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中国式团队
作者:曾仕强 383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式团队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
中国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团队是互动的,不提倡个人主义。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越不受企业的欢迎。关于这一点,企业的回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问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没办法和别人合作。
一个人要投入一个团体,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争执,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维护团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人太自我,只能以事为中心,不能以人为中心。太过于自我的人,在公司里只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学问很好,专业素养也很好,可是老板却只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因为他跟谁都合不来。在美国,个人主义却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人在中国会吃大亏的,当然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极端,所有出头的钉子都打进去;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有能力尽量表现。在中国,凡是有能力就马上表现、自我膨胀的人,很快就消失了,就跟气球一样。
中国人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决定的,不是法决定的。合理不是通过制度产生的,制度比较死,而人比较灵活。
美国人也讲合理,但是美国人的合理跟中国人的合理不一样。美国人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才是合理的,中国人不会接受少数服从多数,因为中国人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摇摆不定的民族。不可否认,中国人比较喜欢变化,在中国人看来,不变是非常态,变是常态。全世界最懂得变化道理的是中国人;美国人为什么要强调求新、求变?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变"。懂得怎么变的人已经把"变"当成家常便饭了,就不会再谈"变"。
中国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当情况许可的时候,就会想到变通。中国人不会乱变,但时刻保留变通的余地。
中国人经常同时讲两句话,比如,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敢做就要敢说,但另一句话告诉你,"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那"三分"还是不重要的"三分",说了等于没说。这两句话怎么处理?我观察了一下,真正做到说了等于没有说的人最"长寿",如果说得很清楚,就没有机会再说,也就失去了变通的余地。
后来,我悟到一个道理,即老祖宗的话永远没有错,只是我们看错了,想错了,做错了,而不是他错。我以前觉得,老子对不起我们,他的哲学乱七八糟,一无是处。其实不然,《道德经》这本书永远不会错,因为它根本没讲什么,什么都没讲难道会讲错吗?这就像现代的模糊理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依托
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存在国界性,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鉴和运用的。但是团队管理涉及的是最为复杂的人的因素,必须依据团队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性来予以不同的处理。因此,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应该从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征,只要汉字继续存在,那么中华文化就不会消亡。
从古至今,汉字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转变。那把汉字简化以后,会不会改变中华文化呢?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尽管我们的文字正经历着贯穿始终的变化过程,但是并不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本质。所以,中华文化跟简体字、繁体字没有太大的关系,何况现在的简体字已经不能再简了。
学英语刚开始时比学中文容易,因为英语只有26个字母,只要记住26个字母就行了,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这26个字母组成的。汉字的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学会这个却学不会那个。但是学一阵子以后,你会发现学中文非常容易,学英语很难。
文化变与不变的差异性
汉字一直在变,汉语一直在变,中国人也一直在变,但是汉字、汉语和中国人尽管变来变去,又好像没有变一样,这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持经达变"是根本原则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经",中国人自古以来把"经"抓得牢牢的。"经"是根本的原则,不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原则,变到最后就会一无所有。中国人的变化依据四个字--持经达变,就是说你不能够变得太离谱,谱就是"经",离经就是叛道。持经达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中国人的"经"找出来,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变化的。中国人是有原则地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我们首先分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部分,变的只是可变的部分,不可变的部分永远不变。虽然中国人变来变去,但是基本的东西从来没变过的。变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质,所以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持经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法则不能变。生活方式必须变,不变的话就活不下去,在21世纪,你不可能还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而是更适应于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的法则却不能轻易改变。
中国人有很多事情自古至今都没有变,确切地说,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一直在变,中国人对这些东西毫不执著,非常爱赶时髦。但是对无形的东西非常执著,永远不会改变。
