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外交战略(ppt)

  文件类别:管理战略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25K

  下载次数:820

  所需积分:10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我国的外交战略(ppt)
第一节 我国的外交战略
一、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总体形势的科学判断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P195—196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主要依据
(1)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看,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由此决定:国际上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上,和平与发展问题也就成为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2)从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普遍要求上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进步和制约各国间相互关系的主导力量,所以发展问题就变成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主要形式也由武力对抗变成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内容的和平竞争。

(3)从战争与和平力量对比上看,在当今世界上,虽然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仰仗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甚至公然发动侵略战争,天下仍不太平;但是从总体上看,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过去那种酿成世界大战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由一个超级大国独霸世界的图谋决不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潮流不可阻挡。
2、和平与发展的内容:
(1)和平问题主要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发生新的世界大战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处于冷战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在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内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审视世界形势这一变化,邓小平对我们曾有过的认识及时作了修正。他指出,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核战争的后果极其严重,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都不能不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加上世界范围内的制约战争、反对战争的和平力量的增长都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通过世界人民的努力,又可能避免世界大战,维护和平。
(2)发展问题是指经济上的繁荣与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求得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被战争与和平这个突出矛盾所掩盖,一直未能成为时代的主题。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形势逐步趋于缓和,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特别是由于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不等价交换,使南北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从军事竞争转向经济和科技。因此,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成为世界范围的竞争重点。发展问题对于这类国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问题就成了另一个时代主题。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降到零点,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已经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它只意味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寻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比解决其他问题更为迫切和重要;同时,维护世界和平和寻求发展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世界潮流和时代的特征。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以及“冷战”结束后世界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为国际新战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P194—195
当前世界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旧的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取而代之的并不是美国独霸的新格局。一方面,美国想一家独霸全球明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几组基本力量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实现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西欧各国近年来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德国,在1990年10月实现统一以后,实力大增,两德统一后的经济实力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中国经历了20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仍然不能低估,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发展值得重视。这些都表明,现在的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发展。
当前多极化趋势在发展,但是新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最后形成。从当前国际舞台上活跃的集中主要力量的对比情况来看,就总体水平而言,无论哪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作为独立的一极来同美国抗衡;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还在变化,相互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之中,新兴力量也有可能出现,格局演化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因此说当前世界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

1、世界经济的“域格局”与“极格局”
第一,域格局:从面的角度划分的具有包容性的结构。
世界所有国家都在这个格局中有自己的地位,世界诸种国际关系都在这个格局中容纳。特点是:全面涉及;着眼点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按经济水平为标准的类别归属;其构成要素为“片”或“方面”。
第二、极格局:从点的角度划出的具有非包容性的结构。只有那些对世界事务有影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曾在这个格局中占有地位;也只有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特点是:突出重点;着眼点是世界上实力和作用最大的若干国家的地位关系;其构成要素为“极”或“中心”。
迈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构成、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域格局),又是几大中心构成、且多极化的格局(极格局)。

2、多极世界的现状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规模(衡量指标是年1.5万亿美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二是要有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衡量指标是年6千亿美元以上的外贸总额)。
目前,美、日、欧三极并存,其中美国为唯一超级大国
第一、美国的经济优势
(1)速度的优势
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已经连续8年增长,增长率居美国、日本、欧洲之首,主要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美国 欧盟 日本 发达国家总体
3.1% 2.0% 1.1% 2.2%
(2)GNP: 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经济指数报告”GNP排序:
美国 日本 德国
74335亿美元 51492亿美元 23646亿美元

(3) 市场
美国拥有一个巨大的(日本不如)、统一的(欧盟不如)国内市场;美国也有一个庞大的,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国外市场(1998年美国商品出口6711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2%);美国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1998年美国进口商品8000多亿美元)
(4)金融
东亚金融风波及而后相继发生的一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美元货币优势、金融体制优势、金融手段优势尤为突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作为唯一世界货币的地位无存,但美元的世界第一货币地位和“有毒的特权”仍是独一无二的。“美国的中央银行是世界央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措施影响着整个国际金融的运作;“世界银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游戏规则”、政策、措施偏离了美国的利益,意图就难以制定和实施。
(5)地缘经济优势
美国的地缘经济关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本身所出的北美(组织框架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以至整个美洲(1998年4月正式启动建区谈判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包括西向亚洲、大洋洲(亚太经和组织)和东向欧洲(拟议中的“欧美自由贸易区)这使得美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影响在世界任何地区都是举足轻重的。而欧盟、日本的地缘经济都是单一的。


美国的问题:赤字的削减、通胀的降低转化为高国债的凸现、国内储蓄率较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靠高外债(美国对外债务已逾1万亿美元)替代;贸易赤字(1998年美国上片贸易赤字1686亿美元)居高不下;劳动成本上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力;虚拟经济中股市、房地产正在冒泡;等等。
美国的衰落已经成为90年代以前的历史,美国的一极地位不可替代,但是不会出现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
第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的实力地位
50—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美国和欧盟,日本的GNP由50年代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到90年代初的6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却是美国的5倍多。但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到1992年,其股价跌落60%以上,房地产价格跌落70%以上。泡沫经济破裂使得在这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帐的泥潭而不能自拔(1998年初的数据显示,日本146家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高达76万日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2%的幅度陷入经济停滞,这是自战后以来日本经济最严重的衰退。


