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企业理论回顾(ppt)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39K

  下载次数:189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多视角企业理论回顾(ppt)
多视角企业理论回顾
企业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企业的本质和界限: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决定两个企业合并的因素?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地合并下去?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企业的定义?等
企业内部的等级结构: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设计竞赛、晋升规则?如何防止雇员合伙行为?
企业的资本结构: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如何确定?破产的经济含义?为什么要破产?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不同所有者利益如何协调?
多视角的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假设前提
新古典企业理论是以业主-企业家模型作为分析起点
理性的企业家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生产要素购入合同和产品销售合同都是完备的
市场的运行和企业的管理是没有成本的
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企业产生原因的解释
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解释
精美的生产函数
Q=f(X1,X2) C=P1X1+P2X2+K
π=PQ-C=Pf(X1,X2)- P1X1+P2X2+K
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企业发展的解释
规模报酬与横向一体化
技术相互依赖、市场缺陷与纵向一体化
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评价
新古典企业理论仅仅是“古典环境”中的生产函数,以进入市场的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最小分析单元,按照科斯的说法,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假设前提尽管是易于处理的,但却是不真实的。新古典企业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企业理论,不如说仍然是一种市场理论,因为在新古典企业那里,“科斯世界”里的价格机制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不研究企业内部,企业只是一个“黑箱”,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的分配在其中无摩擦地按照业已明确规定好了的法则进行,并且假定资本雇用劳动
企业家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经营模式:坎梯龙(最早将企业家引入经济学研究)、魁奈、萨伊
资本模式:马克思、张维迎、杨瑞龙
人力资本模式:马歇尔
创新模式:沃克和熊彼特
决策模式:哈耶克、奈特、柯斯纳和西蒙
组织模式:卡森和鲍莫尔
交易成本模式:科斯
团队生产模式: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代理模式:伯利和米恩斯
企业家理论
理论要旨
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来说,企业是一种生产函数,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家来说,企业是一系列契约,而企业家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种人格化的装置。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侧重企业家的职能,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侧重企业家的特质,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侧重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理论研究分类
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理论评价
首先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挑战的是“企业家”方法
如果说契约理论关心的是对企业的“需求”,企业家理论则偏重于企业的“供给”。没有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够存在 (张维迎)
管理者理论
理论要旨
管理者理论把企业看做是一个由管理者、雇员、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组成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各成员的目标常常是冲突的,因此,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协调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在这个联合体中最重要的成员是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经理,他们拥有企业的决策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高层经营者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中偏离,转而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然而管理层必须保证企业取得最低利润水平,使企业正常运转,非利润极大化主体
管理者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鲍莫尔
马瑞斯
威廉姆森

管理者理论
鲍莫尔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型
在给定经理拥有决策上的自由处置权的条件下,鲍莫尔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销售收入最大化: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薪水与企业的销售收入而不是利润有很高的相关性;当销售收入增长较快时,经理面临的人事问题也容易得到较好的处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愿意为销售量具大而且销售成长较快的公司提供融资;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会给管理者带来较高的声望;快速的销售增长使企业更有能力采取竞争性策略
管理者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销售收入最大化
管理者理论
马瑞斯的经理型企业模型
经理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所有者也要使自身的效用达到最大,因此,两个目标是冲突的
马瑞斯认为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差异未必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因为两个函数中的许多变量都与一个单一的变量强相关,这个变量就是企业的规模
