(专业人员、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⑷ 开展网络教育和建设网络学校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新课题,缺乏经验
应在认真比较三类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而不是用某一类教育取代另一类教育
数字地球不能取代物理地球
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发展机器人的目的不是消灭人类自己
二、计算机及其发展与应用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1.人类使用计算机的三个阶段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
3.物理地球与数字地球
4.教育的数字化
1.人类使用计算机的三个阶段
⑴ 50~70年代: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⑵ 80年代:一人用一台计算机
⑶ 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人用全球的服务器
⑴ 50~70年代: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专家语:全世界只需几台计算机就够了。
应用事实:美国航空售票系统由纽约中央机场的一台计算机连接美国各大城市机场售票终端。
应用特点:数十、数百人只能通过各自的终端共用一台计算机主机;
一句话小结:“秀才”可望而不可及。
⑵ 80年代:一人用一台计算机
专家语:80年代是微机发展与普及的10年。
应用事实:个人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应用特点: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学习与生活,享受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的乐趣。
一句话小结:“秀才”不用纸和笔,就可写和画。
⑶ 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人用全世界的服务器
专家语:要造一个数字地球。
应用事实:Internet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与普及。
应用特点:每个人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可以访问与应用全世界的服务器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一句话小结:“秀才”不起床,能知天下事。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
主机和终端(专业人员,已成为历史)
单 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
网络客户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
网络服务器(专业与准专业人员)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续)
基本要求:单机与网络客户机的熟练用户
中级要求: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高级要求:网络服务器的管理者
3.物理地球与数字地球
物理地球
基本单元是Atom(原子)和Molecule(分子);
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陆地、海洋、山川湖泊,动植物等)和人类社会(商店、书店,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园、剧院、运动场、游戏娱乐等等);
如何产生尚无定论。
数字地球
基本的单元是bit(位:0和1)和Byte(字节);
模拟、仿真、克隆、重塑一个虚拟的数字地球,并将在存储空间、传输速度等诸多方面优于物理地球;
由人设计与制造。
数字地球不可能取代物理地球,但数字地球将对物理地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存储容量 (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比较)
传统图书馆
假设全世界有150个国家,每个国家5千所大学,每所大学图书馆藏书1千万册,每本书100万字;
总计可藏书7.5×1012本,总字数7.5×1018字符,总字节数1.5×1019字节;
以每本书1.5Cm厚,每个书架5层,每层宽1.5M,每个书架将可以存放500本,需要1.5×1010个书架,将占用巨大的地球物理空间。
数字图书馆
64位CPU,有64根地址总线,其寻址能力高达264=18,446,744,073,709,600,000(~1.8×1019字节)
假设微机具有对应的内存容量,一台微机的内存就可以直接保存、检索和处理上述全部物理图书馆的信息。
目前硬盘数量级达100GB~1011字节,可存储5000本书(10个书架的内容存放于一个小名片盒大小的空间)
传输速度 (以传统图书与数字图书相比较)
世界上飞行最快的协和飞机的最快飞行记录是25多个小时绕地球一周
物理地球上两个相距最远距离位置之间传输一本传统图书至少需要12小时
因特网的传输速度
数字地球上目前传输速度已达~Gbps数量级,即每秒钟可以传输~108字节,即5本上述传统书籍(差不多一本大百科全书)的全部信息
第2代因特网的传输速度还将提高一个以上数量级
4.教育的数字化
建设校园网
近期无条件应建立基于微机室或教室的局域网
实现校校通
连通因特网
建立教学服务器
课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建立虚拟数字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校
传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发挥下列作用:
研究、设计、开发、建设网络平台、资源、辅助教学系统
开展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思想、目的、模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等)
开展基于因特网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研究重点: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并应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三、网络教育新概念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
2.未来的教师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4.IT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教育信息化也永无止境
5.要以因特网本身的精神管理与应用因特网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与教学理论、思想、模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的变革,即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
下面我们将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续)
⑴ 学习理论的发展
⑵ 因特网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双主教学模式)
⑶ 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学校的各种局限,让不同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⑷ 网络教育(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⑸ 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机遇
⑹ 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
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学校将作为传统学校的补充,并与传统学校并存
⑴ 学习理论的发展
从1959年IBM公司开发第一个CAI系统以来,计算机辅助学习理论经历了由行为主义、认知,到建构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 认知学习理论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年代初~70年代末)
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的作用,采用“提问”→“回答”,即“刺激”→“反应”的模式。
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化分为小步骤,根据学习者的回答予以处理。
② 认知学习理论(70 年代末~80年代末)
强调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的相互作用,根据学习者原有知识与知识结构,建立学习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才施教。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0年代初到现在)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
强调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⑵ 因特网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双主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出现多年,但直到因特网的普及才为其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与资源,尤其是Web服务与资源为学生建构基本与扩展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包括模拟的实验环境)
交流与协作学习环境(各类因特网专题组,基于Web的虚拟论坛、实时键盘对话与讨论等)
实时动态的调查、评估与分析的环境
因特网有助于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展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⑶ 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学校的各种局限,让不同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典型的传统学校由教师,教室、黑板加书本,图书馆加资料,实验室加仪器,电化教室加音像设备等组成,学校教学水平难于突破学校经费、图书资料、教师水平的限制,受到时间和空间(校园、围墙)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地区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是不平等的。
连通因特网的学校(网校)可以突破上述限制,在全时段充分利用全人类资源(最好的教师、专家、教材、资料、信息),即让各类学校的学生均可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⑷ 网络教育(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基础建设:建立基于TCP/IP的校园网(或局域网),根据实际需求分阶段建立与扩充网络服务器(而不是以连通主干网为唯一目的),进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建设重点是组建教学服务器,提供各类因特网信息服务,收集、组织与开发网络教学多媒体资源、课件和课程,开发与提供各类辅助管理与辅助教学(如:师生交互、学生协作、教学评估、实时音频与视频等交互界面等),为教学各个环节提供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教学服务。
改革重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开展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⑸ 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机遇
⑹ 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收集、开发与组织各类教学资源
设计、建立与完善学习环境与情景
自主学习的环境(基本学习内容,扩展学习内容,检索查询获取相关知识和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交流与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专家之间),
动态教学评估的环境(随时动态地进行有关教学的调查与评估,畅通师生信息心灵交流的通道)。
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不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不断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不断给予学生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不断督促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不断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建立信心与勇气
由教师回答问题开始,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
不断鼓励学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不断进行教学调查与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教师行为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思想的火花)
好老师的定义:至少能在某一方面(例如:人生追求,工作准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格魅力等等)以自己的表率和人格的魅力给学生以终生的影响。
做学生的朋友、哥哥或姐姐
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教师
学生没有学习的好坏之分,只有学习的快慢之分;经过努力,苯鸟可以先飞
师生互动,教师必须先动起来
用教师的十分认真调动学生的一分认真
要努力让学生喜欢你,而不是迷信你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
目前国内网络教育与网校的若干问题
应试教育
缺乏教师主持人
硬件投入不能满足需求
重市场规律,轻教育规律
因循守旧,缺乏研究
传统教育的简单搬家与重复(例如:录像、视频的恰到好处的应用,还是画蛇添足等)
用传统教育与电化教育的“经验”组织网校(简单使用大头像,还是在资源建设与交互应用上下功夫等)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续)
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网络教育主要目标
尊重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开发、收集与组织网络资源
创建具有教师个性的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在弥补传统教育不足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两个零距离
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零距离
在心理与心灵交流上的零距离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文明做人,守时与诚信,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等)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向老师挑战)
创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基本素质教育
文明做人(礼貌、不随地吐痰与口香糖等)
守时与诚信(不迟到缺勤、不作弊、不讲假话等)
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
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
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
其他
《因特网》课程提倡的精神和反对的行为
“多一点”的自觉与认真学习精神(多一点可能成为院士,少一点可能啥都不是);反对混学分的行为
在错误、挫折与失败中顽强学习进取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充分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改正即不扣分);不容忍知错不改的行为
重操作、重实践、重应用的精神;反对纸上谈兵的行为
守时与诚信的精神;反对无故迟到、缺勤与抄袭、作弊的行为
协作与互助学习精神:鼓励资源共享与乐于助人;反对自私、保守的思想与行为
敢于向专家、权威、教师挑战的精神:鼓励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反对盲从的行为
举一反三,创新学习精神: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老师未讲授的内容;反对固步自封的行为
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学校将作为传统学校的补充,并与传统学校并存
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教师作用的不可取代
努力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应在传统教育难于实现、难于深入、难于扩充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师生与学习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零距离(网络资源不断积累与全球资源共享)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专家辅导在时空上的零距离,师生在心理与心灵上的零距离(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学习)
实时评估与调查,动态掌握学生各类情况
素质、创新与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
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
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硬件资源
校园网不健全的学校可采用虚拟内部网技术
将重点放在建立教学服务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辅助与管理教学系统上
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共享内容,教师开发带个性的内容
2.未来的教师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首先应建立因特网应用观念与意识
现代化交通工具应用意识(如何来参加本次会议?)
