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原理(ppt)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84K

  下载次数:1266

  所需积分:11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行政学原理(ppt)
《行政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政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行政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行政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行政学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1、管理和管理学的含义
(1)什么是管理?
a、管理的含义
b、管理的功能
c、管理的作用
(2)什么是管理学?
a、管理学的含义
b、管理学的特点


2、行政和行政学的含义
(1)什么是行政?
(2)什么是行政学?
3、现代行政管理含义
a、狭义的行政管理含义
b、广义的行政管理含义
c、最广义的行政管理含义
(二)行政管理的特点
1、执行性
2、政治性
3、权威性


二、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结构

  (一)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1、学科定义
2、研究内容
(1)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客体—三大事务
(3)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行政权力
特点:a、普遍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技术性 e、强制性 f、一元性
(4)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依法管理
(5)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科学管理




(二)行政学的体系结构
  1、总论——第1、2、15、16章
2、主体论—第3、4、7、8章
3、过程论—第5、12、13章
4、保障论—第6、9、10、11、17章
5、目的论—第14、18章

(三)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行政学与政治学
2、行政学与现代管理学
3、行政学与法学
4、行政学与社会学

第二节 行政学的发展简史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
  2、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2、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
  3、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4、威廉大内的Z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
  1、主要内容(1——9项)
2、西蒙决策理论


二、西方行政学的兴起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原因
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发展
2、政府体制改革导致了行政研究的兴起
  (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
1、萌芽准备阶段: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1887);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1900)
2、正式确立阶段: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6);韦劳毕的《行政学原理》(1927)
  3、改革发展阶段: 马歇尔·狄莫克的《行政学》; 罗伯特·达尔的《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 赫伯特·西蒙的《行政行为》



(三)现代西方行政学的发展特点
1、传统理论时期 ( 20世纪初)
注重生产过程和和行政控制
2、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
  注重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3、系统理论时期(二次大战以后)
注重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
(1)管理理论学派纷呈,争论未已
(2)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加深
(3)研究内容和方法更结合现实
(四) 国外行政学的研究趋势
1、由“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2、由“普通行政”转向“专业行政”



二、中国行政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行政学
古代行政体制的建设: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择及管理制度;官吏 监督制度等等。
近代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制度。
30年代末张金鉴撰写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行政学专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行政管理实践
(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行政学
前期(1952以后)停滞;
后期(80年代初)恢复发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行政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行政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指导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培养高水平的政府公务员
二、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一)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转变
(二)现行研究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方法; 3、案例分析方法; 4、历史研究方法; 5、比较研究方法
三、学习行政学的方法
1、弄请原理 2、联系实际 3、积累案例


第二章 行 政 原 理

第一节 行政原理概述

第二节 系统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第三节 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第四节 动态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第一节 行政原理概述

一、行政原理的含义
1、行政原理的含义
2、行政原理与行政管理体制
二、行政原理的基础
1、管理对象——系统原理
2、管理的核心与动力——人本原理
3、管理的过程——动态原理
4、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全部行政原理
三、行政管理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2、适应性3、开放性4、制约性


第二节 系统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一、系统原理概述
1、管理的系统原理
2、系统及其特征
(1)目的性(2)整体性(3)层次性
3、国家大系统的管理层次
(1)宏观管理
(2)微观管理
(3)中观管理
4、管理的系统分析




二、管理的整分合原则
1、整体把握
2、科学分解
3、组织综合

三、管理的相对封闭原则
1、含义:
所有管理都是对内封闭、对外开放
2、不封闭管理的弊病


第三节 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一、人本原理概述
1、管理的“人本”原理
二、管理的能级原则
1、含义:
2、如何实现能级原则(能级管理)
(1)设置稳定的管理结构
(2)给予不同能级以相应的不同待遇
(3)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




三、管理的动力原则
1、物质动力
2、精神动力
3、信息动力
四、管理的行为原则

第四节 动态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一、管理的动态原理
二、管理的反馈原则



三、管理的弹性原则

1、管理必须有弹性的依据
(1)管理涉及诸多因素
(2)管理要考虑综合平衡
(3)管理带有不确定性
(4)应对管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2、管理弹性分类
(1)局部弹性和整体弹性
(2)消极弹性和积极弹性



第三章 行 政 环 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概述

第二节 行政环境要素

第三节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第四节 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分析


第一节 行政环境概述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1、行政环境的分类
2、宏观行政环境、中观行政环境; 和微观行政环境
(三)行政环境的特点
1、广泛性; 2、复杂性; 3、综合性;4、主导性;5、联系性; 6、差异性;7、变化性 ;8、层次性

二、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1、行政环境问题
2、行政生态学的创立
高斯的《美国社会和公共行政》(1936)
《政府的生态学》(1947)
利格斯的《公共行政生态学》(1961)

  3、行政生态学涉及的主要领域
  (1)社会环境的行政研究
(2)文化环境的行政研究
(3)心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4)生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4、行政生态模式:
a、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b、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c、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模式

(二)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
  1、发展现代行政学的需要
2、认识和改造环境的需要
3、提高公务员水平的需要
4、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


  第二节 行政环境要素

一、自然环境
(一)地理状况
(二)人口分布
(三)人工生态系统

二、经济环境

(一)物质技术—社会生产力
(二)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关系




三、政治环境
1、政治制度—国家政权制度和政党制度
2、政党政治
3、法律制度—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

四、文化环境
1、思想道德状况
2、科学文化状况
五、社会环境—
人口、民族、宗教状况

六、国际环境

1、国际经济环境的总趋势—
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政治环境的主题—
重建国际新秩序
  3、国际文化环境的特点—
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
  4、国际社会环境的困境—
  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稳定
5、国际自然环境的现状—
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



第三节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一、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
1、制约形式: a、要求 b、支持 c、反对
2、制约表现
(1)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在一定程度上规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3)影响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
(4)影响行政过程
  二、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
1、积极型 ; 2、消极型
三、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平衡


 

第四节 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1、政治活动相对稳定
2、法制建设大为改善
3、政治环境中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二、经济物质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大为改善
(1)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经济环境依然严峻

三、精神文化环境分析
1、思想文化环境的多元交织性
2、教、科、文事业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四、国际行政环境分析


第四章 行 政 职 能


第一节 行政职能的含义和意义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第一节 行政职能的含义和意义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实质和特征

  (一)含义—指政府的行政职责和功能
  (二)实质—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和执行
  (三)行政职能的特征
  1、阶级性
2、服务性
3、多样性
4、动态性

二、行政职能体系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1)专政职能
(2)民主职能
 
2、社会职能
  (1)经济职能
(2)文化职能
(3)社会服务职能
.
(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1、计划职能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
4、控制职能
 
三、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正确把握政府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有助于行政组织建设的科学化
  3、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一)奴隶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二)封建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三)特点
1、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
2、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薄弱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私人自治” 、 “政府要好,管事要少”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1、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2、社会管理职能日益拓展
 3、宏观调控协调职能趋于加强
0
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一、行政职能转变的含义及实质
1、含义—行政职能重点的转移
2、实质—行政权力的转移