在马瑞斯的模型中,增长率包括产品需求的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企业的目标就是要使这两种增长率同时最大化,马瑞斯将这一目标称为平衡的增长率
管理者在最小股票价值约束条件下谋求增长最大化
管理者理论
威廉姆森的经理自由处置权模型
威廉姆森模型和鲍莫尔模型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即经理拥有自由处置权,在制定政策时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所有者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利润对经理的约束只是表现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保障程度,必须取得最低限度的利润,以满足资本市场和股东对分红的要求
经理效用函数包括多种变量,如薪水、工作保障程度、权利、地位、声望和职业上的成就感
管理者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最大化
管理者理论
管理者理论评价
三个管理者模型是反对新古典理论的,但从方法论上看却又相当古典的。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三个模型提供给我们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张维迎,1994)
行为型企业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西蒙
西蒙1955年发表《合理选择的行为模型》,开行为企业理论之端
西尔特和马齐
西尔特和马齐1963年著《行为型企业理论》
行为型企业理论
理论要旨
企业是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行为主体
企业是由不同群体结合起来的,企业中人的目标的相互冲突必然会产生
企业遵循的是“满意”而非“利润最大化原则”
企业中人的目标期望存在冲突
上述冲突的解决可以借助货币和非货币等手段
行为型企业理论
行为型企业理论评价
在方法论上看,行为型企业理论比管理者理论偏离新古典企业理论更远一些。尽管二者都强调企业内各阶层目标的分歧和最低利润的约束作用,但与管理者理论不同的是,行为型企业理论不固守任何最大化的原则,只以满意为准绳;不遵循完全理性假设,而只以有限理性作为前提。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在方法论上进行了彻底的更新。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使用的、通用的分析工具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理论要旨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是企业理论中发展最快、创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因而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着重考察企业的外部关系,从交易费用的比较中说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和选择,后者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结构,集中分析企业内部不同成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这一派理论的共旨是企业乃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间接定价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科斯、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理查德森
理论要旨: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成本)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
科斯出生于英国威尔斯登,19岁进入大学,1932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1932年毕业后留校,后在邓迪经济学院任教,1934到1935在利物浦大学呆过,之后于1935到1951又回母校并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先在布法罗大学任教7年,于1958到1964在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转往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并任法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
在科斯一生学术生涯中,最为出名的是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前者发表于1937年的经济学杂志,后者1961年发表于迟刊的1960年法经济学杂志。前者的主要贡献是革命性地提出交易费用概念,后者则是贡献出被称为科斯定理的产权分析方法。企业的性质发表以后,因而不用三四十年,大概是战争与凯恩斯主义压倒一切,而社会成本问题是一部立竿见影之作,这一篇文章是目前引用得最多经济学作品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
科斯虽然把交易成本看作是企业或市场的运行成本,但他没有把交易费用概念一般化。威廉姆森形象地把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阿罗则更明确地指出交易费用是经济体制运行的成本
一种是宽定义;再是信息观的;马修斯的界定
交易成本作为联结市场与企业的工具
狭义的交易成本是指在市场机制下,交易双方用于寻找交易对象、签约及履约等方面的所有支出,包括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支出(杨浩,2001)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企业的“权威”含义
科斯写到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与权威有关,区分了经营与管理。权威关系能大量减少需要分散定价的交易数目,按照合约对投入物(主要是指劳动)行使有限使用权,可以不顾每一项具体活动的价格而指挥生产
科斯没有明确地把企业权威与政府权威、企业权威与市场权威区分开来。以后发展企业的企业理论,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科斯企业权威不断质疑和解释的过程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企业的“权威”含义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紧抓不放,认为科斯没有把企业的授权和指挥权分开来,由此指责科斯的权威等同于强制性,在他们看来管理的权威来自企业经理得到要素投入者的授权或董事会的委托,而这种权威不过是市场的权威,如同消费者拥有的权威一样
对企业权威看法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科斯分析企业的起源和性质,并以大公司为参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私人产权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为对象,同样利用科斯事后看来有弱点的雇主-雇员为原型的古典企业来诘难科斯,是企业的产权分析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
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当企业内组织生产的组织管理成本低于通过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组织形式就会出现。比方说,通过契约替代,以一个契约替代一系列契约,以长期契约替代若干短期契约
间接定价理论