计算机应用意识(你用计算机干过什么?)
因特网应用意识(你用网络干过什么?)
我国的因特网用户
1997年10月31日,62万;1998年7月1日,117.5万;
1999年1月1日,210万;1999年7月1日,400万;
2000年1月1日,890万;2000年7月1日,1690万;
2001年1月1日,2250万;2001年7月1日,2650万;
2002年1月1日,3370万(>2%)。
作为一名教师,您是这2%中国人的一员吗?
对教师的新要求
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的熟练用户,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而非管理者),能熟练将其服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自然科学难于跨阶段发展
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要求有扎实的基础,需要长期的积累
非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几乎不可能上电视台讲“大学物理”
自然学科与经典著作
汽车行业:马拉松赛跑;最重要的坚持。
IT技术的特点之一则是可以跨阶段发展
IT知识特点是之一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阶段切入,重要的是跟其发展
非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可以上电视台讲“软件应用”,非专业的人员可以开发出色的网络课件
IT学科与“垃圾书籍”
在每一个IT新技术发展阶段,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IT行业与应用:30米赛跑;最重要的是抢跑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续)
在因特网普及与发展的今天,“上帝”给每一个教师(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的机遇与起点都是均等的
今天的先进与落后不意味着明天的先进与落后;谁立即抢先一步,就能位于潮流的浪尖。
认准一个目标,苦干3~5年,必见成效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
4.IT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也永无止境
IT行业没有永远的胜者,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IT行业没有永远的胜者。
王选先生说:“没有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的犯错误一大堆。”
如果不持续学习新知识,任何一个计算机权威都会很快变成一个过时的专家,要活到老学到老。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是年轻人创业的历史
要更多地发动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包括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到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活动中来。
事实证明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做得很好。
5.要以因特网本身的精神管理与应用因特网
开放(Open)
充分让大家使用,提供健全而非残疾的服务
平等(Equality)
全球用户具有获取因特网服务的平等权利,每个人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协作(Co-Operation)
团结、协作、互助
共享(Share)
全球资源共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目前国内部分因特网服务的形象
穿西装
充设备与技术先进
戴瓜皮帽
管理封建落后:管死、管赚钱,而不管服务;服务器磁盘宁愿空着也不给人用
脚缠老太婆的裹脚布
应用信息服务残疾不全
四、新的网络教育观及其应用实践
1.网络教育的优势
2.新的网络教育观(部分)及其应用实践
3.《因特网及其应用》课程网络辅助教学与管理系统简介
1.网络教育的优势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
⑶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⑷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
空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围墙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打破了学校围墙,但仍受国界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位置,打破了国家、学校的限制)
时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教师上下班、学生课内外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播放时间,录音录像可打破此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时间)
内容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围墙、图书馆、实验室、经费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节目制作与翻译,录音带与录像带等)
网络教育:全球资源共享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续)
教生与生生之间
空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教室、图书馆与实验室内外等)
电化教育:受限制(单向传输,面授交流时间十分有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位置,打破了国家、学校的限制)
时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课堂、实验室内外等)
电化教育:受限制(面授时间十分有限)
网络教育:零距离(同步与异步交互)
心理
传统教育:受限制(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产生的距离)
电化教育:受限制(缺乏交流带来的距离)
网络教育:零距离(去社会性消除距离)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
资源的交互性
传统教育:
传统媒体不具有交互性
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弥补交互的不足
电化教育:
单向的模拟通信不具有交互性,
可以通过双向模拟通信,但费用高而不具有普适性
网络教育:
网页的交互性(超文本与超媒体链接,搜索引擎,表单、脚本语言程序、动态网页等)
交互媒体(可控音频与视频、交互动画等)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续)
教师、专家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传统教育:
同步(课堂、质疑、答疑等)
异步(作业等)
电化教育:
同步(面授)
异步(电话、信函)
网络教育:
同步(各种键盘对话与讨论:BBS、ICQ等)
异步(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列表、专题新闻组、BBS专题板区、Web论坛、评估与调查等)
⑶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
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全景图、三维动画
流式媒体
虚拟现实
由数字多媒体实现
⑷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
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
自主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扩展学习资源
实时教学评估与调查
全球范围的协作学习
由各种网络专题组实现
2.新的网络教育观(部分)及其应用实践
⑴ 网络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⑵ 网络教育建设重点应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⑶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件和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
⑷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⑸ 在网络教育中实施科技人文教育
⑹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动态教学评估
⑺ 我们应如何通过网络公布学生成绩
⑻ 其他
⑴ 网络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网络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目前实实在在的实践还不充分,经验还不多
网络学校存在的部分问题
重市场规律,轻教育规律
缺乏校本网络课程实践和研究的基础
缺乏教师与主持人
有关教师缺乏因特网信息服务与安全使用的基本知识
缺乏对网络教育优势的分析
套用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的做法,而不是发挥其优势
⑵ 网络教育建设重点应是教学资源的建设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育与教学的信息化
网络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建设
北师大网络课程建设基地(中心)构思
网络资源建设的具体任务
参阅《Internet网络及其应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⑶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件和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
以实例说明问题
体育系与中文系本科生实例
重庆大学两位年轻英语老师的实例
第三军医大学的实例
其他
方法与技巧
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开发
非专业人员进行二次开发
⑷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零距离”的优势
师生心理的零距离与心灵的交流(举例说明)
努力发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科技人文教育)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交互优势
教师质疑(比较深入的问题)
教师答疑
问题讨论
信息交流
学生建议与教师反馈
⑹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动态教学评估
本学期:
课前学生基础调研
学生学习态度调研
学生自我感觉调研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学生情况调研
初始、期中、期末学生情况
期末课程评估
关于课程
关于大课
关于上机
关于教师
关于学生
教学站点
综合情况
⑺ 在网络教育中实施科技人文教育(如何解决几个可能是“国民性”的问题?)
① 协作精神
② 规则意识
③ 诚信美德
④ 认真精神
⑤ 创新精神
① 协作精神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两条虫。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工人阶级队伍中自发产生,协作学习的精神不可能在中国学生中自发产生,需要教师去引导和培养
需要从小抓起
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14亿条龙还是虫?)
因特网的专题组信息服务提供了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最好平台
我们的实践(专题组和各类网络论坛)
② 规则意识
我国参加WTO表明了要遵守其规则,这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意义的行为
规则还是关系、人情
法治还是人治
我们有责任对学生灌输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我们的实践(建立帐户、设置参数、作业要求等)
③ 诚信美德
中华民族一向以诚实为本,但近年来“假”字到处泛滥:假话、假文凭、假产品等
出勤代签、选票做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屡禁不止
呼唤找回“爱”字的“心”
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回诚信的民族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后,学生更容易做假,但也有利于教师发现上述行为
我们的实践(采取措施,加强作业检查,加强教育等)
④ 认真精神
毛泽东同志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现在许多学生:浮躁、缺乏多一点的认真精神
以书写英文名字为例说明
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我们的实践(从每件小事抓起)
⑤ 创新精神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作业还是任务、课题
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与份量
千篇一律(范文、标准答案)还是承认与允许差异(发挥个性与挖掘潜力)
老师是神还是人
其他
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的实践(鼓励学生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教师要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老师未讲授的内容。)
⑺ 我们应如何通过网络公布学生成绩
中美两国公布学生成绩方法的差别
中国老师的做法
美国老师的做法
中国教育专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的实践
⑻ 其他
科技人文与学生人格素质的关注与培养(难于用传统考试评价)
基本素质:文明做人、守时与诚信、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
创新与创业的能力与精神
为人师表和老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给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帮助
平时作业与考试的关系
网络安全问题
……
3.《Internet网络及其应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简介
⑴ 指导思想
⑵ 研究目标
⑶ 研究任务
⑷ 系统结构与内容
⑸ 关键技术
⑴ 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鼓励学生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
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开展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引导和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创业教育
应用而非应试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与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本领
⑵ 研究目标
本系统的研究目标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
理论研究目标:努力发挥国内高校校园网的潜力,利用网络来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无缝敷合,探索如何在因特网上实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创新、有特色的课程教学;
实践研究目标:将因特网上现有的发展较完善并且适合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各类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引入高校课程的辅助教学与管理中, 为未来网络教学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做一些基础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⑶ 研究任务
以Web浏览器为依托,将因特网适合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各类应用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引入高校课程的辅助教学与管理中,构建面向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提供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平台,扩展学习的网络资源以及面向教师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和实用的教学支持系统。
网站由主讲教师作为主持人,体现教师的个性与魅力,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与帮助作用,突出应用而非应试教育。
