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第一章、公司理财概述
《财务与成本管理》教材一书共十五章、632页、44万字。其中前十章是讲财务管理,后四章是讲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本是两门学科,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实际上它是两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公式很多,有的公式需要死背硬记,有的在理解后就能记住。第一章是总论,这章的内容是财务管理内容的总纲,是理解各章内容的一个起点,对掌握各章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体系,理解每一个财务指标、公式、名词的概念,掌握它,对以后各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帮助。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 企业的财务目标
有四个问题:企业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主张及其理由和问题;讨论财务目标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以利润大小作为财务目标。这四个问题是财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是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公司理财是指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低成本筹措所需要的资金并进行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如何高效率地投资,并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制定利润分配政策,并合理地进行利润分配。公司理财就是要研究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
1、企业管理的目标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生存,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和到期偿债,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一个要求;二是发展,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二个要求;三是获利,企业必须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三个要求。总之,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
2、公司理财的目标
三种观点
①、利润最大化
缺点: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所投资本额的关系,没有考虑获取利润与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②、每股盈余最大化
缺点: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性,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
③、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这是公司理财的目标。
(一)、企业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目标: 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生存 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发展 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获利 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
企业的三个目标要求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投放资金和使用资金的任务。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主张及其理由和问题
主张 理由 问题
(1)利润最大 利润代表企业新创财富,利润越多企业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没有考虑投入: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没有考虑风险
(2)每股盈余最大(投资收益率最大) 应当把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投资报酬会递减 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时间;没有考虑风险
(3)股东财富最大(企业价值最大) 要考虑时间和风险因素 计量比较困难
(三)为什么要讨论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是决定财务管理工作全局的。一切财务管理,都是为了扩大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大小,取决于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在风险相同又可忽略时间因素时,财务目标是扩大每股盈余。在风险相同、可忽略时间因素且投入相同时,目标是利润。
(四) 为什么以利润大小作为财务目标
既然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而非利润,为什么企业经常以利润大小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
企业价值是对财务目标的最好概括,并不否认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原因是在风险相同、收益相同并且时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利润大小就决定了方案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以利润作为目标,在特定环境下是正确的。追求利润不是"错误",而是一种片面性。
二、 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因素
重点是理解报酬、风险;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
股东财富的大小可以用股票价格来反映。股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而报酬率和风险又是由企业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定的,公司理财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
影响公司理财目标的因素有五个,分别是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政策。
下面通过图示和数学模型揭示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因素
(一)图示
企业价值取决于环境和企业决策
图示说明:
(1)企业的价值取决于现金流量和风险;
(2 ) 现金流量取决于企业决策,包括投资、筹资和分配;
(3)企业决策受环境的影响,要与环境相适应,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
(4)风险取决于企业决策和环境变化,企业可以改变决策从而控制风险,但环境变化总是存在的。
(二)数学模型
财务管理的数学模型虽然很多,但基本的模型有限,其中股价模型是统帅全局的,居于核心地位。
影响股价的因素
三、 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的利益关系人有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社会公众等。股东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扩大企业价值,而其他利益人的目标则与之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本章主要分析了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矛盾及其协调办法。要记住并理解,企业股东与其它利益人的目标冲突和协调。
利益集团 目标 与股东冲突的表现 协调办法
经营者 报酬、闲暇、风险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监督、激励
债权人 本利求偿权 违约、投资于高风险项目 契约限制、终止合作
社会公众 可持续发展 环境、产品安全、质量、劳动保险 法律、社会、新闻、道德约束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转。
(一) 现金流转的概念
定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变为非现金,非现金又变为现金,这种周而复始的流转过程称为现金流转。
特点:这种流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称为现金循环。
分类:不到一年称为短期循环,超过一年称为长期循环。
(二) 现金的短期循环
分为三块:来源:股东投资,银行借入;
耗费:支付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等;
收回:现销、赊销出售产成品等收回现金。
(三) 现金的长期循环
关键是折旧。折旧不是本期的现金支出,但却是本期的费用。每期的现金是利润加折旧之和。折旧一方面使企业增加现金,一方面减少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在企业不增加固定资产的情况下,亏损不超过折旧额,企业的现金余额就不会减少。折旧加入产品成本中经过销售收回现金,可用于短期、长期循环。
(四) 现金流转的不平衡
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重点要掌握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的关键也是折旧。亏损小于折旧,在固定资产重置以前可以维持;亏损大于折旧,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即会计要素,公司理财(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资金的运动,筹资决策涉及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投资决策涉及资金的具体形态即资产,利润分配决策涉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因此,公司理财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这里要搞清楚现金流量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问题一:为什么盈利的企业会发生现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
问题二:为什么亏损企业仍然可以正常经营?
盈利企业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扩充(投资),通常不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盈利企业破产的可能原因有:①、应收帐款过大,②投资规模过大。解决办法只能从外部筹措资金(借款)。
亏损企业从长远来说,如果不从外部筹措资金,现金流转不可能维持。从短期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另一种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亏损企业能正常经营可能的原因有:①亏损小于折旧,②从外部供入资金。
二、公司理财(财务管理)的内容
有三个方面的决策:①投资。包括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②筹资(融资)。包括权益资本与借入资本,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③利润分配(或股利分配),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影响企业再投资能力,会使未来收益减少,造成股价下跌;过低的股利支付率,可能引起股东不满,股价也会下跌。
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从财务报表看出来。财务报表是财务管理的结果。
(一)静态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资产负债表 (财务状况表)
1、资产管理(表的左方):资产总额、资产组成的决策,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顺序。
2、筹资管理(表的右方):财务结构、筹资途径选择的决策。包括股利分配即留存收益决策,也是筹资决策。偿还时间与要求回报的顺序。
案例:情况一,盈利的企业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会破产。
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2000
2、现金流出合计 210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00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50
2、现金流出合计 22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7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860
2、现金流出合计 25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610
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补充资料
1、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2、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420
减: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80
=340
损益表 利润分配表
产品销售收入 2500
(-)产品销售成本 1600
(-)产品销售费用 5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
产品销售利润 800
(+)其他业务利润 100
(-)管理费用 400
(-)财务费用 50
营业利润 250
(+)投资收益 100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350
(-)所得税 50
净利润 300 净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二、可供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金
(-)向股东分配利润
三、年末未分配利润
案例:情况二,亏损企业仍然可以正常经营。
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2400
2、现金流出合计 210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300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50
2、现金流出合计 6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300
2、现金流出合计 25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50
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补充资料
1、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2、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520
减: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180
=340
损益表 利润分配表
产品销售收入 2500
(-)产品销售成本 2200
(-)产品销售费用 5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
产品销售利润 200
(+)其他业务利润 100
(-)管理费用 400
(-)财务费用 50
营业利润 -150
(+)投资收益 100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50
(-)所得税
净利润 -50 净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二、可供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金
(-)向股东分配利润
三、年末未分配利润
(一)资产负债表与财务管理的内容
资产 财务管理内容(投资) 负债及权益 财务管理内容(筹资)
现金 现金管理 短期借款 银行信用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管理 应付帐款 商业信用
存货 存货管理 长期负债 负债筹资(资本结构)
长期投资 证券评价 资本 权益筹资(资本结构)
固定资产 投资管理 未分配利润 股利分配(留存收益)
(二)从经营成果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损益表
损益表,反映企业的收益及其风险。
损
损益表项目 财务管理内容
销售收入(不稳定) 销售收入风险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经营杠杆
息税前利润(更不稳定) 经营收益及其风险
-按固定利率支付的利息 财务杠杆
税前利润
-所得润 税务规划
税后利润(更加不稳定) 股东收益及其风险
-付给股东利润 股利政策
留存收益 内部筹资,加入资产负债表
(三)从动态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直接反映财务管理活动。
现金流量表项目
经营现金流入 营运资金管理:取得现金及分配现金于经营资产,内部筹资
经营现金流出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现金流入 投资管理
投资现金流出
投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现金流入 外部筹资管理
筹资现金流出
筹资现金流量净额
三、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
(一)财务决策
1、 决策过程的四阶段: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找作出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设计可能采取的备选方案;抉择活动:选取备选方案;审查活动:对过去的决策进行评价。
2、决策系统的五个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决策结果。
决策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决策系统。
3、决策的准则:由于决策者受认识能力、时间、成本、情报来源的限制,不能坚持最理想的决策准则。通常人们选择的是"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决策准则。
4、价值标准:是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
单一标准最大化:利润最大、产量最高成本最低;
多经济目标综合:以经济效益为尺度的综合经济目标;
经济与非经济目标综合:除考虑经济目标外,还要考虑非经济目标,如: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等。在财务领域对非经济目标的货币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财务计划
广义的财务计划包括财务决策和期间计划,狭义的财务计划仅指期间计划。期间计划是针对一定时期的计划;而决策是针对特定事项的。期间计划的方法,分为规划和预算。
1、 财务规划:调整规模和水平,协调资金、收益、成本费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方法,财务预测和本量利分析;
2、财务预算,以货币形式表示预期结果。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以财务计划为依据的,财务控制是执行计划的手段,它们共同组成了财务管理循环,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定义: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企业的财务决策要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
一、法律环境
二、金融环境一资金融通的场所。这是重点。
金融市场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金融机构;客体:金融资产;参加入:供应者和需求者。
(一) 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
三句话:是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场所;是企业长短期资金转化的市场所;是企业理财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金融资产的特征:
注意3个特征:收益性:指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率高低;风险性:指金融资产不能恢复原投资价格的可能性,有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能够在短期内不受损失的变现。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具有容易兑现、市场价格波动小的特点。
注意三者的关系:流动性与收益性呈反比,收益性与风险性呈正比,三者互相作用,互相联系。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和组成