为什么所有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完成呢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组织追加的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
当企业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到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
交易增加必须达到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损失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损失
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小企业的“其它优势”大于大企业,如企业家的供给价格
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关于企业规模的解释
科斯分析的原理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对于追加的交易,除了在所讨论的企业中进行外,还可采取由其他企业完成或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等方式,究竟采取哪种方式,要取决于追加交易在这些方式下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当追加的交易由所讨论的企业来组织时,该企业的规模变大,当由其他企业或市场组织时,所讨论的企业的规模不变
间接定价理论
对科斯企业理论的评价
科斯以交易成本作为工具,第一次真正地发现了企业的秘密。形成的交易费用范式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理论的各个分支或多或少地在科斯那里找到思想源头
随着凯恩斯革命衰落,倾向于政策定位的经济学家逐渐失去了市场。在政策经济学的潮汐平静下来时,经济解释的潮汐则开始上涨。交易费用范式就成了融合在这一浪潮中的一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女神”(五常)
交易成本不易操作;忽视生产;包罗万象;一维替代
间接定价理论
张五常
张五常,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1967年获博士学位、随后跟随诺贝尔经济获得主科斯工作,1969年获聘西雅母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1983年发表于《法律和经济学杂志》的《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是他在企业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怪人”著称
间接定价理论
张五常对科斯企业理论的批评
科斯是站在他老师的立场上批评科斯的,认为科斯的企业理论有其理论上的不自治,因为企业组织并不是市场的替代物
不过张五常交易成本含义很广,所有不直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费用,都包括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中,科斯表示异议

间接定价理论
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
张五常认为科斯企业理论的精神实质是:不同契约安排具有不同的交易成本,企业对市场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产品市场上,若顾客要就产品的每一个附件和组成部分而不是最终产品进行估价并支付,则交易成本高得惊人。借助一个中心代理人,则可以减少契约,降低交易成本。由此看来,企业是要素交易的市场,企业的发展是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所替代。企业是一种相对于市场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契约形式
间接定价理论
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的理由
企业签订生产要素契约替代之,可以减少契约的数量
专业人员和要素投入者达成协议较之要素所有者或专业人员分别与消费者达成协议,所费要少
间接定价理论
对计件契约的考察
他试图通过工资契约的一般性和计件契约的特殊性来解释科斯的观点。在张五常看来,计件契约是介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内交易的一种中间形式,对计件契约的分析,在阐述企业的性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间接定价理论
企业定义与企业规模定义是不易确定的
从计件契约到工资契约的考察说明,企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交易费用下,组织经济活动要采取不同的契约形式。在他看来,科斯决定企业边界的条件,更准确地说是决定契约替代范围的条件。对企业来说,以一种契约形式代替另一种契约形式,是以生产要素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
间接定价理论
对张五常企业理论的评价
对交易费用强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和生产努力
进一步提出科斯发现价格的成本
要在企业之间划清边界是不可能的,因而企业的规模变得不确定和不重要了
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要素市场上来,因此,外部性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
间接定价理论
杨小凯和黄有光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湖南人,1948年出生于吉林敦化,学名杨曦光。一九六八年撰写了大字报《中国向何处去?》,引起轰动,并因此被中共当局以反革命罪判处十年徒刑。一九七八年出狱,先当工人,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在武汉大学任教。一九八三年经邹至庄教授推荐,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读书,一九八八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员。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
间接定价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介绍
是由杨小凯、博兰、黄有光、史鹤龄、威尔斯发展起来的。据杨小凯介绍,这种新的理论并不是经理论的革命,而是将经济理论重新进行组织,去掉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绝对分离的假定,将规模经济概念改为专业化经济概念,并考虑各种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意义。在此基础上,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劳动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市场组织分工的功能得以在现代数学化的分析框架中复活
间接定价理论
杨小凯和黄有光内化分工理论
第一,在市场均衡中,如果交易效率很低,则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好处完全被交易费用低效,所以人们选择自给自足。如果交易效率高,人们选择分工
第二,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经济效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
第三,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就会变得重要,因为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