二、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经济体制改革的的必然要求
2、实现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3、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社会协调发展

(二)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2、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为主转向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三)职能关系的转变
1、理顺党政关系——
党政分开

  2、理顺上下关系——
简政放权

  3、理顺政企关系——
  政企分开

4、理顺内部关系——厘清职能

第四节 政府职能的定位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要求
1、补充市场不足
2、管理宏观经济
二、中国政府职能角色定位
1、定位的依据:地域多元化;人口问题日趋严重;自然环境日趋恶化;计划经济、命令经济的影响;中央与地方职能的合理配置
2、定位的标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伦理价值的因素;政治的因素




第四章 行 政 组 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第二节 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行政组织的目标、结构和体制
第四节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第五节 行政组织改革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组织和行政组织的概念
1、组织的含义
组织的特征:静态的组织结构、动态的组织过程、生态的组织环境和心态的组织意识。
组织的分类:国家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群团组织、政党组织(还可划分为行政组织与非行政组织、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
2、行政组织的含义
(1)广义的行政组织
(2)狭义的行政组织

二、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要素
2、制度要素
3、人员要素
4、物质要素
5、观念要素

三、行政组织的特征
1、政治性
2、社会性
3、合法性
4、权威性

.0
四、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 3、辅助机关; 4、直属机关; 5、派出机关

五、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
行政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非行政组织)的区别:
(1)组织管理对象不同;
(2)组织活动的依据不同;
(3)组织服务社会的内容不同;
(4)组织活动的目的不同

第二节 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一)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1、T.W.Wilson的行政组织理论:被誉为行政学奠基人、代表作《行政学之研究》(1887)、有关行政组织的主要思想、历史地位
 2、F.W.Taylor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3、H.Fayol的一般行政组织理论
4、M.Weber的官僚制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主要著作、合理—合法的职权观点、官僚科层组织结构的特征、历史地位


5、L.Gulick & L.F.Urwick的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作《组织理论概述》(1937)、组织管理的7项要素、组织管理的8条原则、历史地位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1、M.P.Folltt动态管理组织理论:代表作《动态的行政管理》(1941)、组织的协调理论、人本主义组织理论的先驱
 2、E.Mayo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3、C.I.Barnard的组织要素与平衡理论:《组织与管理》(1948)、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三要素理论、非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平衡的思想、权威来自接受的思想、“巴纳德的革命”


(三)现代组织理论

H.A.Simon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学派创始人、《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过程组织理论(组织影响论、目标论、设计论、平衡论)

F.E.Kast & J.E.Rosenzweig的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的整体系统观、组织的权变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
1、政府官员由群众直接选举和进行监督,政府和官员应是人民的“公仆”;
2、社会主义行政组织应是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府应是“廉价政府”;
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只应有“为数不多的重要职能”,主张实行“大社会”、“小政 府”。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
1、行政组织要精简高效;
2、行政组织要实现民主管理;
3、克服行政组织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
4、行政组织活动要实现科学化。

(三)我国的行政组织理论
1、坚持共产党对行政组织的领导;
2、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坚持精干效益原则;
4、注重行政组织的作风建设;
5、强调思想教育作用和改善思想教育方法。


第三节 行政组织的目标、结构和体制
 
一、行政组织的目标
 
1、组织目标的含义和类型
 
2、“手段——目的链”
 
3、目标的制定
 
4、目标管理

二、行政组织的结构

  (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层次管理的原理
(二)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1、职能部门化
2、区域部门化
3、行业和产品部门化
  (三)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

三、 行政组织体制
 
1、首长制和合议制

2、集权制和分权制

3、完整制和分离制

4、层级制和职能制

5、矩阵组织体制

第四节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一、编制管理的含义与意义
(一)编制管理的含义
(二)编制管理的意义

  二、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编制管理的原则
1、精简原则
2、统一原则
3、编制立法原则

(二)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 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
 
  第五节 行政组织改革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二、解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


第五章 人 事 行 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第二节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三节 人事行政与公务员的科学管理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一、人事行政的概念
 
1、一般含义—人事管理

  2、定义和理解

  (1)人事行政的范围
(2)人事行政的作用
(3)人事行政的内容

二、人事行政的特怔、职能和任务

  (一)人事行政的特怔
1、法治化
2、专业化
3、职业化
4、现代化

  (二)人事行政的职能
1、一般的管理职能
2、特殊的管理职能




a、公职人员的录用
b、公职人员的开发
c、公职人员的维持
d、公职人员的使用
 
(三)人事行政的任务

1、事职相符
2、人适其职
3、人安其职
4、人尽其责


三、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

  (一)人事行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二)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人事行政是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一)任用制度

1、任用
  (1)任用
(2)选拔
2、任用方式
  (1)选任制
(2)考任制
(3)委任制
(4)聘任制


(二)职位分类制度
1、人事分类方式
  (1)薪给分类制
(2)职位分类制
2、职位分类的要素
(1)工作性质
(2)任务繁简
(3)责任大小
(4)需要资格
3、职位分类的内容:
(1)横向分类
(2)纵向分类


4、职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1)搜集资料
(2)职务区分
(3)职务品评
(4)编制职级规范
(5)依法实施
5、职位分类制度的作用
  (1)符合分级分类、统一管理的要求
(2)提供“因事求才”的用人标准
(3)作为考核、付酬等管理活动的依据

(三) 培训制度
 
1、制定培训规划
  2、培训的方式
a、职前培训
b、在职培训
  3、培训的途径
  (1)各级行政管理学校
(2)委托大专院校培训
(3)开放性培训
(4)社会化办学



(四)考核制度
1、考核的内容
  2、考核的等次
3、考核的方法

  (五)奖惩制度

  (六)工资、福利和保险制度

  (七)辞职辞退制度


(八)退休制度
 
1、退休制度的意义

2、退休方式
  (1)自愿退休
(2)强制退休
(3)残废退休
(4)延迟退休


第三节 人事行政与公务员的科学管理

一、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分类管理原则
3、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
4、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
5、智能互补与结构合理原则
6、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原则
 
 



二、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竞争机制

2、更新机制

3、激励机制

4、调控机制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纵向比较的特点
(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
(2)具有合理的竞争择优原则
(3)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
(4)具有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
(5)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2、横向比较的特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不存在西方的“两官分途”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1、进入环节
  (1)职位分类制度
(2)录用制度
 
2、管理环节
  (1)考核制度
(2)奖励制度
(3)纪律制度



(4)职务升降制度
(5)职务任免制度
(6)培训制度
(7)交流制度
 
3、退出环节

  (1)辞职退职制度
(2)退休制度



第六章 行 政 领 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与责任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第四节 行政领导制度
第五节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 领导的含义与类型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的类型
(二) 领导的特点
  1、系统性
2、动态性
3、高层性
4、权威性