举个例子,中国人重视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面,孝顺父母不会改变,中国的小孩再怎么调皮,也知道要孝顺父母。很多外国人都愿意领养中国的小孩,他们认为,中国的小孩DNA里有孝顺父母的因子,会给他们自己的小孩带来正面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以前,美国人喝咖啡都习惯喝热的,从不喝冷咖啡,在他们的观念里,喝冷咖啡是很奇怪的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人喝冷咖啡的习惯给美国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人也不坚持喝热咖啡了。
变即不变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的文化从变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但历史已经表明这种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继而消亡了;另一种是不断发生变化,但变到最后连其根本都失去了,彻底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而中国的文化变迁却是第三种方式,一直在变,却又永远没变。
中国的文化就是依托在汉字、汉语和中国人上面。汉语跟英语有什么不同?汉语是没头没尾的,没有系统的语法。据说,语言学家已经比较过全世界的各种语言文字,结论是,中国的文字是高度成熟的,不需要语法。但是把汉语译成英语,外国人就是听不懂,因为他们的语言习惯是必须要按照固定的顺序,否则就是语法错误。
打个比方,外国人说"Yes",后面一定是肯定的,"I think so";说"No",后面一定是否定的,"I don‘t think so"。中国人讲话是不按语法的,说了"是"以后,一看对方脸色不对,马上说"但我不这么认为"。汉语中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是可以随意转换的,前面是肯定的,后面会变成否定的,前面是否定的,后面会变成肯定的。比如说,你问"王老师讲课讲得怎么样",外国人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他讲得很好,很有条理;一种是他讲得不好,表达能力很差。中国人不同,"王老师讲课真好……"一看你脸色不对,他马上变成"但是讲了半天我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这种话翻译成英语,外国人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好还是不好。
很多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善变"、"中国人很保守",其实外国人根本看不懂我们。外国人的看法是很简单的,变就是变,不变就是不变,中国人则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天底下最善变的就是中国人。抓住外国人的心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很坦白,很直率。抓住中国人的心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但是中国人讲究合理,合理的"口是心非"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式管理就是一切都追求合理化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管理就叫合理化管理,管到合理的地步就叫管理。
二、组织成员的地位需调整
在中国式团队管理中,对组织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判定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用不合时宜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只会取得与初衷相悖的效果。
生而平等与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的组织里面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等级分明。美国人只讲权利与义务,没有等级观念,不管对方是谁,该说的话都可以说。中国人则不同,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用第三种说法。
西方人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国人却重视等级观念。西方人听到一件事情,会就这件事情来论断是非;听到一句话,会就这句话来判断对错。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会先问"谁说的",对谁说的最有兴趣。
我想这是等级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西方人没有这些,在西方的企业里,彼此可以称呼名字,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中国人对上下级关系很重视,如果两个中国人在谈话,看见领导来了,就要马上调整,如果对领导视而不见,领导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一看见领导来了,突然闭口不谈,领导就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中国人重视伦理,伦理就允许合理的不平等。中国人还有取长补短的观念,将得失分得不像西方人那么明确。中国人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吃点亏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占点便宜也是情有可原的。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出现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的现象。
工作上,中国人讲究能者多劳,西方人则是各自为政。所以,中国人很谦虚,常讲"……我不如你",这就是一种生存之道。
中西方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个人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提倡个人表现,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涉,也不会相互帮助,缺少互动。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后果由个人来承担。西方文化可以浓缩成两个单词,一个叫做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Tell就是告诉别人。西方人不断地表现,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人在中国是非常吃亏的。
举个例子,班级里要选班长的时候,美国人就会举手"我愿意来承担这个义务,我先试试看,做不好就换别人";中国人就不会这样,你举手要当班长,只要稍微做得不好,人们就会说:"他没有一点能力,还想当班长,自不量力。"
中国人很精明,绝对不会做这种傻事。即使你也想当班长,也想表现,但你不要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欲擒故纵,推举最不可能当选的人,大家一看那个人既没能力又没魄力,怎么能让他当选呢?而你公开表态了,自然吸引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当大家把你和那个不可能当选的人一比较,你就会脱颖而出,成为班长的不二人选。你不会提名那些很有能力的人,否则,你自己就没有机会了。
这个道理只有中国人能明白,外国人脑筋很简单,想不出这里面的奥妙。事情还不止如此,你被选为班长后,必须要表明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是为将来留后路,等到你做不好,别人有怨言时,你就可以说:"我当时就说我做不好,是你们一再勉强我的。你看,出问题了吧?"中国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我们会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预料到,提前做好防备,这样,就让别人无话可说了。不要以为这是虚伪,也不要以为这是奸诈,这是中国人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
