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pt)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社会心理学(ppt)
心理咨询员培训班 社会心理学
林
春
第一节 概述
学科特点: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谢夫勒1875年提出的。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家的定义)
F.H.Allport(1924)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
B=f(P,E)
B-行为 P-个体 E-环境 f-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微观的个体层面
中观的群体层面
宏观的社会层面
社会心理学简史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行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对人性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定性的经验描述和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阶段)
20世纪20年代开始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特里普立特(1897),奥尔波特(1924)
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
谢里夫(1935),莫里诺(1934)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二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访谈
问卷
特点 类型 结构 设计原则
档案研究法
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学习的机制:联想 强化和模仿
社会交换论
创始人:霍曼斯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侵犯与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基本假设
主要观点
社会认知论和场论
代表人物:奈温
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
社 会 化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
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外延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自我、自尊和身份
自我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 镜我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
自我概念的测量
身 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自 尊
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的范围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图式的作用: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整饰
印象及其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留存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与定型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的概念
也称印象管理,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整饰的作用
印象整饰的策略
按社会常模或对方的好恶来整饰自己
隐藏自我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投人所好
归 因
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的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和不稳定性原因
可控制性
控制点理论
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内控者
外控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的影响
自我价值保护
空间位置
时间因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概 述
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 →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调节功能
动机的分类
按性质:自然动机 和社会动机
按作用: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按个体是否意识: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曲线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亲合动机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起源:依恋
亲合的作用:
影响亲合的因素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抱负水平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培养成就动机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社会环境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社会赞许动机
取悦别人,获得称赞的动机。
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
社会规范对社会赞许动机的影响
侵犯
侵犯的构成
侵犯的原因
本能论的解释
挫折-侵犯理论
三个要点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利他
利他的性质
利他产生的条件
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第五节 态度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态度概念处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位置。
态度形成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 对象性 指向性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与价值
价值观的作用:调节输入、控制输出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我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态度的维度
方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的三阶段说
服从 认同 内化
态度改变
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是用间接方法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特点: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以分为:亲合 喜欢 爱情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概念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极其基本条件
竞争极其基本条件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提出的用于解释合作与竞争的理论。合作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成功为条件的,而竞争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失败为条件的。
第七节 人际沟通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
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组成。
体语沟通
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学。
目光和面部表情
目光 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和触模
姿势
人际距离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影响者可以通过六种手段影响被影响者。
强制 奖赏 威望 法权 参照 信息
从众
从众的概念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引起从众的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群体压力可能是意识得到的,也可能意识不到。
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的概念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模仿的概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社会刺激的非控制性
相似性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
爱情的概念
爱情的特点
爱情的发展阶段
爱情的形式
爱情三角形
婚姻
婚姻的概念
夫妻关系的类型
离婚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离婚
家庭
家庭的概念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
社会心理学(ppt)
心理咨询员培训班 社会心理学
林
春
第一节 概述
学科特点: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谢夫勒1875年提出的。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家的定义)
F.H.Allport(1924)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
B=f(P,E)
B-行为 P-个体 E-环境 f-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微观的个体层面
中观的群体层面
宏观的社会层面
社会心理学简史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行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对人性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定性的经验描述和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阶段)
20世纪20年代开始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特里普立特(1897),奥尔波特(1924)
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
谢里夫(1935),莫里诺(1934)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二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访谈
问卷
特点 类型 结构 设计原则
档案研究法
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学习的机制:联想 强化和模仿
社会交换论
创始人:霍曼斯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侵犯与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基本假设
主要观点
社会认知论和场论
代表人物:奈温
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
社 会 化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
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外延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自我、自尊和身份
自我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 镜我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
自我概念的测量
身 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自 尊
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的范围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图式的作用: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整饰
印象及其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留存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与定型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的概念
也称印象管理,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整饰的作用
印象整饰的策略
按社会常模或对方的好恶来整饰自己
隐藏自我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投人所好
归 因
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的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和不稳定性原因
可控制性
控制点理论
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内控者
外控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的影响
自我价值保护
空间位置
时间因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概 述
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 →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调节功能
动机的分类
按性质:自然动机 和社会动机
按作用: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按个体是否意识: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曲线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亲合动机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起源:依恋
亲合的作用:
影响亲合的因素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抱负水平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培养成就动机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社会环境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社会赞许动机
取悦别人,获得称赞的动机。
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
社会规范对社会赞许动机的影响
侵犯
侵犯的构成
侵犯的原因
本能论的解释
挫折-侵犯理论
三个要点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利他
利他的性质
利他产生的条件
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第五节 态度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态度概念处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位置。
态度形成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 对象性 指向性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与价值
价值观的作用:调节输入、控制输出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我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态度的维度
方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的三阶段说
服从 认同 内化
态度改变
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是用间接方法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特点: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以分为:亲合 喜欢 爱情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概念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极其基本条件
竞争极其基本条件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提出的用于解释合作与竞争的理论。合作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成功为条件的,而竞争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失败为条件的。
第七节 人际沟通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
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组成。
体语沟通
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学。
目光和面部表情
目光 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和触模
姿势
人际距离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影响者可以通过六种手段影响被影响者。
强制 奖赏 威望 法权 参照 信息
从众
从众的概念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引起从众的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群体压力可能是意识得到的,也可能意识不到。
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的概念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模仿的概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社会刺激的非控制性
相似性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
爱情的概念
爱情的特点
爱情的发展阶段
爱情的形式
爱情三角形
婚姻
婚姻的概念
夫妻关系的类型
离婚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离婚
家庭
家庭的概念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
社会心理学(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