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日本的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经济增长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开始有所好转,当仍不能说走出衰退。
但是日本的实际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而收缩,而非基础上的元气大伤和实际经济的大倒退。主要表现:
GNP比排世界第三、第四、第五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GNP之和还要多;人均GNP逾4万美元,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7大国。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高达2200多亿美元;国内储蓄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银行海外金融资产展全球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余额的20%;自198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美国国库债券的10%以上由日本掌握。
因此,如果说“21世纪时日本世纪”或“日美合霸主宰世界经济”是汽泡之语,日本是重要的一极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
第三、一体化的欧盟的实力地位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
80年代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以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超过日本。

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例如:GDP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5%,日本占18%。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是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国、日本并立,但毕竟不是一个单一国家。
欧盟的地缘经济关系的地区重点决定了其对外经济影响力与日本一样带有更多的区域性质。例如当1992年、1993年发生英镑、意大利里拉危机时,西欧倾全力千方百计平息风波的冲击;而当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虽不能说欧盟完全侧身其外,但其作为不大。
欧洲货币一体化是欧盟的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重要所在。作为一个15个成员国组成的国家集团,一体化进程是决定欧盟在世界格局中实力地位增强的一个关键。而目前的货币一体化,既会使欧盟的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金融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的组成部分的美元、欧州的货币、日元三极世界货币格局,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问世,发生了新的变化。欧元比原来地位最弱、又受到东亚危机打击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就是比美元,从长远来看也会构成挑战,这种挑战的结果不一定是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王,很可能是欧元抢占美元的一些地盘,缩小在地位上与美元的差距,形成“两强(美元、欧元)一弱(日元)”的三极世界货币格局。

总之,欧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较为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加强了自身的一体化,尽管其经济发展面临着高失业等困难,一体化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在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统一的欧元货币条件下,欧盟在多级格局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美国与苏联争霸时代结束,出现美国、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有潜力,但是目前不可能成为一极。
4、多极化趋势、多级世界格局前景
多极化是动态发展的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潮流;而多极格局是多极化形成的结果。
无论是世界经济格局还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方向都是多极化,但多极化的具体体现两者有时是吻合的,有时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是包括经济、政治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国力及相应的影响力,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影响力。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为美、欧、俄、中、日五极格局或“一超多强”格局,而世界经济格局与此不尽相同。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盟、日本同时具备成为一级的两个条件,从而可谓世界经济三极。而经济实力紧随其后的中国—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大约4000亿美元,如果能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以7%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外贸增长率发展下去,则在21世纪初使经济大国的两个条件都具备,成为多级世界经济中新的一极。
此外,经济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巴西(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8600多亿美元)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趋势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多级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经济区域一体化
1、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含义
含义:区域一体化,即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上结成经济联合以至国家集团的进程。
2、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对内可使区域组织的成员享有区域一体化的好处。
第二,对外可以增强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实力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以单独一个国家的面目出现毕竟不如以一个国家集团的成员面目出现更有份量。例如:东盟以其集团的身份就可以倡导和组织“亚欧会议”。
3、发展状况:
区域一体化趋势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尤显强劲势头,据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已有144个,其中70%是90年代以后建立的。在众多的区域经济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和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代表。该三大区域组织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85%左右,GNP约占世界总值的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68个)

4、 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第一,特惠关税区:特点是区内成员相互给予第三国不能享受的关税特别优惠待遇。
第二,自由贸易区:特点是对区内取消关税,对区外不统一关税标准。
第三,关税同盟:特点是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
第四,共同市场:特点是成员之间不仅商品贸易,其它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也都取消。
第五,经济联盟:特点是除了共同市场的要求,还要统一经济政策,建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四)世界经济两极分化
南北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例如:非洲国家
中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
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韩国、新加坡、泰国等
高收入石油生产国,例如:科威特
据世界银行统计,1950年发达国家的收入是发展中国家收入的24.3倍;到1998年扩大为70多倍。
发展不平等,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和趋势。这一趋势在当代世界,表现在西方国家之间,那就是由二战结束之初的美国一极独霸演变成美、欧、日三足鼎立;表现在南方国家之间,那就是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分成了“最不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高收入石油生产国”四种类型;表现在南北之间,那就是世界经济南北鸿沟的扩大。
1、世界经济的南北不平衡—实力地位悬殊
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已成为政治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仍是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而原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尽管殖民地丧失殆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发达国家,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形成于60年代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兴起的南北两方的世界经济“域格局”,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巨变而最终得以确立。

从静态观察的角度,世界南北不平衡可从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体现出来。
第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处于主体地位。
发达国家的国家数仅占世界的10%,人口占15%,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GNP占75%,外贸占70%,国际投资占80%,信贷占90%。
第二、发达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西方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大(60%以上)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使其经济的应变能力增强,财富的增值幅度较大,并在国际经济交换中获取较大的利益。
第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
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
第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
西方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国际经济机构的活动(例如世界银行的五大常任执行董事由美、英、法、德、日各居其一,该五国的投票权占全部投票权的近40%);支配着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如国际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动。