⑷ 系统结构与内容(演示)
①左栏
②中栏
③右栏
①左栏
搜索引擎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选课须知、教学进度、上课信息、上机信息、作业期限、考试安排
系统简介:背景情况、系统说明、获奖证书
主讲教师:个人简况、开课情况、相关论著、录像片断、个人主页
辅导教师:辅导老师
致初学者:教师寄语、学长寄语、 初学指南、设置密码
注册用户:2001级文科研究生、京师科技学院
相关链接:旧pcc服务器、pub服务器、京师科技学院
公共服务:专题新闻组、电子函递名单
共享信息:学生大家谈、学生优秀主页、历届学生作业
②中栏
课程内容
分类介绍 -> 各章目标、各章重点、各章难点、学习方法、 参考书籍
基本内容 -> 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应用案例、应用扩展、计划进度
虚拟课堂
初学园地 -> 初学指南、教师寄语、学长寄语、学生心语、联系老师
网络课堂 -> 电子讲稿、课堂音频、课堂视频、教学随笔 - 相关站点
师生桥梁 -> 教师质疑、 教师答疑、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学生建议
兴趣小组 -> 班内交流、专题交流、兴趣小组、互助小组、征自愿者
实时信息 -> 实时讨论、实时音频、实时视频、视频会议、教师信箱
②中栏(续一)
练习园地
课后复习 -> 思 考 题、每周一题、自测练习、综合自测、征集问答
上机实践 -> 上机练习、上机作业、FAQ解答、大 家 谈、网络服务
资 源 库
案例演示 -> 按知识点
工 具 库 -> 中文平台、浏 览 器、主页编辑、插 件 、辅助工具
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送、文件压缩、格式转换
图象编辑、动画制作、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媒体播放
媒 体 库 -> 背景图案、图 像、Gif 动画、Java动画 、Flash动画
音 频、视 频、 教学素材、练习媒体、其 它
②中栏(续二)
学生园地
基本信息 -> 学生注册、学生名册、学生须知、通 知、出勤情况
作业信息 -> 作业自查、通过情况、学生主页、教师点评、读书娱乐
考试信息 -> 复习提纲、考前答疑、考试须知、成绩查询、考后咨询
教师园地
系统管理 -> 论坛管理、学生管理、考勤管理、考试管理、管理记录
网上交流 -> 发布通知、组织问卷、主页点评、 教学随笔、教师寄语
师生桥梁 -> 教师质疑、教师答疑、问题讨论、信息交流、教师反馈
②中栏(续三)
网络百科
网络知识 -> 史话趣话、报纸期刊、书籍教材 、信息服务、专用名词
网络信息 -> 综合站点、大 学、中 小 学、网络学校、搜索引擎
专题学习 -> 图象编辑、主页编辑、VB脚本、Java脚本、Java编程
CGI程序、ASP语言、PHP语言、数 据 库、Flash动画
③右栏
通知
调查与评估
意见簿
你的看法与建议
你的心得与体会
公共意见薄
FAQ搜索
教师答疑查询
教师总结FAQ
⑸ 关键技术
远程数据管理与访问技术
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的编程技术
网上注册系统与具有不同权限的三类用户(教师、注册用户与一般用户)
网上作业发布与收取(分阶段时限,开放与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相结合)
网上成绩公布(开放性与保护学生隐私相结合)
各类交互技术
各类案例演示技术
音频与视频流技术
五、教育部网络教育与教师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
1.教育部 基教司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教育部 基教司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3.教育部 基教司
“全国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4.教育部 师范司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5.教育部 师范司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6.网络大学
“60余所大学已建立网络大学”
7.教育部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8.我们面临的挑战
1.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规划:
高中:2001年(全国)
初中:2001(城市),2003(发达),2005年(其它)
小学:2005(城市与发达地区)、2010年(其它)
学时:上机:70%
小学:>=68学时;
初中:>=68学时;
高中:70~140学时
指导思想:
“任务”驱动,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教学大纲:均含有因特网基础及应用
小学:六个模块;初中:七个模块;高中:八个模块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一)
小学:
模块1 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2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3 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4 用计算机作文
* 模块5 网络的简单应用
* 模块6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二)
初中:
模块1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2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3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 模块4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 模块5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 模块6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7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三)
高中:
模块1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2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3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4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5 数据库初步
模块6 程序设计方法
* 模块7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8 计算机系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四)
根据教育部基教司制定的指导大纲,各省市多纲多本
网络平台与网络服务器建设是必要的物质与技术保证
如何保证质量是关键问题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五)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应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等级考试;
来源生活,还原生活;案例教学
部分教师缺乏应用意识
教师没有应用意识,怎么引导学生有意识?
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计算机允许教师犯错误
教师出的题总有错,提倡学生挑老师的错
教材编写
千篇一律,不问对象(区别不同对象需求)
不下功夫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亲自辅导)
不懂也敢写
毕生一书与一年多本书
要符合教学规律,先编讲义,后出教材
2.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工程目标:
用5~10年,使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
具体目标:
2005年前
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都能上网;
西部与中部边远地区的县及其以下中学与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
2010年前
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剩余学校的方案
3.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经费:
总计一亿元经费:万名教师,人均万元经费。
内容:
均包含“因特网基础”课程内容。
培训基地:
建立国家级培训基地(先在六所师范大学同时试点)。
部分问题:
培训内容,受训教师的选择,培训组织方式。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指导思想:
切合教师工作实际的“应用案例”教学。
教学大纲:八个模块
其中含有:因特网基础、主页制作、多媒体软件制作。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课时:4~8)
模块二 操作系统(参考课时:8~12)
模块三 文字处理(参考课时:12~16)
模块四 因特网基础(参考课时:8~12)
模块五 文稿演示(参考课时:8~12)
模块六 电子表格(参考课时:8~12)
* 模块七 网页制作(参考课时:16~24)
* 模块八 多媒体软件制作(参考课时:16~24)
5.全国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
基教司(1800万元):
教学媒体素材与课件库建设(四部分)
网络课程与教学案例库建设(数十门课程)
师范司(800万元):
“教育信息”、“中小学师资培训”两大资源库
高教司(几千万元):
网校
6.网络大学
教育部已批准60所大学建立网络大学,并正式招生
我们面临建设全新的基于因特网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与结构的重任
7.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2002年2号文件)
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立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基本原则: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一)
“十五”期间发展目标:
加快各级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信息化教育网络系统;
全面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与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革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二)
“十五”期间的措施:
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
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积极探索和构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新模式;
加强领导、管理和评估。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三)
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坚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坚持探索创新,注重应用;
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
8.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上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的建设
最佳条件:与因特网主干网相连的校园网建设
简化条件: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建设
以上工作都需要建立教学服务器
教学服务器将有力支持各学科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
“校校通”与“服务器” 的关系
通了但没有服务器:远水解近渴
不通但建了服务器:就地打井,近水解近渴
中小学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职教师与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事实上:许多中学教师已经并将继续挑起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服务与管理的担子
尽早研究与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与超前意识,立即研究与早做准备。
六、对因特网、服务器与客户机的形象理解
1.公路与因特网
2.公路上的建筑物与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3.公路与因特网的建设
4.民居与客户机的建设
5.服务建筑与服务器的建设
6.目前多数单位的主要问题
1.公路与因特网
公路(包括跨江河湖海的大桥):将“全世界”每个角落连在一起。
因特网:由通信线路与网关路由器将全世界的网络连在一起。
2.公路上的建筑物与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公路上有两类建筑:
提供服务的大楼或平房,提供同一类服务的建筑组成自己的服务网
居民住宅
因特网上有两类主机:
服务器,每一类服务器组成该类信息服务网络
客户机
3.公路与因特网的建设
公路的建设:使每个城市、单位与外界连接起来。
因特网的建设:使每个网络与因特网连接起来。
4.民居与客户机的建设
民居的建设:让每个公民有自己的家;此外,还必须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
客户机的建设:让每个用户有自己的微机;此外,还必须开发获得各类服务的客户程序。
5.服务建筑与服务器的建设
服务建筑的建设:提供各类服务。
注意:根据需求和客户量建设,可能一栋大楼只提供一种服务,也可能一座平房同时提供多种服务。
服务器的建设:提供各类服务。
注意:根据需求与用户量,可能一台计算机提供一种服务,也可能一台计算机同时提供多种服务。
今天的微机已具有几年前某些服务器的性能
6.目前多数单位的主要问题
未联网或带宽太小(路不通或路太窄)
多数只有客户机没有服务器(只有民居,没有配套服务),需要访问单位外的服务器(需要到其他单位、城市、国家寻求服务)
部分建了服务器,但基于对等网,没有采用因特网协议
少部分建了多台服务器,但只提供有限服务(小村庄建了多栋几十层的空高楼)
七、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教学应用简介
1969年: ARPANET(因特网前身)诞生
第一阶段:基本(传统)服务
(60年代末~70年代)
第二阶段:专题组服务
(70年代末~80年代)
第三阶段:信息浏览与查询服务
(80年代末~90年代)
第四阶段:实时多媒体信息服务
(90年代中)
第一阶段:基本(传统)服务
服务特点:主要提供信息的传输和远程访问服务。
服务形式
E-Mail电子函件
1972年第一个电子函件传送成功
1982年有关协议作为RFC征求评论的第821和822号文件公布
1993年面向多媒体函件信息传输的MIME标准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通信(师生交流)
Telnet远程登录
1971年开发出规范程序
获取公共服务与管理注册服务器(主页发布)
FTP文件传送
1972年7月以RFC征求评论形式正式公布
在本地主机与公共匿名、注册文件服务器之间传送文件
(作业管理)
电子邮件的教育教学应用
递交作业
应用:利用电子邮件收取学生作业,并对作业进行分类组织与管理
缺点:难于控制(作业重复和无限期递交)
实例
师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应用:请假,个别质疑与答疑,听取建议与意见等
优点:密切师生联系,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理解,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与解决自己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实例
远程登录的教育教学应用
系统管理
增添用户、设置用户密码与磁盘空间限额
建立与应用用户组目录
教师建立班级用户组下级目录,设置不同访问权限,分别用于发布与收取作业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基于假名服务的准电子函递名单
应用实例
优点
文件传送的教育教学应用
由公共匿名与用户组目录对应文件服务器下载各类课件、程序与媒体文件等
应用实例
优点
利用班级用户组下级目录发布与收取作业
教师可利用浏览器直接检查上述目录中学生递交的作业,学生则通过个人密码检查自己的作业
应用实例
优点
建立主页系统
建立在注册服务器个人主页目录中建立个人主页系统
开发与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系统
第二阶段:专题组服务
服务特点
提供用户间同类专题信息的交流服务
服务形式
BBS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
1978年,美国芝加哥
专题板区讨论,实时双人或多人键盘对话与讨论
Usenet新闻组(Newsgroup)
1979年底,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
专题讨论,国外比国内更为流行
Bitnet电子函递名单(Mailing List)
1981年,全美范围,或称电子函件列表
