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

  文件类别:市场分析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7K

  下载次数:78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   要对中国未来3G的市场前景作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不能单纯的就3G来考虑,首先要 从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分析;并结合3G标准和技术的发展来考虑。 1.中国电信市场现状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现代通讯网络,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6月 底达4.72亿户;电信普遍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使通信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电信普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全国电话普及率仅有36.3%,"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绩,但仍 有14.7%的行政村尚未接通电话。   为了预测3G的市场,就必须先分析移动通信各个主要类别当前所占的比重及未来发 展趋势。当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类别有: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与无线本 地环路系统(即无线市话) 、无线寻呼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专业移动通信系统。   1.1全国电信业务收入   2003年1-6月,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1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约 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其中,各项业务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见下表: |移动通信|本地网通信|长途业务|数据通 |无线寻 |卫星通 | | | | |信 |呼 |信 | |46.2% |33.1% |14.9% |5.4% |0.4% |0.1% |   2003年1-6月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提供的移动电话用户虽然增加到2.38亿户, 占49.6%,但是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却只占整个业务收入的46.2%,所占比重比2002年底略 有下降,1-6月累计增长速度13.6%,说明其ARPU值下降,也就是增加的主要是低端用户 。   本地网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1.2%,同比增长9.7%,说明无绳电话与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即"小灵通"起了增加ARPU值的作用。   长途电话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2.7%,同比增长8.4%。 数据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仅5.4%,比2002年上升0.7%,同比增长35.3%,说明我国数据 通信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无线寻呼系统,由于电信专业收入比例仅占0.4%,说明正处在衰落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于电信专业收入比例仅占0.1%,说明市场还刚刚启动。   1.2 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200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5亿,超过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网。 2003年6月已达到2.34亿用户,与2.38亿固定电话用户接近持平。   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平均月新增474.5万户,低于20 01、2002年月新增数505.7、506.5万户,除了今年1月移动电话新增数高于2001、2002年 单月新增数外,2-6月均低于近年的月新增数,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其中预付费用户占 80%,说明主要增长的是低端用户。6月移动电话用户仅增加441.6万户,近年来首次低于 当月固定电话用户新增数。   预测到2005年移动用户可能4亿。未来几年蜂窝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将 会超过5000亿元,移动终端的销售总额也将会超过5000亿元,二者相加将会超过1万亿元 。由移动通信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可能超过10万亿元。   1.3 无绳电话与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即无线市话)   1999年中国电信改组将蜂窝移动与无线寻呼剥离后,市场竞争意识空前高涨。为了 与GSM蜂窝网争夺用户,部分省局提出"无线市话"(或移动市话)的观念,例如河北、浙 江、广东、江苏、云南、山东、陕西、甘肃相继策划申请数字无绳电话PHS、DECT频点, 以支持各地市组建移动本地网,开展与移动网的竞争,争夺移动网在本地的市场,并取 名为"本地通"或"小灵通"。   从市场来看无线市话有三个优势:   (1) 约80%的人在80%的时间只需在本地使用移动电话,出市的只是少部分;   (2) 本地移动电话与有线电话一样单向收费;   (3) 可做到有线/无线一个号,在家用有线,出外用手机;所以本地移动必然是固定电话的发 展趋势,也必然会分流移动电话和寻呼的部分市场。   各种技术体制无线市话在我国的现状是:PHS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遍布全国都已建 网,有接近2000万的用户,相当固定电话总用户的8%多一点;CDMA1900 WLL在深圳等几个城市已超过几十万用户;CDMA450 WLL在西藏已超过2万用户;GSM1800在上海奉贤和几个校园有少量应用,约1000用户;我 国自主研发的SCDMA系统在大庆油田开通具有手机的"超级小灵通"网,约2万用户,最近 还将在宝鸡、桂林投放市场。随着各地"小灵通"的快速发展,2003年固定电话一直保持 快速的增长势头。2003年1-6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平均月新增 389.8万户,远高于2001、2002年的月均新增296.2、282.1万户。6月固定电话用户新增 472.8万户,为近年来最高数,说明"小灵通"起了促进作用。   1.4 无线寻呼系统   我国从1984年开通无线寻呼业务以来,增长迅速,1996年达4000万,已在国际无线 寻呼业中占第一位,1999年已超过7000万达到高峰。最近4年由于蜂窝移动电话来电显示 和短消息业务的兴起,无线寻呼业呈下降趋势。2002年6月底无线寻呼业务持续下滑,用 户数量为2508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0.5%。2003年1- 6月电信专业收入比例已从2002年的0.9%下降到0.4%。可以看出这批上千万的寻呼用户均 将陆续成为GSM蜂窝移动电话或"小灵通"的用户。   1.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由于铱星运营上入不敷出而破产,亚太卫星APMT也遭遇困难,因此,卫星移动通信 产业的发展尚需时日。从长远来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3G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全 球解决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预计2010年全球卫星移动用户将达400万。最近几年 在中国不会有太大市场。   1.6 专业移动通信系统   专业移动通信系统是专供某一业务部门如铁路、航空、海运、出租汽车等部门的内 部业务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它由专业单位自行投资建设,面向某个部门,以专业用户 为服务对象,主要完成集体用户内部或集体用户之间的通信,视其需要可与PSTN或专用 自动交换机(PABX)相连接。