第四管理者剩余索取权结构之所以出现,因为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的交易效率远远比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
间接定价理论
杨小凯和黄有光内化分工理论
劳动效率为低,管理者对剩余的索取权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
所以,企业是一种巧妙的交易方式,它可以把一些费用极高的活动卷入分工,但同时可以避免这类活动的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
间接定价理论
对杨小凯和黄有光内化分工理论的评价
张维迎:在微观层次上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而宏观层次上二者则是互补关系
相对于其它的企业理论,该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克莱因、 罗伯茨、哈特、莫尔、金德博格、道、阿根亚、博尔腾、费茨罗、穆勒、瑞奥登、米尔格罗姆、阿克尔洛夫、格罗斯曼
理论要旨:将企业看成连续生产过程之间的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资产专用性理论
威廉姆森
威廉姆森(1932-),1963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1963-1965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助教,1965-1976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此后任教授;1973年后,他长期任《贝尔经济学杂志》编辑,1977-1978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此后,移师耶鲁法学院,成为法经济学派的另一中心的代表人物。在对经济组织研究中,有四位起关键作用的学界名人,阿罗、钱德勒、科斯和西蒙

资产专用性理论
威廉姆森代表作品
《市场和等级制:分析及反托拉斯应用》
《现代公司:起源、演进和性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系性契约》
《内部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的不同方法比较》
《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
《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
《经济组织的逻辑》
资产专用性理论
人的理性程度、私利程度及其匹配
人的理性程度: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和行为理性
人的私利程度:机会主义、诚实自利和乌托邦
团队生产理论:乌托邦的有限理性人
委托代理理论:完全理性机会主义者
交易成本理论:机会主义有限理性人
资产专用性理论
行为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
这两个假设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意欲理性,但只能有限地做到,即由于人在神经生理和语言方面能力的局限性和外部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尽管愿望上追求理性,但实际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结论:完备的缔约活动是不可能的;有限理性并不意味着非理性;满足是有限理性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机会主义天然存在,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经济组织就变得十分简单
机会主义是交易费用研究的核心概念
资产专用性理论
关于交易的三个维度
交易发生的频率
交易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
资产专用性程度
资产专用性理论
交易特性举例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三种契约
威廉姆森借用美国法学家麦克里尔的契约分类法,将契约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性契约
古典契约
新古典契约
关系性契约
资产专用性理论
交易特性、契约类型和规制结构
资产专用性理论
企业总成本的节约
从交易成本角度来说,当资产是通用的时,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大于市场规制的成本,但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交易对规制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规制结构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至达到某一点时,内部组织的规制成本等于市场规制的成本,也就是说市场交易成本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
一般地说,生产成本在内部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差额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而递减
总成本最小是比较不同规制结构原则
资产专用性理论
企业总成本的最小化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专用性投资与 “要挟”
对于专用性投资所引起的“要挟”,垂直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要挟”带来的损失,因为一体化能够根据联合利润最大化来安排生产和营销。但是,对于由于信息等引起的“要挟”,规制结构是无法将其完全消除掉的
资产专用性理论
对威廉姆森企业理论的评价
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综合考虑不同规制结构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不同的规制结构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交易维度理论是威廉姆森对企业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采用间接方法,与就具体问题规定交易成本做法不同
要挟作为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
对U、H、M三种组织结构的考察
资产专用性理论
克莱因
克莱因崇尚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在1970年代中期提出了“货币的竞争性供给”假说。
《纵向一体化、可占用性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
《市场力量在确保绩效中的作用》
《自我履行契约》
《契约和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绩效中的作用》
《作为组织所有权的垂直一体化:费雪车身厂与通用汽车公司关系的再考察》
资产专用性理论
契约的不完全性和理由
首先,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将来可能出现大量偶然的、不期出现的事件。对这些事件难以事前准确估计到的,即使在事前准确估计到并在契约中拟定相应的条款,成本也是相当高昂的,在估计到的事件中只有很少会出现
其次,签订契约以后,对契约条款执行状况的考察也存在种种困难,要清楚地进行考察,必须花费大量的费用。即使存在第三方,要完满地证实谁违约以及违约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的情况也是相当困难的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不完全契约与后机会主义行为“要挟”