1、 金融市场分类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
(1)按交易期限划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因短期有价证券易于变现,故称之为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市场,因为发行股票和债券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等资本货物的购买,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2)按交割期限划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指买卖双方成交的当时或几天内买方付款,卖方交出证券的交易市场。
期货市场:指买卖双万成交后,在双方约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日才交割的交易市场。
(3)按交易性质划分: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指从事新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买卖的转让市场。即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指从事已上市的旧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买卖的转让市场。即二级市场。
(4)按经营金融资产品种分类:
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期货市场。
(四)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这是必须掌握的普通常识。
1、中央银行:管理金融活动;2、政策性银行:政府设立以贯彻政策为目的;3、商业银行:盈利为目的;4、非银行金融机构:限定业务的金融机构。
(五) 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决定因素。这是重点。
定义:利率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
计算公式: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购买价格,书第42页:
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变现力附加率+违约风险附加率+到期风险附加率
这个公式表明有五个因素:
1、 纯粹利率:
定义:无通货膨胀、无风险的平均利率。
举例:无通货膨胀时,国库券利率可视为纯粹利率。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国家政策调节三个因素的影响。
2、 通货膨胀附加率:
定义:由于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投资者的真实报酬下降。目的是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购买力损失。它等于纯粹利率加上预计通货膨胀率。
3变现力附加率:
定义:对变现力弱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要求有变现力的补偿。
3、 违约风险附加率:
定义:因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
债券等级低,债券风险大,投资者要求的利率就高。
4、 到期风险附加率:
定义:因有价证券到期时间长短不同而形成的利率差别。
时间长,利率变动的可能性就大,要求的补偿就高。实质上,到期风险附加率是对投资者承担利率变动风险的一种补偿。
三、经济环境
第四节 成本管理
一、 成本的概念
(一)财务会计中使用的成本概念: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定义的,它们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规范,因此可以称之为"报表成本"、"制度成本"或"法定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指取得资产或劳务的支出。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所说的成本是指生产经营成本,它具有以下特征:
1、成本是经济资源的耗费,生产经营过程也同时是经济资源的耗费过程;
2、成本是以货币计量的耗费;
3、成本是特定对象的耗费;
4、成本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耗费。
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应当分为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这三项活动的损益在利润表中要分开报告,以便分别评价其业绩。企业经济活动的的正常损益和非正常损益也要分开报告,以便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耗费才能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从营业收入中扣减,以便使"营业利润"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获利能力。
(二)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成本: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使用的成本概念与管理学相同,可称之为"管理成本"。管理学上信奉的原则是"不同目的需要不同意义的成本",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使用多种成本信息。最一般的管理成本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失去或放弃的一项资源。管理成本比"财务报表成本"的含义更广泛,它们不一定需要支付货币,例如机会成本,也不一定实际发生了耗费,例如各种未来成本。管理成本可以分成两大类:
1、决策使用的成本
这些报告要提供边际成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资本成本等信息。决策使用的这些成本通常不被记入账簿系统,其共同特征是属于"未来"成本,而记入账簿的成本是"过去"成本。
2、日常计划和控制使用的成本
按责任中心比较预算与实际成本,它们都需要会计部门提供内部常规报告。这些报告要提供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变动成本、差异成本和可控成本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账簿系统处理,也可以在账外记录和加工。
管理用的成本数据,通常不受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约束,也不列入财务报表
(三)经济成本
经济学中产品价值=c+v+M,成本是c+v的部分,即生产产品所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和消耗活劳动需要补偿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报酬的支出。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有两个主要特征:
1、 成本是需要补偿的价值,而不是可分配的价值,只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v)才是可供分配的价值。
2、 成本是经济价值的消耗,包括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而不是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二、 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现在叫做企业的内功,是当今管理当局最为强调的事情。国企业三年脱困以后,现在在管理上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成本管理。
(二)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内容。
①组织系统:组织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小预算组成的。
②信息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
③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④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2、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①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②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③全员参加原则。
④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3、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有区别
①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②成本控制仅限于有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③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而成本降低应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
④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4、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中心、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要持续地降低成本。
5、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①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②、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
③、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
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意识。
三、 成本会计
(一) 什么是成本会计; (二)成本计算制度。
重点了解一下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中,通过产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列入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在需要时计算出实际成本,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的差异,并定期提供成本分析报告。企业应根据自己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和具备的条件,分别采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或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最后总结一下本章: 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
成本管理:经理人员为满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
l、成本核算,确认以前的管理决策引起的实际成本支出。目的是改进预算、用于控制、确定存货价值、决定损益、用于改善决策。
2、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责任是每个员工。会计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贡献在于提供控制标准、提供结果与预算比较的业绩报告。
第二章 公司理财的理论基础(基本观念)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
1.定义: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要注意把握以下的要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增量",一般以增值率表示;
(2)必须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会增值;
(3)需要持续或多或少的时间才会增值;
(4)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即需按复利计算。
2.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
不同时间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相等,所以,不同时点上的货币收支不宜直接比较,必须将它们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和有关计算。
3.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置
由于货币随时间的增长过程与利息的增值过程在数学上相似,因此,在换算时广泛使用计算利息的方法,即按复利的方法进行折算。
(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3.普通年金
(1)普通年金终值
偿债基金(A):是指为使年金终值达到既定金额每年应支付的年金数额。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 为偿债基金系数,系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倒数,记作(A/S,i,n)。
(2)普通年金现值
基本公式:
即: P=A×(P/A,i,n)
投资回收额(A):是指能达到即定的年金现值数额每年应收回的年金数额。
称为投资回收系数,系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记作
(A/P,i,n)。
4.预付年金
(1)预付年金终值
基本公式:
即: S = A× [(S/A,i,n+1)-1] (口诀为:期数加1,系数减1 )
(2)预付年金现值
基本公式:
即: P = A×[(P/A,i,n-1)+1] (口诀为:期数减1,系数加1 )
5.递延年金
递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支付发生在第二期或第二期以后的年金。
递延年金支付形式中,一般用m表示递延期数,连续支付的期数用n表示。
①递延年金终值的大小,与递延期无关,故计算方法和普通年金终值相同。
②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P0=A.(P/A,i,n).(P/S,i,m)
第二种方法: P0=A.(P/A,i,m+n)-A.(P/A,i,m)
6.永续年金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定额支付的年金,其特点是没有终值。
(1)现值计算: P=A/i
(2)利率计算: i=A/P
(3)年金计算: A=P.i
7.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当利息在一年内要复利几次时,给出的年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一年内多次复利时,每年末终值比年初的增长率。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为:
案例:1、某人分期付款购房子,房价为80万元,首期付30%,其余分5年按月支付,问每月支付多少(年利率为6%)。
2、某人每月月末在银行存1000元,月利率0.5%,三年后能存多少钱。
二、风险价值
(一)风险及其衡量
1.风险的概念
(1)定义: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2)理解:
① 风险是"一定条件下"的风险。
② 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
③ 风险的大小随时间延续而变化,是"一定时期内"的风险。
④ 在实务领域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不作区分,都视为"风险" 。
⑤ 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
2.风险的类别
(1)投资人的风险: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① 市场风险:是指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这类风险涉及所有的投资对象,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因此,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
②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这类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风险。
(2)企业的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① 经营风险:市场销售、生产成本变动引起;经营风险使企业的报酬率变得不确定;固定成本有杠杆作用,使资产收益率变化加大。
② 财务风险: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借款利息率固定有杠杆作用,使权益净利率变动比资产净利率变动更大。
3.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概率 :概率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2)离散型分布和连续型分布
离散型分布:随机变量只取有限个值,并且对应于这些值有确定的概率
连续型分布:随机变量有无数可能的情况出现,对每种情况都赋于一个概率
正态分布:概率分布为对称钟型的随机变量。钟型分布以期望值为轴,左右完全对称。
(3)预期值(期望值、均值)
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相应的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作随机变量的预期值(数学期望或均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
其计算公式为:
(4)方差和标准差
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指标。
①方差:用来表示随机变量与期望值之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其计算公式为:
②标准差:也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是一个绝对数,不便于比较不同规模项目的风险大小。两个方案只有在预期值相同的前提下,才能说标准差大的方案风险大。
(二)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1.基本关系: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风险和报酬的这种联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风险和期望投资报酬率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期望投资报酬率 = 无风险报酬率 + 风险报酬率
期望投资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 + 风险报酬斜率×风险程度
上式中的风险程度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等计量。风险报酬斜率取决于全体投资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如果大家都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小,风险溢价不大;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大,风险附加率就比较大。
2.风险控制的方法: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
案例:ABC公司有两个投资机会,A投资机会是一个高科技项目,风险较大,但收益也较大;B项目是一个老产品且是必需品。假设未来经济情况只有三种:繁荣、正常、退,有关的概率分布和预期报酬率如下:
经济情况 发生概率 A项目预期报酬率 B项目预期报酬率
繁荣 0.3 90% 20%
正常 0.4 15% 15%
衰退 0.3 -60% 10%
求:两个项目的期望值、方差,比较风险大小。
第三章 筹资决策
筹资的基本途径有三种,一是发行股票(向投资者、股东筹资);二是发行债券(向债券投资者或债权人筹资);三是银行贷款(向债权人筹资)。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普通股的概念及股东的权利;普通股融资的优缺点;股票发行的规定与条件;股票上市的目的与条件;股票上市的暂停与终止;负债融资的特点;短期负债融资的特点;应付账款融资决策;取得长期借款的条件和有关保护性条款;长期借款融资与长期债券融资的特点;债券的发行价格。
本章难点问题是: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与决策;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
一、普通股筹资
1、普通股权益
① 表决权,②收益权,③股份转让权,④知情权,⑤剩余财产分配权。
2、种类
①记名和不记名股票,②面值股票和无面值股票,③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④A股、B股、H股和N股等等。
(一)普通股的概念及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利的股份,也是最基本的、标准的股份。
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普通股股东有如下权利:
1.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并依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表决权。这是普通股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
2.股份转让权。依据《公司法》、其他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股东持有的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
3.股利分配请求权。
4.对公司账目和股东大会决议的审查权和对公司事务的质询权。
5.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普通股融资的优缺点
1.普通股融资的优点
(1)发行普通股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
(2)发行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由于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所以筹资风险较小。
(3)发行普通股筹集的资本是公司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反映公司的实力,可作为其他方式筹资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
(4)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筹资容易吸收资金。
2.普通股融资的缺点
(1)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较高。首先,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投资于普通股风险较高,相应地要求有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其次,对筹资来讲,普通股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比外,普通股的发行费用也较高。
(2)以普通股筹资会增加新股东,这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三)股票发行的规定与条件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应符合以下规定和条件:
1. 每股金额相等。同次发行的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
2. 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3. 股票应当载明公司名称、公司登记日期、股票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股票编号等主要事项。
4. 向发起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为记名股票,也可以为无记名股票。
5. 公司发行记名股票的,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住所,各股东所持股份,各股东所持股票编号,各股东取得其股份的日期;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公司应当记载其股票数量、编号及发行日期。
6. 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7. 公司发行新股,应由股东大会做出有关下列事项的决议:新股种类及数额;新股发行价格;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
(四)股票发行和销售方式及其优缺点
l.股票发行方式
股票发行方式指的是公司通过何种途径发行股票。它可分为两类:公开间接发行和不公开直接发行。
(1)公开间接发行:指通过中介机构,公开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这种发行方式的发行范围广,发行对象多,易于足额筹集资本;股票的变现性强,流通性好;还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但这种发行方式也有不足,主要是手续繁杂,发行成本高。
(2)不公开直接发行:指不公开对外发行股票,只向少数特定的对象直接发行,因而不需经中介机构承销。这种发行方式弹性较大,发行成本低;但发行范围小,股票变现性差。
2.股票的销售方式
股票销售方式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时所采取的股票销售方法。股票销售方式有两类:自销和委托承销。
(1)自销方式:指发行公司自己直接将股票销售给认购者。这种销售方式发行公司可直接控制发行过程,实现发行意图,并节省发行费用;但筹资时间较长,发行公司要承担全部发行风险,并需要发行公司有较高的知名度、信誉和实力。
(2)委托承销方式:指发行公司将股票销售业务委托给证券经营机构代理。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与依法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签订承销协议,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
股票承销又分为包销和代销两种具体办法。
(五) 股票上市的目的和条件
l. 股票上市的目的
股票上市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经批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股份公司申请股票上市,一般出自于以下目的:
(1) 资本大众化,分散风险。
(2) 提高股票的变现力。
(3) 便于筹措新资金。
(4) 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更多顾客。
(5) 便于确定公司价值。
但股票上市也有对公司不利的一面。主要指:公司将负担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各种信息公开的要求可能会暴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股价有时会歪曲公司的实际状况,丑化公司声誉;可能会分散公司控制权,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2. 股票上市的条件
(1)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不允许公司在设立时直接申请股票上市。
(2)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3) 开业时间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属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在《公司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可连续计算。
(4) 持有股票面值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
(5) 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6)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股票上市的暂停与终止
股票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1.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行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限期内未能消除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2.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报告做虚假记载(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3.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4.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限期内未能消除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另外,公司决定解散、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或者宣告破产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股份公司的设立
1、 公司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独资、合伙、公司。公司分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和两合公司。我国公司法上指的公司是有限公司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必须经过规范和改制。
2、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
(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二)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六)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
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五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五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必须按照本法规定认购其应认购的股份,并承担公司筹办事务。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一千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需高于上述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10亿元。
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为股份。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作价,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时,严禁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给个人。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以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发行的股份后,应即缴纳全部股款;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抵作股款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发起人交付全部出资后,应当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设立公司的批准文件、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3、 股份公司的股权设置
股份分类:股份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有表决权和无表决权股等
在我国,普通股股权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
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余股份应当向社会公开募集。有限责任公司依法经批准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股份总额应当相等于公司净资产额。
4、 股份公司的的组织机构
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组织机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三)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四)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九)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十)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十一)修改公司章程。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会对股
东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七)拟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在其
组成人员中推选一名召集人。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的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五)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七)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八)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拟上市股份公司的设立程序
(1) 申请准备阶段
(2) 评估资产,明确产权关系
(3) 财务审计
(4) 成立股份公司并运行
(5) 报经审批部门审批
(6) 公开发行股票
(7) 召开股东大会
(8) 变更工商登记
6、 企业改制为拟上市股份公司的主要要求
(1)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及退休人员。
(2)主营业务突出,禁止将不同类、不相关的资产“捆绑”上市。
(3)禁止同业竞争。
(4)尽可能避免、减少关联交易。
(5)机构独立。
(6)禁止公司经理层及财务负责人双重任职。
(7)国有资产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
(8)会计报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分割合理。
(9)符合产业政策。
(10)生产、销售部门应独立。
7、 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工作
(1) 提出改组设立申请
(2) 批准设立股份公司
(3) 选聘中介机构
(4) 证券公司立项
(5) 企业改制方案的实拖
(6) 发行及上市辅导
(7) 改制验收
(8) 提出股票发行上市申请
(9) 证券公司推荐
(10) 发行核准
(11) 公开发行股票
(12) 申请上市
(13) 股票上市公告并交易
(一) 、国有企业改组为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问题
1、 重组方案的确定
重组方案是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资产剥离、人员及机构分离的依据。内容包括发起人简介、股份制改组的总体框架、资产重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人员重组、改组后股份公司的情况、募集资金及运用、股份公司的发展规划、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离退休人员的安置等。
2、 资产评估
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拟纳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评估报告需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评估后的净资产作为国有股份的折股基数。
3、 财务审计
会计师对拟上市股份公司三年及一期的财务资料进行审计,编制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详细地说明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情况。
4、 其他资料准备
其他资料包括盈利预测报告、验资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盈利预测报告对发行股票下一年的利润水平作出预测,作为确定发行价格的依据。验资报告对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意见,作为工商注册的依据。法律意见书对拟上市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行为合法性发表意见。
5、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
招股说明书是股票发行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其内容较多。
6、 股票发行价格及募集资金量确定
根据每股收益、市盈率、发行股数、净利润等指标确认。主要指标有:
净利润
①、每股收益=
普通股平均股数
每股市价
②、市盈率 = ,该指标反映投资人对每元净
每股收益
收益所愿支付的价格,市盈率越高,表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
7、 股份公司建帐问题
股份公司成立后,需建立完善的帐务,结合资产负债的剥离,处理好股份公司与原企业之间的关系,解决财务上的遗留问题。
二、长期负债筹资
负债筹资的特点表现为:筹集的资金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但其资本成本一般比普通股筹资成本低,且不会分散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一)长期借款筹资
1.取得长期借款的条件和有关保护性条款
企业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1)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法人资格;
(2)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借款用途属于银行贷款办法规定的范围;
(3)借款企业具有一定的物资和财产保证,担保单位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
(4)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5)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健全,资金使用效益及企业经济效益良好;
(6)在银行设有账户,办理结算。
长期借款的保护性条款有三类:一般性保护条款;例行性保护条款;特殊性保护条款。
2.长期借款筹资的特点
与其他长期负债融资相比,长期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大,借款成本低。主要缺点是限制性条款比较多,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借款使用。
(二) 债券筹资
1. 发行债券的资格和条件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
中国《公司法》规定,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2)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
(3)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4)所筹集资金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5)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
(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发行公司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再次发行公司债券:
(1)前一次发行的公司债券尚未募足的;
(2)对已发行的公司债券或者其债务有违约或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且仍处于持续状态的。
2.债券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
债券的发行价格是债券发行时使用的价格,即投资者购买债券时所支付的价格。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通常有三种:平价、溢价和折价。
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为:
式中:n--债券期限;
t--付息期数。
市场利率指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
3.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与其他长期负债筹资方式相比,发行债券的突出优点在于筹资对象广、市场大。但是,这种筹资方式成本高、风险大、限制条件多。
三、短期筹资与营运资金政策
主要形式:
1、商业信用: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贷款所形成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包括: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收帐款等。
2、短期借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借款,包括在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等。
(一) 短期负债融资的特点:
1. 融资速度快,容易取得;
2. 融资富有弹性;
3. 融资成本较低;
4. 融资风险高。
(二) 应付账款融资决策:
l. 应付账款融资现金折扣的意义。
卖方利用应付账款方式促销,而买方通过延期付款则等于向卖方借用资金购进商品,可以满足短期的资金需要。应付账款可以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
2. 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
