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缺失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缺失详细内容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缺失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缺失
讲师:宋承敏
The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研究中的过失的分析,从存在的不足去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
化。本文的意义是分析了包含新型城镇化在内的许多研究不把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的
缺失,许多成果局限于研究界,自己写自己看,缺乏对实践者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本文
分析了如何正确现解中央精神,指出了城镇化的动力在于自然的历史进程,内容是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本文深刻分析了政府在城镇化
中的作用,指出了智慧城市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我们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
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This article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ficiency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it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deficiency
for discus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practice by analys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includ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have not focused on the problem solving, the
contributions are limited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he findings have not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awareness from and practicality
for the practitioners. This article specifi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spirit appropriately. It also articulates that the motivation of
urbanization lies in the natural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perly manag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ll aspects of
them.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oles that government play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foundly, and it points out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ty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smart city. At the end,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y, and proposes how to
improve.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对于该项研究现状的不足的研究。
Keywords: Chinese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investigation on the
deficiency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一 、 这篇文章的意义
中国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作为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的结果和基地,农业现代化的依托和服务,是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力
推进城镇化,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重要抓手。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
,十分热闹。百度上“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搜索结果为541万条,“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搜索
结果是1070万条,看来人们对于问题的兴趣总归会更大一些。
研究的现状如何?多,做到了。快,比较与时俱进,对于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新机遇、新思路、新对策能够及时研究。好,还可以,研究的全面性、深刻性还是有的
。省,文章还是比较多。
存在什么问题?
有“三多三少”问题。如果经常阅读、编辑大量的研究经济的文章、信息就会发现,不
仅仅是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而且几乎各方面的都存在“三多三少”。
第一个,就是论述历史的篇幅多了一些,论述现实问题的篇幅少了一些。讨论一个经
济问题,回顾历史占了较大的比重,压缩了现实的充分展开。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充
分了解,确实让读者自愧不如。但是读者主要兴趣是了解现实,了解一点历史是有必要
的,但是占了那么大的篇幅,是不是都很有必要?占用了读者大量的宝贵时间,可能他
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谈到土地问题,一定要回顾解放以来的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
土地承包,占了很大篇幅,现在土地如何改革,问题很多,反而没有讲清楚,讲透彻,
很短的篇幅就过去了。又比如讲到粮食问题,也是把我国的粮食的历史详尽地进行了回
顾,但是现实的问题怎么办?相比之下简单了,没有展开,读者对于历史了解倒是过了
瘾,现实问题很不解渴。这个问题很大,说明我们的许多作者的长处是依据资料在一个
问题的历史上可以妙笔生花,但是现实的问题没有现存的资料,要进行调查,又因困难
重重,费力很大,因此作者们都是在历史上重墨浓彩,在现实上捉襟见肘。不是他们不
知道应该以现实为主,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只好“扬长避短”。有一个专家,讲课两小时
,中间休息十几分钟,收费前几年就达到二十多万。他许多大问题都可以讲,但是一讲
到某一个问题,都会说美国过去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历史上怎么走过来的,欧洲怎么
走过来的,日本怎么走过来的,印度怎么走过来的等等,显示出对于经济发展史的知识
渊博,口吐莲花,大显身手,往往是最后十几分钟讲讲中国的现实问题解决,一笔带过
,听众听了大开眼界,如梦如痴,十分过瘾,但是课后冷静下来想想,中国现实问题如
何解决,还是没有展开。
第二是讲问题多讲解决办法少。过去提倡肯定成绩,歌功颂德的多,现在流行指出问
题,暴露问题的多。以讲问题为时髦,以讲问题为本能,以讲问题为本事,以讲问题为
习惯,慢慢地也不会干别的了。你看百度搜索的结果,中国城镇化问题比中国城镇化建
设多一倍。在此分析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一分析某件事情的问题,就会有人总结出某
事情的十大问题,我很奇怪,为什么很少看到九大问题、十一大问题、十三大问题?难
道问题也会凑成整数,为了美观、顺口、好记?现在分析问题都喜欢推卸责任,责任都
是别人的、外部的。某一方面为什么没有搞好?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够。问题是,几
乎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说政府投入不够。没有一个方面说政府对我支持是足够的。既
然方方面面都是支持不够,那也可以说都支持够了。因此,建议以后立论这一个方面政
府支持不够的,一定要同时指出有哪些方面政府支持是多了的,可以把多的支持转给这
一方面。光说大家都知道的三公经费还不算。把某一个方面的投入固定为GDP的百分比也
不科学,因为不考虑其它方面,谁都说自己重要,都要固定为一个百分比,加起来肯定
超过政府的财政收入,如何实现?
