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及其职能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会计及其职能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及其职能
第二节 会计职业与会计规范
第三节 企业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四节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一节 会计及其职能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
会计最初是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当剩余产品大量出现时,才成为一种独立的 职能;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2)
会计的3个发展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约从旧石器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
(2)近代会计阶段(1494年-20世纪40年代末)
(3)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三、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一)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四、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层次
1、基本职能
2、具体职能
1、基本职能(1)
1、基本职能(2)
——控制职能:
概念: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基本特点: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2、具体职能
会计的具体职能是指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包括:
(1)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职能:
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
(2)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
会计预测、决策、调节、考评。
五、会计的分类
(一)按应用范围分类
1、企业会计
2、非企业会计(又称预算会计)
总预算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1、财务会计
2、成本管理会计
六、企业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工作希望得到的结果。
会计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 其决策的信息。
七、企业会计的作用
第二节 会计职业与会计规范
一、会计职业
(一)单位会计
单位会计是指在单位中直接从事的专职会计工作,可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
(二)公共会计
是指不从属于某个单位,超然独立的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会计职业。
二、会计职业道德
(一)概念
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时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 强化服务
三、会计规范
(一)概念
会计规范是指进行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标准和法规。
(二)体系
1、会计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
3、会计部门规章
1、会计法律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中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属于基本法规和母法。
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实施。
1993年,第一次修订。
1999年,第二次修订。
补充资料:第2次修订后的《会计法》
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的主体。
2、会计行政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1年1月1日施行)。
3、会计部门规章(1)
会计部门规章是指由财政部和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
财政部是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
会计部门规章主要有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
3、会计部门规章(2) ——企业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的概念:又称会计标准,在我国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就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所作的规定,是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
(2)企业会计准则的层次:
基本准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具体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其程序所作的具体规定。1997年5月开始陆续发布。
3、会计部门规章(3) ——企业会计准则
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有16个:《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
3、会计部门规章(4)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制度是指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等统一制定的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具体体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会计制度分为:
企业会计制度,包括大中型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
预算会计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制度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第三节 企业会计的对象与要素
一、企业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对象的内容
会计对象是指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价值增值运动。
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指过去的价值增值运动。
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指预期的价值增值运动。
二、企业会计要素
(一)概念
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收入
5、费用 6、利润
1、资产(1)
(1)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
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二,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第三,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第四,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1、资产(2)
(3)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1、资产(3)
(4)主要内容
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 预付账款
其他应收款
资产 应收票据
存货
待摊费用等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
其他资产
2、负债(1)
(1)概念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征
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
负债将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
负债的偿还方式,可以是转移资产,或者提供劳务,或同时转移资产和提供劳务,还可以是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如债转股)。
2、负债(2)
(3)分类
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2、负债(3)
(4)主要内容
短期借款
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
应付票据
应付工资
负债 应付福利费
应交税金
预提费用等
长期应付款
长期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构成
投入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可能引起资产的增加,导致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有。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可能引起引起资产的减少,导致负债的增加,
或两者兼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的费用属于狭义的费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期间费用、所得税。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企业的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补贴收入、所得税等。
三、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确认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
(一)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1、会计确认的概念
会计确认是指对具体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一个项目作为某个会计要素加以记录与披露的程序。
2、会计确认的步骤
初始确认 ;再确认。
3、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同时满足。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
1、会计计量的概念
是指对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进行量化的过程。
2、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要素
(1)计量对象:指被计量的客体。
(2)计量属性:通常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3)计量尺度:有名义货币、等值货币等。
3、确定会计计量模式的依据
(1)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
(2)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第四节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概念
也称为会计假设,是指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手段等所作的限定。
(二)内容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期地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倒闭及进行清算。
该假设为正确地进行资产的计价、损益的确定等提供核算基础。
3、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概念
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考核其经营活动的成果。
(2)会计期间的划分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3)会计分期的意义
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为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贯性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假定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记账本位币 一般为人民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概念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和标准。
(二)分类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原则有13项,可分为三类: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
3、修正性原则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1)
——客观性原则
真实、可靠、可验证。
——相关性原则
又称为有用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强调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
——一贯性原则
强调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2)
——及时性原则
包括及时记录和输送会计信息。
——明晰性原则
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应该便于理解和利用。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的一种计算基础。
凡属于本期应确认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凡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费用。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2)
练习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
某企业2003年5月发生下列收支业务,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5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本月销售产品100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支付本月的水电费1500元;
(3)销售产品5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4)预付下半年的房屋租金12000元;
(5)收到上月份应收的销货款30000元。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3)
答案:本月收入=100000+50000=150000(元)
本月费用=1500(元)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4)
——配比原则
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是指各项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优点:可信赖;手续简化;易于取得并可以验证。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5)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取得本期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在1年以上的支出。
思考题:购买设备的支出、本月水电费等支出分别属于收益性还是资本性支出?
