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业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 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确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 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 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蔼个人进行检举 和控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 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 交通、铁道、民 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对资源的保护实 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有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 方环境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 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 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 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 境公报。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 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计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污染环境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确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书。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 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必要的确资料。检查机关应为被检查机关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五条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 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 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 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八条 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 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 ,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 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 、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 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 素。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确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 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 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二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确目标和蔼任务。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 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 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 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 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 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 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发的规定执 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语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 规定。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 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 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 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 有关部门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购买力生命财产 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 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 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 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 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 据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三) 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四) 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 (五) 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防止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 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 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 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观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 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 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 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 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 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 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 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 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 害起时计算。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 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物、等资源的破坏的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 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业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 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确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 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 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蔼个人进行检举 和控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 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 交通、铁道、民 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对资源的保护实 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有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 方环境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 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 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 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 境公报。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 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计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污染环境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确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书。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 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必要的确资料。检查机关应为被检查机关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五条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 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 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 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八条 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 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 ,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 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 、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 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 素。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确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 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 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二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确目标和蔼任务。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 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 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 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 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 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 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发的规定执 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语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 规定。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 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 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 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 有关部门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购买力生命财产 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 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 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 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 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 据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三) 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四) 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 (五) 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防止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 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 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 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观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 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 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 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 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 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 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 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 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 害起时计算。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 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物、等资源的破坏的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 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