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中国人遇到突发状况,都会先保全自己,然后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势不利,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
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淡薄,他们在一起聊天,所谈的话题也仅限于体育赛事、电影明星之类的,其余的没什么可谈的。因为美国人很重视隐私权,用种种约束把自己包裹起来,这个不能说,那个也不能说,最后只能谈些无关紧要的八卦新闻。
中国人不谈隐私权,"事无不可对人言",只不过我们谈的都是别人的是非,很少讲自己的事情。真正去了解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注重的是隐性的隐私权,对于自己的隐私绝对保密。
案例
工薪的保密性
许多公司要求员工对工薪保密。这在美国公司是很容易做到的,美国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问美国人的工资是多少,就会侵犯对方的隐私权。很多美国人到中国开公司,首先就要求员工对工薪保密。而中国的员工会胸有成竹地保证能做到。结果,没几天,员工的工资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因为当别人问中国人的工资时,他绝不会像美国人那样,以"这是我的隐私权"来严词拒绝。中国人经常采取迂回战术:
"你一个月领多少钱?"
"没有多少。"
"那有3000吗?"
"比那个多一点。"
"那到底多少?"
"哎呀,不好说,每个月都在调整。"
"……"
这样一来二去,每个人对别人的工资标准都有所了解了。这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美国人不会这样,也做不到。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奉行的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割裂,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对于奉行的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态度很有意思,只有三个字:看着办。中国人有时候奉行个人主义,有时候奉行集体主义,至于什么时候奉行哪种主义,看着办。
你问一个美国人,"这个事情是不是你负责的",他会肯定地说"是"或"不是"。当你问一个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会告诉你"我想想看"。"想想看"的意思是,我先斟酌一下要不要承认。在中国人看来,做一个判断就等于下赌注,具有风险性。
中国人比较深奥难懂,但是高度艺术化。一个人作一个决定,一旦说出来,通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以他即使有决定,也不会说出来。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当你问一个美国人:"明天的会你要不要参加?"他马上就告诉你参加还是不参加。中国社会不容许这样,如果他说参加,那些不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不要参加;如果他说不参加,那些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参加。无论参不参加,都会有人对他提出建议,所以他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到时候再看。
"到时候再看"不是一种敷衍,而是有很深的含义:要问的话你就单独问,当着别人的面,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中国人在一对一的时候,无话不说;只要有第三者在场,就会含糊其辞。
如果你私下里问他去不去开会,他会说:"我本来是不想去的,但是这两天总是有人打来电话,让我去。你替我想想看,到底我要去还是不要去?"中国人很聪明,在表态之前会先套取对方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见做出相应的回答。
中国人认为,合理就好。西方的团队管理以法为中心,重视管理;中国的团队管理以理为中心,重视领导。对中国人来说,合理比合法更重要,中国人只接受合理的法。
理是变通的,法则比较固定。中国人重视合理,却不一定要求合情,不要以为中国人很喜欢人情。中国人的人情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一句话叫"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合理地对别人好,不能过分,过分就是溺爱,就是纵容;合理地帮助别人,也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害死他。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离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条件,就很难判断对错。西方人认为,学问是客观的,是中性的。中国人则认为,一切都要加上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这样才有办法判定是非。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嫂溺",小叔子就可以拉她一把。如果此时再执著于"授受不亲"的话,就是没人性。因此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在工作中,因时制宜是很重要的。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中国人的道理是变来变去的,随时在变,即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做不同的调整。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人进行祭祀等活动时,最有时间观念了。
很多领导抱怨他的干部们不准时,每次开会都拖拖拉拉的。其实这是领导自身的问题。如果国家领导人要会见这些干部,他们会迟到吗?当然不会,因为情况不同。
需变主从关系为主伴关系
我们原来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视为主从关系,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认为应该改为主伴关系,领导做主,下属陪伴领导。
主伴关系更利于组织发展
以前,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主从关系,领导者完全做主,下属要绝对服从,很专制,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方便沟通,几乎是领导的"一言堂"。而且,上下级的界线划分得过于清楚,大家受等级观念的限制很难一条心。因此,以前企业的组织力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把主从关系改为主伴关系,即下属要陪伴领导,领导还要做主,一个团队没有头领,各自主张,步调不一致,那就变成有团没有队,有组织而没有组织力。但是,为了适应民主时代,"主"的定义应该有所改变:工作的时候,领导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领导为"主",领导也应该适当放下自己的身份,和下属打成一片。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
"主"应随着情境、随着情况改变,这样有助于促进全员参与。这里的"主",指的是主要负责的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成为"主"的人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呢?