2、世界经济的南北动态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
世界经济发展不仅是不平衡的,而且这已不是一般的不平衡,它已带来世界的两极分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第一、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近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确要比发达国家高一些;人们一般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仍然会高于发达国家(例如1998年底世界银行预测1998、1999、2000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分别为1.7%、1.6%、2.3%,发展中国家分别为2.0%、2.7%、4.3%)。但考虑到经济粗放性、基础差等因素,发展中国家需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有较大的优势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象非洲这样的经济落后区,尽管在1994—1998年连续5年经济增长取得不错的成绩,1998年3.7%的增长率比世界平均增长率高1.8%,但不足以缩小差距,改变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
社会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增长比较迅速。战后五十多年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比战前快得多,年均在4%左右,其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达到年均5.5%。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每年30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高达75%,其中美国一国就独占26.6%,总产值约8万亿美元,人均超过了3万美元(参见本刊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见《求是》2001年第3期,第13页)。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额中占3/4以上,在世界100家大企业和100家大银行中分别占94家和95家,黄金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64%,拥有并垄断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垄断了几乎全部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特别是在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拥有强大优势(参见臧秀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趋向》,见《文史哲》1999年第6期,第114页)。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居于稳定的中心地位和支配地位。《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张森林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第二、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不平衡。在过去的10多年,只是东亚(主要是中国、四小龙、东盟)和南亚(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的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许多,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或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可以说,过去10多年3%的发展中国家总体平均的增长率,以及未来更高的增长率(世界银行1997年9月9日发表的《1997年世界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的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年增长率可能达到5%—6%)。主要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在以较快的速度赶上发达国家,并不说明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的趋势减弱。

第三、考虑到人口因素,世界两极分化趋势更加明显。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主要是指人均经济水平,而非经济总量,而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多而且增长过快。因此,对比一下世界两端的人均水平的贫富差距状况可见,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强。1950年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收入为低收入国家的24.3倍,这个差距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中,扩大为70多倍。
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总体上在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披露,占全球人口1/5的最富有者与占世界人口1/5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差距,已由1997的30倍扩大到1997年的74倍。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肖枫著:《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243页)。这种局面不仅束缚和制约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反过来也束缚和制约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代40-60亿人口的增长过程中,贫穷人口的比重在20-30%之间。居高不下,稍降又升。以国家为单位,相对比较,富国寥寥可数,穷国占了一半以上;在大部分国家里,富裕阶层由是少数,多数陷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总的水平有所提高,而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世界上最富国与最穷国人均收入之比是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1973年 1992年 1997年
3:1 11:1 35:1 44:1 72:1 727:1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影响最为深远,这主要从贸易依存度来看可以得到证明。
贸易依存度=货物与服务的出口额/全球总产值X100%
世界: 1950年 7%,1998年 23%
美国、日本:超过20%的界限
波音飞机:全球3000家企业生产。
四大自由:商品流动自由、资本流动自由、服务流动自由、人员流动自由。
1999年出现的欧州统一货币:欧元。同时出现了英国的尴尬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进程和状况:经济资源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建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与调节,这种合作与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演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要求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
世界经济全球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货币、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深入发展,资本、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过的水平,强劲地推动着世界经济全球化。
(1)国际投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资本主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经济活动指标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3)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货币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活动规模之大令人吃惊,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的交易;
(4)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其活动涉及世界经济生活一切领域,从而把经济领域的一体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5)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保证和动力。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作为生产要素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规模,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并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发挥“后发效应”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全球市场经济会使这些弱点无限膨胀,加之各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不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各国的机遇和挑战各异,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赛跑中始终处于劣势。此外,许多不发达国家得到官方援助越来越少,债务负担越重。有些国家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被“边缘化”,使其发展经济的努力大打折扣。即使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难以抵御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市场带来的风险。东南亚金融风波就是例证。
3、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陈宝森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经济活动向全球扩展,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产的全球化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贸易的全球化则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6,2020年将占1/2左右。金融全球化表现在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相比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步伐迈的更快,在几秒之内就能实现成千上万美元的交易。


美国:“苹果”电脑、日本“佳能”相机、德国“大众”汽车、已经不是哪一个地方的产品了,而是由世界各地产出的零件组合起来的。
1999年,世界贸易总额为5.46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为1.34万亿美元,直接投资累计达到近5万亿美元,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令人难以置信的1.5万亿美元。资本、商品、人员、服务、甚至是知识,都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据英国《焦点》杂志统计,世界上有7500万人就职于外资公司,美国境外至少有2500万人在为美国公司工作;英国《金融时报》统计,世界目前有2000万人四海为家,占据跨国公司高级职位的“精英管理统治阶层”。
第一,是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种流动是日益自由的,即弱化国家界限的障碍,实行经济自由化。例如:以关税率大幅度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贸易自由化为例,二战结束后初期,世界各国进口关税平均水平为40%,而现在工业品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发达国家3%,发展中国家14%。

第二: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是日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劳务、技术等在内,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容量增大。具体表现:资源国际流动的各个领域的扩张上。世界商品贸易额在1948—1998年平均增长6%,远远高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3.8%)。1998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高达5.8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70年的64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1.3万亿美元。世界跨国直接投资额(年流量)从1970年的4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亿美元;世界跨国银行的国际贷款额(累积量)从1970年的45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万多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从1973年的1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1.5万亿美元。特别是作为国际分工、跨国生产和资源流动主体力量的跨国公司,在当代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其产值、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专利、技术国际转让,已经分别占世界相应总额的1/3、70%、2/3、70%。
第三,是把世界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为一个全球经济的各种资源流动方式、纽带日益相互结合、影响,而非各自互不相干地平行、孤立发展。这种资源国际流动方式、领域相互结合、一体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转换、互补三个方面。
相互促进,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自身发展的同时,兼及促进其他方式、领域也得到发展。例如资本流动带动商品流动。
相互转换,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动机,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也可以转换为其他方式、领域的发展来实现。例如商品贸易转换为对外投资,技术贸易转换为技术投资。