基于电子函件的专题讨论,特别适合中国国情
三种系统简介(Listserv、Mojordomo、Aliases)
专题组服务的教学应用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各类专题组服务
电子函递名单
专题新闻组
BBS专题讨论板区
基于Web的虚拟论坛
优点
各类专题组服务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分别满足各类需求
应用实例
第三阶段:信息浏览与查询服务
服务特点
通过各类查询工具提供信息的浏览与查询服务。
服务形式
WAIS广域信息服务系统(美国)
Gopher系统(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万维网系统(1991年,瑞士日内瓦)
Web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教育站点
超链接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图像、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交互主页与动态主页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阶段:实时通信与多媒体信息传输
服务特点
主要提供流式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与通信服务。
服务形式
键盘实时对话与讨论
音频与视频点播
Internet广播与电视
Internet可视电话、视频会议与网络课堂
八、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建议
1.网校各教学点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建设校园网络
2.校校通:校园网(微机)与因特网的连接
3.一种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方案
1.网校各教学点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建设校园网络
⑴ 经费充足
⑵ 经费不足
⑶ 经费很少
⑴ 经费充足
分步进行校园网建设的基础建设
铺设光缆
逐个建筑连通网络
按需求逐个建立服务器
出国权限与安全问题
网络平台与资源建设等
⑵ 经费不足
先按建筑物或微机房分步建立局域网
按需求建立教学服务器
网络资源建设等
⑶ 经费很少
先为微机房建立局域网
按需求建立教学服务器
网络资源建设等
2.校校通:校园网(微机)与因特网的连接
⑴ 通过光缆连接
⑵ 通过数字专线联接
⑶ 有线电视网联接
⑷ 通过有线电话拨号联接
⑸ 短期连不上,或带宽不够怎么办?
⑴ 通过光缆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铺设光缆,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交换机或网关路由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
设备:光缆、交换机(或网关路由器)。
传输速率:千Mpbs
特点:一次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
⑵ 通过数字专线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架设数字专线,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基带调制解调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上的服务器。
设备:数字专线、基带调制解调器。
传输速率:百Kbps~Mpbs
特点:月租金较高,带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⑶ 通过有线电视线路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适当改造有线电视设备,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上的服务器。
设备:有线电视线路、电缆调制解调器。
传输速率:数十Mpbs
特点:月租金较低,比较适合现阶段中小学具体情况和需求。
⑷ 通过有线电话线路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将校园网通过某种调制解调器(普通、ISDN、ADSL)、双绞线、电话线路与某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的网络服务器的同类调制解调器相连,再通过拨号实现网络与Internet服务器的联接。
设备:调制解调器、双绞线、电话(普通电话、ISDN电话、ADSL电话)线路。
传输速率:
普通:下行:56Kbps、上行:33.6Kbps;
ISDN:两条64kbps;
ADSL:下行:1.5Mbps-9Mbps、16Kbps-1Mbps双工通道和电话通道各一条
应用:月租电话费,最后一种可满足现阶段中小学具体情况和需求。
⑸ 短期连不上,或带宽不够怎么办?
连通因特网不是最终目的
无IP或Ip地址不足的问题
带宽不能满足需求
基于TCP/IP的内联网、虚拟网技术
重点是建设服务器与网络资源
3.一种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 技术方案
⑴ 原则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内部网、专用网
⑶ 适用范围
⑷ 我们的实践
⑴ 原 则
适合我国国情与绝大多数网校教学点校情
安定团结的教学环境
经费不足,需要面向教学的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
与世界接轨
开放与资源共享
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前面提到的几个观点
管理思想(开放、平等、协作、共享)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内部网、专用网技术
方法
利用一台奔腾微机作为服务器,采用Linux系统,建立内部网关、内部域名,同时提供各类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器。
功能特点
采用外部与内部网关,外部与内部域名
采用192.168内部网段,有效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最多可派生254×254个可用IP地址)
可提供SMTP、POP3和Web电子邮件服务
可提供公共匿名、用户组、用户的FTP文件传送服务
可提供公共、用户组与用户的远程登录服务
可提供自动与半自动电子函递名单(邮件列表)服务
可提供专题新闻组服务
可提供教学BBS服务
可提供Gopher信息浏览服务
可提供公共与个人Web信息查询与浏览服务
可提供实时音频与视频点播和广播等服务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内部网、专用网技术(续)
优点
在学校没有条件与Internet主干网相连时,内部网中亦能实现基于TCP/IP协议的Intranet内联网服务,开发与世界接轨的、基于Intranet的学校管理与辅助教学应用系统;
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的Intranet帐号和各类应用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服务器开发与应用网络课程系统;
可有效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为1台 ~ 数百台(甚至更多)计算机提供服务,以及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网络教学平台;
稳定、安全、技术相对简单、费用低(等同于市场上的许多因特网模拟系统);
兼容性好,一旦有条件联到主干网时,与Internet完全兼容。
⑶ 适用范围
校园网与主干网络连接带宽高,但没有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帐号及各类信息服务
校园网与主干网连接带宽一般或较低
短期内不可能建立校园网
⑷ 我们的实践
99年初:结合《因特网及其应用课程》建立第一台服务器,实现并向学生提供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
99年中:“基于校园网的Internet辅助教学系统”项目获北京市教委和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共8万元资助,建立教学服务器四台,一方面以教务处域名向全校本科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帐号,同时开发基于校园网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
实际效果:上述服务器经历了3年多考验,在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各级教师培训与开发大西北中均作为教学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校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应用推广:基本解决各有关技术问题,并积累了许多服务器管理经验;有应用推广价值,花小钱,办大事。已协助四所大学、中学,以及北师大科学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五台服务器,并将进一步扩展。
九、结 束 语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给我提供了本次讲座机会,希望本发言没有浪费各位老师的时间。
希望有机会在教学服务器及网络辅助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合作。
热忱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通 信 地 址
电 话:010-62208525 (可留言)
电 子 信 箱:pei@pcc.bnu.edu.cn
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裴纯礼 教授
2002.6.24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
主 要 业 务 兼 职
教育部 师范司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 基教司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项目 专家组 委员
教育部 高教司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 考试中心 NIT国家信息技术考试委员会 委员
北京市教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 计算机教育评价指导委员会 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 前计算中心 常务副主任
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特聘教授
欧美同学会 留加分会理事
通 信 地 址
电 话:010-62208525 (可留言)
电 子 信 箱:pei@pcc.bnu.edu.cn
网络教育的三要素: 观念、关系与技术
第一位:观念
第二位:关系
第三位:技术
提 要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
二、计算机及其发展与应用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三、网络教育新概念
四、新的网络教育观及其应用实践
五、教育部网络教育与教师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
六、对因特网、服务器与客户机的形象理解
七、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教学应用简介
八、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方案
九、结束语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2.信息技术与教育
1. 信息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⑴ 信息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⑴ 信息
一个抽象的概念
信息与数据: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和浓缩后,形成对人类社会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产生影响的数据
数据的表示与传播:以数据形式出现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表示与传播
传统形式媒体(语言、文字)
模拟形式媒体(以电磁波为载体的文字、声频与视频等)
数字形式媒体(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文本、多媒体与程序等)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科学
研究收集、组织、存储、管理、传播、交换、检索、处理、应用数据信息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
传统媒体技术(报刊、杂志、书籍)
模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电话、电报、传真)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媒体的网络通信与播放)
⑵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续)
最新信息技术的含义
20世纪后半期:3C(计算机、通信、控制)
(数字技术、模拟数据处理与通信、机电技术的混合物)
21世纪: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更强调数字技术)
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1993年)
宽带通信网络
信息设备
信息资源
人才资源
GII(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1994.7)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末)
三大部合并(三大网合并)
国家主干网的建设
2. 信息技术与教育
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
⑵ 三种教育与三类学校
⑶ 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⑷ 开展网络教育和建设网络学校的基本原则
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以来:传统教育(书本、教室、黑板、图书馆、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传统教育与电化教育(电化教室:广播、电视,录音、投影、录像)
20世纪末,21世纪:传统教育、电化教育与网络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辅助教育教学)
⑵ 三种教育与三类学校
三种信息技术分别支撑了三种教育和三类大学:
传统教育:传统大学
电化教育:广播与电视大学
网络教育:网络大学
三种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是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和电化教育只能对传统教育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⑶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网络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育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应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网络建设(中国教科网、校园网与校校通)
信息设备(服务器、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微机房)
信息资源(网络教育平台,教育资源、课程整合,教育教学应用)
人才资源(专业人员、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⑷ 开展网络教育和建设网络学校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新课题,缺乏经验
应在认真比较三类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而不是用某一类教育取代另一类教育
数字地球不能取代物理地球
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发展机器人的目的不是消灭人类自己
二、计算机及其发展与应用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1.人类使用计算机的三个阶段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
3.物理地球与数字地球
4.教育的数字化
1.人类使用计算机的三个阶段
⑴ 50~70年代: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⑵ 80年代:一人用一台计算机
⑶ 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人用全球的服务器
⑴ 50~70年代: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专家语:全世界只需几台计算机就够了。
应用事实:美国航空售票系统由纽约中央机场的一台计算机连接美国各大城市机场售票终端。
应用特点:数十、数百人只能通过各自的终端共用一台计算机主机;
一句话小结:“秀才”可望而不可及。
⑵ 80年代:一人用一台计算机
专家语:80年代是微机发展与普及的10年。