我们讲问题时髦、讲问题吸引眼球、讲问题表面化、讲问题不实事求是,不分析问题
产生的原因、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所以这样的分析问题,看上去比较痛快,对于解决问题帮助并不大。
我们是否允许一篇文章只讲问题、不讲问题的解决?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许多文章
还是既讲问题又讲问题的解决,然而他们讲问题洋洋洒洒,解决问题往往只是占一小部
分,往往是最后几段,一笔带过。说明了什么?说明能够看到问题不算什么,能够提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才算有真本事。既能够提出问题又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说明
他真正抓住了问题,只能够提出问题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许他对问题也是浮
光掠影,一知半解。我们应该把对问题的分析的重点放在解决上。
第三是讲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般的号召和原则多,具体的办法少。现在也有越
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章的价值在于提出解决的办法。但是他们在分析解决的办法时,还
是大口号多。说到现在我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许多人都会说需推进改革,结构调整,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等,但是如何促进改革、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过去效果不好、如何
有针对性的解决,没有深入分析解决。有的专家说了,结构调整很好,很有必要,可是
多年来发了多少个文件也没有很好解决,我们就应该分析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应该进步
,但是在过去速度快、企业日子好过、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形势下,结构调整确实调整不
了。现在形势变化了,企业经营困难,市场倒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政府千万不要一味
救助,要顺势而为进行调整,对于职工下岗、技术改造都需要具体安排。对于一个问题
的解决一定要有具体分析,解决不了是什么原因?解决之中会有哪些困难?有什么应对
之策?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有几个阶段,有哪些方面,都要逐一分析。这就需要我们
深入深入再深入。
我们的研究成果的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分析之中才会不断提高。世界上问题的解决都是
真正解决、彻底解决、具体解决、逐步解决。因此,我们的分析也不能是原则的分析,
越彻底越好,越具体越好。
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自己写自己看的问题,真正需要用以提高实践的人看
的不多,我们的吸引力、实用性、指导性不足。有一些孤芳自赏,自我循环,近亲繁殖
,圈子内很热闹,圈子外不知道。
你说一些研究没有实用性,也有,主要用于拿学位、评职称、评奖。
我们出了那么多的文章、成果,报刊杂志上登了那么多,书出了不少,互联网上也可
以看到。但是那些经济的实践者、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真正关心的、看到的并不多
。他们也许看到传统媒体上重点介绍的一小部分,领导人讲的,名气大的专家讲的,确
实比较有价值的,重大问题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哗众取宠的,耸人听闻的,
标题吸引人的,往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严谨,是碎片化的。他们在
网络上也会看到一些,往往都是吸引他们眼球的,更加简单、更加不准确,更加碎片化
,不利于他们对于问题的科学把握。他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但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重复太多,数量太大,也很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我们的研究,没有很好注意吸引真正需要它们的人,如何用完好的内容和形式去为他
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注重的是论文的需求、文章的完美、同行的评价、专家的认可、发
表的通过、评奖的导向、圈子内互相欣赏,圈子外不太关心。
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文章写了给谁看?应该是给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
看。我们可以推进研究的发展,互相借鉴,但不能成为根本目的,不能成为全部目的。
我们来分析一篇论述推进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的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具有非常有针对性、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西方对于
我们改革的质疑,我们提出只要我们实现了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就能
够很好地治理国家,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优越性就能够充分体现,就能够与别人
竞争一番。可是那篇文章对于我们的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和丰富内容并没有多少论述。
读者看了半天没有多少收获。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论述治理这个概念,从古罗马到现代的
内涵的变化,又分析了什么是体系,什么是能力,又分析了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发展变化
,就是讨论了半天几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对于研究者也许很全面,很有兴趣,但是对于
实践者来讲帮助不大,他们的主要兴趣并不在于详尽了解几个概念。
所以,对于不是专业的实践者来讲,太专业的研究让他们无法耐心地看下去。
许多问题用了数学模型,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达到了数学可以分析的程度,才算
真正的科学。分析经济问题可以用数学模型,问题是我们的许多模型实际运用的结果偏
离实际较远,我们只好不断调整参数,削足适履,我们不少模型只有自己懂,别人不懂
。因此,建议慎重运用数学模型,并且尽量加以解释,让更多的人掌握。文章如果追求
高深,不让读者懂,读者不会认可。
现在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章很多,我不想做重复的工作,因此,从对于中国
新型城镇化研究当中不足之处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一些主
要需要改进的问题。