二、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一)行政领导的含义
(二)行政领导的特点
  1、事务性(相对于政务性而言)
2、执行性
3、政治性
  (三)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保证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
2、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与责任

一、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一)职位的概念
  1、职位的概念
2、职位概念的几个特点
  (二)职位的特点
  1、因“事”设位
2、数量有限
3、相对稳定
4、依法任免
5、“人”、“位”不同


(三)职位的划分
  1、职位划分不同于职位分类
2、职位划分的类型
 
二、行政领导者的职权

(一)职权的概念
 
1、职权由职位派生
2、职权与职位相称
3、职权是法定权力


(二)职权的范围
1、执行权
2、领导权
3、管理权
4、用人权
5、检查、监督权
6、协调权

二、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1、政治责任
2、工作责任
3、法律责任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与艺术

一、行政领导方法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如何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2)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1、典型行政调查
2、抽样行政调查
3、全面行政调查
  (三)群众路线的方法
  1、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事同群众商量
2、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3、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四)矛盾分析的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全面地看问题
3、创造条件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二、行政领导方式的分类
 
(一)基于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的分类
  1、强制方式
2、说服方式
3、激励方式
4、示范方式
  (二)基于领导的不同侧重点的分类
  1、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2、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3、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三)基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程度的分类
  1、集权式领导方式
2、分权式领导方式
3、均权式领导方式

  三、几种常见的行政领导艺术
  1、授权艺术
2、用人艺术
3、处事艺术
4、驾驭时间的艺术
 
 


第四节 行政领导制度

  一、民主集中制
 (一)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根本内容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2、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内容
(二)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根本领导制度
  二、行政领导的首长负责制
  (一)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
  1、行政首长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2、实行人民政府工作会议制度


(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色——
属于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首长负责制
 
三、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一)领导干部与群众相联系的制度
  1、接待日制度
2、“直接对话”制度
3、咨询会制度
4、信访制度
5、通报评议制度

(二)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
 
1、通报征询制度
2、报告指示制度
3、检查反馈制度
 
(三)领导班子之间联系的制度

  1、办公会议制度
2、集体学习制度
3、民主生活会制度
 


第五节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一、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
  (一)政治素质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3、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二)知识素质
  1、知识丰富,结构合理
  2、具体知识领域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
(3)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三)能力素质
  1、创新能力素质
  (1)洞察力
(2)预见力
(3)决断力
(4)推动力
(5)应变力
  2、综合能力素质
  (1)信息获取能力
(2)知识综合能力
(3)利益整合能力
(4)组织协调能力



(四)心理素质
 1、敢于决断的气质
2、竞争开放的性格
3、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心理素质
  1、敢于决断的气质
2、竞争开放的性格
3、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
 
(一)必须遵循的原则
  1、注重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最优化
2、注重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的最优化
3、注重因岗量才使用,不可求全责备
4、建设和培训与配备和调整并重



(二)素质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1、年龄结构的优化

2、知识结构的优化

3、智能结构的优化

4、气质结构的优化
 



第七章 机 关 行 政

第一节 办公室管理概述

第二节 办公室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

第四节 行政工艺设计、计算机与机关管理




第一节 办公室管理概述
 
一、办公室管理的含义
 
二、办公室管理的特征、任务
 
(一)办公室管理的特征
  1、政策性
2、综合性
3、辅助性
4、服务性



(二)办公室管理的任务
 
1、参与政务
2、处理事务
3、搞好服务
 
三、办公室管理的作用

  1、参谋作用
2、耳目作用
3、助手作用
 
 


第二节 办公室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日常性工作
  (一)会议工作
(二)信息处理
(三)机关事务管理
(四)公文处理
(五)文书档案工作
(六)信访工作
(七)公关工作
(八)印章管理
(九)机要保密工作
 


二、综合协调工作
  (一)工作任务性的协调
(二)管理事务的协调
(三)协调领导机构内部的关系
 
三、辅助决策工作
  (一)收集有关信息
(二)提供决策方案
(三)承担决策事务
(四)协助落实决策
 
四、领导者临时交办的工作
 


第三节 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
 
一、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后勤事务管理的意义
  1、行政机关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
2、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基重要保证
3、组织关心群众的纽带
  (二)后勤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热心服务原则
2、方便群众原则
3、勤俭节约方便群众原则


二、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管理
(二)财务管理
(三)生活后勤管理
(四)服务后勤管理
  三、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改革
  (一)改革及其成效
  (二)困难和矛盾
 1、市场机制渗透,思想观念滞后
2、行政经费不足,服务要求更高
3、工作任务加重,队伍素质偏低
4、后勤体制转轨,制约因素过多


(三)改革的方向
 
1、推动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科学化
2、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经营企业化
3、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四、当前几项重要工作
 
1、进一步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推动机关服务中心转换机制
3、打破部门界限,推动服务联合
 


第四节 行政工艺设计及计算机应用
 
一、行政工艺设计的意义
  (一)行政工艺设计的含义
  (二)行政工艺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有助于行政机构的改革
3、有助于保障行政人员的身心健康
 
二、行政工艺设计的内容
  (一)行政中的人—机系统


(二)行政氛围
  1、生理因素
2、社会心理因素
3、物理环境因素
  (三)行政工艺应用

  三、计算机在机关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一)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在行政活动中的应用
  1、避免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2、极大提高情报资料的利用率
3、实现动态的行政信息处理



第八章 行 政 决 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

第二节 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 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

第四节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第一节 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
 
(二)行政决策的主要特点
  1、决策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权或经授权
2、具有明显的广泛性
3、代表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4、必须体现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5、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行政决策的类别

  (一)按层次划分
  1、国家行政决策
2、地方行政决策
3、基层行政决策
  (二)按思路划分
  1、经验决策
2、科学决策
  (三)按规模划分
  1、战略决策
2、战术决策


(四)按问题划分
  1、常规决策
2、非常规决策
3、部分常规决策
  (五)按确定程度划分
  1、确定型决策
2、风险型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
  (六)按目标划分
  1、单目标决策
2、多目标决策


二、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
(2)能促进行政管理高效化
(3)能促进整个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2、行政决策是其他运行功能的基础
  3、行政决策是行政领导的首要职责
  4、行政决策是提高政府威信的关键环节
  (二)行政决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四、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
2、信息原则
3、预测原则
4、可行原则
5、择优原则
6、弹性原则
7、民主原则


第二节 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一)发现问题是行政决策活动的起点
  (二)明确目标,为决策活动指明方向
  二、集思广益,拟定备择方案
  (一)拟定方案的过程
  (二)应有若干个备择方案
  (三)行政决策备择方案应具有的特点
  1、创造性
2、可行性
3、多样性
4、群众性


三、评估选优,择定决策方案
  (一)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
  (二)确定合理的评选标准
  (三)要充分发挥专家能人的作用
  (四)要有科学的抉择方法技术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
3、方案前提分析法
4、决策树法
  四、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一)局部试点
  (二)追踪决策


