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认识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9K

  下载次数:84

  所需积分:2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我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认识
我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认识 学术界对于中国的商业管理的已知—以及未知—是什么?沃顿商学院的马歇尔·迈尔(Mar shall Meyer)教授在上海举行的沃顿知识在线中文版的发布仪式上的主题演讲对这一问题提出 了回答。以下为演讲稿全文: 沃顿知识在线中文版的首发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回顾一下对中国企业管理 的认识以及在中国发起建立一个管理研究团体的举措。尽管我们对中国管理工作有很多 “已知”,但恐怕“未知”的更多。实际上,正是这些未知领域激励着众多学者对中国进行 研究。在中国,更有可能获得超越常规研究结果的新发现,虽然并不确定。同时, 我们还可以创建一个由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共同参与的新的研究团体。正如美国著名的 社会科学家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曾经指出,尽管跨境研究团体往往比较脆弱,难以维持,但是很多时候真正的学 术交流往往来自偶然的机缘巧合—人们在与外界的孤立的同一场合碰到一起, 例如酒会, 例如排球赛, 而闲谈间思想的碰撞却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我的中国之行始于1999年暮春时节的北京,当时我接受了清华大学的短期授课任务。由 于每周只教一天课,我有充裕的时间了解北京。我从银行先开始,因为当时我正在为花 旗银行做咨询顾问。我记得在一家国际金融机构(不是花旗银行)的办公室里的一次会 谈。当时,银行家们非常耐心地向我解释说,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用许多一 路走低的图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大家看没看看窗外?” 我对中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而非政府或银行家们的统计数据。这 项工作的每一部分都有中国同事的参与,他们来自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华南 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其中的许多人现在都成为了朋友。几个星期 前我和太太还拜会了他们中的一位——华南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蓝海林(Lan Hailin)教授,我们和他的家庭一起欢渡了中国的春节。我发现,饭桌在中国是广交朋 友的最佳场合。 与中国同事的交往大大加深了我对中国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关系”在中 国与西方有本质上的不同。简言之,人们很留心,也为他们的朋友留心。一年半前,我 途经北京飞往武汉。一到北京首都机场我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马歇尔,听说你在北京。 ”“吉姆,我要转机飞往武汉。可是你怎么知道我在中国?”“有人在飞机上认出了你,给 我打了电话。”另一条经验是,在中国企业界,学者和知识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经理们对 我极其坦率,坦率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美国同行。这种坦率也有好的意图。往往在我一 两天的访问(有一次是四天)快要结束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就会转过头来对我说: “我们还有最后一次会谈,不过这次轮到我们提问,您来回答。”寻求对公司管理和战略 上一些棘手问题的答案是首席执行官能给予一个教授的最高肯定。 我们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所知 中国企业的成就举世皆知,其中包括在短期内为企业创建机制框架;建立世界级的企业 ,在全球竞争的风头浪尖同国外公司一决高下;以及向境外投资,到目前为止,这类投 资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但是,中国的历史和企业改革之路对中国的商业运作都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而这正是我研究的核心领域。研究表明: 在中国进行的企业改革进程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是分散型的、试验性的。许多改革是从 地方而不是中央发起;中央政府发起的许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或者摈弃前都会 先进行试点。在地方上进行的试验性改革加强了在国有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这是西方 理论永远无法预见的。例如,上海宝钢集团的管理工作就十分出色。 企业改革进程采用的是折衷的方式而不是突变原则。折衷的结果之一是中国公司中产生 了复杂的治理和管理结构。大多数中国公司既有代表所有者(包括国有)利益的董事会 ,也有代表其他群体(包括工人)利益的监事会。迄今为止我所接触过的中国公司大都 由一个集团母公司和几个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的子公司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负责制定常 规商业决策。一些子公司可能是上市公司,但绝大多数没有上市;集团母公司很少上市 。而且,集团内部可能还存在集团。如,上海医药集团本身有200多家子公司,其中一些 已经上市. 而它的控股权目前由中国华源集团持有。西方理论认为设计治理和管理结构要考虑交易 效率。显然,在中国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中国的管理和治理措施似乎更加随需设置 ,因此与西方相比更加多样化。 