让我们以曹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曹操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什么时候?我认为,他最风光的时候不是他封王之时,而是他率领83万大军南下攻打吴国孙权之时,史称赤壁之战。有人会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大败而归,那时应该是他人生的低谷。其实不然,曹操之所以输了赤壁之战,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他在那个时候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必会马到成功,而且打败孙权,将为他统一中国奠定稳固的基础。然而事与愿违,他铩羽而回,之后再也没有大的举动,而且再也不敢雄心壮志地要统一全国了,因此,我认为赤壁之战时是他的人生最高峰。
一个人处于最高峰的时候,往往踌躇满志,做事非常张扬。《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曹操在大军出发之前,举办了一个誓师大会,目的是激励士气,"曹操正谈笑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乌鸦夜啼就是给他的一个警告,但曹操没有警觉,依旧雄心勃勃。他没有想到,自己将会一败涂地,这是其一。徐庶很有远见,他知道火烧连环船以后,大家一个也逃不掉,为了自保,他赶快要求去守关外。大家都知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就是说曹操用计把徐庶骗回来以后,他"誓不为设一谋",此时却突然要求去守关外,曹操却没有怀疑,按理说,像曹操这种疑心重的人却没有想到徐庶这一反常举动的用意,很奇怪,这是其二。
我一直认为,上苍是很公平的,当有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它会不断地给你一些征兆,问题是看你能不能意识到。当时,曹操太过自负,丝毫不以为意。直到黄盖要来投降的时候,程昱点明黄盖是诈降:"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曹操才恍然大悟,但是,为时已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见微知著。领导在作决策之前,一般会要求数据准确,信息充足,殊不知,此时这些信息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等你把所有的信息都搜集齐备,已是时过境迁,这些信息都已过时了。一个领导者,一定要能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主伴是从主从演变过来的,合理的主从关系就是主伴关系。那"主"跟"从"怎么配合才算合理呢?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从有形的方面看,做主的人应该负全责,但从无形的方面追究起来,做从的人才应该负全责,否则,团队就没有组织力。实际工作中,是干部帮助领导作决策的,而表面上让领导来作最后的决定,这样的团队才是高效的团队。如果在团队里,凡事唯领导马首是瞻,其他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只是提供个人意见,而不参与任何决策,这个团队是非常弱的。因为领导不是神仙,他只是一个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往往一个错误的决定会改变原本有利的形势。
第二,做主的人最好是通才型的,而不是专才型的,否则他就会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偏激。而做从的人是能兼顾各方面的"专",而不是单一的"专",否则几个人都偏到某一方面去,忽视其他方面,也等于为自己设置一个陷阱。如果做主的人和做从的人都是"专家",那么这个团队是不周全的,就像一个不完整的人,很难健康发展。一个正常的团队,要能面面俱到,你不能指望领导做到这一点,他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有一个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完备的团队,他们可以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供科学的建议。
做主的人要尽量把自己变成通才,千万不要总强调自己的专长,可以说,做主的人只要有专长,就会有偏见,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只要做久了,就会有职业病。一个搞财务出身的总经理,经常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他做什么都要先考虑财务,财务应该是财务经理负责的,不是总经理考虑的事情。
第三,做从的人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不能站在"从"的立场来"从",即做从的人如果存心要顺从,存心要听"主"的话,甚至揣摩他的想法,那就糟糕了。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坏的皇帝,只有可怕的爪牙,因为没有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就下决心搞垮自己的社稷,他总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而搞垮社稷的,是那些出馊主意的人,即所谓的佞臣。
有很多干部喜欢揣摩上意,讨好领导,甚至谄媚,这样做只会把领导害死,这就叫爪牙。一个好的干部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才能合理地"从",站在"从"的立场就是完全盲目地服从,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几千年来,只出了一个魏徴。
人们一般将魏徴视为忠臣的典范,但做从的人千万不要学他,否则不会有好结果。几千年只有一个"魏徴",就说明了问题。魏徴是很特殊的,他有幸碰到了唐太宗,如果换了别的皇帝,他早就被杀了。我们读史书就可以知道,魏徴对唐太宗讲话,态度很过分,完全是教训的口吻。所以,"不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我归纳成四个字,叫"适可而止"。意思说,做到差不多,就不能再坚持了,做从的人还是要给做主的人留有面子,尊重他的立场,最起码在其他人面前,维护他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