与公众移动网相比较,专业移动网更强调组呼、广播呼叫、 紧急呼叫、强插强拆和不同的呼叫优先级别等调度指挥功能。更强调缩短呼叫的建立时 间,在紧急情况下,希望一按即通(小于0.5秒)。调度指挥要求简明扼要,一般通话时间 为几十秒。移动台要求能脱网像对讲机一样直接通话,以便在无覆盖区应用。这是目前 GSM和CDMA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无法取代的。   国际上专业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大体是: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应用常规对讲机, 70~80年代应用无线拨号系统,80~90年代主要应用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90年代后 期开始发展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专业移动通信可能分3个层次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   (1) 400MHz公众对讲机供普通老百姓任意选购使用。   (2) 900MHz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经指配号码供集团用户小型组网使用。   (3) 350MHz、800MHz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经指配频率供国家或地区或专业部门大型组网 使用。   中国的政府机关、公安、武警、交通、铁路、水利、电力、石油、新闻、旅游、城 建(煤气、自来水)、大型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急救、消防和抢险抗灾等数十个国民 经济部门都迫切需要建设集群调度通信网。据信息产业部组织调查所作的预测,数字集 群未来10年的潜在市场需求为移动台800~900万部,信道14~15万个,产值约500亿元。如 按国际上专业移动用户为公众移动用户的1/10估算,2005年中国公众移动用户将达4亿, 那么届时专业移动用户将为4000万。因此,专业移动的潜在市场虽不如数字蜂窝那么巨 大,但还可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市场。新开发的GSM PHASE2+ 、CDMA direct connect以及未来的3G具有专业移动通信系统的部分调度功能,因此,公众蜂窝移动通信 系统就可能从专业移动通信系统夺取部分市场。 2.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分析   将中国移动通信的显在和潜在市场加以综合分析,可以大体分为高、中、低三块市 场:   2.1 高端市场   既包括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较高、移动性较强的商业、白领高管人员、工程师、律 师、新闻记者等等群体,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强;也包括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并不很高, 支付能力也不强,但喜爱玩电脑、手机新业务的年青科技人员、大学生等时尚一族。这 些人多属会使用电脑的人员。2003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2572万,详见表1,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6800万,详见表2,即平均1部计算机有2.64人用之上网;而同期手 机达2.34亿,为计算机的9倍,为上网人数的3.4倍。上网计算机的年增长率约为47%,以 此估算,到2005年,可达4500万;上网用户的年增长率约为30%,以此估算,到2005年, 可达10000万。这也就是届时中国可能的高端用户数。 表1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 | |上网计算机 |专线上网 |拨号上网 |其它方式上网| | |总数 |计算机数 |计算机数 |计算机数 | |2002年12月 |2083万 |403万 |1480万 |200万 | |2003年6月 |2572万 |515万 |1739万 |318万 | |% |23.5 |27.8 |17.5 |59 | 表2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 | |上网用 |专线上 |拨号上网 |ISDN上网 |宽带上网|其它上网| | |户 |网 |用户数 |用户数 |用户数 |用户数 | | |总数 |用户数 | | | | | |2002年12月 |5910万 |2023万 |4080万 |432万 |660万 |153 | |2003年6月 |6800万 |2342万 |4501万 |490万 |980万 |180 | |% |15 |15.8 |10.3 |13.4 |48.5 |17.6 |   2.2 中间市场   既包括城市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一般、多在本地移动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工薪阶 层、靠社保的退休职工以及没有收入的中小学生和家庭妇女,他们的支付能力不强,希 望每月的信息通信消费低于100元;也包括乡村的富裕农民、牧民、渔民等人群;他们一 般不用电脑上网。该用户群在只有GSM和CDMA网络的现实情况下,只当确有必要时才购手 机,也只当确有必要时才用手机打电话,必然是冷买冷用。而对于单向收费的"无线市话 "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此,深受欢迎,近两年获得快速发展。   "无线市话"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曾有人作过如下预测:我国有2100多个县,平均以每县需要1万用户计算,近几年内 其市场需求量将达2100万户。国家规划中的农村电话及用户,如按其中30%采用无线市话 计,再加上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及新开发区所需无线市话 ,保守估计:全国总用量将达4000万户。   现按中国电信市场分析,我国现有固定电话用户已达2.38亿,预计2005年将达3.4亿 ,如按30%采用无线市话计,则将达1亿之巨!   由于移动通信高端用户多半早已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GSM或CDMA用户,未来2年 多新增的1.6亿多用户,可以预期大部分是低端用户,如果新建了无线市话网络,对这一 硕大的用户群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种他们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选择,这是一个绝好 的福音。对于已经购买了GSM或CDMA手机的每月2000- 3000元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也会再多买一部无线市话手机,除了出差异地之外,经常 随身带的是无线市话手机,而将GSM或CDMA手机放在家里,从GSM和CDMA网络来的电话可 以及时转到随身带的无线市话手机上,这样既方便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因此,无线市 话是从固定电话和蜂窝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三个领域争夺用户,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 无线市话总的市场容量可能达2亿,这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2.3 低端市场   主要包括乡村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很低、多在本地移动的农民;也包括城市的月收 入低于500元的打工族,他们的支付能力很差,希望每月的信息通信消费低于30元,最好 靠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予以补助。   当前我国电信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部与中、西部 之间,占总人口36%的城市固定电话却占63%,而占总人口64%的农村电话仅占37%,东、 中、西部地区电话分别占52%、29.3%和18.7%。   粗略估计,为了解决占总人口64%的乡村电话问题,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 约20000万家,如果要达到"家家通"的水平,就要高达20000亿元。另一方面,即使每年 铺设缆线10万公里,也要100年。显然,有线本地环路是电信普遍服务的瓶颈。为了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是必须克服的瓶颈。   几年来中国电信通过在各地的实践证明,无线接入系...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