第三节 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
  一、行政咨询的概念
  二、行政咨询的特点
  1、现代咨询的特性
2、行政咨询的特性
   三、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重要性
  (一)行政咨询的基本功能
  1、预测的功能
2、提供和分析信息情报的功能
3、研制方案的功能
4、评估论证方案的功能
5、检验、反馈、调整决策方案的功能

(二)行政决策离不开行政咨询
  1、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咨询服务
2、行政咨询能提供公正、科学的智力服务
  四、行政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行政咨询的基本原则
  1、决策者第一的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二)行政咨询研究的基本方法
  1、经验分析方法
2、理论分析方法
3、民意测验方法


五、行政咨询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从行政决策者方面努力
  1、重视咨询
2、放手咨询
3、支持咨询
4、扩大咨询
  (二)从咨询者方面努力
  1、提高自身素质
2、正确对待咨询结果
3、加强民主咨询气氛
4、与同行协作商讨


第四节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和发展
  (一)行政决策体制的概念
  (二)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作用
  (三)行政决策体制的发展
  二、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系统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概念
2、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主要任务
3、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决断方式
4、中枢系统应有较高的素质要求



(二)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1、行政决策咨询系统的概念
2、现代行政决策咨询机构产生发展的必然性
3、现代行政决策咨询机构的类型
 
(三)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见本书第十一章)
 


第九章 行 政 执 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分析

第三节 行政执行的过程 (步骤与环节)





第一节 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一、行政执行的含义
  1、行政执行的主体
2、行政执行的任务
3、行政执行的手段和条件

  二、行政执行活动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2、综合性
3、具体性
4、灵活性
5、强制性
 


三、行政执行的作用与意义
 
1、决定决策方案的实现
2、检验决策是否正确
3、修正和完善决策
4、形成新的行政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分析
  一、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二)执行人员因素
(三)执行对象因素
(四)政策、法规和制令本身的因素
(五)资源因素
  二、行政执行的障碍分析
  (一)决策规范不完善、不统一
 1、加重执行机构的负担
2、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
3、使执行无所适从


(二)行政执行人员执行不力
  1、对决策和制令缺乏认同感
2、缺乏执行的动力
  (三)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
  1、未及时提供配套资金
2、有限资源尚被瓜分
  (四)执行对象的抵制和不与合作
  1、原因:(1)影响和妨碍一些人的利益;(2)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
  2、对策
  (1)做好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
(2)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第三节 行政执行的过程
  一、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一)制定执行计划活动
  1、计划的含义
  2、计划的内容
  3、计划的类型
  4、计划的依据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量力而行原则
(3)统筹原则
(4)重点原则
(5)弹性原则


(二)一般准备活动
  1、思想准备
  (1)使政策、法令合法化
(2)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3)采取多种思想动员方式
  2、组织与人员准备
  (1)确立执行的组织机构及其做法
(2)配备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3)确定职责职权
(4)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
  3、物质准备(经费、设备等)


二、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一)指挥活动
1、指挥活动的重要性
  (1)决定组织存在状态
(2)有效发挥领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3)决定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成败
  2、指挥者应具备的条件:(1)敢于指挥;(2)有效指挥;(3)科学指挥;(4)善于指挥
3、有效指挥的要求:(1)指挥必须统一;(2)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3)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

4、指挥活动的主要方法
  (1)命令
(2)引导
(3)沟通
(4)监督
  5、行政指挥的方式
  (1)口头指挥
(2)书面指挥
(3)会议指挥
(4)现场指挥
 
(二)沟通与协调活动


(三)监督活动
  1、执行中的监督的含义
  2、监督的程序
  (1)明确执行者的任务,建立评价标准
(2)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弄清真实情况
(3)准确地判明问题性质及执行者应负责任
(4)采取有效而适当的纠正措施

  (四)控制活动
  1、执行中的控制的含义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过程: a.确立标准; b.衡量对照; c.纠正偏差
  2、控制类型
  (1)预先控制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3、控制活动的要求
  (1)明确决策目标
(2)明确责任
(3)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四、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一)总结工作的作用
  (1)做出评价
(2)提升经验
(3)吸取教训
  (二)总结的内容
  (1)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2)对执行情况的评定
(3)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三)总结的方法:(1)集思广益; (2)归纳演绎;(3)上下结合
 


第十章 行 政 协 调

  第一节 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

  第二节 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

第三节 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节 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


第一节 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
 
一、行政协调的含义
    1、行政协调主体
2、行政协调客体
3、行政协调目的
4、行政协调方法
 
二、行政协调的特点:1、广泛性; 2、目的性; 3、层次性; 4、权威性; 5、灵活性; 6、相对性


二、行政协调体系
  (一)政府内部的协调
  1、政府内部纵向协调
  (1)上下级政府间的协调
(2)政府内部领导成员与下属成员之间的协调
  2、政府内部横向协调
  (1)地方政府间的协调
  (2)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3)政府内部人员的协调
a.领导成员之间的协调
b.不同单位领导成员之间的协调
c.非领导职务人员之间的协调


(二)政府外部的协调
 
1、政府与国家立法机关的协调
2、政府与国家司法机关的协调
3、政府和军事系统的协调
4、政府与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协调
5、政府与人民团体的协调
6、政府与经济文化组织的协调
7、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


第二节 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
  一、行政协调的原则
  (一)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
(二)统筹兼顾,平衡冲突的原则
(三)求同存异,灵活多变的原则
(四)客观公正,实求是事的原则
  二、行政协调的客观必然性和功能
(一)行政协调的客观必然性—化解矛盾
  1、管理分工与统一的矛盾
2、机构配置与职权的矛盾
3、人际关系的矛盾
4、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不协调


(二)行政协调的目的和功能
  1、行政协调的目的—
实现和提高行政系统的整体效能
  2、行政协调的功能
  (1)团结凝聚功能
(2)目标导向功能
(3)有序控制功能
  三、行政协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实现政府功能的重要条件
(二)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措施

第三节 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
  一、行政协调的程序
  (一)协调准备阶段
(二)协调实施阶段
(三)协调督办阶段
  二、行政协调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行政协调的主要方式
  1、律令式协调方式
2、说服式协调方式
3、建议式协调方式
4、紧急协调方式
5、冷处理协调方式

(二)行政协调的几种方法
  1、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
  (1)坦诚引导法
(2)喻意提醒法
(3)批评警示法
(4)奖惩并用法

  2 、协调组织系统关系的方法
  (1)利益平衡法
(2)目标导向法
(3)沟通协商法
 


3、协调经济、社会和思想关系的方法
  (1)政策计划调控法
(2)调查纠偏法
(3)思想教育法
(三)行政协调常用的手段
  1、对话与谈话形式
2、会议形式
3、文件形式
4、访问与联欢形式
5、舆论先导形式

第四节 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
  一、行政沟通的含义和特点
  (一)行政沟通的含义
  (二)行政沟通具有社会沟通的共性:
  1、社会性; 2、创造性;3、机动性; 4、选择性; 5、互助性