倘若买方企业放弃现金折扣,企业便要承担因放弃折扣而造成的隐含利息成本,即一种机会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表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与折扣百分比的大小、折扣期的长短同方向变化,与信用期的长短反方向变化。
3. 利用现金折扣的决策
(1) 如果能以低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实质上是-种机会成本)的利率借人资金,便应在现金折扣期内用借入的资金支付货款,享受现金折扣。
(2) 如果折扣期内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所得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则应放弃折扣而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3) 如果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欲展延付款期,则需在降低了的放弃折扣成本与展延付款带来的损失之间做出选择。
(4) 如果面对两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条件的卖方,应通过衡量放弃折扣成本的大小,选择信用成本最小(或所获利益最大)的一家。
(三) 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银行发放短期借款往往带有一些信用条件,主要有:
信贷限额、周转信贷协定、补偿性余额、借款抵押、偿还条件、其他承诺。
(四) 营运资金政策
营运资金政策包括营运资金持有政策和营运资金融资政策,它们分别研究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和如何筹集营运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
1.营运资金持有政策
营运资金持有量的确定,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较高的营运资金持有量,风险性较小,但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性。较低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收益性较高,但会加大企业的风险。我们将持有较高的营运资金称为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而将持有较低的营运资金称为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前者的收益、风险均较低;后者的收益、风险均较高。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适中的营运政策。
2.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主要是就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而言的,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即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和稳健型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对于临时性流动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对于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统称为永久性资产,下同),运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激进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稳健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则由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
第四章、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本章内容与前述第四章投资管理、第七章筹资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资本成本是联系投资和筹资的纽带,其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资本成本是联系投资和筹资的组带
(图表9-1)
学习本章内容时,应特别关注其联系,以便全面掌握知识点。在学习时要熟悉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书中的例题。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因素;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边际资本成本的含义、计算和应用;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其说明的问题;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其说明的问题;总杠杆系数的计算与作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和应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
本章难点问题是:边际资金成本的概念和计算;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及说明的问题;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和应用。
一、 资本成本
(一) 资金成本概述
1. 概念:
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的利息,等等。
2、 作用:
(1) 对于企业筹资来讲,资金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企业要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2) 对于企业投资来讲,资金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重要标准。投资项目只有在其投资收益率高于资金成本时才是可接受的。
(3) 资金成本还可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尺度,即经营利润率应高于资金成本,否则表明业绩欠佳。
在投资决策中,资本成本是决定投资项目取舍的标准之一,比如:用项目的收益率与该项目的资本成本比较;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使用资本成本与内部收益率比较,其关系如下: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不变;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增加;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减少。
3. 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因素:总体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项目融资规模。
(二)个别资本成本
1.长期借款成本
(1)特点: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筹资费很小时可以略去不计。
(2)计算
一次还本、分期付息情况下:
K1=K(1-T)
式中: Lt-长期借款年利息;
L-长期借款筹资额;
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K-所得税前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K1-所得税后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P-第n年末应偿还的本金;
T-所得税率。
对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有关普通股成本普通股股东要求的收益率,可采用股票价值法和资本资产定价法
股票价值法:依据是投资者要求股利不断增长
预期报酬率=总股利/总股价+股利增长率
=每股股利/股价+股利增长率
增发股票时,有一定的筹资费率,故改为:
预期报酬率=[每股股利/(股价*(1-费率)]+股利增长率
资本资产定价法:投资是有风险的,投资者要求得到风险回报
预期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β*(平均风险报酣率一无风险报就率)
2.债券成本
(1)特点:债券利息应计人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债券筹资费用一般较高,不可省略。
(2)债券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b--债券资金成本;
Ib--债券年利息;
T-所得税率;
B--债券筹资额;
Fb--债券筹资费用率。
若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为更精确地计算资金成本,应以实际发行价格作为债券筹资额。
如果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在内,债券成本的计算与长期借款成本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为:
3.留存收益成本
计算留存收益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股利增长模型法-假定收益以固定的年增长率递增。计算公式为:
式中: Ks-留存收益成本;
Dc-预期年股利额;
PC-普通股市价;
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公式计算:
一般某企业普通股风险溢价对其自己发行的债券来讲,大约在3%-5%之间,当市场利率达到历史性高点时,风险溢价通常较低,在3%左右;当市场利率处于历史性低点时,风险溢价通常较高,在5%左右;而通常的情况下,采用4%的平均风险溢价。
4.普通股成本 这里的普通股指企业新发行的普通股。计算公式为:
(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全部长期资金的总成本。一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时,可分别选用账面价值、市场价值、目标价值权数来计算。
任何一家企业的筹资方式都是多样化的。在筹资决策时,仅掌握个别资本成本是不够的,需要计算全部长期资金的成本,全部长期资金成本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即以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计算求得的。
(四)边际资本成本
1. 概念及用途
边际资本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边际资本成本也是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是追加筹资时所使用的加权平均成本。
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资本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其筹集的资金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来的资金成本就会增加。在企业追加筹资时,需知道筹资额在什么数额上便会引起资金成本怎样的变化,这就要用到边际资金成本来决策。
2. 边际资金成本的计算。
(1) 计算筹资突破点
筹资突破点是指在保持某资本成本率的条件下,可以筹集到的资金总限度。在筹资突破点范围内筹资,原来的资金成本率不会改变;一旦筹资额超过筹资突破点,即使维持现有的资本结构,其资金成本率也会增加。
筹资突破点的计算公式为:
筹资突破点 =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筹集到的某种资金额/该种资金在资金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2) 计算边际资金成本
根据计算出的突破点,可得出若干组新的筹资范围,对各筹资范围分别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即可得到各种筹资范围的边际资金成本。
二、财务杠杆
(一)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的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
财务风险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是债务资本比率的高低。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家们常常发现,销售收入发生很小变动时,往往给利润额带来较大的变动。比如:93年可口可乐公司实际销售收入比92年计划额增长6.8%,同期净利润却增长了30.8%。另一家公司销售收入下降3.6%,其净利润却下降了19.4%。这种情况并不是一家公司特有的,原因何在呢?这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政策和融资政策的结果。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之为杠杆作用。为了介绍有关内容,我们将损益表与财务管理内容的关系列如下表,以加深理解:
项目 财务管理内容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有风险(不稳定)
-变动成本 假设稳定
边际贡献 变化程度与收入相同
-固定成本 经营杠杆(经营政策决定)
息税前利润 更不稳定,经营风险
-按固定利率支付的利息 财务杠杆(融资政策决定)
税前利润 更加不稳定,财务风险(对息税前利润)
-所得税 税务规划,假设税率稳定
税后利润 股东收益和风险,总风险(对边际贡献)
-付给股东利润 股利政策
留存收益 内部筹资,加入资产负债表
(二) 经营杠杆系数
1. 经营杠杆系数计算
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常常使用经营杠杆来衡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它是息前税前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OL----经营杠杆系数; △ EBIT----息前税前盈余变动额;
EBIT----变动前息前税前盈余;
△Q--销售变动量;
Q--变动前销售量。
为了便于应用,经营杠杆系数可通过销售额和成本来表示。其又有两个公式:
公式一:
式中:DOLQ--销售量为 Q时的经营杠杆系数;
P--产品单位销售价格;
V--产品单位变动成本;
F--总固定成本。
公式二:
式中:DOLS- 销售额为 S时的经营杠杆系数;
S - 销售额;
VC - 变动成本总额。
2. 经营杠杆系数表达的问题
(1)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说明了销售额增长(减少)所引起利润增长(减少)的幅度。
(2)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销售额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3) 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前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增;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后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减;当销售额达到盈亏临界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此时企业经营只能保本,若销售额稍有增加便可出现盈利,若销售额稍有减少,便会发生亏损。
3. 控制经营杠杆的途径
企业一般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金额、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降低经营风险。
(三)财务杠杆系数
1.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
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表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示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公式还可以推导为:
式中: I- 债务利息。
2.财务杠杆系数说明的问题
(1) 财务杠杆系数表明息前税前盈余增长引起的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
(2) 在资本总额、息前税前盈余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预期每股盈余(投资者收益)也越高。
[例]:某企业基期销售收入为300万元,息税前盈余为20万元:
预期销售收入360万元,息税前盈余44万元。
销售收入变化百分比=(360-300)/300=20%
息税前盈余变化百分比=(44-20)/20=120%
经营杠杆系数 (DOL)=120%/20%=6
经济意义: 销售收入每变动1%,息税前盈余将变动6%,是销售收入的6倍。
3.控制财务杠杆的途径
负债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总杠杆系数
1.总杠杆系数的计算: 通常把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总杠杆的作用程度,可用总杠杆系数表示,它是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2. 总杠杆作用的意义:
(1) 从中能够估计出销售额变动对每股收益造成的影响。
(2) 可看到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为了达到某一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组合。
二、 资本结构
(一) 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
判断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仅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还受到销售水平的影响。处理以上三者的关系,可以运用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每股收益 EPS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定义,能够满足下列条件的销售额(S)或息前税前盈余(EBIT)就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计算公式为:
在融资分析时,当销售额(或息前税前盈余)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或息前税前盈余)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当销售额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二) 最佳资本结构的判断标准
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而不一定是每股盈余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金成本也一定是最低的。
案例:某企业计划年初的资金结构如下,
资金来源 金额(万元)
长期债券,年利率9% 600
优先股,年股利率7% 200
普通股,40000股 800
普通股股票每股票面额200元,今年期望股利为20元,预计以后每年股利增加5%。该企业所得税率为50%,假定发行各种证券均无筹资费。该企业现拟增资400万元,有以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发行长期债券400万元,年利率10%。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还可增加6%。但由于增加了风险,普通股市价将跌到每股160元。乙方案:发行长期债券200万元,年利率为10%。另发行普通股200万元。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再增加5%。由于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价上升到每股250元。问那种方案较好。
资本结构理论
指企业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的比例关系。
1、资本结构原理
①、净收入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的价值就越大。
②、净营运收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按这种观点推论,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筹资决策无关紧要。
③、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而会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超过一定程度地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成本便会上升。
④权衡理论(MM理论)
认为由于所得税法允许债务利息费用在税前扣除,在某些严格的假设下,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MM理论的发展,提出了税负利益——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
企
业
价
值
VU
V2
D1 D2 负债比率
上图说明:①负债可以为企业带来税额庇护利益。
②、最初的MM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事实是各种负债成本随负债比率的增大而上升,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息前税前盈余会下降,同时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会增加。