我长期在政府部门、媒体工作,对于城镇化问题一直十分有兴趣,对于有关信息和研
究了解比较快、比较多、比较全面、比较深入。我实地去过除台湾、三沙市以外所有的
地级市,三百个左右,所以有一定的独特的条件来参与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二、如何正确贯彻中央精神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提出来的问题,许多文章正确阐述了中央精神,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也有一部分文章存在着不足之处。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现象,有的人,上面讲了什么,他喜欢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有
的人上面讲了什么,他就加以发挥。
不少人看过去上面提倡工业化、现代化、对外开放,现在提倡城镇化,就大力讨论城
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城镇化的种种好处。
很多人认为城镇化是一个机会,要人为推动。怎么发展一个地方?要有人流、物流、
信息流、金融流,城市的人口多,才有市场,才有税收,才有实力,才能成为一个什么
什么中心,如地区中心,工业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等等,都靠城镇化了。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研究中央精神?应该注重三点,一是领导讲话的背景是什么?二
是领导讲要抓城镇化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好事,而且容易出偏差。三是领导讲话是一个系
统,要全面理解,不能以偏概全。
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国际经济表明,城镇化是自然的历
史进程,如果顺势而为,完善引导,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顺利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走得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现代化进程。”“防止‘土地城镇
化’蔓延和‘摊大饼’扩张。”②
“大城市发展是有极限的。现在人们对大城市趋之若鹜,都觉得那里生活品质最高、
公共资源最多,这就变成了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要往里投多少?城市就不得不扩
容,摊大饼,最后可能出现不可医治的城市病。所以要综合施策,此消彼长,如果农村
好了,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如果小城市好了,就没有必要都往大城市跑。“③
李克强同志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
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加强城镇
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④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
制。”⑤
在我们的一些研究中,对于新型城镇化有一些就事论事,把城镇化和现代化、全球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五个文明建设等等,放在一个整体中研
究不够,对于中央精神的背景研究不够,所以有时觉得基础不扎实。对于新型城镇化的
意义,研究得比较充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充分。在现实中也是如此,
相当多的地方对于城镇化将来要达到多少人,多大面积,多少产值,有非常具体的需求
,对于必然出现的问题基本上不愿意严肃面对。
对于问题的研究本来就不足,对于原因就更加不够了。为什么会产生那些问题?一些
研究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没有挖深挖透,进行系统的分析。都知道“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
力所在”,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
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
高质量。因为老百姓愿意进城,企业家希望市场大、人口多、好赚钱
,领导希望出政绩。没有考虑“城市病”。这些原因我们认真分析了吗?对于中央精神我
们领会了吗?全面贯彻了吗?就分析“以人为本”,里面学问大得很!“人”并不是铁板一
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我们仅仅是依据“人”的意愿来推进城镇化,依据哪一
部分人的意见?人民群众的利益分为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全面
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几乎很少看到系统的研究。
对于问题的解决远远不够。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共识。政府要坚持原则,
要引导群众而不是迎合群众,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很少有人研究。让群众满意
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是我们领导应该追求的,从根本上来讲是对的,但
是并不是每一件具体事情,每一个具体时间,我们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能一部分群
众暂时不满意了,不高兴了,不拥护了,将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拥
护和历史的肯定。
企业要发展符合新四化,也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的企业,
而不能发展有碍新四化的企业。
要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我们的研究应该下大力气。如何考核政府?
你摊大饼了,出现城市病,如何惩罚?过去是提拔了现在应该相反。对于企业,土地、
税收,环保、工商等应该有一系列制度加以引导,不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对于个人
,大家都想
2. 引自《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
3. 引自《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④引自李克强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出版社)
⑤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进城,一窝蜂行吗?如何分期分批?我们出了多少研究成果?
中央精神的落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研究课题,现实中问题很多,对于
急需回答的问题,我们现有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任重道远。
三、城镇化的动力是什么?