  (三)行政沟通本身具有的个性
1、至少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人员
2、通过正式沟通渠道
3、涵盖行政管理内容


二、行政沟通的类型
 
(一)纵向行政沟通
(二)横向行政沟通
(三)双向行政沟通
(四)单向行政沟通
 
三、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一)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
  (二)行政沟通推进行政协调发展

四、行政沟通的改善
 
(一)行政沟通的障碍 :
1、观念习俗障碍;2、心理障碍;3、语言障碍
4、职位、专业障碍; 5、组织结构障碍
6、信息障碍
 
(二)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
  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2、完善行政沟通体制
3、畅通沟通渠道
4、改善信息质量



第十一章 行 政 信 息


第一节 信息与行政信息

第二节 行政信息系统

第三节 行政信息加工与处理


第一节 信息与行政信息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2、信息的广泛性
3、信息的可转换性
4、信息的可传递性
5、信息的时效性
6、信息的共享性
 

 

三、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社会有组织活动的纽带
2、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1)现代社会发展三大支柱之一
(2)开发和利用物资资源的基础
(3)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
  3、信息是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四、行政信息的含义
  1、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的客观描述
2、对行政管理活动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
3、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五、行政信息的分类
1、按来源划分: 内源信息、 外源信息
2、按时间特征划分: 历史信息、现实信息和预测信息
3、按记录方式划分:记录性行政信息、非记录性行政信息
 4、按规范程度划分:规范性行政信息、
非规范性行政信息
5、按期待性划分:预知的(常规的)行政信息、突发性的(非常规的)行政信息
6、按性质划分:原始性信息、非原始性信息


 
六、行政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行政信息的权威性
  1、行政信息是由法定作者形成的
2、行政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3、行政信息流统传递渠道的正规性
 
(二)行政信息的实效性
  1、行政信息记述内容的实效性
2、传递过程的实效性

第二节 行政信息系统
  一、行政信息系统的含义
 
二、行政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
  1、信息点(源)
  (1)基本信息点
(2)特殊信息点
  2、信息工作机构
  3、信息工作队伍
  4、传输手段
  5、工作制度

三、行政信息系统的特征
  (一)层次性
(二)严密性
(三)独立性
(四)整体性
(五)技术性
 
四、行政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1、开发功能
2、处理功能
3、反馈功能
4、传输功能



五、行政信息系统的作用
 
1、行政信息源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

2、可以提高行政信息的加工处理效率

3、有助于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行政信息加工与处理
  一、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要求:全面、 准确、 及时
  二、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与方法
  (一)信息的收集
  1、信息收集的要求
  (1)范围要广
(2)要有敏锐性
(3)要有新颖性
  2、信息收集的方法
(1)直接收集
(2)间接收集

3、行政信息收集中应注意适应性问题
  (1)善于捕捉信息
(2)有重点的收集信息
(3)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
  (二)信息的筛选和鉴别
  1、筛选和鉴别的要求:
真实、 适用 、简明
  2、信息鉴别的方法
  (1)分析法
(2)核对法
(3)调查法


(三)信息的分类
  1、分类的基本要求:(1)标准统一;(2)方法恰当
  2、分类方法
  (1)按内容分类
(2)按传递方向分类
(3)按缓急程度分类
(4)按机密程度分类
  (四)信息的编辑加工
  1、信息编辑加工的要求:(1)真实准确; (2)适用对路;(3)审慎负责

2、信息编辑加工的方法:(1)比较法; (2)概括法;(3)提炼法
  (五)行政信息的传递
  1、行政信息传递的特点
  (1)层次性
(2)针对性
(3)相对的封闭性和一定的保密性
  2、行政信息的传递要求
  (1)传递通道明晰
(2)传递方式合适
(3)传递设备快捷
  (六)行政信息的反馈


.0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二、行政监督的特点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3、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4、监督程序的法制性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一)对于行政系统的作用
  (二)对于社会系统的作用















四、行政监督的对象

五、行政监督的范围
1、填补和协调行政执法空挡与重复交叉现象
2、撤消违法或不当的抽象与具体行政行为
3、处理行政执法中的越权、滥用职权或失职渎职现象
六、行政监督的主要方法
1、行政命令的方法
2、法治的方法
3、社会舆论的的方法

0
第二节 历史上的行政监督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监察制度
  (一)秦汉唐宋明代监察制度简述
  (二)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特点
  1、有一套较完整的官吏管理制度
2、赋予监察机构以特殊地位和权力
3、注重监察官员的任职条件和程序
4、注意监察权力与行政权的联系
5、加强对监察机构自身的约束
  (三)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徒有虚名的原因:
1、监察官吏营私舞弊; 2、监察官吏的选任不当; 3、行政机构代替监察机构
 


二、近代西方的行政监督思想
 
(一)人民主权理论
  1、卢梭: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
2、潘恩:共和制是为公众谋福利
3、杰斐逊:民主共和政体在于人民能够控制政府
  (二)分权制衡理论
  1、洛克首创三权分立说—
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2、孟德斯鸠完善三权分立说—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国外行政监督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模式

(一)理论依据——分权制衡理论
1、分权:权力拥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相分离
2、制衡:各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二)主要模式
1、宪法监督制度
2、委任立法制度
3、司法审查制度
4、议会督察专员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一、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
 
(一)权力机关监督
  1、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的内容
  (1)法律监督
(2)工作监督
  2、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的形式
  (1)会议监督
(2)日常监督
 


(二)执政党的监督
  1、执政党对行政监督的内容
  (1)路线监督
( 2)组织监督
  2、执政党对行政监督的形式:一般监督;专门监督
  (三)司法机关的监督
  1、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通过行使检察权
  2、人民法院的监督— 通过行使审判权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 工作监督
  (五)公民监督
  (六)新闻舆论监督


二、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一)一般监督: 1、层级监督; 2、职能监督; 3、主管监督
  (二)行政监察
  1、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置:(1)国家监察部;(2)监察部派出机构; (3)地方行政监察机关
  2、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3、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
(4)行政处分权


(三)审计监督

  1、审计监督的含义
  2、审计机关的职权
  (1)检查权
(2)调查权
(3)建议权
(4)处理权
  3、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终结阶段


第四节 我国行政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我国行政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的表现
  1、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2、民主党派监督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3、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小
4、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5、新闻舆论监督禁忌多
  二、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加强专门机构建设;2、完善法律,明确职权; 3、完善监督程序; 4、落实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责


(二)充分发挥执政党监督的作用
1、改制分权(党政分开)
2、依法监督
 
(三)发挥公民监督的作用
  1、政务公开透明
2、制定“公民监督法”
 
(四)强化政府机关内部监督
  (五)提高各级行政监察人员的权力
  (六)加强舆论监督

\

第十三章 财 务 行 政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含义、职能
第二节 国家预算
第三节 财政收入
第四节 财政支出
第五节 预算外资金及其管理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含义、职能
  一、财务行政及其含义
  (一)财务行政的主体
(二)财务行政的客体
(三)财务行政的目的
  二、财务行政的基本职能
  (一)配置资源职能
  1、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合,即产业结构
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


