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的分析与预测

  文件类别:财务资料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5K

  下载次数:77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的分析与预测 Frost & Sullivan 出版日期:2003年7月 电信市场从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到进入千禧年全球电信市场的增速,显著放缓,特别是 近2-3年全球的电信运营商由于过度投资和世纪丑闻造成全球电信市场滑坡。而中国电 信市场虽还未受全球市场低迷的严重波及,但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开发 ,引发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利润普遍下滑,电信企业都在苦苦寻求利润增长点,追求短 期回报和长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固定资产的紧 缩和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面临着网络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 涌现,业界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难以把握,Frost & Sullivan公司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通信指标、通信能力以及收入 和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行定量地分析和预测。 Frost & Sullivan公司力求预测更逼真事实。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期分别采用短期、中期和 长期适用的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的业务和技术领域。本报告面向中国电信业的所有参与 者和关心电信业发展的仁人志士,通过对整个电信业和四大运营商各自投资的整体分析和 预测,有助于把握整体投资方向;通过对投资业务细分和区域细分的分析和预测,有助 于重点市场和区域进行投入和关注;通过对投资热点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迅速地切入 市场,取得快速投资回报;通过对未来新技术和业务的分析和预测,掌握中长期投资的 重点和公司的业务发展和战略。预测方法见下图:未来的预测方法。 [pic] Frost & Sullivan 版权所有 2003年7月 例如采用瑞利分布多因素法,对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宽带用户潜在用户中渗透 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潜在用户真正转化为实际用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终端价格、 移动资费、业务需求等,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后就可确定实际用户在潜在用户市场 中的渗透率,进而得出用户的规模。基于瑞利分布模型的多因素预测,能较好体现经济 发展、消费水平与移动用户发展的密切关系,是适合移动通信用户中、长期预测的一种 有效方法。短期采用曲线模拟,趋势外推等多种方法。这里短期为2-3年,中期为5年, 而长期以10-15年为界定。 电信业和四大运营商各自投资的整体分析和预测 未来五年,2003-2007年,中国电信业的收入持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受到全球低迷 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的资费调整,使收入下降;增产不增收,大量的新增用户为低端用 户,“ARPU”普遍下滑等因素,因此2003-2007年收入预测远低于“十五”规划的预测值。 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到2002年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总数达到9,750亿元,2000年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并保持到2001年达到 峰值,Frost & Sullivan预测在2003到2007今后的五年投资规模更加理性,投资规模相对较为平稳,五 年总的投资规模比前五年有所回落,但固定电话的相互渗透、3G网络和NGN的建设等市场 因素的变化将导致投资结构的波动。从投资方向上来看,总投资中传输投资的比重有所 下降,业务网和支撑网的投资比重有所回升。 国际上先进的电信运营商的投入和收入比例是在20%-30%左右,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比例 高与此,特别是在2001年,比例高于70%,2002年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在2007年左右,中 国运营商将比例控制在45%-25%范围内。请参见图表1 。 图表:1 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入和收入比例,2001-2007 [pic] 固定资产的业务细分 目前,我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业务的细分并无严格统一的方法,因此各运营商各自 为政,造成极大地混淆。如数据通信分类:有的把WLAN列入其中,有的包括IP城域网, 有的则把它列入传输中。本报告对其进行了科学地分类和统一,并对每一分类给与严格 地定义。见下列图表: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细分预测,2003-2007。 图表:2 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业务细分,2003-2007 [pic] 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是预测期间2003-2007的投资重点,两者之和接近投资总额的一半 。OSS平稳发展,接入网2004年前发展迅速,PHS两年后投资下滑,传输网络很难有亮点 出现,固定语音随着软交换的应用和传统网络的退网而逐步增加。 另外还包括重点业务的亚细分,如下图为中国电信业OSS未来投资热点预测,2003-2007 。 图表:3 中国电信业OSS未来投资热点预测,2003-2007 [pic] 从图中看出服务计费、服务开通的大部分功能构件已经开始建设,但是目前服务保障体 系中大部分构件上为建设或功能不完整。未来建设的重点在现有体系架构的完善和未建 功能的构造。其中融合计费、新业务计费、网络安全、服务等级和质量管理为建设重中 之重。 区域细分的分析和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细分,我们除了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分类预测之外,我们还重 点分析了四大运营商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情况。见下图:中国联通固定资产投资 的区域比较,2003-2007。 图表:4 中国联通固定资产投资区域细分预测,2003-2007 [pic] 投资热点的分析和预测 热点投资的分析和预测包括固网无线市话PHS的建设;移动通信中的GSM、CDMA的建设; 宽带城域网的建设、GPRS;接入网中重点在宽带接入网的建设,ADSL、LAN和WLAN,以及 正在萌芽的固网软交换。如下图为中国电信软交换预测。 图表:5 中国电信软交换固定资产投资预测,2003-2007 [pic] 未来新技术和业务的分析和预测 竞争驱使企业更注重服务保障系统的构建,中国SLA和QoS的发展已经纳入建设日程,虽 然NGOSS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离最终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原因是体系方面的 变化和不定因素大量存在,NGOSS开发和部署的实际经验还不充足。因此实施NGOSS需要 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跟踪工作,有些工作还相当紧迫。除了完善运营支撑系统之外,新一 代的网络和业务更是呼之欲出。 纵观当今的电信技术,无论是NGN、IPv6、3G,NGOSS都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得失,而 是要经过科学的探索和实践,锁定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成功的业务和运 营模式,同时更加注重技术、产业和网络的生命周期的研究。 下面所附的两张图分别为中国电信业未来技术的产业生命周期和中国移动用户数比较预 测。 图表:6 中国电信业未来技术的产业生命周期 [pic] 预测期2003-2007年NGN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软交换的投入,2008年到2010,随着传统固网 和IPv6的商用,NGN必定放大投资规模,新一代网络将在2010年浮出水面。 宽带CDMA技术将在2004年左右投入使用,2003-2005年将是3G导入和初步完善的时期; 预计要到2005年以后,3G才能逐渐从2G中剥离出来,形成有别于2G的市场;到2010年左 右,成熟的3G系统会形成独立的市场,并逐步淘汰2G成为市场主导。 IPv6带来的市场是前所未有的,无比巨大的。中国四大运营商目前都在积极地进行IPv6 试验网的研究,而且更加关注IPv6可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应用。它将带来的因特网和电 信网的革命,IPv4必将被IPv6的网络所代替。但是运营商面对巨大的投入,采取的是慎 重和逐步分阶段的。正如积极跟踪、先行试验、培育市场、适时应用。IPv6和IPv4网络 的共存要经历很多年。纯IPv6的“孤岛”,是最开始的应用。 IPv6市场将集成电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家电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等多领域。中国IPv6 的产业规模接近亿元人民币,电信业的产业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从近期Ipv6的 市场始于路由器的支持。中国路由器的市场规模在几年来一直保持在40-50亿元人民币 的市场规模,2003年中国路由器市场仍然会有小幅的增长,Frost & Sullivan预计,今后五年电信运营商在购买支持IPv6的路由器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 人民币。 图表:7 中国移动用户数比较 [pic]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是中国3G的导入期,这时3G的用户数同GSM和CDMA相比还非常较 小,但是随着3G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GSM和CDMA的用户开始下降,直至2008年(估计) 3G的用户首次开始超过GSM,同时传统的GSM和CDMA网络走向衰败,并逐步退网。这期间 ,需要长期的过程,Frost & Sullivan预计要在2010年以后。
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的分析与预测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