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交易者可能钻诸如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或难以对其行为进行考察的空子
既然签订详细的完全的契约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交易者签订不明确的即不完全的契约就符合理性愿望,尽管不完全契约存在事后调整的麻烦
不完全契约“缺口”的存在,使得交易者在事后可以利用种种手段对其交易伙伴进行“要挟”
保证契约执行,动用第三方监督、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或一体化这样的手段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个现实的“要挟” 模型
克莱因认为交易各方当初所选择的契约条款,是为了使预期的“要挟”出现可能性达到最小
用通用汽车公司与费雪车身厂的长期契约关系建立了“要挟”理论模型
资产专用性理论
契约自我履行机制
利用一个“不明确”契约履行机制,后契约机会主义可能免于发生。这个机制最终通过终止今后的交易关系的威胁和市场中的企业失败来实现的
如果交易者面对的获得将来预期准租流的贴现值大于违约的短期所得,契约将被不明确地执行,后机会主义行为将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使得契约处于自我履行范围之内
契约自我履行范围是由预期的准租流的资本价值与违约的短期获利的比较来决定的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专用的可占用性准租的含义及应用
对于任何一个交易者,专用性投资作出以后,这种准租就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就有可能变成现实。专用性投资越多,准租也越多。它是一项资产的最有使用者与次优使用者使用这个资产时所产生的价值的差,如果投资不具有专用性,这种准租就不会出现
威廉姆森使用资产专用性这个词汇,克莱因将其具体化为一种可以用数值衡量的价值流
交易各方对其争夺,在纵向一体化框架下进行专用性投资就可能具有比较优势
资产专用性理论
价格作为质量保证
存在一个足够高的价格,使得不履行契约的企业所失去的一系列未来销售的租金流,大于不履行契约所获得的财富增加
资产专用性理论
对克莱因企业理论评价
自我履行机制中的自由主义倾向
契约的不完全和产权的非完美界定是关联的
克莱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地位
资产专用性理论
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
不完全契约理论形成与1980年代中期,不完全契约理论直接来自交易费用理论,并吸收了代理理论的一些思想,由于这一理论强调所有权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理论又被称为“新产权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合约不完全性含义及导致其不完全理由
有限理性
交易成本的存在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
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影响
语言使用的模糊性
资产专用性理论
Residual,Claim,Control
Residual,原是统计学术语,指一个变量的观测值与拟合值的离差的量度。在契约经济学中,residual则指契约条款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
Claim,是指契约各方根据契约条款而提出的权利要求,即所有者的索取权
Control,是指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格罗斯曼和哈特将控制分为特定控制和剩余控制,前者指通过契约授予经理的经营权,后者指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任命和解雇经理,决定重大投资、合并等契约没有写明的权利
资产专用性理论
格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匹配
资产专用性理论
格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匹配

资产专用性理论
格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差别
内容差别:剩余索取权具有显著的统计特征,而剩余控制权则没有显著的统计特征
角度差别: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剩余索取权是以古典企业为背景的,着重说明团队生产中的监督者的动力来源,格罗斯曼和哈特提出剩余控制权是以公众持股公司为背景,旨在讨论一体化发生的原因
功能差别:剩余索取权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剩余控制权是对经营管理的报酬
契约形式:剩余索取权假定契约是完全的,契约明确,而剩余控制权则是不完全契约的直接结果,契约隐含
资产专用性理论
格罗斯曼和哈特“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
人们选择较低成本的契约,对所有的控制权进行配置,若对另一个企业的资产的某些权利界定的成本过高时,购入另一个企业难以明列的剩余控制权或许是最优的,他们看重的是把剩余控制配置给一方当事人的契约与把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另一方当事人的契约之间的比较

资产专用性理论
哈特和穆尔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
哈特和穆尔试图为交易何时通过市场与何时在企业内进行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格罗斯曼那里讨论的是最高管理层的激励,而这篇论文主要是讨论雇员的激励是怎样变化的。哈特和穆尔发展了一套资产最优配置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哈特 “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
在现实的世界里,要预期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人们无法签订完全的合同而控制权又相当重要的地方,企业就出现了。已经做了专用性投资的双方是借助一体化还是市场方式处理双方的关系,要取决于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
资产专用性理论
对G-H-M不完全契约理论评价
企业契约理论虽然包含了一些不完全契约的思想,例如科斯的细节留待以后解决,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监督成本,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克莱因的敲竹杠,张五常的发现价格成本,而G-H-M在理论体系上抓住了契约的不完备性
杨小凯和张维迎认为这一理论只是最优的所有权理论,而非真正的企业理论
这一理论核心的概念是“不完全合同”和“剩余控制权”
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阿尔钦、霍姆斯特姆、埃斯瓦瑞、德姆塞茨、威斯、斯蒂格利茨、克特威
理论要旨:关心企业内部结构(横向一体化)问题
企业的产权理论有两类:企业与外部的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的产权安排,团队生产理论主要是指前者,团队生产理论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放大效应,就是说在团队理论问世之前,科斯的作品基本上还是一株小草或者一个矿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科斯的质询加上其他人特比是威廉姆森的传播使这座矿山吸引了成批的采矿人
