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4K

  下载次数:137

  所需积分:1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范维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思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及其途径,对于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3.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备条件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 1.1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内涵极其丰富。


对煤炭工业来讲,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煤炭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煤炭工业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培养名牌产品,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
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煤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

安全生产好,就是要加强安全监管,尽快弥补安全投入欠账,依靠科技进步,抓好安全技术改造,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最大限度地搞好安全生产,保护煤矿工人的健康和生存。
总之,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适当扩大就业机会的工业化,是大力改善安全生产的工业化。
1.2 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煤炭工业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但是,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还远没有实现,总体上看还是粗放型的,还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
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环境制约突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改革滞后 ,经济效益差,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和国际市场挑战日益严峻
1.2.1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大中型矿井平均年产仅80万吨,小煤矿平均年产不足1万吨。2002年前五家最大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16%左右。
产品结构单一。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非煤产品收入不足总收入的1/3,多数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单一产品。全国煤炭洗选比例仅在35%左右。


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不足40%,小煤矿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采煤方法和笨重的体力劳动。
劳动力素质低。煤矿从业人数多,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的总和。不少从业人员处于文盲、半文盲状况。煤矿全员工效仅为一些发达国家的10%左右。
1.2.2 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煤炭可采储量仅略多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精查储量不足。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中,勘探程度低,可供利用少,优质环保型资源少,不能满足新井建设要求。

资源与经济发展逆向分布。西部煤炭储量大,但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受铁路运输、能源转化等外部条件制约,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少,被地面建筑占压的煤炭储量不断增加,开采难度加大,地面建设与地下开采矛盾突出。
资源利用率低。小煤矿平均回采率不到15%,对资源破坏严重。由于小煤矿的破坏和受高灰高硫煤的限制,国有煤矿有1/3的储量提前报废。
1.2.3 环境制约突出
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发中对生态和环境的破环,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
1.2.4 发展后劲不足
新井建设跟不上。“九五”期间新开工的煤矿建设规模,分别只有前三个五年计划的1/3左右,直接影响今后煤炭生产规模和供给能力。据初步预测,到2005年煤炭供求缺口将超过2亿吨。
人才断层。由于长期经济困难,企业新的人才招不来,现有人才留不住。有的企业已经出现了人才断层。

1.2.5 企业改革滞后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还未进行公司制改造,已经改制的也大多是单一的国有独资形式。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企业内部未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三项制度”改革进展不大,相当多的企业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管理比较粗放,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跑冒滴漏”比较严重。
1.2.6 经济效益差
国有重点煤矿补贴前亏损。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全行业实现账面整体扭亏,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补贴前仍总体亏损,亏损面在60%以上。全行业尚未摆脱困境。
国有企业欠账多,职工生活困难。由于多年的经济困难,煤炭企业大量潜在亏损尚未得到处理,生产、安全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欠账。国有大中型煤矿44%的矿井存在水平接续问题,通风安全投入欠账约40亿元。国有重点煤矿职工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累计拖欠在岗职工工资53亿元。部分职工家庭生活仍十分困难。
1.2.7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近几年,我国煤矿因公死亡人数都在6000人左右。2002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4.64,其中,乡镇煤矿高达11.73,大大地高于发达国家。
1.2.8 国际市场挑战日益严峻
煤炭进口增加。从国外进口煤炭已由过去的每年2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02年的1081万吨。
与煤炭消耗相关的产品进口增加。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钢材、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品进口增加,直接或间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

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煤炭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生产技术在实现综合机械化基础上,开始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煤炭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要有效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实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努力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2.1 努力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
煤炭信息化建设要以企业为基础,着力推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改进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管理网络化;改变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成为推动煤炭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2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2.1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加快煤炭工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几年,煤炭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力度加大,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神华公司采用国外高新技术和设备创造工作面单产874万吨的国际煤炭开采新水平
兖矿集团采用国外技术与国产化先进设备相结合创造工作面单产606万吨新水平
陕西彬县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矿的经验都收到了明显效果,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2.2.2 振兴煤炭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动机。煤炭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不用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武装、改造煤炭产业,提升煤炭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振兴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一是要以采煤机械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自动化水平;二是要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为煤炭工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三是要加快老煤炭机械制造业的调整重组和改造。
2.2.3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在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煤炭工业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和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大小煤矿的关系。积极推动大煤矿广泛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型煤矿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矿井,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鼓励小煤矿广泛采用先进采煤工艺和适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单井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争取在2010年前,将煤炭生产结构由目前的5:2:3调整到:6:2:2。目前,我们在加快发展大中型煤矿同时,也不能忽视改造和发展小煤矿。

正确处理国有资本进与退关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通过规范上市、法人互相参股、中外合资、债转股、内部职工持股和社会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组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对现有净资产已经较小的老矿井、各类中小型企业,采取有效形式将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及个体和私营经济,多形式放开搞活。