相互祢补,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领域的长足发展所祢补。例如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互补。
第四、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具体而言,各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相互依赖一般用“贸易依存度”来体现,战后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出口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1950年仅为7%,1998年达到23%,而且世界各国平均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20%,诸如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传统界限
第五、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融合、依赖愈益加强的状况,决定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一方面,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例如美国,克林顿执政时期,经济状况不错,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没有上升,这是25年来独一无二的。美国经济状况较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是美国经济“一高二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经济增长而言,据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等人写的一份报告,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中有1/3来自外贸出口,就失业降低而言,据美国商务部的经验数字,每年美国有1800万人的就业是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解决的;就通胀降低而言,美国总统克林顿都说,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国“相对开放的经济”正抑制着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一国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和制约。例如1997年泰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波及到韩国、日本,使占世界经济1/5比重的东亚经济体出现严重的衰退,从而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下降。
4、全球化的标志
(1)全球大市场
在长期国际化进程中,虽然有双边国际贸易,由地区自由化贸易,但总体讲全球市场仍然是被分割的。随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的历史时期,经济高速法制,市场越来越向全球范围内推进,特别是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改革,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今日世界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发展自己的经济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国家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自身经济整体的增长。外贸收益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增加。以中国为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平均增长9.8%,而外贸增长更快,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9.8%,1997年达到36%。
从世界总体来看,1978年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还只有9.3%,199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6.5万美元,占世界GDP的24.3%,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从其增长率看高出世界GDP增长率两倍左右,足见全球化市场的巨大意义。

(2)全球公司的出现:跨国公司
第一、跨国公司的含义:是以一国为基地,跨越国界,在其他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或者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大型私人垄断组织。
第二、 跨国公司的特点:
A、他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活动在整个公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他从全球战略出发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
C、它在组织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跨国公司的剥削程度大大高于非跨国公司,作为经济中的特殊动物,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本、现代化的管理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功。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1999年全世界大约有6.3万家跨国公司,他们在国外拥有70万个分支机构,总产值约占全球的45%,控制和垄断着世界60%的国际贸易、90%的国际直接投资、9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资本、信息、财富、权力越来越集中与跨国公司。
美国人拉尔夫·纳德说:大企业现在是幕后的操纵着,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爱克森公司拥有、通用汽车治理、杜邦公司享有的世界政府”。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巨大阴影。

A、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资本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而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
B、在各国激烈争夺世界市场和争夺对方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才能绕过关税壁垒等障碍占领更多的市场;
C、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觉醒,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改变对外掠夺方式,跨国公司是对外掠夺的较隐蔽的方式;
D、战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化的电脑系统,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为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面对竞争的压力、自由化的浪潮核心技术领域的开放,自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已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这次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尤其集中在金融服务与保险、化学与制药、电信、媒体等领域。 毫无疑问,新世纪的经济大舞台上,跨国公司担当主角。
70年代末,跨国公司已经有1万多家,在全世界拥有4万多家子公司;1996年达到44508家,分布在全球的附属企业达276659家,而1998年底增加到6万家,在全球的分支机构达到5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巨大:占世界总产值GDP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可以说左右世界经济。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远比它的国际贸易更重要,这是近十年来的趋势,1998年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销售已经获得了11万亿美元的业绩,而世界出口仅仅7万亿美元。
有些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发展到全球公司阶段,例如:著名的ABB公司是由一家瑞士公司和瑞典公司合并而成,而公司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它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拥有数以万计的职工,但是设在瑞士的总部只有200多人。日本马子达汽车公司的马亚塔敞篷车,车型设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样车在英国制造,主要零部件在日本采购,组装在墨西哥,销售主要在美国。
这些公司很难说是哪个国家的跨国公司了,而成为真正的全球公司,形成大的跨国公司的主要途径是:兼并、股权交易、联合联盟、网络崛起形成的虚拟公司。特别是20世纪1980年只有930亿美元,1999年达到15000亿美元。美国甲骨文公司自称与世界1.2万家公司联合,90年代企业兼并浪潮使得全球公司进一步发展。
第四、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A、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去了先进技术,增加了税收,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改变自己的形象,例如为社区建图书馆、学校、赞助体育文化活动、举办慈善事业等,正试图与社区融合在一起。

B、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控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加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控制当地的国民经济,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又起阻碍作用。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是开发新的领域以找到高利润区,而不是发展和深化当地的生产力;把投资机会转向劳动成本最低、对工作条件束缚最少的地方,自己决定投资、生产、纳税、定居的地方,往往在一个国家生产,在另一个国家纳税,又在另一个国家要求去投资基础设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当地中小企业却成了输家,而政府却不得不向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提供法定的救济金,并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税收的控制。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不仅在经济上,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阶层、通讯网络、市场关系、生活方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
(3)生产要素全球化
第一、金融全球化
(A) 数量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在创新纪录地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的资料,1970年全年的直接投资额只有400亿美元,80年代末也只有1700亿美元,而1995年达到3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1999年高达800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25%。其中发达国家占60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166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例如中国:外贸依存度1985年只有1.55%,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