应用事实:个人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应用特点: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学习与生活,享受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的乐趣。
一句话小结:“秀才”不用纸和笔,就可写和画。
⑶ 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人用全世界的服务器
专家语:要造一个数字地球。
应用事实:Internet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与普及。
应用特点:每个人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可以访问与应用全世界的服务器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一句话小结:“秀才”不起床,能知天下事。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
主机和终端(专业人员,已成为历史)
单 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
网络客户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
网络服务器(专业与准专业人员)
2.应用计算机的三个层次(续)
基本要求:单机与网络客户机的熟练用户
中级要求: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高级要求:网络服务器的管理者
3.物理地球与数字地球
物理地球
基本单元是Atom(原子)和Molecule(分子);
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陆地、海洋、山川湖泊,动植物等)和人类社会(商店、书店,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园、剧院、运动场、游戏娱乐等等);
如何产生尚无定论。
数字地球
基本的单元是bit(位:0和1)和Byte(字节);
模拟、仿真、克隆、重塑一个虚拟的数字地球,并将在存储空间、传输速度等诸多方面优于物理地球;
由人设计与制造。
数字地球不可能取代物理地球,但数字地球将对物理地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存储容量 (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比较)
传统图书馆
假设全世界有150个国家,每个国家5千所大学,每所大学图书馆藏书1千万册,每本书100万字;
总计可藏书7.5×1012本,总字数7.5×1018字符,总字节数1.5×1019字节;
以每本书1.5Cm厚,每个书架5层,每层宽1.5M,每个书架将可以存放500本,需要1.5×1010个书架,将占用巨大的地球物理空间。
数字图书馆
64位CPU,有64根地址总线,其寻址能力高达264=18,446,744,073,709,600,000(~1.8×1019字节)
假设微机具有对应的内存容量,一台微机的内存就可以直接保存、检索和处理上述全部物理图书馆的信息。
目前硬盘数量级达100GB~1011字节,可存储5000本书(10个书架的内容存放于一个小名片盒大小的空间)
传输速度 (以传统图书与数字图书相比较)
世界上飞行最快的协和飞机的最快飞行记录是25多个小时绕地球一周
物理地球上两个相距最远距离位置之间传输一本传统图书至少需要12小时
因特网的传输速度
数字地球上目前传输速度已达~Gbps数量级,即每秒钟可以传输~108字节,即5本上述传统书籍(差不多一本大百科全书)的全部信息
第2代因特网的传输速度还将提高一个以上数量级
4.教育的数字化
建设校园网
近期无条件应建立基于微机室或教室的局域网
实现校校通
连通因特网
建立教学服务器
课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建立虚拟数字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校
传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发挥下列作用:
研究、设计、开发、建设网络平台、资源、辅助教学系统
开展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思想、目的、模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等)
开展基于因特网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研究重点: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并应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三、网络教育新概念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
2.未来的教师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4.IT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教育信息化也永无止境
5.要以因特网本身的精神管理与应用因特网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与教学理论、思想、模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的变革,即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
下面我们将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续)
⑴ 学习理论的发展
⑵ 因特网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双主教学模式)
⑶ 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学校的各种局限,让不同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⑷ 网络教育(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⑸ 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机遇
⑹ 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
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学校将作为传统学校的补充,并与传统学校并存
⑴ 学习理论的发展
从1959年IBM公司开发第一个CAI系统以来,计算机辅助学习理论经历了由行为主义、认知,到建构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 认知学习理论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年代初~70年代末)
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的作用,采用“提问”→“回答”,即“刺激”→“反应”的模式。
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化分为小步骤,根据学习者的回答予以处理。
② 认知学习理论(70 年代末~80年代末)
强调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的相互作用,根据学习者原有知识与知识结构,建立学习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才施教。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0年代初到现在)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
强调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⑵ 因特网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双主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出现多年,但直到因特网的普及才为其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与资源,尤其是Web服务与资源为学生建构基本与扩展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包括模拟的实验环境)
交流与协作学习环境(各类因特网专题组,基于Web的虚拟论坛、实时键盘对话与讨论等)
实时动态的调查、评估与分析的环境
因特网有助于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展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⑶ 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学校的各种局限,让不同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典型的传统学校由教师,教室、黑板加书本,图书馆加资料,实验室加仪器,电化教室加音像设备等组成,学校教学水平难于突破学校经费、图书资料、教师水平的限制,受到时间和空间(校园、围墙)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地区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是不平等的。
连通因特网的学校(网校)可以突破上述限制,在全时段充分利用全人类资源(最好的教师、专家、教材、资料、信息),即让各类学校的学生均可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⑷ 网络教育(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基础建设:建立基于TCP/IP的校园网(或局域网),根据实际需求分阶段建立与扩充网络服务器(而不是以连通主干网为唯一目的),进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建设重点是组建教学服务器,提供各类因特网信息服务,收集、组织与开发网络教学多媒体资源、课件和课程,开发与提供各类辅助管理与辅助教学(如:师生交互、学生协作、教学评估、实时音频与视频等交互界面等),为教学各个环节提供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教学服务。
改革重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开展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⑸ 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机遇
⑹ 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收集、开发与组织各类教学资源
设计、建立与完善学习环境与情景
自主学习的环境(基本学习内容,扩展学习内容,检索查询获取相关知识和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交流与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专家之间),
动态教学评估的环境(随时动态地进行有关教学的调查与评估,畅通师生信息心灵交流的通道)。
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不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不断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不断给予学生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不断督促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不断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建立信心与勇气
由教师回答问题开始,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
不断鼓励学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不断进行教学调查与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教师行为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思想的火花)
好老师的定义:至少能在某一方面(例如:人生追求,工作准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格魅力等等)以自己的表率和人格的魅力给学生以终生的影响。
做学生的朋友、哥哥或姐姐
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教师
学生没有学习的好坏之分,只有学习的快慢之分;经过努力,苯鸟可以先飞
师生互动,教师必须先动起来
用教师的十分认真调动学生的一分认真
要努力让学生喜欢你,而不是迷信你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
目前国内网络教育与网校的若干问题
应试教育
缺乏教师主持人
硬件投入不能满足需求
重市场规律,轻教育规律
因循守旧,缺乏研究
传统教育的简单搬家与重复(例如:录像、视频的恰到好处的应用,还是画蛇添足等)
用传统教育与电化教育的“经验”组织网校(简单使用大头像,还是在资源建设与交互应用上下功夫等)
⑺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是网络教育的主要目标(续)
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网络教育主要目标
尊重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开发、收集与组织网络资源
创建具有教师个性的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在弥补传统教育不足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两个零距离
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零距离
在心理与心灵交流上的零距离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文明做人,守时与诚信,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等)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向老师挑战)
创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基本素质教育
文明做人(礼貌、不随地吐痰与口香糖等)
守时与诚信(不迟到缺勤、不作弊、不讲假话等)
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
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
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
其他
《因特网》课程提倡的精神和反对的行为
“多一点”的自觉与认真学习精神(多一点可能成为院士,少一点可能啥都不是);反对混学分的行为
在错误、挫折与失败中顽强学习进取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充分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改正即不扣分);不容忍知错不改的行为
重操作、重实践、重应用的精神;反对纸上谈兵的行为
守时与诚信的精神;反对无故迟到、缺勤与抄袭、作弊的行为
协作与互助学习精神:鼓励资源共享与乐于助人;反对自私、保守的思想与行为
敢于向专家、权威、教师挑战的精神:鼓励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反对盲从的行为
举一反三,创新学习精神: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老师未讲授的内容;反对固步自封的行为
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学校将作为传统学校的补充,并与传统学校并存
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
教师作用的不可取代
努力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应在传统教育难于实现、难于深入、难于扩充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师生与学习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零距离(网络资源不断积累与全球资源共享)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专家辅导在时空上的零距离,师生在心理与心灵上的零距离(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学习)
实时评估与调查,动态掌握学生各类情况
素质、创新与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
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
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硬件资源
校园网不健全的学校可采用虚拟内部网技术
将重点放在建立教学服务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辅助与管理教学系统上
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共享内容,教师开发带个性的内容
2.未来的教师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
首先应建立因特网应用观念与意识
现代化交通工具应用意识(如何来参加本次会议?)