中国公司复杂的治理和管理实践可能限制了它们跨省发展及整合国内市场的能力,并可 能助长了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啤酒业为例,五年前人们认为两家国内啤酒厂商—— 青岛和燕京将对中国的啤酒业进行整合。而如今,百威啤酒已经完全掌握了武汉啤酒厂 的所有权,并且获得哈尔滨啤酒厂公司的控股权及青岛啤酒厂相当数额的股份。但是仍 有一些中国公司在这种复杂的体制下,成功整合了其在全国各地运营的能力。中国国际 海运集装箱(中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是这样一个例子,中集集团目前占有90%的国 内集装箱市场和60%的国际市场。我对中集集团的研究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有更深入的 阐述, 沃顿知识在线也对这项研究进行了相关报道。 整合国内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公司国际化的速度。联想收购 IBM个人电脑之日正是在国内市场和戴尔电脑苦战之时。TCL对汤普森(及RCA品牌,它曾 经的地位就象今天的IBM在美国)的收购,部分原因是国内的彩电市场竞争惨烈。上海汽 车集团已经完成了对韩国汽车制造商双龙(Ssangyong)汽车公司的收购,并正在同英国 的最后一家汽车制造商陆虎(Rover)商谈收购事宜, 而此时,中国的汽车销售正落入低谷,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日益萎缩。一般来 说,西方的国际化理论认为对国内市场的整合应先于国际化进程,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可能会推翻这些理论。 我们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未知 在我看来,我们对中国私有化进程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统计数据让人惊讶不已。从19 91年到2003年,私营雇主和在城市私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增长迅猛,从760万增加到了4,9 20万人。从1991年到2003年,在国营企业和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直线下降, 从14,290万人跌落至 7,570万人。 年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私营企业数量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2000年 22,128家,2001年 36,218 家,2002年 49,176 家到2003年的 67,607家。私营企业的产量增速更快,但许多企业都是短命的。典型的生命周期为两年 到四年,与美国相比,生存率很低。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但非完全)是由于国有 和集体企业被置换为更有效率的私有企业;另外还因为,国有和集体企业一旦出现亏损 成为政府的包袱,政府会对它们进行重组,改制为私有企业。在中国春节期间我走访了 顺德,给我的印象是政府已经将许多惨淡经营的电视机企业改制成了私有企业,并将其 交给了企业管理人员。 另外,我们对中国在所有权和管理方面的地区性差异的了解也有待提高。在北京、河北 以及东北的省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27 %的工业企业(年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企业除外)仍为国有。但在上海,国 有企业约占14% ;在江苏和广东约为7%;在浙江这一比例为3 %。政企关系——即使在国有企业——在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别。例如,在北京,与政府官 员参加一些临时性会议要花费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半的时间。在广东,公司有较多 自主权。国有企业签有利润责任状,只要能够完成业务,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不参加政府 召集的会议。一位广东的政府官员经常陪同我参观广州和深圳的公司。我原以为他在帮 助我的工作,但事实证明是我在协助他的工作。在深圳,几家最大上市公司的CEO自发成 立了一个上市公司协会。协会将“建立自我约束的管理规范……为保护会员的权利和利益努 力奋斗……以及协调各种各样的工作关系。”西方管理学理论认为最佳做法会很快推广并削 弱区域差异。在中国,差异持久存在,原因是对最佳做法缺少认同。我们的管理理论尚 未顾及到这一事实,但将来必须加以考虑。 建立一个研究团体 建立一个西方和中国管理学者联合团体的初步工作正在进行,中国国际管理研究学会已 经成立,去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的首次会议吸引了900名代表参加。我参与创办了一份新的 学术期刊,重点关注中国的管理问题。这份刊物名为《管理和组织评论》(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出版商是Blackwell出版公司。形成一个对中国管理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团体至 关重要,但发展中国式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年轻的中国学者对西 方传统理论亦步亦趋,主要在西方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那么他们的研究将成为西方研究 的影子,而中国式管理的特征,包括分散的试验性改革、国有背景下的创业、复杂而又 常常缺少透明的治理和管理结构、在国内市场割据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化、长期存在的地 区性差异等等问题将得不到重视,而这些特点很可能最终迫使我们修正现有的理论。 我的中国之行是我事业中最迷人的篇章。我从心底里感谢我的中国同行,感谢中国的管 理人员,他们为我付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热切期待着沃顿知识在线中文版能成为一 个平台,沃顿的学者及其中国同行们能够通过它将研究成果传遍中国大地。毫无疑问, 我期待在未来几年更多地了解中国。
我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认识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