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新华社全文播发环境影响评价法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今天通过了环境影响 评价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77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新华社今天受权全文 播发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约6000字,共有5章、38条,分为总则、规划的环境影 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附则。这部法律自2003年9月1日 起施行。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台,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 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 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 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 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 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 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 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 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 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 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 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 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 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 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条 依照本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 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 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 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 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十二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 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 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参加前款规定的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设立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 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专项规划 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审批中未采纳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 查。 第十五条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 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 施。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 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 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 行全面评价; (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 布。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规划的环 境影响评价。 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 单位可以简化。 第十九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 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 服务的机构的资质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资质证书的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 术服务的机构的名单,应当予以公布。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第二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 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第二十一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 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 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 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 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 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 批。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 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 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 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项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 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 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 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 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 响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 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 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 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 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 任。对属于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编制不实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属于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 对依法不应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予以批准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规划编制机关违反本法规定,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 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 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 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 分。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 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 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 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新华社全文播发环境影响评价法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今天通过了环境影响 评价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77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新华社今天受权全文 播发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约6000字,共有5章、38条,分为总则、规划的环境影 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附则。这部法律自2003年9月1日 起施行。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台,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 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 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 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 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 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 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 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 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 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 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 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 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 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 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条 依照本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 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 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 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 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十二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 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 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参加前款规定的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设立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 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专项规划 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审批中未采纳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 查。 第十五条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 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 施。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 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 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 行全面评价; (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 布。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规划的环 境影响评价。 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 单位可以简化。 第十九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 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 服务的机构的资质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资质证书的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 术服务的机构的名单,应当予以公布。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第二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 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第二十一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 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 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 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 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 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 批。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 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 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 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项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 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 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 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 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 响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 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 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 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 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 任。对属于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编制不实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属于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 对依法不应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予以批准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规划编制机关违反本法规定,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 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 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 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 分。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 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 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 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