总务处处长的顺水人情
某个学校的图书馆规定了关灯的时间,时间一到,就会强迫学生离开,这样做是因为电费非常高,而学校经费有限,必须厉行节约。但是,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学生不断争取图书馆要24小时开灯。校长迫于形势,想答应,又因经费的问题掣肘。
一个学校有没有经费,不是校长应该操心的事,而是总务处处长的职责。校长本可以说:"无论有没有钱,该做的事就要做,没有钱你总务处处长要想办法,不然你这个总务处处长就是失职。"但是校长没有明说,他很高明,只是征求总务处处长的意见。总务处处长考虑:如果学校多花一点电费,能够培养出一个爱迪生来,也很值得,而且现在的形势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如卖个人情,经费的问题只能另想办法。于是,总务处处长很痛快地答应了,给足了校长面子,后来总务处处长不但通过其他途径从校长那里申请到电费,还做到专款专用。这是校长对总务处处长的回报。做从的人一定要记住适时给做主的人卖人情,人情前还要加两个字,变成"顺水人情"。
当一个领导问干部对于他的评价时,干部往往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但所有领导都会这样说:"讲真话,不要说假话。我这个人,没有别的长处,闻过则喜。"有些干部就上当了,对领导的过错直言不讳,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干部的千万不要上当,干部不能放过忠言直谏的机会,但是一定要看时机,要等领导心情好的时候,要不然自身难保。干部绝对不能凡事都听领导的,否则领导会怀疑你,要么虚伪,要么不负责任。适当地表达你的意见,而且适可而止,绝对不能超越你的领导,这就是做从的人的生存之道。
主从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变
主从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常是按照职务来分,但当情况不同时要有一定的调整。比如说,当领导的遇到事情会问干部,"你觉得怎么样",这样他把主从关系改变了,但是最后做主的还是他。
还有,在干部的地盘里面干部就是主了,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一个高层主管到基层后,基层主管才是主。中国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叫"不怕官,只怕管","官"一定要跟"管"配合,才有效果。
所以说,主与从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形容,红花也需要绿叶配。再好的领导,也要有几个愿意给你面子的干部,要不然的话,"主"就不像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主"必须在某些地方要让"伴"得到满足,否则的话,"伴"就没必要劳心劳力。
其实主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叫做角色扮演,这种关系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君君臣臣",这里面的"君"和"臣"是相对的,领导像领导,干部才会像干部,反过来,干部像干部,领导才会像领导。干部一定要替领导着想,该给他面子时一定要做到,不能让领导单枪匹马地去战斗。
案例
秘书工作的三大难题
秘书工作是很难做的,秘书工作的首要难题是要安排领导的时间,你不能让领导太累了,也不能让他太闲了。秘书是领导和干部之间的桥梁,干部有什么事情,都要先告诉秘书,由秘书来安排优先顺序。如果秘书的优先级和领导想的不一样的话,秘书就会进退两难。
秘书工作的第二个难题是,当领导出差的时候,秘书怎样让他能够完全了解公司里发生的情况?如果领导回来,发现自己得到的信息和事实不符,就会责怪秘书。秘书只能做到,将自己做过的事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呈交给领导过目,书面报告总比口头报告详细。
秘书跟领导之间始终会存在时间差,这是秘书工作的第三个难题。时间差是指,当有紧急情况发生,需要马上处理时,领导却不在。比如说,领导正在开重要的会议,突发紧急状况,秘书如果通知领导,就会耽误时间,如果代替领导行使职权,就会越权。而且秘书和领导的意见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秘书处理正确还好,处理错误的话,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发生这种情况,秘书有三个选择:第一,只要时间许可,就一定要请示领导。现在发明了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如手机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与领导保持联系。如果秘书不先请示,领导就会怀疑秘书的动机。所以,只要时间许可,先问后做,给他充分的尊重。第二,时间紧急,就先斩后奏。时间紧急的时候,你还要到处找领导汇报,领导就以为你是想出他洋相,让大家都知道他常常不在办公室。第三,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边做边报告。
三、团队管理的重点在于心
对中国人而言,心是最可靠的。中国式管理讲的就是关心。什么叫关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关起来。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没有用的。人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是重要的。
让下属把领导装进心里面
团队的重点就是心跟心的结合。我常常问一些企业老板:"你作为领导,最重视下属的哪方面素质?重视他们的能力吗?重视他们的品德吗?还是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答案是,这些都不是优先考虑的。那老板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我的下属心中有没有我。