(二)公平分配职能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2、调节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稳定经济职能
 
1、稳定经济的含义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
 
2、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二节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

  (二)国家预算的作用
  1、财力保证作用
  2、调节控制作用
  (1)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调节国民经济比例
(3)调节社会分配
  3、反映和监督作用


二、国家预算体系与组成
  (一)国家预算体系
  (二)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地位
  (三)国家预算收支划分范围
  1、中央财经支出范围
2、地方财经支出范围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
  (一)预算编制的类型
  1、单式预算
  2、复式预算
(1)公共预算
(2)建设预算

(二)国家预算编制的分工与编制要求
  1、单位预算与部门预算的编制
2、地方预算的编制
3、中央预算的编制
  四、国家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一)财政部门对预算草案的审核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五、国家预算的执行
  (一)国家预算的执行的含义与要求
  (二)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


第三节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收入
  (二)债务收入
  (三)企业收入
  (四)其他收入
  三、国家税收
  (一)税收的含义
  (二)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三)税收分类
1、按税制结构分: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2、按交纳形式分: 实物税、 货币税
  3、按征收税额分: 定率税、 配赋税
4、按计税依据分 :从价税、从量税
5、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
  6、按税收归属权分: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7、按征收对象分:流转税、 资源、 所得税、 财产税、 行为税



(四)税收制度
  1、税收制度的概念—核心内容是税法

  2、税收制度的要素: (1)纳税人; (2)征收对象;(3)税率; (4)纳税环节;(5)纳税期限;(6)纳税优惠;(7)违章处理
  3、建立税收制度的意义
  (1)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2)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
(3)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共产品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二)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非排他性
2、消费的非竞争性

  二、财政支出的原则
  1、平衡预算原则
2、效益原则
3、积累和消费比例适当的原则





 三、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性质和作用分类
 1、国内支出和国际支出
2、中央支出和地方支出
3、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4、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5、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6、财政信用支出和非财政信用支出


三、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性质和作用分类
 1、国内支出和国际支出
2、中央支出和地方支出
3、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4、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5、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6、财政信用支出和非财政信用支出
  (二)按国家职能和活动范围分类: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教文卫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4、国防支出; 5、财政补贴


三、政府采购
  (一)政府采购的含义
  (二)政府采购的特点与原则
  1、政府采购的特点
  (1)公共性
(2)政策性
(3)非商业性
(4)规范性
  2、政府采购的原则
  (1)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2)物有所值原则
(3)透明监督原则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1、按采购的性质分类
  (1)招标方式
(2)非招标方式
  2、按采购的范围分类
  (1)选择性招标采购
(2)非选择性招标采购
  3、按采购的规模分类
  (1)小额采购方式
(2)批量采购方式
(3)大额采购方式


四、政府招标性采购的基本程序
  1、发布资格预审通告
2、准备招标文件
3、发布招标通告
4、发布招标文件
5、投标、开标
6、评标、决标
7、授标与签标
  (四)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2、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作用
3、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预算外资金及其管理
  一、预算外资金及其特点
  1、无偿性
2、自主性
3、专用性
4、分散性
  二、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三、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纳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轨道
2、监督预算外资金的形成和使用
3、加强预算外资金收入的计划管理
4、加快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立法和法制建设



第十四章 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制


  第一节 行政法治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行政法治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行政法制
第五节 行政立法
第六节 行政执法
第七节 行政司法


第一节 行政法治的概念与意义

  一、行政法治的概念:人治、法制、法治
二、人治与法治的比较
  1、立法上呈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不同
2、司法上呈现为宗法性与平等性的不同
3、约束上呈现为多样性与单一性的不同
4、理念上呈现为空想性与有效性的不同
三、法制与法治的比较
  1、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条件
2、法制不等于法治
3、法治是区分有限政府和无限政府的尺度


二、行政法治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法治的地位
  1、行政法治是法治的重点
2、行政法治是法治的难点
 
(二)行政法治的作用
  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推进、深化行政改革的有效方法
3、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的必然选择
4、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可靠保障


第二节 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职权法定化
  (一)行政职权法定化的含义

  (二)行政职权法定化的要求
  1、行政职责法定
2、行政权限法定

  (三)行政职权法定化的原因
  1、行政事务纷繁复杂
2、行政职权广泛多样
 


二、行政机构法定化

  (一)行政机构法定化的含义
  (二)行政机构法定化的原因—
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需要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机关组织法
  1、修订、完善《国务院组织法》
2、制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组织法》
3、制定《国务院编制管理条例》
4、制定单行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5、制定行政机关编制法


三、行政程序法定化
  (一)行政程序法定化的含义
  (二)行政程序法定化的意义
  1、有利于公民实施行政参与
  2、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有利于监督、制约行政机关
(1)必须按照法定行政程序行使行政职权,否则无效;(2)必须按照法定行政程序进行行政活动,否则无效
  (三)制定行政程序法



四、行政责任法定化
  (一)行政责任法定化的含义
  (二)行政责任的法律性质
  (三)责任行政的重要意义
1、国家行政活动必须建立在责任基础之上
2、责任行政是全部行政法产生的基础
3、责任行政符合我国特定的国情
  (四)责任行政的主要内容
  1、以实现行政活动的有责任状态为目标
2、各种行政活动均与责任相连
3、各种行政活动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4、建立实现责任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行政法治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陈旧观念,加强立法工作
  (一)我国立法工作的新思路
  1、依靠提高立法质量来完善法制
2、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
3、坚持立法的全局性和预见性原则
4、坚持立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二)我国立法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 2、民主化; 3、科学化与高效化; 4、立法形式的多样化; 5、立法发展的有序化


二、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1、精简执法机构并调整其职权
2、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3、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
4、健全和完善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5、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完善监督制度,严格法律监督
1、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
2、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
四、保障司法独立,推进司法改革
  五、争取社会认同
 


第四节 行政法制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程序)
一、行政法规的含义与分类
1、行政法规的定义与渊源
定义:
渊源:西方行政法规源于成文法、习惯法和法理;
我国源于宪法、基本法和一般法律、国务院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行政法规与法律的关系
行政法规从属于法律
行政法规是法律的具体运用
行政法规的制定、变更和废止权与法律不同

3、行政法规的分类
法律性行政法规
执行性行政法规
补充性行政法规
自主性行政法规

4、行政法规的效力
适用于整个行政体系
适用于行政管辖的各机组织
适用于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个人







二、行政规章的含义及特征
1、行政规章的含义
2、行政规章的特征
三、行政程序的含义及类型
1、行政程序的含义与作用
2、行政程序法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
3、行政程序的类型
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
法定程序与自由裁量程序
事前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司法程序