(B)速度快:大量游资快速移动,游资数额不少与7.2万亿美元,1992年达到1.5—2万亿美元。在这些巨额流动资金中只有20%是与贸易或投资有关,其余80%都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找短期利益,实质是投机买卖,表明金融全球化中存在许多严重的不规范行为。
(C)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的蓬勃发展遍及全球,构成游动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技术全球化
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即使象美国、德国这样的科技发达的国家,每年进口的技术也是巨大的,美国在50%以上,德国高达62%。至于发展中国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进口的依赖性更大。
技术全球化,从企业看,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哪里有最合适的技术力量,那里最贴近市场,就在那里设置。这与传统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发展中心永远社在本国是完全不同的,构成全球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IBM公司除在美国本土从事研究开发外,在许多国家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它在瑞士的基础研究中心,历史悠久,卓负盛名。几年前,该中心物理学家因在高温超导方面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在全球刮起一阵“高温超导热”。诺基亚公司在12个国家建有研究开发中心。

技术全球化从国家来看,日本企业从1986 —1990年在海外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加了86.8%,90年代以后更是有增无减,其在欧洲的研究开发机构从1990年的70家增加到1994年的250家,在美国的研究开发机构1993年达到141家。美国的情况更为突出,至1994年底,来自日、英、德、赫、韩、瑞士、瑞典等国的300多家公司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645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在中国投资重点开始是加工、制造,继而培训、分销,最新的动向也是项研究开发延伸。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保洁、杜邦、诺积压、爱立新、松下等知名公司都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微软公司1998年底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计划规模100人左右。
应该指出,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和限制,正式尼全球化潮流的反动。
第三、劳动力的全球化
劳动力全球流动是战后的突出表现,例如1999年的情况:瑞士外籍劳工已经占总人口的1/6以上;澳大利亚外来劳工占全部劳动力的1/4;法国企业雇用国外人员占本土工业就业人员的1/3,而本土工作人员中又有1/4在外国的企业中工作。根据联合国劳工组织最近提供的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还不包括没有纪录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000—1500万人,而

1995年只有7500万人,30年翻了一番。这些劳动力来自55个国家,在大约67个国家寻找工作,比1970年翻了一番。
除了以上三大“标志性”事实外,新的事实还在不断出现,例如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性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
5、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础—国际分工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发展和二重性质。
第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从而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
国际分工从而全球化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分工才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了国际分工;并通过各种国际纽带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连接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发展。
在当代,也是由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在广度、深度上有了新的巨大发展;


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从而经济国际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并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因此,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可观的进程、进步的过程,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都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参与既促进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落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
(1)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拓展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吸引外资等;世界出口额占全球GDP的比例从70年代14%上升到目前的24%。
(2)全球化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等;
(3)通过全球化的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产生一种“后发性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和超越。“后发行效应”弥补资本形成的先天不足,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和市场选择机会,借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之机,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接受西化,走入陷阱。必须摆脱那种认为走民族主义道路的观点,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 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它既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力的反映,又是生产国际关系的反映。
国际分工从而全球化又是与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国际关系性质,取决于参加国际分工的各国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产生之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尽管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但发达国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体、支配地位的参加者,从而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主要受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支配,具有剥削、不平等、两极分化性质。
主要表现:
(1)经济安全问题突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破坏,国际垄断资本通过许多经济手段,如跨国公司、金融机构、贷款、新技术垄断等去占领世界大市场、控制原料产地,以便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2)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受到损害,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多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低层次产业和“夕阳产业”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服属性。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也会受到损害。


在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51个已不是国家,而是企业。
(3)军事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4)信息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
(5)经济主权因而受到损害。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进程,就要遵守已有的“游戏规则”。但现有的游戏规则存在不公平的内容,主要表现是“价格剪刀差”和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在推动竞争力强的制成品向全球扩散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却设置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极力压低初级产品价格。
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他们是运动员,同时他们也时规则的制定者,而且还是裁判者,这对于被动地加入其重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自然是不平等,这就是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一些国家却越来越穷的原因。

例如:鼓吹全球化最起劲、总是攻击别人封锁市场的美国,实行一种双重标准,国内市场并不全面开放。《今日美国报》披露了美国贸易保护的若干政策。美国平均关税只有3%,但对浓缩澄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等等。美国为保护滚珠轴承的每个就业机会要支付43.8万美元,苯化工的每个就业机会高达100万美元以上。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克拉斯·斯特恩说,经合组织成员国1999年在农业上补贴花了3000多亿美元。欧盟对进口香蕉的超配额部分征收180%的关税,日本对带壳花生的关税税率是550%。他认为,“当千百万最贫困人口依然没有机会通过扩大贸易来赶上高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时,维护一个以牺牲贫困人口来保护富人的贸易地位的制度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世界贸易的1/3是在同一公司集团的各个分公司之间进行的,还有10%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将近一半的世界贸易并不“自由”。
(6)金融危机的危险加大。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利用外资,往往容易忽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产生危害深重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推动金融市场化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和加强相应的宏观监控机制,特别是听任发达国家的对冲基金从事国际金融投机活动,严重搅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导致连续爆发金融危机。
(7)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行“游戏规则”存在问题不利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
世界有1/5最贫穷的人们被全球化浪潮“边缘化“。1962年最富的10个国家人均GDP是最穷的10个国家的30倍,现在已经达到72倍。