没有动力怎么的向前发展?弄清楚了动力是什么,我们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动力,
把新型城镇化推向前进,否则,真正的动力发挥不出来,发挥了一些别的“动力”,很可
能吃力不讨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效果适得其反。
有不少人以为,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出
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提出者和推动者,尤其是在新四化中,城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
一定要政府指导,政府要做出规划,否则大家随便建设,非乱了不可,所以城镇化的动
力来自政府,当然政府是来自客观和群众的推动。
习近平同志指出:“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我们的研究讲到,但是远远重视不够
。自然的历史进程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性质。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离不开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离不开历史传统,城市的发展是各种条件自然发展的结果。当
然,人也会发生作用,但是离不开上述的基础。
而在现实中,我们犯的最多的错误,就是脱离了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为地拔高,人定
胜天。明明地理位置并不好,就想通过修几条路,就成为什么交通枢纽,还认真加以论
证。明明自然条件不好,就想通过绿化,变成江南水乡。明明没有什么资源,也要说有
什么什么矿藏。明明现实条件有限,就想挖掘历史,从历史上找到可以大发展的根据。
明明是很深的内地,就想开放比海边还要方便。每个地方似乎都可以繁荣起来,,你还
很难沷冷水,否则他说当地老百姓不答应。谁愿意得罪人?我们的研究中很少认真研究
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鼓励开发区,理论上承认有四种,具体都希望
成为鼓励开发区。很少有研究这里不适应城镇化,这里适宜乡镇,这里只适应中小城市
,只有少而又少的地方,可以发展大城市,真是我们研究的悲哀。
今后,我们的研究一定需要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新型的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它是人们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集
聚起来,更加节约、更加方便、更加效率高,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人们选择适当的地
点,建立城镇,它是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结合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先有城镇,再有各
种活动。这是一个一声不响的过程,容易被人忽视,现在更加容易被人们无意或有意忽
视。
第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进展,人们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被
夸大。必须指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是有作用的,但是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人
的作用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完全无视客观,可能能够坚持一阵子,无法持久,也
可能遇到自然的否定和反作用。
第三,人的作用主要在于适应客观规律,使城镇化发展得更加顺畅,少走弯路,使人
类活动和自然条件更加和谐。人们通过规划指出自然的历史进程的方向,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四、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加强新城镇化的内容的研究。
一个城镇,当然需要有建成区,要有漂亮的房屋,宽阔的马路,各种配套设施。但是
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人要幸福,就要有工作、有收入,就要有事做,所以要大力发展
企业,提供各种就业岗位。
而我们的许多研究是相反的,而弄成多大面积,有多少人,需要消费多少,各种商业
就来了,企业就来了。完全是本末倒置。
所以,我们首先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盲目招商引资,什么企业都上。那是不行的,特别是开发落后地区,把河流下游的污染
企业搬到河流上游,是完全错误的。河流上游可以不搞多少城镇,把人搬到下游来。
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如果研究者是面向全国的,一般都比较全面,越是本地的
研究者研究本地的问题,往往问题就比较大。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有的地方要大搞城镇化
,有的地方要小搞,有的地方发展快一些,有的地方发展慢一些,有的地方可以不搞。
我们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新技术、生物、高端制造、新
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我们要大力发展养老、文化、海洋等新兴产业。许多老产
业如农业、物流、中草药、餐饮等也要大力创新。
除了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外,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去年我们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
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只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新型城镇化才有了内容。同时,也要有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就是四四一一三五。农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
产要集中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要一体
化,不要同质化,政府要实行支农、富农、强农的政策,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才会有更多的劳动
力节约出来,同时农村也需要中心城镇的配套和服务。
我们的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
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资金也来源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些地方之所以
城镇化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四化”同步的问题。
五、处理好新型城镇化的各种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一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全局,全面处理好各
种关系,看来是标准高了,但是没有办法,它和一个企业不一样,建成了改变很难,是
长久的事情,所以要力争全面。
我们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
道路”,都要做到,难在什么地方?经查阅大量研究资料,没有深刻论述到。可能不是毕
其功于一役,要有蓝图,然后一步一步实现。群众急迫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力量
有限,经验有限,可能要逐步实现。外国有很多典范的城镇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建
成的,一个教堂可能就建了几百年,对我们有没有启发?我们有没有中外比较的研究?
在这里着重谈谈优化布局的问题。为什么优化不起来?作了哪些研究,结论是什么?