第五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概述
1、行政立法的含义:广义行政立法、狭义行政立法
2、行政立法的特征:从属性立法、准立法活动、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立法的依据:立法授权、行政授权
4、行政立法的分类:执行性立法和补充性立法、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5、行政立法的作用:执行法律、授权立法、依法行政、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
1、行政立法程序的概念
2、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
(1)规划
(2)起草
(3)通告
(4) 听证
(5)咨询和协商
(6)审定
(7)发布
3、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
1、行政立法效力的概念
2、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

3、行政立法的适用范围
(1)行政立法效力的时间范围
(2)行政立法效力的空间范围
(3)行政立法对人的效力
四、行政立法的控制
1、立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控制
2、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控制

五、行政立法体制
1、行政立法体制概念
体制、立法体制、行政立法体制
2、行政立法系统
(1)国务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规)
(2)国务院各部、委立法
(3)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制定地方行政法规)
3、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
(1)行政立法权限划分的涵义
(2)行政立法权限划分的层次


第六节 行政执法

一、行政执法的含义
1、行政执法的含义——指行政执法权的行使,即行政执行
2、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的区别
3、行政执法与行政立法的区别
4、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区别
5、行政执法(以及行政司法)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二、行政执法的特征
1、特定性
2、单方面性
3、强制性
4、多样性
5、灵活性
三、行政执法的类型
1、行政处理及其主要形式
2、行政监督及其主要形式
3、行政强制及其主要形式
4、行政制裁(其基本形式是行政处罚)




四、行政强制
1、行政强制的含义
2、预防、制止性强制措施( 4种具体形式)
3、执行性强制措施
直接执行性强制措施(8种具体形式)
间接执行性强制措施(2种具体形式)
五、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含义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区别
2、行政处罚的种类( 7种具体形式)

第七节 行政司法
一、行政司法的含义
1、行政司法主体——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
2、行政司法程序——具有准司法性质
3、行政司法范围——适用于行政争议和与行政管理行为有关的民事、经济纠纷
二、行政司法的作用
1、行政司法是行政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3、可以减轻法院的压力,避免一些争议和纠纷久拖不决

三、行政复议

1、行政复议的含义
2、行政复议的性质与特征
3、行政复议的范围
4、行政复议管辖
(1)部门管辖(2)政府管辖(3)选择管辖(4)指定管辖
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2)受理(3)审理(4)决定


四、行政裁决
1、行政裁决的含义
2、行政裁决的性质与特征
3、行政裁决的种类
(1)单方面性(2)强制性(3)非终局性
4、行政裁决的形式损害
(1)损害赔偿的裁决
(2)侵权纠纷的裁决
(3)权属纠纷的裁决
5、行政裁决权形式
(1)法定职责型(2)当事人选择型(3)行政机关自主型
V\as\

第十五章 行 政 方 法


  第一节 行政方法的概述
第二节 行政指令方法
第三节 经济方法
第四节 法律方法
第五节 心理行为方法
  第六节 现代工程技术方法


\
第一节 行政方法概述
  一、行政方法的含义
  二、行政方法的作用
  1、行政管理思想、理念变为现实的桥梁
2、实现行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3、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三、行政方法的科学化
  1、行政方法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2、增大行政方法中的技术含量
3、注意行政方法的适用度
4、注意吸纳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方法


第二节 行政指令方法
  一、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和特征
  (一)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
  (二)行政指令方法的特征:1、权威性; 2、强制性; 3、垂直性; 4、无偿性
  二、行政指令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行政指令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统一
2、有利于管理功能的发挥
3、有利于特殊问题的及时处理

0\
(二)行政指令方法的局限性
  1、管理效果直接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2、不便于管理分权,易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3、垂直传递,横向沟通困难
 
三、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
(二)效能
(三)政策方向
(四)不断革新和科学化


第三节 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征
  (一)经济方法的含义
  (二)经济方法的特征: 1、利益性; 2、间接性;;3、有偿性; 4、多样性
  二、经济方法的作用和局限
  (一)经济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两权分离,搞活经济
2、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3、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

(二)经济方法的局限
  1、不利于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和思想问题
2、对人的思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
  (一)加强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宏观调控
1、计划
2、财政
3、金融
  (二)加强对全体公民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第四节 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含义和特征
  (一)法律方法的含义
  (二)法律方法的特征:1、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 2、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 3、规范性
  二、法律方法的作用和局限
  (一)法律方法的作用
  1、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2、使行政管理法制化
3、促进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


(二)法律方法的局限
  1、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阻碍作用
2、缺少灵活性和弹性,不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
  (一)法律方法的基本条件
  1、立法必须与全社会的道德舆论相适应
2、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3、重视立法和司法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法制建设


第五节 心理行为方法
  一、心理行为方法的含义和根据
  (一)心理行为方法的含义
  (二)心理行为方法的根据—
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二、心理行为方法的主要形式
  (一)思想教育方法
  1、思想教育的内容
  2、思想教育的方式:(1)灌输方法;(2)疏导方法;(3)典型示范方法 (4)对比方法; (5)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3、思想教育的依据—
对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启发性
(3)有效性
  5、思想教育方法的加强与改进

  (二)社会学方法
  1、社会学方法的含义
2、社会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三)心理学方法
 
1、心理学方法的含义

  2、心理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1)把心理学方法用于人事管理
(2)把心理学方法用于组织与领导
(3)把心理学方法用于工程管理
(4)把心理学方法用于销售和物价管理



第六节 现代工程技术方法
 
一、系统工程方法
二、系统动力学方法
三、数学模型方法
四、模糊灰色物元方法
五、目标管理方法
六、科学预测方法
 



第十六章 行 政心理


第一节 行政心理概述

第二节 行政个体心理

  第三节 行政群体心理





第一节 行政心理概述

一、行政心理从属于行政文化
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精神
二、行政心理的含义
心理(理智、情感和意志)
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
行政心理的内涵与实质
三、行政心理的特怔
1、直接感受性
2、时代性
3、能动作用的内在性




四、行政心理的制约因素
1、行政心理受教育发展水平制约
2、行政心理受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
3、行政心理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4、行政心理受政治制度的制约
5、行政心理受社会变革的推动

五、行政心理对行政管理的作用
(一)行政心理对行政理论的作用
1、影响行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传播
2、影响行政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二)行政心理对行政行为的作用
1、对个体行政行为的影响
2、对群体行政行为的影响
3、对领导行为的影响

(三)行政心理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1、行政体制改革的社会“感应器”
2、行政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支持力
3、反映行政体制改革的民心趋势


第二节 行政个体心理

一、行政体系中的个体心理
1、个性的含义
2、性格与行政行为
3、气质与行政行为
4、动机与行政行为
二、行政个体的心理挫折及其解决方式
1、挫折产生的原因
2、挫折的类型
3、心理挫折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行政群体心理

一、团体规范对行政个体的影响
1、团体规范的含义
2、团体规范对行政个体的影响
顺从、同化和内化
二、从众行为对行政个体的影响
1、从众行为的含义
2、从众行为对行政个体的影响
三、行政群体与个体的心理冲突
1、冲突的类型
2、冲突的解决方法