正确处理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坚持以煤为本、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积极拓宽与煤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3实施科教兴煤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3.1 坚持科技创新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煤矿现有技术装备的改造,增加科技含量。
加大以实现煤矿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布局,发展综采综掘技术。
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加大以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加大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的推广应用。
2.3.2 建立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对关键性、前瞻性和共性的技术难题共同组织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转化。
二是以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和开发产业化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三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推动一些应用类研究机构进入煤炭企业,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同煤炭企业合作,促进知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推动企业发展。
2.3.3 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
调整政策,引进优秀人才。
建立和发展面向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推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改革煤矿职工招聘办法。
抓好煤炭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合办学,利用社会力量培养人才。
2.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更新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正确处理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全生产和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强勘探、调整布局、实施大集团战略、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等。
2.4.1 加强勘探,扩大资源储备
完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投融资体制,扩展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增加中央财政对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商业性资源勘探。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给。

2.4.2 调整布局,适度控制有序开发
稳定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大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晋陕蒙区,积极开发西南区,适度开发新甘宁青区。依据资源条件,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坚持煤炭资源开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2.4.3 实施大集团战略,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矿井
贯彻国务院“加强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决定,按照高产高效原则,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煤炭基地,用大煤矿,保大电力。

在市场和政策的扶持引导下,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或参股等方式,支持优强大型煤炭企业重组改造中小煤炭企业,培育和发展大型或特大型煤炭企业。通过资产联结,实现与电力、煤化工、铁路、港口以及高耗能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发挥优势,跨行业发展。依托煤炭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继续抓好与煤共伴生矿物的开采利用,合理配置资源,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2.4.4 严格标准,提高资源利用率
制定新的煤矿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制度。
坚决停止采用落后生产方式和资源回收率低的矿井生产。
2.4.5 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加强选煤厂的配套建设,提高原煤洗选率。鼓励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搞好型煤和水煤浆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发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积极支持煤炭液化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产业化。积极进行煤层气的工业性开发试验,改善矿井安全,变废为宝,同时要探索煤炭地下气化的新途径。
2.5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2.5.1 坚持改革,推动体制、制度、管理的不断创新
2.5.2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
2.5.1 坚持改革,推动体制、制度、管理的不断创新
坚持体制创新。一是积极推进国有煤炭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从实际出发,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型煤炭企业。三是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要实行破产、关闭。

制度创新。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从体制上、机制上,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机制。

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一是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二是要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三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四是健全决策体系和运营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2.5.2 坚持对开放,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参与国际竞争。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走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对外投资和贸易。鼓励有比较优势的煤炭企业对外投资,到国外境外投资办煤矿、办实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出口煤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煤炭企业扩大出口。抓好非煤产品的出口创汇,充分挖掘原有市场潜力,积极开发新的国际市场,集中优势扩大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利用外资。在国家控制煤炭资源和调控建设规模的前提下,按照煤炭开发建设规划,鼓励国外大企业投资入股,参与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建设,参与煤炭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有煤炭企业改组改造。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和专业人才结合起来,重点在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和煤化工、煤炭液化等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尽快提高国内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3.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备条件
缺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制约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税费负担重。煤炭增值税比税改前增加了5.85个百分点,是工业领域税负最高的行业;煤炭企业每年缴纳的铁路建设基金一百多亿元,增加了负担。
二是电煤结算价格长期低于市场平均水平。2002年国家放开电煤价格后,实际结算价格仍低于市场平均价。

三是 煤炭企业社会负担沉重,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展缓慢。
四是生产经营秩序不规范。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条件的小煤矿死灰复燃,有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生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有的用户肆意压价、拖欠煤款,有的煤矿盲目提价、个别煤矿和经营单位以次充好。
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本行业自身努力,而且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为煤炭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1 健全完善“四大保证体系”
按照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一是推进铁路、电力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煤炭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二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煤炭生产和消费,调节市场供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三是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加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四是加强煤炭行业协会建设,努力为政府、为企业服务。
3.1.2完善煤炭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修订完善现行《煤炭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抓紧制定煤炭资源勘察、生产开发、稀缺煤种和重要煤种保护、煤矿井下作业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保护、矿区保护等法规。
二是加强煤炭行政执法,依法维护煤炭生产经营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法规体系,切实强化安全执法监察,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1.3建立煤炭基础保证体系
一是加强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不断提高煤炭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
二是推进煤矿装备制造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组,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加速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
三是适应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工作,保证煤炭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1.4构建煤矿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当前特别是落实发国家制定的“主辅分离”政策,精干煤炭主业。
三是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3.2 完善相关政策
出台明确财政政策,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支持企业处理不良资产
3.2.4 推进煤炭采矿权改革,实现资源有偿使用
依据《煤炭法》规定,设立煤矿转产基金,支持和引导煤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将促进煤炭工业进一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

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