全球化富国受益,南北方日益悬殊
2000年4月发展中国家讨论一项对付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的计划
占世界总人口75%77国集团在哈瓦那召开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联和国秘书长安南和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会上就市场准入、获得资金和技术等要求,并要求工业化国家兑现30年前做出的承诺,即将国内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计划。但是,这一援助计划的金额从80年代的0.34%下降到了90年代的0.22%。77国集团将提醒8国集团(由7国集团和俄罗斯组成)履行诺言。8国集团将在6月21日至23日在日本冲绳召开会议。
北方与由于耕种外部因素而变得及其脆弱的南方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正在扩大。世界上20%最富有的国家消费者86%的产品,而剩下的80%的人口却只消费14%。据联合国调查,由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2.5万亿美元的外债是一个令人窒息的负担,消耗着25%的出口收入。。
由于贫穷世界的各种政治利益和制度千差万别,因此距离实现联合还很遥远,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某些不发达国家已经繁荣起来,而另一些国家却在倒退。
据拉美经委会统计,拉美有5亿人口,其中2.24亿为贫困人口,在每10个工作岗位中,有7个是不稳定的。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的财富超过48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这种局面很难改变。
艾滋病造成了非洲人的大量死亡,世界上8亿人在忍饥受饿,其中2.04亿在印度。穷人要求得到公正地对待。差距是巨大的:在美国、瑞典、瑞士,每1000人拥有600条电话线,而在柬埔寨、乍得、阿富汗,每1000人拥有1条电话线。
《 参考消息》2000年4月14日

全球化拉大贫富差距
爱菲社瑞士打沃斯2001年1月28日电:
一、国工美会联合会主席约翰·J·斯威尼说,一种以民众为基础的“新国际主义”正在诞生。这种国际主义是在寻求有利于全世界劳动者的全球经济改革。
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
1、我们应该庆贺这一新的运动(指对扩大了贫富差距的全球化的批评运动)
2、尽管外国投资20年来增长了6倍,但70%是在富裕国家之间进行的,8个发展中国家的到了20%,而其他100多个穷国只得到了10%。
3、要求减免贫穷国家的外债,并敦促世界银行集中力量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二、 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认为:全球化造成的悲剧之一是人才向富裕世界流动,这使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为严重了,
三、 科技和生态研究会领导人、 印度女科学家希瓦的批评更为严厉:
1、她指责跨国企业试图把大众医疗一部分的医药产品或土著民族的传统农业当作自己的专利。
2、另一些多国企业,在他们的政府支持下把转基因种子大量倾销给贫穷国家,破坏了这些国家的传统农业和亿万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

3、6家大型跨国公司控制了种子生产,而另一些企业则力图霸占世界水资源,这不是自由竞争。
四、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承认:
1、世界上20%的人口正在享受着全球80%的财富。
2、25年内世界人口将会从60亿增加到80亿,这种分配将会给和平带来危险,应该尽快地与贫穷的真正根源作斗争。但他认为贫穷的原因不是全球化,而是在此之前就有了。
3、各种国际论坛关于贫困、毁林、和平、地球变暖、水资源或贫穷国家的外债登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辩论,总是停留在分析上,没有具体的行动。《参考消息》2001、1、30、
 (8)民族国家的功能被削弱。
这是一系列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国际资本日益增强的流动行、市场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记忆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这使得各国原有的体制、政治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不得不试图通过国内改革来适应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市场。
“国家之间可以交战,但是一个国家从不允许染指另一国家的内政。然而现在,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由指派产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却告诉政府应该改变那些政策。”(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6、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两极化、一体化
(1)全球化与多极化
全球化不能排除两极分化,而是与之并存甚至加剧南北分化;同样,全球化也不能排除多极化,而是与之并存甚至加强多极化。
一方面,全球化增强了大国的利益倾向,为多极化注入了新的动因。因为大国主导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一体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加剧了大国实力变动,从而为多极化提供了新的条件。大国发展的不平衡,全球化使大国出现经济实力的急剧变化,增强或者下滑,有的国家可以在这种变动中取得上升的地位,有的国家只能处于落后境地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趋势衍生出来的一个趋势,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层次、高度的表现,它相对于一般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更高;相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更广。
(2)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两极分化
A、全球化与两极分化同时存在 。世界经济是趋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趋于不平衡、南北贫富两极分化的。无疑,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南北两方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会、迅速发展,以至挤身发达国家行列但不会是南北两极的差异消失。即经济全球化并非通向世界大同之路,并不会改变南北两方的世界经济格局。
B、 理解全球化并不会消除两极分化,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全球共同利益与各自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无疑对民族国家、国家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传统特性、国家利益和职能并不会因此而推出历史舞台。经济全球化正是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趋势,而且它是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而非各国经济的趋同。事实上,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交融在扩大,国际经济协调在加强,国际经济竞争在加剧,国际经济安全在凸现。而在所有这些进程中,各国总是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些进程都体现了民族、国家、国家经济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可见,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国家利益之间既有相互矛盾、挤压的一面,更有相互促进、激发的一面。
首先, 对各国利益的正面影响:全球化带来共同利益,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并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把世界经济“蛋糕”做大,并使所有国家享有更多的福利。
其次,对各国利益的负面影响:全球化情况下对各国利益的影响是相互利益寓于共同利益之中,全球共同利益最终要分解到、归属为各国利益。既然全球化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世界各国的相互利益,这就有个利益的分配问题,各国利益的多寡、不平衡问题以至两极分化问题。
C、在当代世界,决定各国分享全球化利益不平衡的基本因素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际生产关系。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受市场的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支配。市场经济的一条铁的规律是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和挑战并存。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但是这个利与弊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看,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都远不如发达国家,从而在全球化中获取的利益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另外,市场经济也是实力经济,其另一条铁的规律是按实力分配利益。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相对弱小,得到的利益不如发达国家是实事。
国际分工具有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主体、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和最大的受益者,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化进程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受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制约,具有剥削、不平等性质。因此,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迅速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全球化,并非通向世界各国的共同富裕之路,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的两极分化,甚至可能全球化愈发展,两极分化愈加强。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
区域化也是与全球化并存的一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两个趋势本是同根生。经济资源跨国界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的进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就是经济全球化,发生在各区域范围就是区域化。两个趋势都是生产国际化、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过全球一体化在范围上比区域一体化更广,而区域一体化在层次上比全球一体化更高。
第一、全球化与区域化两个趋势不能互相代替。
一方面,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全球范围的资源流动,以便在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得到发展本国经济的条件和好处,从而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另一方面,一体化的规律是:其范围与其内部差异成正比,而与其程度成反比。全球一体化由于范围广,参与者众多,差异巨大,利益协调较难,从而一体化程度、层次不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相对经济差异不大,从而一体化进程较高的区域一体化以及相应的区域合作组织、机制蓬勃发展起来。区域化的资源流动比全球化的资源流动更为便捷、自由—例如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动、资本流动、服务流动、人员流动的“四大自由”,而全球范围的资源流动只能说是在与