3、修正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
概念:是指会计人员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在不影响合理反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应用:此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
3、修正性原则(2)
——重要性原则
概念:是指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对次要的经济业务,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意义: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能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3、修正性原则(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概念:是指企业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按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应用:如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为自有固定资产,就是遵循此原则的体现。
会计及其职能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及其职能
第二节 会计职业与会计规范
第三节 企业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四节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一节 会计及其职能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
会计最初是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当剩余产品大量出现时,才成为一种独立的 职能;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2)
会计的3个发展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约从旧石器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
(2)近代会计阶段(1494年-20世纪40年代末)
(3)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三、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一)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四、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层次
1、基本职能
2、具体职能
1、基本职能(1)
1、基本职能(2)
——控制职能:
概念: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基本特点: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2、具体职能
会计的具体职能是指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包括:
(1)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职能:
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
(2)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
会计预测、决策、调节、考评。
五、会计的分类
(一)按应用范围分类
1、企业会计
2、非企业会计(又称预算会计)
总预算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1、财务会计
2、成本管理会计
六、企业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工作希望得到的结果。
会计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 其决策的信息。
七、企业会计的作用
第二节 会计职业与会计规范
一、会计职业
(一)单位会计
单位会计是指在单位中直接从事的专职会计工作,可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
(二)公共会计
是指不从属于某个单位,超然独立的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会计职业。
二、会计职业道德
(一)概念
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时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 强化服务
三、会计规范
(一)概念
会计规范是指进行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标准和法规。
(二)体系
1、会计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
3、会计部门规章
1、会计法律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中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属于基本法规和母法。
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实施。
1993年,第一次修订。
1999年,第二次修订。
补充资料:第2次修订后的《会计法》
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的主体。
2、会计行政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1年1月1日施行)。
3、会计部门规章(1)
会计部门规章是指由财政部和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
财政部是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
会计部门规章主要有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
3、会计部门规章(2) ——企业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的概念:又称会计标准,在我国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就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所作的规定,是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
(2)企业会计准则的层次:
基本准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具体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其程序所作的具体规定。1997年5月开始陆续发布。
3、会计部门规章(3) ——企业会计准则
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有16个:《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
3、会计部门规章(4)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制度是指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等统一制定的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具体体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会计制度分为:
企业会计制度,包括大中型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
预算会计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制度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第三节 企业会计的对象与要素
一、企业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对象的内容
会计对象是指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价值增值运动。
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指过去的价值增值运动。
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指预期的价值增值运动。
二、企业会计要素
(一)概念
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收入
5、费用 6、利润
1、资产(1)
(1)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
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二,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第三,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第四,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1、资产(2)
(3)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1、资产(3)
(4)主要内容
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 预付账款
其他应收款
资产 应收票据
存货
待摊费用等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
其他资产
2、负债(1)
(1)概念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征
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
负债将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
负债的偿还方式,可以是转移资产,或者提供劳务,或同时转移资产和提供劳务,还可以是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如债转股)。
2、负债(2)
(3)分类
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2、负债(3)
(4)主要内容
短期借款
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
应付票据
应付工资
负债 应付福利费
应交税金
预提费用等
长期应付款
长期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构成
投入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可能引起资产的增加,导致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有。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可能引起引起资产的减少,导致负债的增加,
或两者兼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的费用属于狭义的费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期间费用、所得税。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企业的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补贴收入、所得税等。
三、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确认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
(一)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1、会计确认的概念
会计确认是指对具体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一个项目作为某个会计要素加以记录与披露的程序。
2、会计确认的步骤
初始确认 ;再确认。
3、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同时满足。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
1、会计计量的概念
是指对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进行量化的过程。
2、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要素
(1)计量对象:指被计量的客体。
(2)计量属性:通常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3)计量尺度:有名义货币、等值货币等。
3、确定会计计量模式的依据
(1)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
(2)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第四节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概念
也称为会计假设,是指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手段等所作的限定。
(二)内容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期地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倒闭及进行清算。
该假设为正确地进行资产的计价、损益的确定等提供核算基础。
3、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概念
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考核其经营活动的成果。
(2)会计期间的划分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3)会计分期的意义
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为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贯性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假定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记账本位币 一般为人民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概念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和标准。
(二)分类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原则有13项,可分为三类: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
3、修正性原则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1)
——客观性原则
真实、可靠、可验证。
——相关性原则
又称为有用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强调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
——一贯性原则
强调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2)
——及时性原则
包括及时记录和输送会计信息。
——明晰性原则
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应该便于理解和利用。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的一种计算基础。
凡属于本期应确认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凡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费用。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2)
练习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
某企业2003年5月发生下列收支业务,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5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本月销售产品100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支付本月的水电费1500元;
(3)销售产品5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4)预付下半年的房屋租金12000元;
(5)收到上月份应收的销货款30000元。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3)
答案:本月收入=100000+50000=150000(元)
本月费用=1500(元)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4)
——配比原则
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是指各项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优点:可信赖;手续简化;易于取得并可以验证。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5)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取得本期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在1年以上的支出。
思考题:购买设备的支出、本月水电费等支出分别属于收益性还是资本性支出?
3、修正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
概念:是指会计人员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在不影响合理反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应用:此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
3、修正性原则(2)
——重要性原则
概念:是指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对次要的经济业务,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意义: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能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3、修正性原则(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概念:是指企业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按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应用:如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为自有固定资产,就是遵循此原则的体现。
会计及其职能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