计算机应用意识(你用计算机干过什么?)
因特网应用意识(你用网络干过什么?)
我国的因特网用户
1997年10月31日,62万;1998年7月1日,117.5万;
1999年1月1日,210万;1999年7月1日,400万;
2000年1月1日,890万;2000年7月1日,1690万;
2001年1月1日,2250万;2001年7月1日,2650万;
2002年1月1日,3370万(>2%)。
作为一名教师,您是这2%中国人的一员吗?
对教师的新要求
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的熟练用户,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而非管理者),能熟练将其服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自然科学难于跨阶段发展
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要求有扎实的基础,需要长期的积累
非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几乎不可能上电视台讲“大学物理”
自然学科与经典著作
汽车行业:马拉松赛跑;最重要的坚持。
IT技术的特点之一则是可以跨阶段发展
IT知识特点是之一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阶段切入,重要的是跟其发展
非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可以上电视台讲“软件应用”,非专业的人员可以开发出色的网络课件
IT学科与“垃圾书籍”
在每一个IT新技术发展阶段,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IT行业与应用:30米赛跑;最重要的是抢跑
3.树立自信心:在IT技术的每一发展新阶段,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续)
在因特网普及与发展的今天,“上帝”给每一个教师(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的机遇与起点都是均等的
今天的先进与落后不意味着明天的先进与落后;谁立即抢先一步,就能位于潮流的浪尖。
认准一个目标,苦干3~5年,必见成效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
4.IT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也永无止境
IT行业没有永远的胜者,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IT行业没有永远的胜者。
王选先生说:“没有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的犯错误一大堆。”
如果不持续学习新知识,任何一个计算机权威都会很快变成一个过时的专家,要活到老学到老。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是年轻人创业的历史
要更多地发动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包括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到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活动中来。
事实证明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做得很好。
5.要以因特网本身的精神管理与应用因特网
开放(Open)
充分让大家使用,提供健全而非残疾的服务
平等(Equality)
全球用户具有获取因特网服务的平等权利,每个人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协作(Co-Operation)
团结、协作、互助
共享(Share)
全球资源共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目前国内部分因特网服务的形象
穿西装
充设备与技术先进
戴瓜皮帽
管理封建落后:管死、管赚钱,而不管服务;服务器磁盘宁愿空着也不给人用
脚缠老太婆的裹脚布
应用信息服务残疾不全
四、新的网络教育观及其应用实践
1.网络教育的优势
2.新的网络教育观(部分)及其应用实践
3.《因特网及其应用》课程网络辅助教学与管理系统简介
1.网络教育的优势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
⑶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⑷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
空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围墙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打破了学校围墙,但仍受国界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位置,打破了国家、学校的限制)
时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教师上下班、学生课内外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播放时间,录音录像可打破此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时间)
内容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围墙、图书馆、实验室、经费等)
电化教育:部分受限(节目制作与翻译,录音带与录像带等)
网络教育:全球资源共享
⑴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续)
教生与生生之间
空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如学校、教室、图书馆与实验室内外等)
电化教育:受限制(单向传输,面授交流时间十分有限制)
网络教育:零距离(任何位置,打破了国家、学校的限制)
时间
传统教育:受限制(课堂、实验室内外等)
电化教育:受限制(面授时间十分有限)
网络教育:零距离(同步与异步交互)
心理
传统教育:受限制(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产生的距离)
电化教育:受限制(缺乏交流带来的距离)
网络教育:零距离(去社会性消除距离)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
资源的交互性
传统教育:
传统媒体不具有交互性
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弥补交互的不足
电化教育:
单向的模拟通信不具有交互性,
可以通过双向模拟通信,但费用高而不具有普适性
网络教育:
网页的交互性(超文本与超媒体链接,搜索引擎,表单、脚本语言程序、动态网页等)
交互媒体(可控音频与视频、交互动画等)
⑵ 形式丰富的交互(续)
教师、专家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传统教育:
同步(课堂、质疑、答疑等)
异步(作业等)
电化教育:
同步(面授)
异步(电话、信函)
网络教育:
同步(各种键盘对话与讨论:BBS、ICQ等)
异步(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列表、专题新闻组、BBS专题板区、Web论坛、评估与调查等)
⑶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丰富的数字多媒体
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全景图、三维动画
流式媒体
虚拟现实
由数字多媒体实现
⑷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
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
自主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扩展学习资源
实时教学评估与调查
全球范围的协作学习
由各种网络专题组实现
2.新的网络教育观(部分)及其应用实践
⑴ 网络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⑵ 网络教育建设重点应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⑶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件和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
⑷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⑸ 在网络教育中实施科技人文教育
⑹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动态教学评估
⑺ 我们应如何通过网络公布学生成绩
⑻ 其他
⑴ 网络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网络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目前实实在在的实践还不充分,经验还不多
网络学校存在的部分问题
重市场规律,轻教育规律
缺乏校本网络课程实践和研究的基础
缺乏教师与主持人
有关教师缺乏因特网信息服务与安全使用的基本知识
缺乏对网络教育优势的分析
套用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的做法,而不是发挥其优势
⑵ 网络教育建设重点应是教学资源的建设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育与教学的信息化
网络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建设
北师大网络课程建设基地(中心)构思
网络资源建设的具体任务
参阅《Internet网络及其应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⑶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件和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
以实例说明问题
体育系与中文系本科生实例
重庆大学两位年轻英语老师的实例
第三军医大学的实例
其他
方法与技巧
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开发
非专业人员进行二次开发
⑷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零距离”的优势
师生心理的零距离与心灵的交流(举例说明)
努力发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科技人文教育)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交互优势
教师质疑(比较深入的问题)
教师答疑
问题讨论
信息交流
学生建议与教师反馈
⑹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动态教学评估
本学期:
课前学生基础调研
学生学习态度调研
学生自我感觉调研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学生情况调研
初始、期中、期末学生情况
期末课程评估
关于课程
关于大课
关于上机
关于教师
关于学生
教学站点
综合情况
⑺ 在网络教育中实施科技人文教育(如何解决几个可能是“国民性”的问题?)
① 协作精神
② 规则意识
③ 诚信美德
④ 认真精神
⑤ 创新精神
① 协作精神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两条虫。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工人阶级队伍中自发产生,协作学习的精神不可能在中国学生中自发产生,需要教师去引导和培养
需要从小抓起
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14亿条龙还是虫?)