举个例子,干部甲讲的话你会听得进去,而同样的话如果是干部乙对你讲的,你就听不进去,就是你发现干部甲心中有你,而干部乙心中没你。这虽然过于主观,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领导的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状况,不要害怕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干部甲心中有你,你就会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你着想的;相反,干部乙心中没你,他提出意见,你自然斟酌他的动机,也就不容易接受他的意见。
所以心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说的就是心的重要性。我们在看爱情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每当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一般都会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你的心中根本没有我。"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重视"心"的存在。
身为下属,要让领导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千万不要跑到领导面前:"报告领导,我的心中有你。"这样绝对会适得其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很微妙,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说的,说了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你要想有前途,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要用行动来表明心迹,而不能口头保证。中国人不太相信口头的承诺,却相信自己的感觉。中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感觉来维持,外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语言来维持。外国的情人之间总把"我爱你"放在口头上,说得久了,就成了口头禅。中国人比较聪明,一般不相信这些习惯用语。老实说,如果一个女人轻信"我爱你"这句话,注定要离婚。
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敬业的时候,常说他以公司为家。长期以来,领导者也在追求让员工都以公司为家的目标。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家"不是我们的小家庭,领导与员工也不是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我们许多人就是把"家"当做小家庭来认识的,这是错误的概念。中国人所谓的"家",是指家族,它是由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小家庭相当于公司里的部门,而公司相当于整个家族。中国传统家族的族长也是很难当的,无论某个家庭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找族长出面解决。族长既要管好小家庭,也要兼顾大家族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把公司只看成小家庭,是没有办法管好公司的。
公司能不能经营得好,看员工有没有齐心协力,是不是一条心。把员工变成家人,让所有员工都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天底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现在很多家族企业都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或许更胜一筹,但是在"心"上,他永远比不过家人,只有家人才会全心投入,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一些别有居心的"家人"。
领导切记得民心者得天下
每个领导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提出一个参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别人的心和别人的钱。有100个人愿意把心交给你,你就可以领导100个人共同奋斗;有100个人肯把他们的钱交给你去运用,你就有100个人的资金。中国人很难把心交给你,中国人很怕把钱借给你用,这是事实。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只靠自己的心力,那你很快会心力交瘁;只靠自己的本钱,那你的生意规模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群人,愿意把心交给你,愿意把钱交给你去运用,你就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时,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他获得了关羽、张飞的心和他们的钱。
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得人心。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昌,都是至理名言。身为领导者,你能够包容多少人,你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什么叫做"心"呢?这里的心不是指你身上跳动的器官,那是心脏。西方人基本上不太懂什么叫做"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心",他们只知道按规定办事,根本就不用心。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用心的人,我们的心在哪里?