各种障碍、保护的冲撞中朝着自由与开放的方向发展;区域化的协调功能比全球化的协调功能更为强健、有效—例如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登场,实现了区域范围的货币金融一体化,而全球范围的货币体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20多年,仍在苦苦寻找新的有效的国际货币调节机制。
所以,全球化不可能取代区域化,相反会促进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推进区域化而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的成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得到更多的全球化利益。
第二、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
矛盾之一:按照一体化程度、层次不同,区域化组织方式包括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无论那一种形式,都有别于区域组织之外的特殊优惠,其带来的特殊利益区外不能分享。这种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无疑不符合倡导全球贸易、投资、服务自由化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精神,但还是有关条文、规定所不情愿接受和容许的。


矛盾之二:区域化具有排他性,即对内自由,对外保护。这种倾向若不加以制止,形成了对外壁垒,就会加剧世界范围保护主义倾向和世界市场的分割,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统一性:区域化毕竟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内部的经济自由度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加自由与开放。而且,区域化有着范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不可能不力图冲破区界的局限,向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开放与扩张。这种开放与扩张既包括客观经济联系(经济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上的扩大与加强,甚至包括组织方式上的扩大与连结,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与“东盟”成员,加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组成了 一个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更大的一体化组织或跨区域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和组织。因此,只要努力减少区域一体化的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作为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化就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同时,区域化自身的发展会更好。
拟议中的亚太自由贸易区。
7、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两极分化的战略选择
(1)唯一战略选择: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经济。
进一步开放,正确处理开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风险、经济自主性、国家经济安全等
更深入地与世界经济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原因在于:
第一,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快地提高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因为分工、专业化从来就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这一手段的效能。

第二,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因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运用、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资源的过程。
第三,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而引致的生产率提高、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意味着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价值竞争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值。
中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但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民族经济一定意义上说是本国国民所属的经济。GNP体现所属概念,是真正属于本国拥有的财富。GDP体现所在概念,有利于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民族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体,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保证,必须给与积极的保护。例如美欧“香蕉战”。我们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符合国际经济规则、惯例的保护措施。当然,决不能仅仅是消极的保护。只有在开放中迅速发展和提高民族经济的实力、素质和竞争力,才能保障国家经济自主与安全。
如《信息技术与协议》规定发达国家对计算机、电信设备、集成电路等,2000年零关税,发展中国家可以延长至2005年,印度参加了,我国的外交官员龙永图问其为什么加入时,印度大使回答:“为了不使印度成为信息技术孤岛 ”,因此,继续实行高关税,只能被排除在技术进步的潮流之外。