因特网的专题组信息服务提供了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最好平台
我们的实践(专题组和各类网络论坛)
② 规则意识
我国参加WTO表明了要遵守其规则,这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意义的行为
规则还是关系、人情
法治还是人治
我们有责任对学生灌输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我们的实践(建立帐户、设置参数、作业要求等)
③ 诚信美德
中华民族一向以诚实为本,但近年来“假”字到处泛滥:假话、假文凭、假产品等
出勤代签、选票做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屡禁不止
呼唤找回“爱”字的“心”
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回诚信的民族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后,学生更容易做假,但也有利于教师发现上述行为
我们的实践(采取措施,加强作业检查,加强教育等)
④ 认真精神
毛泽东同志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现在许多学生:浮躁、缺乏多一点的认真精神
以书写英文名字为例说明
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我们的实践(从每件小事抓起)
⑤ 创新精神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作业还是任务、课题
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与份量
千篇一律(范文、标准答案)还是承认与允许差异(发挥个性与挖掘潜力)
老师是神还是人
其他
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需要从小抓起
也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的实践(鼓励学生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教师要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老师未讲授的内容。)
⑺ 我们应如何通过网络公布学生成绩
中美两国公布学生成绩方法的差别
中国老师的做法
美国老师的做法
中国教育专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的实践
⑻ 其他
科技人文与学生人格素质的关注与培养(难于用传统考试评价)
基本素质:文明做人、守时与诚信、学习自觉性、习惯与能力、对困难的态度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真精神与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乐于助人
创新与创业的能力与精神
为人师表和老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给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帮助
平时作业与考试的关系
网络安全问题
……
3.《Internet网络及其应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简介
⑴ 指导思想
⑵ 研究目标
⑶ 研究任务
⑷ 系统结构与内容
⑸ 关键技术
⑴ 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鼓励学生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
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开展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引导和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创业教育
应用而非应试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与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本领
⑵ 研究目标
本系统的研究目标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
理论研究目标:努力发挥国内高校校园网的潜力,利用网络来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无缝敷合,探索如何在因特网上实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创新、有特色的课程教学;
实践研究目标:将因特网上现有的发展较完善并且适合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各类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引入高校课程的辅助教学与管理中, 为未来网络教学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做一些基础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⑶ 研究任务
以Web浏览器为依托,将因特网适合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各类应用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引入高校课程的辅助教学与管理中,构建面向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提供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平台,扩展学习的网络资源以及面向教师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和实用的教学支持系统。
网站由主讲教师作为主持人,体现教师的个性与魅力,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与帮助作用,突出应用而非应试教育。
⑷ 系统结构与内容(演示)
①左栏
②中栏
③右栏
①左栏
搜索引擎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选课须知、教学进度、上课信息、上机信息、作业期限、考试安排
系统简介:背景情况、系统说明、获奖证书
主讲教师:个人简况、开课情况、相关论著、录像片断、个人主页
辅导教师:辅导老师
致初学者:教师寄语、学长寄语、 初学指南、设置密码
注册用户:2001级文科研究生、京师科技学院
相关链接:旧pcc服务器、pub服务器、京师科技学院
公共服务:专题新闻组、电子函递名单
共享信息:学生大家谈、学生优秀主页、历届学生作业
②中栏
课程内容
分类介绍 -> 各章目标、各章重点、各章难点、学习方法、 参考书籍
基本内容 -> 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应用案例、应用扩展、计划进度
虚拟课堂
初学园地 -> 初学指南、教师寄语、学长寄语、学生心语、联系老师
网络课堂 -> 电子讲稿、课堂音频、课堂视频、教学随笔 - 相关站点
师生桥梁 -> 教师质疑、 教师答疑、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学生建议
兴趣小组 -> 班内交流、专题交流、兴趣小组、互助小组、征自愿者
实时信息 -> 实时讨论、实时音频、实时视频、视频会议、教师信箱
②中栏(续一)
练习园地
课后复习 -> 思 考 题、每周一题、自测练习、综合自测、征集问答
上机实践 -> 上机练习、上机作业、FAQ解答、大 家 谈、网络服务
资 源 库
案例演示 -> 按知识点
工 具 库 -> 中文平台、浏 览 器、主页编辑、插 件 、辅助工具
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送、文件压缩、格式转换
图象编辑、动画制作、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媒体播放
媒 体 库 -> 背景图案、图 像、Gif 动画、Java动画 、Flash动画
音 频、视 频、 教学素材、练习媒体、其 它
②中栏(续二)
学生园地
基本信息 -> 学生注册、学生名册、学生须知、通 知、出勤情况
作业信息 -> 作业自查、通过情况、学生主页、教师点评、读书娱乐
考试信息 -> 复习提纲、考前答疑、考试须知、成绩查询、考后咨询
教师园地
系统管理 -> 论坛管理、学生管理、考勤管理、考试管理、管理记录
网上交流 -> 发布通知、组织问卷、主页点评、 教学随笔、教师寄语
师生桥梁 -> 教师质疑、教师答疑、问题讨论、信息交流、教师反馈
②中栏(续三)
网络百科
网络知识 -> 史话趣话、报纸期刊、书籍教材 、信息服务、专用名词
网络信息 -> 综合站点、大 学、中 小 学、网络学校、搜索引擎
专题学习 -> 图象编辑、主页编辑、VB脚本、Java脚本、Java编程
CGI程序、ASP语言、PHP语言、数 据 库、Flash动画
③右栏
通知
调查与评估
意见簿
你的看法与建议
你的心得与体会
公共意见薄
FAQ搜索
教师答疑查询
教师总结FAQ
⑸ 关键技术
远程数据管理与访问技术
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的编程技术
网上注册系统与具有不同权限的三类用户(教师、注册用户与一般用户)
网上作业发布与收取(分阶段时限,开放与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相结合)
网上成绩公布(开放性与保护学生隐私相结合)
各类交互技术
各类案例演示技术
音频与视频流技术
五、教育部网络教育与教师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
1.教育部 基教司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教育部 基教司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3.教育部 基教司
“全国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4.教育部 师范司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5.教育部 师范司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6.网络大学
“60余所大学已建立网络大学”
7.教育部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8.我们面临的挑战
1.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规划:
高中:2001年(全国)
初中:2001(城市),2003(发达),2005年(其它)
小学:2005(城市与发达地区)、2010年(其它)
学时:上机:70%
小学:>=68学时;
初中:>=68学时;
高中:70~140学时
指导思想:
“任务”驱动,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教学大纲:均含有因特网基础及应用
小学:六个模块;初中:七个模块;高中:八个模块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一)
小学:
模块1 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2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3 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4 用计算机作文
* 模块5 网络的简单应用
* 模块6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二)
初中:
模块1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2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3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 模块4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 模块5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 模块6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7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三)
高中:
模块1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2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3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4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5 数据库初步
模块6 程序设计方法
* 模块7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8 计算机系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四)
根据教育部基教司制定的指导大纲,各省市多纲多本
网络平台与网络服务器建设是必要的物质与技术保证
如何保证质量是关键问题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续五)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应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等级考试;
来源生活,还原生活;案例教学
部分教师缺乏应用意识
教师没有应用意识,怎么引导学生有意识?
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计算机允许教师犯错误
教师出的题总有错,提倡学生挑老师的错
教材编写
千篇一律,不问对象(区别不同对象需求)
不下功夫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亲自辅导)
不懂也敢写
毕生一书与一年多本书
要符合教学规律,先编讲义,后出教材
2.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工程目标:
用5~10年,使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
具体目标:
2005年前
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都能上网;
西部与中部边远地区的县及其以下中学与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
2010年前
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剩余学校的方案
3.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经费:
总计一亿元经费:万名教师,人均万元经费。
内容:
均包含“因特网基础”课程内容。
培训基地:
建立国家级培训基地(先在六所师范大学同时试点)。
部分问题:
培训内容,受训教师的选择,培训组织方式。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指导思想:
切合教师工作实际的“应用案例”教学。
教学大纲:八个模块
其中含有:因特网基础、主页制作、多媒体软件制作。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课时:4~8)
模块二 操作系统(参考课时:8~12)
模块三 文字处理(参考课时:12~16)
模块四 因特网基础(参考课时:8~12)
模块五 文稿演示(参考课时:8~12)
模块六 电子表格(参考课时:8~12)
* 模块七 网页制作(参考课时:16~24)
* 模块八 多媒体软件制作(参考课时:16~24)
5.全国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
基教司(1800万元):
教学媒体素材与课件库建设(四部分)
网络课程与教学案例库建设(数十门课程)
师范司(800万元):
“教育信息”、“中小学师资培训”两大资源库
高教司(几千万元):
网校
6.网络大学
教育部已批准60所大学建立网络大学,并正式招生
我们面临建设全新的基于因特网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与结构的重任
7.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2002年2号文件)
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立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基本原则: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一)
“十五”期间发展目标:
加快各级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信息化教育网络系统;
全面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与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革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二)
“十五”期间的措施:
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
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积极探索和构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新模式;
加强领导、管理和评估。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续三)
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坚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坚持探索创新,注重应用;
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
8.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上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的建设
最佳条件:与因特网主干网相连的校园网建设
简化条件: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建设
以上工作都需要建立教学服务器
教学服务器将有力支持各学科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
“校校通”与“服务器” 的关系
通了但没有服务器:远水解近渴
不通但建了服务器:就地打井,近水解近渴
中小学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职教师与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事实上:许多中学教师已经并将继续挑起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服务与管理的担子
尽早研究与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与超前意识,立即研究与早做准备。
六、对因特网、服务器与客户机的形象理解
1.公路与因特网
2.公路上的建筑物与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3.公路与因特网的建设
4.民居与客户机的建设
5.服务建筑与服务器的建设
6.目前多数单位的主要问题
1.公路与因特网
公路(包括跨江河湖海的大桥):将“全世界”每个角落连在一起。
因特网:由通信线路与网关路由器将全世界的网络连在一起。
2.公路上的建筑物与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公路上有两类建筑:
提供服务的大楼或平房,提供同一类服务的建筑组成自己的服务网
居民住宅
因特网上有两类主机:
服务器,每一类服务器组成该类信息服务网络
客户机
3.公路与因特网的建设
公路的建设:使每个城市、单位与外界连接起来。
因特网的建设:使每个网络与因特网连接起来。
4.民居与客户机的建设
民居的建设:让每个公民有自己的家;此外,还必须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
客户机的建设:让每个用户有自己的微机;此外,还必须开发获得各类服务的客户程序。
5.服务建筑与服务器的建设
服务建筑的建设:提供各类服务。
注意:根据需求和客户量建设,可能一栋大楼只提供一种服务,也可能一座平房同时提供多种服务。
服务器的建设:提供各类服务。
注意:根据需求与用户量,可能一台计算机提供一种服务,也可能一台计算机同时提供多种服务。
今天的微机已具有几年前某些服务器的性能
6.目前多数单位的主要问题
未联网或带宽太小(路不通或路太窄)
多数只有客户机没有服务器(只有民居,没有配套服务),需要访问单位外的服务器(需要到其他单位、城市、国家寻求服务)
部分建了服务器,但基于对等网,没有采用因特网协议
少部分建了多台服务器,但只提供有限服务(小村庄建了多栋几十层的空高楼)
七、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教学应用简介
1969年: ARPANET(因特网前身)诞生
第一阶段:基本(传统)服务
(60年代末~70年代)
第二阶段:专题组服务
(70年代末~80年代)
第三阶段:信息浏览与查询服务
(80年代末~90年代)
第四阶段:实时多媒体信息服务
(90年代中)
第一阶段:基本(传统)服务
服务特点:主要提供信息的传输和远程访问服务。
服务形式
E-Mail电子函件
1972年第一个电子函件传送成功
1982年有关协议作为RFC征求评论的第821和822号文件公布
1993年面向多媒体函件信息传输的MIME标准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通信(师生交流)
Telnet远程登录
1971年开发出规范程序
获取公共服务与管理注册服务器(主页发布)
FTP文件传送
1972年7月以RFC征求评论形式正式公布
在本地主机与公共匿名、注册文件服务器之间传送文件
(作业管理)
电子邮件的教育教学应用
递交作业
应用:利用电子邮件收取学生作业,并对作业进行分类组织与管理
缺点:难于控制(作业重复和无限期递交)
实例
师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应用:请假,个别质疑与答疑,听取建议与意见等
优点:密切师生联系,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理解,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与解决自己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实例
远程登录的教育教学应用
系统管理
增添用户、设置用户密码与磁盘空间限额
建立与应用用户组目录
教师建立班级用户组下级目录,设置不同访问权限,分别用于发布与收取作业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基于假名服务的准电子函递名单
应用实例
优点
文件传送的教育教学应用
由公共匿名与用户组目录对应文件服务器下载各类课件、程序与媒体文件等
应用实例
优点
利用班级用户组下级目录发布与收取作业
教师可利用浏览器直接检查上述目录中学生递交的作业,学生则通过个人密码检查自己的作业
应用实例
优点
建立主页系统
建立在注册服务器个人主页目录中建立个人主页系统
开发与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系统
第二阶段:专题组服务
服务特点
提供用户间同类专题信息的交流服务
服务形式
BBS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
1978年,美国芝加哥
专题板区讨论,实时双人或多人键盘对话与讨论
Usenet新闻组(Newsgroup)
1979年底,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
专题讨论,国外比国内更为流行
Bitnet电子函递名单(Mailing List)
1981年,全美范围,或称电子函件列表
基于电子函件的专题讨论,特别适合中国国情
三种系统简介(Listserv、Mojordomo、Aliases)
专题组服务的教学应用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各类专题组服务
电子函递名单
专题新闻组
BBS专题讨论板区
基于Web的虚拟论坛
优点
各类专题组服务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分别满足各类需求
应用实例
第三阶段:信息浏览与查询服务
服务特点
通过各类查询工具提供信息的浏览与查询服务。
服务形式
WAIS广域信息服务系统(美国)
Gopher系统(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万维网系统(1991年,瑞士日内瓦)
Web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教育站点
超链接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图像、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交互主页与动态主页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阶段:实时通信与多媒体信息传输
服务特点
主要提供流式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与通信服务。
服务形式
键盘实时对话与讨论
音频与视频点播
Internet广播与电视
Internet可视电话、视频会议与网络课堂
八、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建议
1.网校各教学点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建设校园网络
2.校校通:校园网(微机)与因特网的连接
3.一种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技术方案
1.网校各教学点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建设校园网络
⑴ 经费充足
⑵ 经费不足
⑶ 经费很少
⑴ 经费充足
分步进行校园网建设的基础建设
铺设光缆
逐个建筑连通网络
按需求逐个建立服务器
出国权限与安全问题
网络平台与资源建设等
⑵ 经费不足
先按建筑物或微机房分步建立局域网
按需求建立教学服务器
网络资源建设等
⑶ 经费很少
先为微机房建立局域网
按需求建立教学服务器
网络资源建设等
2.校校通:校园网(微机)与因特网的连接
⑴ 通过光缆连接
⑵ 通过数字专线联接
⑶ 有线电视网联接
⑷ 通过有线电话拨号联接
⑸ 短期连不上,或带宽不够怎么办?
⑴ 通过光缆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铺设光缆,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交换机或网关路由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
设备:光缆、交换机(或网关路由器)。
传输速率:千Mpbs
特点:一次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
⑵ 通过数字专线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架设数字专线,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基带调制解调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上的服务器。
设备:数字专线、基带调制解调器。
传输速率:百Kbps~Mpbs
特点:月租金较高,带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⑶ 通过有线电视线路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适当改造有线电视设备,然后将将校园网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联入因特网主干网上的服务器。
设备:有线电视线路、电缆调制解调器。
传输速率:数十Mpbs
特点:月租金较低,比较适合现阶段中小学具体情况和需求。
⑷ 通过有线电话线路连接
物理连接方法:将校园网通过某种调制解调器(普通、ISDN、ADSL)、双绞线、电话线路与某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的网络服务器的同类调制解调器相连,再通过拨号实现网络与Internet服务器的联接。
设备:调制解调器、双绞线、电话(普通电话、ISDN电话、ADSL电话)线路。
传输速率:
普通:下行:56Kbps、上行:33.6Kbps;
ISDN:两条64kbps;
ADSL:下行:1.5Mbps-9Mbps、16Kbps-1Mbps双工通道和电话通道各一条
应用:月租电话费,最后一种可满足现阶段中小学具体情况和需求。
⑸ 短期连不上,或带宽不够怎么办?
连通因特网不是最终目的
无IP或Ip地址不足的问题
带宽不能满足需求
基于TCP/IP的内联网、虚拟网技术
重点是建设服务器与网络资源
3.一种适合我国网校教学点的 技术方案
⑴ 原则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内部网、专用网
⑶ 适用范围
⑷ 我们的实践
⑴ 原 则
适合我国国情与绝大多数网校教学点校情
安定团结的教学环境
经费不足,需要面向教学的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
与世界接轨
开放与资源共享
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前面提到的几个观点
管理思想(开放、平等、协作、共享)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内部网、专用网技术
方法
利用一台奔腾微机作为服务器,采用Linux系统,建立内部网关、内部域名,同时提供各类因特网应用信息服务器。
功能特点
采用外部与内部网关,外部与内部域名
采用192.168内部网段,有效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最多可派生254×254个可用IP地址)
可提供SMTP、POP3和Web电子邮件服务
可提供公共匿名、用户组、用户的FTP文件传送服务
可提供公共、用户组与用户的远程登录服务
可提供自动与半自动电子函递名单(邮件列表)服务
可提供专题新闻组服务
可提供教学BBS服务
可提供Gopher信息浏览服务
可提供公共与个人Web信息查询与浏览服务
可提供实时音频与视频点播和广播等服务
⑵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内部网、专用网技术(续)
优点
在学校没有条件与Internet主干网相连时,内部网中亦能实现基于TCP/IP协议的Intranet内联网服务,开发与世界接轨的、基于Intranet的学校管理与辅助教学应用系统;
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的Intranet帐号和各类应用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服务器开发与应用网络课程系统;
可有效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为1台 ~ 数百台(甚至更多)计算机提供服务,以及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网络教学平台;
稳定、安全、技术相对简单、费用低(等同于市场上的许多因特网模拟系统);
兼容性好,一旦有条件联到主干网时,与Internet完全兼容。
⑶ 适用范围
校园网与主干网络连接带宽高,但没有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帐号及各类信息服务
校园网与主干网连接带宽一般或较低
短期内不可能建立校园网
⑷ 我们的实践
99年初:结合《因特网及其应用课程》建立第一台服务器,实现并向学生提供因特网各类信息服务。
99年中:“基于校园网的Internet辅助教学系统”项目获北京市教委和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共8万元资助,建立教学服务器四台,一方面以教务处域名向全校本科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帐号,同时开发基于校园网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
实际效果:上述服务器经历了3年多考验,在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各级教师培训与开发大西北中均作为教学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校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应用推广:基本解决各有关技术问题,并积累了许多服务器管理经验;有应用推广价值,花小钱,办大事。已协助四所大学、中学,以及北师大科学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五台服务器,并将进一步扩展。
九、结 束 语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给我提供了本次讲座机会,希望本发言没有浪费各位老师的时间。
希望有机会在教学服务器及网络辅助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合作。
热忱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通 信 地 址
电 话:010-62208525 (可留言)
电 子 信 箱:pei@pcc.bnu.edu.cn
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新概念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