优化布局关键就是不能大家平均主义,有的是中心,有的就不是,有的上,有的下,有
的发展,有的保护。一定要让那些局部服从大局。服从大局不能光讲贡献,他们要有补
偿。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比如远离中心的人的交通补助、文化娱乐补助、教育补
助等等。我们一定要承认差别,社会主义还容易滑向平均主义,领导都愿意说好话,做
好事,做好人,不愿意说真话,得罪人,不得罪人的领导那发挥了领导作用吗?
五个方面孰轻孰重,谁主谁次?他们应该不分彼此,缺一不可,不可或缺。当然,比
重有大有小,四化同步可能大一些,传承文明可能小一些,但是也不能牺牲传承文明,
可能要拿出相对来讲更多的钱花在传承文明上。这种关系如何数量化?比如住宅一平米
花多少,保护遗址一平米要花多少,应该具体研究。我们的原则研究太多,具体研究太
少。
六 、究竟如何科学研究政府的作用
在四化当中,相对而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企业的主要作用更大一些
,而城镇化政府的主要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有对政府的作用夸大的一
面。但是科学而论,政府的作用确实十分关键。政府应该把城镇化规划、土地规划城市
规划统一起来。
本文以为在以下五个方面研究得不够。
政府应该讲科学,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为什么不讲科学?当然掌握科学也很不易
,政府也要努力,但是相比掌握科学来讲,更加困难的是掌握了科学以后能不能够坚持
的问题。为什么坚持不下来?迎合大家,迎合社会舆论,迎合领导,所以我们要提倡不
唯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光提倡还不行,要有一整套体制机制。科学规划是怎
样产生的,产生之后领导必须执行,不执行怎么办,如何修改,让领导只能讲科学,不
讲科学行不通。
政府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好的意见积极采纳,对于不全面的意见,要认真加以引
导,不能迎合。
政府要关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现在的社会舆论往往随意化,片面化,表面化
,我们要加强科学化、理性化、逻辑化。
每届政府不要短期行为,要传好新型城镇化的接力棒。对过去没有做完的接着做,对
于不足的加以弥补,为将来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政府要做好规划、政策等自己的事,不缺位、不越位,很多事让社会去做,让企业去
做,让中介组织去做,让个人去做,让外人去做,给予支持和规范、引导。
七、智慧城市的意义
我们对于智慧城市
意义研究得很不够,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智慧城市,我们过去也有为人民服务的主观愿望
,但是没有智慧的手段,效果达不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过去
从来没有这样讲过,而且放在总目标这样重要的位置上,为什么?
西方老是论述我们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只要实现了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
的现代化,就是说我们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可以和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实现了现
代化,就是说走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前列,比较先进的水平,我们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
比较科学,比较合理,比较有效率,人民得到了更好的政府的服务,得到了更多的幸福
,他们就会更加拥护我们的政府,那么,共产党、社会主义还怕别人的竞争吗?还怕别
人攻击吗?什么叫现代化?就是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科学化,
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更加科学地管理社会、管理城市,服务人民
,在城市就是智慧城市。可不能理解为比别人更加聪明一些,而是根本的改变,信息手
段的发展,也为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康洁,更加有效率,提
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我们要发展新型城镇化,离开了智慧城市,那不落后吗?因此,千
万把智慧城市的建设,治理国家的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给予高
度的重视。我们的研究要有前瞻性、系统性、对于实践加以指导。现在只有一些如智慧
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学校等的部分研究,还很不成气候。应该作为主攻方
向。
八、新型城镇化研究急需推向前进
新型城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没有直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而是从研
究当前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缺失入手,力求在推进此项研究中发挥一些作用,好处在于借
助了已有的成果,不必再作重复研究,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文深刻分析了城镇的动力,在于自然的历史进程,确保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适应
客观规律,主客观的有机统一。本文分析了为什么要四化同步,指出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容。全面阐述了城镇化和现代化、全球化、小康社会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各个方面我们的研究继续深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着重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求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路线、新的办法。力求
更加具有针对性、挑战性,节约别人的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2012.12.15】
《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习近平,2012.7.11】
《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2014.3.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人民出版社】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通告)辅导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3】
陈锡文(2014):中国将重划城市规模标准【《东方早报》】
城镇化问题目前主要在六方面【2014.6.30 中国经济时报】 、
新型城镇化课题组(2014):创新城镇规划方式——建议之一【《宏观经济管理》2014.