③、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破产成本不明显;当负债比率达到D1时,破产成本开始变得重要,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开始被破产成本所抵消;当负债比率达到D2点时,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恰好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优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破产成本大于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2、最佳资本结构
公司资本成本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W)来表示,
加权平均 税 前 债务额 权益本
= 债务资本 × 占总资 ×(1-所得税率)+ 权益资成本 × 占总本
资本成本 成 本 本比重 比 重
第五章 投资决策
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包括固定资产购置,存货购置等,对外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其他投资。
本章内容主要是项目投资评价,项目投资评价也称为资本预算。资本预算问题,前提是有一个投资创意,这绝非易事。一般说来,创意来自公司内部。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其进行评价。
本章为《财务成本管理》的重点章,涉及本章的试题一般具有难度大、灵活多变、结合实际的特点。在把握本章时,首先要熟悉基本概念、熟记基本公式、弄清教材中的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在今年教材中有三节,主要内容:
第一节是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是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贴现率、贴现的项目评价方法和非贴现的项目评价方法。这节内容非常重要,它是理解全章内容的基础、前提。
第二节是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应用,主要内容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所得税与折旧对投资的影响。
第三节是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主要内容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项目现金流量的概念和构成;判别现金流量的相关性及应注意的问题;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的计算和使用;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和使用;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
本章难点问题是:区别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净现值法应用中如何确定贴现率;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和应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基本思路、计算和应用;肯定当量法的基本思路、计算和应用。
三、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1.项目现金流量
(1)概念:所谓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投资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
(2)要点:在理解现金流量的概念时,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① 是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是特定项目引起的;
② 现金流量是指"增量"现金流量;③ "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它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包括项目需要投入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或重置成本)。 例如,一个项目需要使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材料等,则相关的现金净流量是指它们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账面成本。
2. 分类: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概念。
(1)现金流出量:是指该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 现金流出量的表现为: ① 购置生产线的价款:可以一次性支出,也可以分几次支出。
② 垫支流动资金:于投产日垫支,生产线终结时收回。
(2)现金流入量:是指该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
现金流入量的表现为:
① 营业现金流入:生产线投产后,增加的销售收入,扣除有关的付现成本增量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
营业现金流入=销售收入-付现成本
或:营业现金流入=利润+折旧
式中的"销售收入"是指项目投产后每年增加的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是指需要每年支付现金的成本,成本中不需要每年支付现金的部分称为非付现成本,其中主要是折旧,另外还包括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额等。在考虑所得税因素的情况下,式中的"利润"是指税后利润。
② 生产线出售(报废)时的残值收入;
③ 收回的流动资金。
(3)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期,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净流量为正值;反之,净流量为负值。
3.在实务中更重视按时间划分现金流量:
(1)初始现金流量:购买设备价款、运费、安装费等购置总支出;旧设备出售收入;旧设备出售收入纳税;垫支流动资金。
(2)设备寿命期内现金流量:税后增量现金流量;费用节约带来的现金流入;纳税的影响。
(3)终结现金流量:残值收入现金流量;残值的纳税影响;间接清理费用;收回垫支的流动资金。
4.现金流量的估计
确定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企业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
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进行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与此相反,与特定决策无关的,在分析评价时不必加以考虑的成本是非相关成本,包括:沉入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2)不要忽视机会成本。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其他投资机会可能得到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② 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③ 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④ 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3) 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
(4) 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
(二)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方法
1.净现值法
(1)概念: 所谓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净现值,就是将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按预定贴现率折算为它们的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
(2)计算公式:
净现值(NPV)= ∑现金流入现值 - ∑现金流出现值
(3)贴现率的选择
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一种办法是采用公司的资金成本,另一种办法是根据公司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来确定。
(4)净现值的运用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不可行。
(5)优缺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确定贴现率比较困难;不同规模的独立投资项目,净现值不等,不便于排序。
2.现值指数法
(1)概念:所谓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亦称现值比率、获利指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率等。
(2)计算公式:
现值指数(PI)=Σ现金流入现值/∑现金流出现值
(3)现值指数的运用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不可行。
(4)优缺点:克服了净现值法不便于不同规模项目比较的问题,可以进行独立投资机会获利能力的比较。这是因为现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率;而净现值是绝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益;但选择不同的贴现率,各方案的优先次序会变化。
3.内含报酬率法
(1)概念:所谓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 (2)内含报酬率(IRR)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逐步测试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非年金形式。计算方法是,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
②"年金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相等,符合年金形式,内含报酬率可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表来确定,不需要进行逐步测试。
(3)内含报酬率法的运用
IRR>必要报酬率,方案可行;
IRR<必要报酬率,方案不可行;
独立投资机会,IRR大的优先。
(4)内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比较:内含报酬率是相对数,净现值是绝对数。在评价方案时要注意到,比率高的方案绝对数不一定大,反之也一样。如果两个方案是互相排斥的,要使用净现值指标,选择净现值大的。如果两个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应使用内含报酬率指标,优先安排内含报酬率较高的方案。
内含报酬率与现值指数比较: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方案。现值指数法,要求事先设定一个适合的贴现率,以便计算现值;内含报酬率法,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只在取舍方案时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资金成本或最低报酬率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
4.回收期法
(1)概念: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出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它代表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
(2)计算方法:
公式法:原始投资一次支出,每年现金净流入量相等时采用。
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累计法:每年现金净流入量不等,或原始投资是分次投入时采用。
(3)优缺点:计算简便;但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入;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不能计量方案的盈利性。
5.会计收益率法
(1)概念:按财务会计标准计量的收益率。
(2)计算公式: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3)优缺点:计算简便,与会计的口径一致;但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年平均净收益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
四、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应用
(一)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1.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特殊性
更新决策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为现金流出量。由于没有适当的现金流入,无论哪个方案都不能计算其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分析时主要采用平均年成本法。
2.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
3.平均年成本的计算有两种情况:
① 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与使用年限的比值。
② 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4. 在使用平均年成本法时要注意两点:
① 平均年成本法是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的方案,而不是一个更换设备的特定方案。因此,不能将旧设备的变现价值作为购置新设备的一项现金流入。
② 平均年成本法的假设前提是将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二)所得税和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1. 税后成本概念和计算
扣除了所得税影响以后的费用净额,称为税后成本。一般公式为:
税后成本=实际支付×(l-税率)
2. 税后收益概念和计算
由于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营业收入的金额有一部分会流出企业,企业实际得到的现金流入是税后收益。一般公式为:
税后收益=收入金额×(l-税率)
3. 折旧抵税的概念和计算。
折旧可以起到减少税负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之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其公式为:
税负减少=折旧额×税率
4. 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
在加入所得税因素后,现金流量的计算有三种方法:
(1) 根据现金流量的定义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2) 根据年末营业结果来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
(3) 根据所得税对收入和折旧的影响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收入×( l-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五、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一)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1.基本思路:高风险的项目要求有较高的报酬率,应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里所采用的较高的贴现率,就是指风险调整贴现率。计算方法为:
2. 风险调整贴现率的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是指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的,包括了风险因素的贴现率。其计算公式为: K= i十 bQ
式中:
K--风险调整贴现率;
i--无风险贴现率;
b--风险报酬斜率;
Q--风险程度。
3.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计算步骤为:
(1) 计算方案各年的现金流入的期望值(E);
(2) 计算方案各年现金流入的标准差(d);
(3) 计算方案现金流入总的离散程度,即综合标准差(D);
(4) 计算方案各年的综合风险程度,即综合变化系数(Q);
(5) 确定风险报酬斜率(b);
(6) 根据公式:K= i十 bQ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
(7) 以"风险调整贴现率"为贴现率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并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方案只有一年不确定的现金流入,在计算风险调整贴现率时,就不必计算综合标准差(D)和综合变化系数(Q)。
4. 优缺点: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优点是比较符合逻辑,广泛使用;其缺点是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在一起,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意味着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有时与事实不符。
(二)肯定当量法
1. 基本思路:先用一个肯定当量系数( )把有风险的现金收支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收支,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以便用净现值法的规则判断投资项目的可取程度。计算方法为:
式中:at为t年现金流量的肯定当量系数,它的取值在0至 l之间; i为无风险的贴现率; CFAT为税后现金流量。
2. 肯定当量系数( at): 是指不肯定的一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相当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的金额,它可以把各年不肯定的现金流量换算成肯定的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肯定当量系数的确定:
(1)根据变化系数和肯定当量系数之间的对照关系换算;
(2)根据风险报酬率和无风险报酬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换算;
(3)由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主观判断。
3.应当注意的是,肯定当量法也可以与内含报酬率法结合使用。
4.两种方法比较: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都是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两者主要的区别是:肯定当量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的分子的办法来考虑风险;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分母的办法来考虑风险。肯定当量法的优点是,克服了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夸大远期风险的缺点,可以根据各年不同的风险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其缺点是如何合理确定当量系数是个困难的问题。
案例:有三个方案,A方案投资20000元,第一年末现金净流量为11800元,第二年为13240元;B方案投资9000元,第一年末现金净流量为1200,第二年6000元,第三年6000元;C方案投资12000元,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4600元。求三个方案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设折现率为10%。
方案A:当贴现率为16%时,净现值为9。当贴现率为18%时,净现值为-499,内含报酬率为16.04%。
第五章 证券评价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债券价值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债券收益率的含义、计算和应用;债券投资的风险种类;股票价值的计算和应用;贝他系数的概念、意义和计算应用;利用市盈率估计股票价值;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计算及应用。
本章难点问题是:债券价值的计算;股票价值的计算;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应用。
一、债券评价
(一)债券的概念
1.定义:债券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向债权人发行的,在约定时间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
2.债券特征:
(1)面值:指设定的票面金额。它代表发行人承诺于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偿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