佛经里面说,颠倒心。颠倒就叫心,什么意思?当你想事情的时候,你想完好的一面后又想了坏的一面,这就是颠倒,你的"心"就体现出来了。只想好的一面,那是一厢情愿,是不用心。同时又想坏的一面,这就是用心的表现,因为你颠倒了。
四、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
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团队管理理论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美国人利用契约控制员工
美国人重视契约、合同,一切以书面为凭据,通过契约把工作和个人的专业捆绑在一起。你有什么专业,我现在有什么工作,只要合适,就定一个契约,都按照这个契约去执行,这是很单纯、很简明的。其问题有两个:其一,有能力的人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契约形式很难应用。
战后的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当环境迅速变化时,美国人感觉到很吃力,而日本的管理体制弹性较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人的管理体制也具有很大的弹性。中国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中国人有能力拨乱反正。
这不是在贬低中国人,不可否认,中国人有人性弱点,但是不要从负面去看待中国人,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人擅长浑水摸鱼,换个角度说,中国人很懂得随机应变。当环境快速变化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突出,乱世出英雄;当环境稳定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平平。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大乱之后是大治,大治之后是大乱。
日本人使用组织控制员工
日本人用组织确保员工的持久忠诚。一个人要忠诚不难,要长期地忠诚很难。因为时间长了,你的要求就提高了,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吸引你离开这里。日本人充分发挥了我们古代的长工精神,他们会全身心投入,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像中国古人所说的,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事二夫。中国人也提倡忠诚,但是只提倡到合理的地步,适可而止。很多中国的传统理念到了西方或日本,就变本加厉,变成绝对化,这都是错误的。
中国人用"无"吸引员工
中国人有一个字很重要--"无"。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最懂得"无",外国人只知道"有"才能生有,而无法"无"中生有。中国人最了不起,经常"无"中生有,能从"无"看出有来,叫做无心之感。
无心投入收获大
一个领导不可以跟干部讲这种话:"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你未免太没有良心了。"这种话讲了只会对自己不利,因为你对他好,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不要对你好,由他来决定,这才叫交互主义。身为领导者,要做到该付出的都已付出,却不计回报。否则就变成投资,我们不能在人的身上投资,这是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在外国人那里,人就是资源,当然可以投资。
曾经有很多企业家说:"我妈妈是最懂得投资的人,她在我身上投资,现在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对母亲的一大侮辱,每个母亲都悉心照顾子女,从没有投资回报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无心的服务,无心的照顾。《易经》里讲感应的卦,不叫感卦,而叫咸卦,咸就是把心去掉。无心之感,才会有效。"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裁花花不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心,就是做你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果,即不要有投资回报、投入产出的观念。
没有人规定你要做到无心的服务、无心的关怀,完全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中国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弹性非常大,持久忠诚可以,随时跳槽也可以,但中国人凡事都必须是自发的,如果有硬性规定,就行不通了。只要中国人愿意,我们是最不计较的、最好商量的。一旦和中国人谈条件,那我们的条件比谁都苛刻。
中国人为什么没形成契约制?举个例子,两家公司合作,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合作得很愉快,什么都不计较,凡事好商量。一旦有家公司说,必须要签合同,用法律来约束。那双方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它们都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后只能终止合作。中国团队的特色是讲义气,这是我们要战胜西方的利器,如果完全学西方的经验,只能跟在西方人的后面走,无法超越。
中国人讲义气,中国早期的商帮,晋商也好,徽商也好,浙商也好,都是重义气、重承诺的典范。彼此之间一诺千金,不需要契约这种形式。
吃亏也是占便宜
无心的投入,有不同的产出,这叫感应。中国人强调广结善缘,平常多做好事,不求回报,成败得失也不是用眼前利益来衡量的。中国人懂得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在我们看来,得与失是统一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会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也只有中国人会把5块钱进的货以3块钱卖出去。外国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他们认为,吃亏就是吃亏,不可能会占便宜。