团队生产理论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论文《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成为团队生产理论的经典文献
他们试图纠正科斯把企业和市场分开甚至对立的观点,认为企业并没有比市场更具优势的权利,其本质仍是一种契约形式,企业权威与市场权威并无二致,但是他们反对科斯关于企业具有权威的观点则不为经济学家所接受

团队生产理论
经济组织与团队生产的定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资源由非政府组织所有和配置
合作性生产活动即称之为团队生产,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其产品不是每一个参与合作的资源分别进行生产的成果的和,所使用的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
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中必然存在计量问题
团队生产具有合作优势之外,从团队生产的定义和性质还可以看出,经济组织必然遇到计量诸投入的生产率和对报酬进行支付的问题
企业是一种特殊监督装置,也是一种特殊的定价机制
团队生产理论
契约类型、信息结构和报酬支付
在监督成本存在的时候,单个的投入者具有偷懒的积极性
个人的收入与闲暇都进入消费函数,个人就会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对个人行为的观察、监测、监督、衡量和计量存在费用,则享受更多的闲暇对每个人都具有吸引力
团队成员的偷懒行为的成本有一部分需要由其他人来承担
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中的权力安排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来检查团队成员投入的绩效是减少偷懒的一种方式,为企业家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监督所包括的活动:衡量产出绩效,按比例分配报酬,观察投入者的投入行为,并作出其他成员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安排和指令
监督者除了获得剩余外,还应当具备一些不可少的权利
团队生产理论
企业类型比较研究
对于利润分享企业
在公司中,股东权益的界定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企业
共同所有的和非盈利的企业
合伙制企业
雇员联盟
团队生产理论
对团队生产理论的评价
反应冷淡的原因,学术界对批评科斯企业权威反应冷淡,主要因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仍然没能够说明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尽管张五常推进了他老师阿尔钦的观点,认为企业与市场具有相同的契约性质,此外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剩余权力框架而将权威放在一边,同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按照委托代理关系线索理解权威,而没有从经营功能认识,即潜在地假设团队成员的同质性,张维迎将两条线索的权威区分开来,与委托权相关的权威,与经营功能相关的指挥
团队生产理论
对团队生产理论的评价
提出一系列概念,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计量、监控、偷懒、剩余权利等一系列概念
挑战的影响:直接影响表现为以产权发现科斯企业,指出企业成员的合作行为性质是一种团队生产,企业就是一个与其供应商、工人、投资者和客户签订的简单的双边合同法律实体,而所有者是中心缔约代理人,统一使用所有投入,认识到对企业成员激励的作用,似乎认识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问题,深远影响为剩余索取权模型,指出团队生产的根据
团队生产理论
霍姆斯特姆
对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文章的讨论和拓展最著名的论文是霍姆斯特姆1982年在《贝尔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团队中的道德风险》,霍姆斯特姆对于团队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环境中委托人实现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解的作用的阐述
崔之元归纳出一个霍姆斯特姆不可能定理
张维迎归纳出一个霍姆斯特姆可能定理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詹森和麦克林(代理成本);威尔森;罗斯;斯宾塞和泽克海森;莫里斯(委托代理)
理论要旨:代理成本理论不包含模型,而委托代理理论包含模型
代理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
詹森和麦克林在1976年发表于《金融经济学杂志》上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论文中,提出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的“管理论”版本,他们把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与金融理论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种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理论,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
代理理论
代理成本的一般说明
他们的逻辑是,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个事实使得代理成本必然存在。他们从融资结构来分析代理成本的变化
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金支出;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
发行股票和债券时产生代理成本机理
如果让管理者成为剩余权益的完全拥有者,则可以减少直至消除代理成本。但是,管理者要能具有完全拥有剩余权益的能力,必须有足够的自身财富作为前提
在他们的分析中只注重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契约安排所引起的代理成本
发行股票时代理成本的出现
债券筹资时代理成本的出现
代理理论
企业所有权结构说明
资本结构三种类型: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比例,外部资金中股票与债券的比例,所有者索取权的比例
詹森和麦克林不用资本结构这一词,主要关注的不是资本的各种形式的比例,而是关注内部人(管理者持有股权)和外部人所控制的所有者索取权相对数量
总而言之,不论是管理者持有股权还是扩大外部融资,最优的所有权结构应权衡两种筹资方式的利弊,使代理成本最小
代理理论
与交易成本理论比较
詹森和麦克林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间的代理关系;交易成本侧重于企业与市场关系
詹森和麦克林的理论多以金融资产指称企业所有权;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的资产包括特异性,均为实物资产
詹森和麦克林的理论以公众持股公司为原型;交易成本理论以雇主-雇员为企业原型,威廉姆森不太关心

代理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代理成本理论评价
对新古典的批判:新古典不能解释企业中各个参与者相互冲突的目标是怎样达到均衡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能解释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及公司经理行为