(2)票面利率:指债券发行者预计一年内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因此,债券利息要根据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来计算。
(3)到期日:指偿还本金的日期。
(4)计息方式: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
(5)付息方式:半年一次、一年一次、到期日一次总付,这就使得票面利率不等于实际利率。
(二)债券的价值 1. 概念:债券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称为债券的价值或债券的内在价值。只有债券的价值大于购买价格时,才值得购买。债券价值是债券投资决策时使用的主要指标之一。
2. 计算:债券价值计算的基本模型是:
(三)债券到期收益率
1. 概念:是指购进债券后,一直持有该债券至到期日可获取的收益率。这个收益率是按复利计算的收益率,它是能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债券买入价格的贴现率。
2. 计算方法:与计算内含报酬率的方法相同。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有"试误法"和"简便算法"两种。
(1)平价发行的每年付息一次的债券,其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利率;
(2)如果买价和面值不等,则收益率和票面利率不同;
(3)如果债券不是定期付息,而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或用其他方法付息,那么即使平价发行,到期收益率也与票面利率不同。
3.使用:到期收益率是指导选购债券的标准。它可以反映债券投资的按复利计算的真实收益率。如果高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则应买进该债券,否则就放弃。
(四)债券投资的风险
l.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避免违约风险的方法是不买质量差的债券。
2.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减少利率风险的办法是分散债券的到期日。
3.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是,投资于预期报酬率会上升的资产,例如,房地产、短期负债、普通股等,作为减少损失的避险工具。
4. 变现力风险:变现力风险是指无法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来卖掉资产的风险。避免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国库券等可在短期内以合理的市价出售。
5. 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在利率下降时,会有再投资风险。避免方法是预计利率将会下降时,应购买长期债券。
二、股票评价
(一)股票投资的概念
1.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东借以取得股利的一种有价证券。
2.股票特征:
(1)股票的价值:股票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每期预期股利和出售时得到的价格收入。股票的价值是指其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
(2)股票的价格:股票的价格主要由预期股利和当时的市场利率决定,即股利的资本化价值决定了股票价格。
(3)股利:股利是股息和红利的总称。
(二)股票价值的评估
1. 股票评价的基本模式
2. 零成长股票价值
假设未来股利不变,其支付过程是永续年金。计算公式为:
P0=D/RS
运用公式计算零成长股票的预期报酬率:
RS=D/P0
3. 固定成长股票价值
假设股利按固定的成长率增长。计算公式为:
式中:
g---固定的成长率;
D0---最近刚支付的股利(当前股利);
D1--一年后的股利(第1年股利)。
将其变为计算预期报酬率的公式为: R=(D1/P0)+g
4. 非固定成长股票价值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的公司的股利是不固定的,应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
(三) 市盈率分析
1.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表明投资人愿意用盈利的多少倍的货币来购买这种股票,是市场对该股票的评价。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股票市价/每股盈利
2.用途:
(1)用市盈率可以粗略估计股价的高低
股票价格=该股票市盈率×该股票每股盈利
股票价值=行业平均市盈率×该股票每股盈利
(2)用市盈率估计股票风险
竞争的市场上,平均市盈率在10-11之间,市盈率在5-20之间是比较正常的,市盈率过高或过低,风险都较大。各行业市盈率的正常值有区别,预期将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市盈率会普遍下降,预期公司利润增长时市盈率会上升,债务比重大的公司市盈率较低。
(四) 股票投资的风险分析
1. 贝他系数的概念:贝他系数是反映个别股票相对于平均风险股票的变动程度的指标。它可以衡量出个别股票的市场风险,而不是公司的特有风险。
2. 贝他系数表达的含义:
假如 A种股票的贝他系数等于 l,则它的风险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相同,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A种股票的收益率也上升1%;假如 B种股票的贝他系数大于2,则它的风险程度是股票市场的平均风险的2倍,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B种股票的收益率上升2% ;假如 C种股票的贝他系数是0.5,则它的风险程度是市场平均风险的一半,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C种股票的收益率只上升0.5%。
3. 贝他系数的应用范围。
贝他系数可以反映各种股票不同的市场风险程度,因此,它成为股票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当注意,贝他系数不是某种股票的全部风险,而只是与市场有关的一部分风险,另一部分风险是与市场无关的,只与企业本身的活动有关的风险。企业的特有风险可通过多角化投资分散掉,而贝他系数反映的市场风险不能被互相抵消。
4. 投资组合的贝他系数的计算。
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即贝他系数是个别股票的贝他系数的加权平均数。它反映特定投资组合的风险,即该组合的报酬率相对于整个市场组合报酬率的变异程度。
5.资本资产定价模式
(1)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如下:
式中:
Ri- 第 i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F - 无风险收益率;
Rm- 平均风险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β- 第 i种股票的贝他系数。
(2) 公式的应用
计算个别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预期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 无风险报酬率+β(平均风险股票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计算个别股票的股票价值:
股票价值= 计算证券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式中:
Rn--个别证券的预期报酬率;
Wn--个别证券在组合中投资价值的比重;
第六章 流动资金管理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本学科的重要章节。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随机模式的含义、计算和应用;信用期间决策分析的思路、计算和应用?;五C"系统的内容;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基本模型及其演变形式;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公式、计算和应用;存货保险储备量的决策。
本章难点问题是:应收帐款信用期决策的计算和应用;确定现金折扣程度的计算方法;存货自制和外购的决策;再订货点的计算和确定;存货保险储备量的计算。
一、 现金和有价证券的管理
(一)现金管理的目标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做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利润。
(二)现金日常管理的策略:
l. 力争现金流量同步,如果企业能尽量使它的现金流人与现金流出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这就是所谓现金流量同步。
2. 使用现金浮游量。从企业开出支票,收款人收到支票并存人银行,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中间需要一段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不过,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时间,否则会发生银行存款的透支。
3. 加速收款。这主要指缩短应收账款的时间。做到既利用应收帐款吸引顾客,又缩短收款时间,从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4. 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指企业在不影响自己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运用供货方所提供的信用优惠。
(三)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1.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寻找使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在成本分析模式下,企业持有的现金有三种成本:
(1)机会成本。现金作为企业的一项资金占用,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它的资金成本。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越高。
(2)管理成本。企业持有现金,会发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就是现金的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3)短缺成本。企业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或付出的代价。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
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使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2. 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企业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
现金返回线(R)的计算公式:
现金存量的上限(H)的计算公式:
H=3R-2L
其中: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 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
二、应收帐款管理
(一)应收帐款管理的目标
企业发生应收帐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需要在应收帐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应收帐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款赊销;如果应收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二)信用政策的确定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1.信用期间的决策
(1)概念: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
(2)思路: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晌;与此同时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收帐费用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
(3)计算步骤:
在分析时,先计算改变信用期得到的收益,然后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据两者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① 计算收益的增加= 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
② 计算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增加
应收帐款应计利息=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金成本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③ 计算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
④ 计算改变信用期的净损益=收益增加-成本费用增加
2.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它赖帐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五 C"系统来进行。所谓"五 C"系统是指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 3. 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会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
因为现金折扣是与信用期间结合采用的,所以确定折扣程度的方法与过程与信用期间的确定一致。只不过把提供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和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加,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三)应收帐款的收帐
1.应收帐款收回的监督:实施对应收帐款回收情况的监督可通过编制帐龄分析表进行。
2.收帐政策的制定:企业对不同过期帐款的收款方式,包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的收帐政策。催收帐款要发生很多费用,一般来说,收帐费用越多,收帐措施越有力,可收回的帐款越多,发生坏帐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制定收帐政策又要在收帐费用和坏帐损失间进行权衡。
三、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企业总有储存存货的需要,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实行存货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存货管理的目标。
(二)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
与储备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等三种。
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它又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取得定单的成本。其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称为订货固定成本,用F 表示。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用 K表示;订货次数等于存货年需要量 D与每次进货批量 Q之商。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2)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用 D表示年需要量,用 V表示单价,购置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购置成本=D•V
订货成本与购置成本之和,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2.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通常用TCc表示。其中固定储存成本用K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3.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面造成的损失,通常用TCs表示。
如果用TC来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三)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l.经济订货量的概念
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进货批量,叫作最佳采购批量,也叫作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
2.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
(1)能及时补充存货,即存货可瞬时补充;
(2)能集中到货,即不允许陆续入库;
(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假设;
(4)需求量稳定,即存货全年需要量不变;
(5)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
(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买到。
3.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及其变形
(1)经济订货量( )基本模型:
(2)基本模型演变形式
每年最佳订货次数
存货总成本
最佳定货周期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
(四)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
经济订货量基本公式,是假设存货一次全部人库。但事实上,存货可能陆续人库,使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完工人库,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基本公式加以修改。
设每批订货量为 Q。由于每日送货量为P,故送货期则为:Q/P
设存货每日耗用量为 d,故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为:Q/P•d
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为:
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总成本公式为:
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还可用于自制与外购的选择决策。
(五)保险储备
1.概念:按照某一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
2.保险储备量的计算以及推广
(1) 设保险储备量下的再订货点计算公式:
再订货点(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十保险储备
(2)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公式:
式中:
TC(S、B)--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
--单位缺货成本
N--年订货次数;
B--保险储备量;
S--一次订货的缺货量;
Kc--单位存货储存成本。
(3)最佳保险储备量确定的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不同保险储备量下的总成本[TC(S、B)],然后再对比总成本,选定其中最低的。
(4)推广使用
教材举例说明了由于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至于由于延迟交货引起的缺货,也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储备量方法来解决。
第八章 股利分配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为一般章节,在历年试题中一般为客观题,考分在5分左右。其中股票股利、股票分割和股利政策要求有关的计算。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股利分配政策,其中关键的是股利的支付比率的确定,即:将多少盈余用来发放股利,将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因为这将影响公司的报酬率和风险,使公司股票价格发生变化。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对股东和公司的影响;股票分割的含义和目的;四种股利政策的含义,确定的步骤,以及采取各种股利政策的依据。
一、 利润分配的内容
(一) 利润分配的项目