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但中国人就会做,不是中国人笨,而是因为中国人头脑灵活,赚钱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利用时间差,5块钱进的货,我付支票,然后3块钱卖出去,收取现金。这样就有了时间差,利用时间差就可以多做一笔生意,多赚点利润。
还有比较妙的方法,5块钱买进后,把货物拆成两部分,将其中的一部分以3块钱卖出去。一部分的货物根本没法使用,买方肯定还会买另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卖方可以定价为4块钱。这样,原本5块钱买进的货物最后可以卖到7块。这种方法后来被日本人学会了,日本人靠这种方法使日本汽车成功地打入中国市场。
案例
化整为零利润大
很早以前,欧美车系就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因其价格较高,而当时中国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欧美车系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而日本人开发了一种车,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最终打入中国市场。这种车价格低,成本也低,其零配件比较容易坏。中国人买了这种车后,今天换这个零件,明天换那个零件,最后日本人通过卖零配件赚回了利润。
用中国的方法管理最有效
管理中国人的团队,用中国人的方法才有效,因为我们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我们不要什么都和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比如说,外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说"Good morning",我们翻译成"早上好",殊不知,外国人上午11点半还算早上,还可以说"Good morning"。中国人早上来得很早可以说"早上好",这是讲给老板听的,哪天有人上班迟到了,他还会说"早上好"吗?
在西方,任何事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谈;在中国,谁开口谁倒霉。如果你有事要拜托对方,开口有什么用?对方只会说"我会尽力",说了和没说一样。中国人很高明,根本就不开口请托,而是三天两头请你吃饭。中国人是用脑袋来吃饭的,对方一定明白你的用意,用不着你开口,自然会照顾你,你一说对方就会反感。
中国人现在也学外国提倡竞争,但是争的人是最倒霉的,不争的人永远得到最多,这是我们的文化。
西方人是以神为主的,是神在管理世人,所以有戒律;中国人以人为本,不重视戒律,而重视典范。我们会效法古人,却不会记住什么戒律。
总而言之,我们的标准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做人没有人情味,而在中国你可以享受到很浓厚的人情味。
扩展阅读
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4 2024.03.16
2024年3月15日—3月16日,姜上泉导师在济南市主讲第230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2天训战营。金锣集团、临工集团、新华医疗、联创集团、惠发食品等近30家企业的130多位经管人员参加了2天《利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2.20
2023年12月14日—12月16日,姜上泉导师在上海市银星皇冠大酒店主讲第223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延锋集团、远景能源、蒙牛集团、科达集团、晶科集团、浦耀贸易、拓尚实业等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2.11
2023年12月7日—12月9日,姜上泉导师在济南市主讲第222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东阿阿胶、兖矿集团、圣泉集团、玫德集团、中东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经管人员参加了3天2夜《
作者:姜上泉详情
在戛纳,重新认识数字中国 2023.12.04
庞大的人口规模,旺盛的用户需求,让中国成为了极为繁荣、活跃的互联网市场。4年前,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戛纳广告节上向世界介绍,中国网民的特征是热爱社交,娱乐驱动,追求个性
作者:李欣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1.21
2023年11月9日—11月18日,姜上泉导师在上海市、武汉市主讲第219期-220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并在东莞市主讲《降本增效目标达成》。三菱重工、上汽集团、平安集团、金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培训咨询:2023年—降本增 2023.09.25
2023年9月14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广州、苏州主讲第211期和212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移动、霍尼韦尔、日立、哈曼、奇瑞、温氏、天赐、德赛、劲酒、骆驼、好莱客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厂家招商准备工作之沟 6
- 2太古可口可乐第2期降 15
- 3一定要脱离产品谈招商 19
- 4员工不是被招聘进来的 30
- 5姜上泉老师:降本必增 16
- 6西安王晓楠:2024 1493
- 7辅警或迎来转正新契机 43
- 8西安王晓楠:辅警月薪 55
- 9什么是小型门店的底层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