对团队生产理论的利用和扩展:企业的本质不仅是合同关系,而且是一种法律虚拟,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契约关系仅指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契约关系普遍存在监督的必要性而不仅是在团队生产中需要
开辟代理理论的实证研究:此前的文献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代理关系的规范方面,而代理成本理论研究每个当事人面临的激励以及均衡性的契约形式
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包括因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引起的四个方面问题,即信号传递、信息甄别、隐藏知识和隐藏行动
第一和二个问题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签约前和签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契约是有风险的,委托人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会采取逆向选择行为
第三和四个问题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签约后的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所谓的道德风险

代理理论
对代理理论评价
过去二十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所有理论基本来源于正式模型,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学家对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工人之间内在关系以及更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的理解
然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主要契约安排(即委托权的分配)完全是外生的
威廉姆森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评价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以博弈论为基础,抛弃了企业是物质财富的简单聚集和生产函数的观点,指出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结,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来解释企业的问题,相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而言,它对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与合作关系等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大大前进了
该理论赖以出发的基础是企业所有成员都是同质的,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不是内生的,因此契约理论无法解释企业权力分配
企业史检验企业起源理论
企业理论发展到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对各流派企业理论进行检验的文献。钱德勒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和《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检验企业理论的最好材料
钱德勒所提供的材料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著作指分析了美、英、德三国企业发展史,二是他的考察对象局限于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史检验企业起源理论
“看得见的手”
1977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撰写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提出了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和持续增长的理论
在该书中,他把现代工商企业定义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层级企业。他指出,在新技术和扩大了的市场能以空前速度提供产品和劳务时,管理上“有形的手”就会取代市场力量“无形的手”,进而形成层级企业
企业史检验企业起源理论
钱德勒用了八个论点来说明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和成长,这些论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三个论点为第一部分,有助于说明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后五个论点为第二个部分,涉及现代工商企业的持续成长
第一个论点,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工商企业就会传统业主制的小公司
第二个论点,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管理层制以后才能实现
第三个论点,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
企业史检验企业起源理论
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第四个论点,管理层机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利和持续成长的源泉
第五个论点,随着企业的发展,指导各级工作的支薪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性和职业化
第六个论点,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
企业史检验企业起源理论
第七个论点,在作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员宁愿选择能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图眼前的利润最大化
第八个论点,随着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它们改变了这些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
威廉姆森在《现代公司:起源、演进、特征》中,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现代公司的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现代公司的起源和进化进行了解释

马克思企业理论
理论要旨
企业的起源和规模
企业的性质
企业内部结构
企业的契约性质
企业的成本
企业究竟是什么?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实体
企业是一个极大化实体
企业是一个行为实体
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企业是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
企业是不完全契约的产物
企业是团队生产
企业是企业家主导的企业
企业是管理者主导的企业
企业是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企业是只看得见的手
学习企业理论方法
一是弄懂其基本的概念;
二是掌握其理论的思想;
三是学习其研究的方法;
四是廓清其前人的成果;
五是发现其主要的问题;
六是选择自己研究方向;
七是确定所论问题范围;
八是提出自己理论假设;
九是建立自己分析模型;
十是论证自己主要观点。

谢谢大家!

多视角企业理论回顾(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