中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但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民族经济一定意义上说是本国国民所属的经济。GNP体现所属概念,是真正属于本国拥有的财富。GDP体现所在概念,有利于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2)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委内瑞拉《国民报》1997年11月26 日文章
以香港和泰国为震中,金融危机震撼东南亚,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全球化的风险之一暴露无疑:危机的连锁反应。
全球化已不再是有益而无害的了,至少远东的危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那里(包括日本) 经济增长的努力。亚洲的小龙们必须放慢增长速度,以加强他们的经济基础设施。
另一件大事是美国国会拒绝了克林多总统“快速审批权”的建议,这里包括了美国重要阶层(特别是工会)的担忧,迅速发展的自由贸易对就业和工资的巨大威胁。欧盟内部的社会冲突和日益增长的失业(1800万失业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体化的进程。从前人们过于简单地认为,市场是无条件和至高无上的,可以解决现存的各种实际问题。然而,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对全球化的风险、矛盾和变异展开深刻的讨论。
第一、对市场经济脆弱性的担忧陡增
华盛顿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卡瓦纳指出:“克林顿的失败和东南亚金融市场的危机,使得人们对目前模式的抉择展开一场大讨论。”前美洲开发银行顾问杰罗姆·来文森评论说,东亚奇迹陷入停滞以及“快速审批权”建议的失败,意味着国际经济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并且强调,“新自由主义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大其词和不够成熟,但它反映了人们(特别在美国)对市场经济的脆弱性的担忧,而市场经济在手段上的表现就是全球化现象。
失业对经济自由化的抵制以及一些典范国家,如日本和亚洲小龙们出现的贫困持续恶化和经济增长无力,是导致对市场的全球化模式新年动摇的环境。一段时间里,人们曾把它当作一种新式经济宗教的信条。
第二、对竞争概念的深层思考
如今,市场的魔力就在于竞争。坦率地说,竞争应当被看作是私人企业自愿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按照M·波特著名的理论,竞争是系统化的,是努力、政策、目标、条件、资源的共同作用,他们要求国家、机构、社会、工会、企业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总之,国家作为一个全能的机构,应当能够形成一个所谓的普遍的外部经济,而工业和企业从中可以获得利益。在一个没有效率、组织混乱、社会、政府、制度问题丛生的国家里,富裕竞争力的企业是难以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当被置于国家的阴影中以求得发展和业绩,而是说在一种相互依赖和合作的环境里,企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获得更高的利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不能再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都是那些巨型公司,他们控制着大量的利益、权力、各种资源,如金融、技术、管理者、甚至政治家、文化人,是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这个现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登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为竞争确定的定义:较小的企业或简单的经济主体根本无法对庞大的市场产生影响。穿这自由外衣的新市场主义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创立经济科学的大使说成恐龙和不合时代潮流理论的偶像。这些巨型公司控制着市场,扰乱了“自然法则”,给与子公司以补贴,消灭那些不愿加入自己系统的弱小企业,并且超越国界和国家主权,在世界范围内腿子、设厂、转让技术、进行贸易。建立有关竞争的新理论应当考虑到这些显示。但是,资源、权力、利益的过渡集中,特别是金融机构和工具的膨胀已经降低了他与世纪经济的联系。最近1`0年来不断发展的金融动荡,不仅仅与证券的虚拟价值有关,而且孩童生产基础核对货物及劳务的投资有关。
《参考消息》1997年12月16日
第三、政府的作用必须加强
全球化既传导经济景气,也传导经济衰退。国际金融资本具有高度虚拟化的特征,它的流动性、投机性、风险性,加大了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1997年的全球金融商品交易总额达到3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规模的12倍,在全球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钢铁、汽车、小麦等,而是股票、债券、货币。
当今国际资本形成游资化,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利用“杠杆原理”,就是以较少的“按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金额的金融商品,使得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就可以牵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使得一个小小的交易员就可以搞垮一家百年历史的银行,使得索罗斯用百亿美元就可以推动上千亿美元的交易,对一些国家轮番攻击。而一个国家银行,即使象外汇储备最多的日本银行,每天可以动用的外汇也不过几十亿美元,在上万亿美元的“游资”面前真实微不足道。

这种“金钱游戏”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权利和能力所及的范围,其产生的冲击可以扩散到任何一个国家。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短期资本兴风作浪的结果。1996年涌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的资本高达930亿美元,而1997年从这5个国家净流出120亿美元,这种180度的大转弯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而鼓吹全球化的美国和日本却袖手旁观,加重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对外直接投资弊端期金融投资更加稳定,从时间跨度和投资回报来看,直接投资大都追求长期利益。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说:“金融危机给政府带来巨额的预算支出,从占GDP的3%(美国)到55%(阿根廷)。金融危机还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过去20年的情况表明,受冲击的国家在危机之后的5年内GDP连续下降1%——5%,而没有受到冲击的国家则没有如此下降。”他非常欣赏中国开放长期资本,挡住对短期资本流入开放的诱惑(及压力)的明智选择。
全球化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往往像脱了缰的野马。

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发展的是各国政府的作用空前加强,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13年今天的经合组织的多数成员国政府的公共开支占GDP的13%,而1996年却高达46%。1999年美国为30%,法国为52%,丹麦为54%,瑞典为56%。

美国的教授达尼·罗德里克认为,各种良好的市场经济,都是国家和市场的混合物。所谓市场决定一切,忽视了国家机制的作用,也忽视了经济领域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互补性。财产所有权只是市场经济的五个支柱之一,其他四个支柱是调控机制、宏观经济稳定化机制、社会保险机制、冲突管理机制,事实上,市场越自由,调控机制的任务就越重。
把行动和决策的领导权交给抽象的“部门”入市场,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面临的挑战,是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
全球化的进程,使民族国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却是不可替代的,全球化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全球化。

我国的外交战略(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