第十七章 行 政 道 德

第一节 行政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 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行政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行政道德建设


第一节 行政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一、行政道德的含义
  (一)道德的基本概念
  1、道德的含义
  2、道德的特点
(1)道德是具体的
(2)道德区别于法律等其他行为准则
(3)道德调整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三)行政道德的基本概念
 


二、行政道德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
2、一定的强制性
3、高层次的示范性
  三、行政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行政道德在行政管理中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节功能; 4、监控功能
  (二)行政道德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1、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2、对社会精神生活的能动作用
3、要正确估量行政道德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含义
  (一)什么是行政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
  (二)行政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关系
 
二、行政道德基本原则的历史变化
  (一)奴隶社会的官吏道德
(二)封建社会的官吏道德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官吏道德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官吏道德

三、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核心 ——为人民服务
  (二)人道主义原则
  (三)集体主义原则
  (四)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原则
  1、社会公正的含义
  2、社会公正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3、坚持社会公正评判标准的客观性
  (1)真正把公正与平等统一起来
(2)真正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3)真正把公正和效率统一起来


第三节 行政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道德规范的特点
  1、明显地体现出国家行政工作职业特色
2、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监督
3、反映出鲜明的国情性和时代性
  二、勤政为民方面的行政道德规范
  (一)忠于政府: 1、维护政府权威和声誉; 2、不得有反政府的言行; 3、服从组织,服从领导
  (二)忠于职守: 1、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2、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3、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三)实事求是:  1、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武断; 2、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四)秉公执法
  (五)团结协作: 1、尊重上级领导,维护上级威信;2、尊重上级,发扬民主; 3、尊重同级,真诚相待; 4、协调友邦,爱护百姓
  三、廉洁奉公方面的行政道德规范
  (一)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
(二)秉公尽责,不假公济私
(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四节 行政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行政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涵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2、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新形势下的行政道德建设问题
  1、当前行政道德建设现状
2、丧失行政道德人格的危害
3、新形势对行政道德建设的影响


(三)批判继承官德建设方面的宝贵遗产的必要
  1、中外有作为的统治者皆十分重视官德的修养
2、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遗产可资借鉴
  二、自我修养与道德自律能力的提高
  (一)自我修养是提高行政道德自律能力的根本途径
  (二)应有高层次的行政道德自律要求
  (三)自我修养的途径: 1、自我学习; 2、自我改造; 3、自我磨练


三、外在道德教育和约束的强化
 
(一)强化外在道德教育和约束的必要性
  1、他律是行政道德建设的又一途径
2、当前行政道德建设尤其要强化纪律
  (二)行政道德教育的方法
  1、榜样引导的方法
2、舆论宣传的方法
3、集体影响的方法
(三)行政道德法律约束强化的趋势
1、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强化行政道德法律约束是一种趋势



 第十八章 行 政 效 率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述

  第二节 行政效率的测定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提高途径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
  1、行政效率概念的沿革
  (1)机械学中的效率概念
(2)社会学中的效率概念
(3)行政学中的效率概念
  2、行政效率概念的表述——
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二)行政效率的特点: 1、方向性; 2、关联性;3、社会价值性; 4、相对性


二、行政效率的要素
(一)效益要素
  1、行政活动的总方向和性质
2、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
3、各种行政工作的质量
4、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行政工作的数量
 (二)经济要素: 减少投入(即降低行政费用)
 (三)时间要素
  1、时间是完成行政任务的基本条件
2、时间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自然尺度
3、时间是具体行政活动的现实尺度
4、行政工作要讲究时限



三、研究行政效率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三)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环节
 
(四)构成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行政效率的测定
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
  1、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
2、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3、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4、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一的原则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标准和指标
  1、行政工作的质量标准
  (1)行政决策的质量
(2)中间管理层的工作质量
(3)具体执行工作的质量


2、行政工作的数量指标
  (1)行政决策的工作量
(2)中间管理层的工作量
(3)具体执行的工作量
  3、行政工作的时效标准
  (1)强调速度的标准
(2)强调时限的标准
4、行政费用标准
 (1)衡量人力消耗的尺度,以工作日或工作小时来计算
(2)衡量物力和财力消耗的尺度,以货币来计算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
  (一)直接测定方法
  1、预期效率比较法
 2、行政费用测定法:(1)从单位费用测定;(2)从件数费用测定;(3)从人均费用测定
  3、时效测定法
   (二)间接测定方法:1、行政功能测评法; 2、行政要素评分法; 3、标准比较法
  (三)综合测定方法
E = Ai·Xi n n=1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提高途径
一、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国家政治发展状况;
2、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3、社会心理状况:(1)党、政、社会风气;(2)公民整体效率意识
  4、地理环境及相关条件
  (二)组织因素
  1、行政机构的设置:(1)功能是否齐全;(2)机构是否精简;(3)权责是否分明和合理;(4)管理的层次和幅度是否适当


2、行政职位的设置
  3、行政管理各环节的协调
 
(三)人员因素
  1、行政领导者素质
2、一切行政工作人员素质
3、人事管理工作质量
 
(四)科学技术因素
  1、科学的管理方法
2、信息处理技术
3、先进的行政办公设备
 


二、我国目前行政效率低下现状分析
  (一)行政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
  1、推诿扯皮
2、相互制肘
3、手续繁琐
4、拖拉延误
5、人浮于事
6、“文山会海”
7、瞎指挥
8、怕负责任,不负责任
9、服务态度差
10、铺张浪费











  (二)行政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1、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机构不合理
3、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4、行政法规不健全5、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二)行政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1、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机构不合理
3、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4、行政法规不健全
5、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二)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1、合理划分权限
2、实现政企分开
3、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三)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1、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2、实现机构精简
3、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

  (四)加强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1、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2、提高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五)加强行政管理民主化建设
 
(六)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
 
(七)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第十九章 行 政 改 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一、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改革的定义
   (二)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式:1、突变式; 2、渐进式
  (三)行政改革的制约因素:1、政治因素; 2、社会因素; 3、组织因素; 4、物质因素
  二、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3、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2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缩小管理范围,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1、国有企业民营化; 2、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 3、政府业务合同化
  (二)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三)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四)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五)简化行政程序和条例,改进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1、坚持有计划、渐进式地稳步推进行政改革

2、坚持依法改革,建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

3、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4、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三、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局限性
 
1、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府体制

2、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受益不同

3、社会福利减少,公共支出反而增加

4、简单地采用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
  一、中国行政改革进程的四个阶段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 基本做法和经验
1、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4、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弘扬传统行政精华
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三、中国行政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1、观念和利益问题
2、职能转变、政企分开问题
3、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
4、人员分流问题
5、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四、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一)建立高效、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
1、继续转变政府职能
2、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
3、建立运转协调的机制
  (二)建设一支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行政学原理(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