1. 盈余公积金。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应当按照10%的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当盈余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50%时,可不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由股东会根据需要决定。
2. 公益金。公益金按照税后利润的5%-10%的比例提取形成。
3. 股利。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要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之后。股份有限公司股利原则上应从累计盈利中分派,无盈利不得支付股利,即所谓"无利不分"原则。但若公司用盈余公积金抵补亏损以后,为维护其股票信誉,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用盈余公积金支付股利,不过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二)利润分配的顺序
1. 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将本年利润(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合并,计算出可供分配利润。如果可供分配利润为负数,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
2. 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按低减年初累计亏损后的本年净利润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3. 计提公益金。
4. 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5. 向股东支付股利。
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抵补亏损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发放的利润退还公司。
二、股利支付的程序和方式
(一) 股利支付的程序:
1. 股利宣告日:即公司董事会将股利支付情况予以公告的日期。
2. 股权登记日:即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也称为除权日。
3. 股利支付日:即向股东发放股利的日期。
(二) 股利支付的方式:
1. 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是以现金支付的股利,它是股利支付的主要方式。公司支付现金股利除了要有累计盈余外,还要有足够的现金。
2. 财产股利:财产股利是以现金以外的资产支付的股利,主要是以公司所拥有的其他企业的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
3. 负债股利:负债股利是公司以负债支付的股利,通常以公司的应付票据支付给股东,不得已情况下也有发行公司债券抵付股利的。
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上是现金股利的替代。这两种股利方式目前在我国公司实务中很少使用,但并非法律所禁止。
4. 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的股票作为股利的支付方式。
三、股利分配政策和内部融资
(一) 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
根据股利相关论,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有:
1.法律因素:资本保全、企业积累、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
2.股东因素:稳定的收入和避税、控制权的稀释。
3.公司的因素:盈余的稳定性、资产的流动性、举债能力、投资机会、资本成本、债务需要。
4.其他因素: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
(二) 股利分配政策
1. 剩余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肌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 设定目标资本结构,即确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
(2) 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投资所需的股东权益数额。
(3) 最大限度地使用保留盈余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
(4) 投资方案所需权益资本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再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这种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盈余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在于:
① 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稳定股票的价格。
② 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③ 稳定的股利政策可能会不符合剩余股利理论,但为了将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也可能要比降低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该股利政策的缺点在于股利支付与盈余脱节,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该政策是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是,这样做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但是,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该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率。
采用该政策的理由是:具有较大灵活性;使一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人,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四、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一) 股票股利对股东和公司的影响
1. 发放股票股利后对账面上股东权益、对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的影响。
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对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产生影响,但会发生资金在各股东权益项目间的再分配。发放股票股利后,若盈利总额不变,会由于普通股股数增加而引起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下降;但又由于股东所待股份的比例不变,每位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保持不变。
2. 发放股票股利对股东和公司的意义。
对股东而言,股票股利的意义:
第一,如果公司在发放股票股利后同时发放现金股利,股东会因所持股数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现金。
第二,事实上,有时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后其股价并不成比例下降,这可使股东得到股票价值相对上升的好处。
第三,发放股票股利通常由成长中的公司所为,因此投资者往往认为发放股票股利预示着公司将有较大发展,盈余将大幅度增长,足以抵消增发股票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心理会稳定住股价甚至反致略有上升。
第四,在股东需要现金时,还可以将分得的股票出售,有些国家税法规定出售股票所需交纳的资本利得(价值增值部分)税率比收到现金股利所需交纳的所得税率低,这使得股东可以从中获得纳税上的好处。
对公司而言,股票股利的意义:
第一,发放股票股利可使股东分享公司的盈余无须分配现金,这使公司留存了大量现金,便于进行再投资,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第二,在盈余和现金股利不变的情况下,发放股票股利可以降每股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第三,发放股票股利往往会向社会传递公司将会继续发展的信息,从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票价格。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放股票股利也会被认为是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的征兆,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加强股价的下跌。
第四,发放股票股利的费用比发放现金股利的费用大,会增加公司的负担。
(二) 股票分割的含义与目的
1. 股票分割的含义。
股票分割是指将-股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换成数股面额较低的股票的行为。
2. 股票分割后对账面上股东权益、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的影响。
股票分割时,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加,使得每股面额降低,每股盈余下降,但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股东权益各项目金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也不会改变。
3.进行股票分割的目的。
对公司而言:
第一, 通过增加股票股数降低每股市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第二,分割往往是成长中公司行为,给人们一种公司正处于发展中的印象,这种有利信息会对公司有所帮助。
对股东而言:
第一,股票分割后各股东持有的股数增加,持股比例不变,持有股票的总价值不变。不过只要股票分割后每股现金股利下降幅度小于股票分割幅度,股东仍能多获得现金股利。
第二, 股票分割向社会传播的有利信息和降低了的股价,可能招致购买股票的人增加,反使其价格上升,进而增加股东财富。
第十二章 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了产品成本的概念;费用的特征和分类;费用的确认;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本章的重点是费用的分类方法;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一)、成本的分类
(1).按照经济性质的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三个方面的费用,进一步又可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和其他支出七大要素费用。
(2)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
费用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可分为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两大类。而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又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和制造费用。
(二)、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生产无直接联系,属于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四)、.成本计算的要求
(五)、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审核和控制,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其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六)、生产成本在各产品之间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2)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5)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分配
(6)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七)、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常用的方法有:①不计算在产品成本②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③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④约当产量法⑤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⑥定额比例法
(八)、期间费用的核算
(1).销售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2).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3).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第十三章 成本计算的方法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三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特点与计算。
(一).品种法
1、含义: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以及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都可以按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2、品种法的主要特点是:(1)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品种。(2)一般定期计算产品成本。(3)如果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二)、分批法
1、含义: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
2、分批法的主要特点是:(1)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2)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3)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三)、分步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1)分步法的主要特点是:① 成本计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② 月末需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③ 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
(2)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是:在完工产品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是指各步骤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复杂生产的企业。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反映方式,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
(3)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帐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这种方法又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第十四章 标准成本系统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非重点章节,
二、 重点与难点
(一).标准成本及其分类
(1)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标准成本"一词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又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2)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制定时,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
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三)、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四)、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1、标准成本系统账务处理的特点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
通常的实际成本系统,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流转过程,使用实际成本计账。在标准成本系统中,这些账户改用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要按成本差异的类别设置一系列成本差异账户,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等。差异账户的设置,要同采用的成本差异分析方法相适应,为每一种成本差异设置一个账户。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入"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
为了便于考核,各成本差异账户还可以按责任部门设置明细账,分别记录各部门的各项成本差异。
(3)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A.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B. 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应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2)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
第十五章 业绩评价
一、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属于控制的一项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一)、成本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1)定义: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特点是这个中心往往没有收入,或者有少量收入,但不成为主要的考核内容。任何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大的成本中心可能是一个分公司、分厂,小的成本中心可以是车间、工段、班组。
(2)类型:成本中心有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两种类型。
标准成本中心,必须是所生产的产品稳定而明确,并且已经知道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的责任中心。通常,标准成本中心的典型代表是制造业工厂、车间、工段、班组等。
费用中心,适用于那些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或者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费用中心包括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如会计、人事、劳资、计划等部门。
(3)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标准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是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中心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承担责任。值得强调的是,标准成本中心必须按规定的质量、时间标准和计划来进行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考核其成本,这个要求是"硬性"的,很少有伸缩余地。费用中心的考核,通常使用费用预算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
(二)、责任成本及其计算
(1) 责任成本的定义
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
(2)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计算与变动成本计算、完全成本计算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核算目的不同,计算责任成本是为了控制成本。
第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责任成本以责任中心为成本计算对象。