第四期】
提高城镇化的土地供应效率——建议之二【《宏观经济管理》2014第五期】
保障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建议之三【宏观经济管理》第六期】
徐绍史(2014):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
编制工作【《宏观经济管理》2014第五期】
丁学年、樊桦
(2014):城市群地区交通运输服务发展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4第五期】
-----------------------
2
宋承敏老师的其它课程
三中全会精神最实际解读 07.23
三中全会精神最实际解读宋承敏教授司长企业家市领导国家发改委经济管理中国科学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党支部、总支、党委委员、副书记、书记•1、意义•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
讲师:宋承敏详情
现在特别需要智慧城市 12.06
现在特别需要智慧城市讲师:宋承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北京市,100824)摘要: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在于只要我们推进和实现治理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改革就是有说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有说服力的。在前进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要找到科学方法。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武器。现代化就是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和
讲师:宋承敏详情
新常态下的城市管理——现在特别需要智慧城市 12.06
现在特别需要智慧城市讲师:宋承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北京市,100824)摘要: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在于只要我们推进和实现治理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改革就是有说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有说服力的。在前进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要找到科学方法。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武器。现代化就是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和
讲师:宋承敏详情
智慧城市的意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宋承敏 12.06
智慧城市的意义讲师:宋承敏国家有关部委已经推出了一批智慧城市名单。我们一般理解智慧城市就是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现在我们应该从更加深刻的角度认识智慧城市对于我们的意义。因为思想引领技术,技术改变思想。有的人提出,老的现代化已经告一段落,新的全球化已经开始。老的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大城市病、贫富分化等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讲师:宋承敏详情
中国特色研究 12.06
中国特色研究讲师:宋承敏为什么要研究?说中国特色的人不少,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应该给予系统的研究。中国特色一直在变化。内容丰富。问题复杂。传统文化应是中国特色。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认为是普世价值,外国人做得好,中国有些人做得并不好,是中国特色吗?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带来了凝聚力,也带来了矛盾。中国人的矛盾非常复杂。历史悠久,带来了传统文化
讲师:宋承敏详情
十九大后的投资形势分析 12.06
十九大后的投资形势分析讲师:宋承敏课程背景: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中国经济将如何走向?“房子是用来住的”定调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那些影响?投资股票是否合适时期?低风险工具无法追及通胀,高风险工具又难以掌控……如何有效地管理与控制金钱财富?是放在众多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难关。本课程,即从解读经济发展为起点,分析判断最新的形势,探究当前重要
讲师:宋承敏详情
十九大后新机遇 12.06
十九大新机遇讲师:宋承敏一、十九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发展道路,吹响了冲锋号二、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分析调研过的各地和一万家企业的情况,分析新机遇三、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就是我们的新机遇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新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供给侧结构性改革b创新型国家c乡
讲师:宋承敏详情
十九大后中国经济战略解读 12.06
十九大后经济战略解读与机遇讲师:宋承敏课程背景: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新时代”如何理解“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了解课程收益:从全球解读新时代从历史解读新时代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解读新时代从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解读新时代解读“新时代”的机遇解读新时代的挑战提出我们的对策课程时间:2天
讲师:宋承敏详情
未来经济分析与地产策略研究 12.06
未来经济分析与地产讲师:宋承敏课程背景:欲决战中国经济,必知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趋势;欲知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趋势,必知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预知中国经济的演变逻辑,必须找到中国经济政策逻辑起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分析中国经济政策演变趋势的逻辑起点。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您将学习到最本质、最透彻、最清晰的关于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学习到
讲师:宋承敏详情
论国有企业企业家管理 12.06
论如何管理国有企业企业家讲师:宋承敏摘要: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可以取长补短。本文探讨现有的国企员工测评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导向。国企企业家和其他企业家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管理问题迎刃而解。关键词:国企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
讲师:宋承敏详情
- [潘文富] 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容完
- [潘文富] 优化考核方式,减少员工抵
- [潘文富] 厂家心目中的理想化经销商
- [潘文富] 经销商的产品驱动与管理驱
- [潘文富] 消费行为的背后
- [王晓楠] 辅警转正方式,定向招录成为
- [王晓楠] 西安老师招聘要求,西安各区
- [王晓楠] 西安中小学教师薪资福利待遇
- [王晓楠] 什么是备案制教师?备案制教
- [王晓楠] 2024年陕西省及西安市最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21151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20184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903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210
- 5员工守则 15449
- 6软件验收报告 1538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5104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4541
- 9文件签收单 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