第三:成本的范围不同,责任成本计算的范围是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第四:共同费用在成本对象间分摊的原则不同。责任成本法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谁能控制谁负责,不仅可控的变动间接费要分配给责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间接费也要分配给责任中心。
(三)、可控成本及其确定
(1)可控成本的定义
可控成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
在理解可控成本时要把握两个要点:
第一: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
第二:区别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还要考虑成本发生的时间范围。
(2)确定可控成本的三原则
第一: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行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
第二: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务,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务的成本负责。
第三: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四)、制造费用归属和分摊方法
将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通常比较容易,而制造费用的归属则比较困难。一般依次按下述五个步骤来处理:
第一:直接计入责任中心。指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
第二:按责任基础分配。对不能直接归属于个别责任中心的费用,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
第三:按受益基础分配。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
第四:归入某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按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第五: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可暂时不加控制,作为不可控费用。
(五)、利润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1)定义: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之为利润中心。通常,利润中心被看成是一个可以用利润衡量其一定时期业绩的组织单位。但是,并不是可以计量利润的组织单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从根本目的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2)类型: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
(3)利润中心的考核:
①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 - 变动成本总额
②可控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 - 可控固定成本
③部门边际贡献= 可控边际贡献一不可控固定成本
④税前部门利润=部门边际贡献一公司管理费用
以边际贡献作为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以税前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
(六)、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内部转移价格有以下四种:
① 市场价格:在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减去对外的销售费用,是理想的转移价格。
由于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价格,通常会低于市场价格,这个折扣反映与外销者有关的销售费,以及交货、保修等成本,因此,可以鼓励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
② 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转移价格,即双方部门经理就转移中间产品的数量、质量、时间和价格进行协商并设法取得一致意见。
成功的协商转移价格依赖于下列条件:首先,要有一个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两个部门经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某一价格。其次,在谈判者之间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再有,最高管理阶层的必要干预。
③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这种方法要求中间产品的转移用单位变动成本来订价,与此同时,还应向购买部门收取固定费,作为长期以低价获得中间产品的一种报偿。按照这种方法,供应部门收取的固定费总额为期间固定成本预算额与必要的报酬之和,它按照各购买部门的正常需要量比例分配给购买部门。此外,为单位产品确定标准的变动成本,按购买部门的实际购入量计算变动成本总额。
④ 全部成本转移价格:以全部成本或者以全部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可能是最差的选择。首先,它以目前各部门的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润,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其次,在连续式生产企业中成本随产品在部门间流转,成本不断积累,使用相同的成本加成率会使后序部门利润明显大于前序部门。因此,只有在无法采用其他形式转移价格时,才考虑使用全部成本加成办法来制订转移价格。
制订转移价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利润中心都能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另一个是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生产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的数量,购买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
为了兼顾业绩评价和制定决策,使我们很难找到理想的转移价格,而只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基本满意的解决办法。
(七)、投资中心的特点和考核指标
1、特点:投资中心是指某些分散经营的单位或部门.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订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经理不仅能控制成本和收入,而且能控制占用的资产。因此,不仅要衡量其利润,而且要衡量其资产,并把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产联系起来。
2、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三种选择: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部门的税前净利润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税前净利润/该部门拥有的资金额
投资报酬率是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该指标的不足之处是,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金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 部门利润 - 部门资产应计报酬 = 部门利润 - 部门资产 × 资金成本率
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金成本。不足之处是,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3)现金回收率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现金回收率。
现金回收率=营业现金总量/总资产
这个指标可以检验投资评估指标的实际执行结果,减少为争取投资而夸大项目获利水平的现象。
由于现金回收率是一个比率指标,也会引起部门经理投资决策的次优化,其情况与投资报酬率指标类似。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使用剩余现金流量指标来评价部门业绩。
剩余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净流入 - 部门资产 × 资金成本率
第十六章 财务计划
本章为重点考核章,学习本章应重点是掌握 (1)财务预测的步骤及销售百分比法;(2)本量利分析;(3)预算编制的过程。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介绍财务管理三大职能之一的计划职能,从章节内容来看,财务预测、现金预算的编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本量利关系方程式;盈亏临界分析;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各种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主要是作为相关章节的基础。要求考生应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掌握,对基础问题要理解。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销售百分比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外部融资额与销售增长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可持续增长率的确定;现金预算的编制;本量利关系方程式;盈亏临界分析;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各种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
(一)财务预测
1.财务预测的意义和目的
财务预测是指估计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财务预测是融资计划的前提。财务预测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财务预测的真正目的是有助于应变。
2.财务预测的步骤
财务预测的基本步骤为:(1)销售预测(2)估计需要的资产(3)估计收入、费用和保留盈余(4)估计所需融资
3.销售百分比法
财务预测销售百分比法,首先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预计销售额和相应的百分比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然后利用会计等式确定融资需求。具体方法有:根据销售总额确定融资需求和根据销售增加量确定融资需求两种方法。研究外部融资与销售额增长关系时,还需进一步讨论:外部融资额占销售额增长的百分比、仅靠内部融资的增长率、外部融资需求的敏感分析和可持续增长率。
4.可持续增长率
(1)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假设条件如下:
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结构,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
公司目前的股利政策是一个目标股利政策,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
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发售新股,增加债务是其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
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并且可以含盖负债的利息;
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将维持当前的水平。
在上述假设条件成立时,销售的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相等。
(2)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
因此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应注意,"权益乘数"是用"期初权益"计算的,而不要用期末权益计算。
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也可以全部用期末数和本期发生额计算,而不使用期初数。
(3)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通过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是两个概念。可持续增长率是企业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而实际增长率是本年销售额比上年销售额的增长百分比。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
如果某一年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与上年相同,则实际增长率等于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如果某一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比率有一个或多个数值增加,则实际增长率就会超过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如果某一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比率有一个或多个数值比上年下降,则实际销售增长就会低于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公式中的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了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
5.财务预测的其他方法包括:使用回归分析技术、通过编制现金预算预测财务需求和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预测。
(二)利润规划
1.本量利关系方程式
(1)损益方程式。
①基本损益方程式。
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这个方程式是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方程式,它含有相互联系的5个变量,要求给定其中4个,能够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②基本损益方程式的两种变形。
第一,包含期间成本的损益方程式:
税前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产品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销量-(固定产品成本 + 固定销售和管理费)
第二,计算税后利润的损益方程式:
税后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1-所得税税率)
(2)基本的边际贡献方程式。
利润 = 销量×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3)边际贡献率方程式。
利润 = 销售收入 × 边际贡献率 - 固定成本
2.盈亏临界分析
(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计算。
(2)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计算。
3.利用安全边际和边际贡献率计算利润
(1)安全边际计算。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它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安全边际计算公式为:
安全边际 = 正常销售量 -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2)利用安全边际和边际贡献率计算利润。
利润 = 安全边际 × 边际贡献率
由于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扣除变动成本后的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因此,只能为企业收回固定成本,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安全边际部分的销售减去其自身变动成本后即为企业利润。
4.各种因素变动分析
(1)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这个问题是研究当产销量、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发生变动时,测定其对利润的影响。主要方法是将变化了的参数代入本量利方程式,计算变动后的利润。
(2)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有关条件。
这个问题是研究当目标利润发生变动时,分析实现目标利润所需的产销量、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计算方法是将利润作为已知数,而其他因素是待求的未知数,仍然是利用本量利方程式来计算。
① 采取单项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② 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5.盈亏转折分析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和固定成本变化,会影响利润的高低。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企业利润消失,进入盈亏临界状态。敏感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能引起目标发生质变的各参数变化界限,其方法称为最大最小分析。
(1)计算单价的最小值。
单价下降会使利润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利润将变为零,这时的单价是企业能够忍受的单价最小值。
(2)计算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
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逐渐趋近于零,此时的单位变动成本是企业能忍受的最大值。
(3)计算固定成本最大值。
固定成本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趋于零。此时的固定成本是企业能够忍受的最大值。
(4)计算销售量的最小值。
指使企业利润为零的销售量,它就是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最大最小分析既可以分析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使企业盈利转为亏损,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亏损企业,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才能使企业扭亏为盈。
6.各因素敏感系数的计算及含义
各因素变化都会引起利润的变化,但其影响程度不同。有的因素发生微小变化,就会使利润发生很大变动,这类因素被称为敏感因素。但有些因素发生变化后,利润的变化不大,这类因素被称为不敏感因素。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为敏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敏感系数 =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敏感系数反映了各因素变动百分比和利润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即当各因素升降1%时,利润将会随之上升或下降百分之几(正号为同向变动,负号为反向变动)。
(1)单价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最敏感的是单价,单价敏感程度表明单价每降低(或上升)1%,利润将失去(或增长)百分之多少。
(2)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敏感程度其次的是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表明,单位变动成本每上升(或下降)1%,利润将减少(或增加)多少个百分比。
(3)固定成本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敏感程度排在最后的是固定成本,它表明固定成本增加时,利润将等量减少。
(4)销量的敏感程度。
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亦称经营杠杆系数。杠杆作用是指销售的较小变动会引起利润 较大的同向变动。
敏感系数提供了各因素变动百分比和利润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关系,但却不能直观地显示变化后的利润值和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编制"敏感分析表"和"敏感分析图"。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
1.全面预算的内容
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预算之间的主要联系为:
①根据长期销售预算确定本年度的销售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②本年度销售预算是年度预算的编制起点,按照"以销定产"原则确定生产预算、销售费和管理费预算;
③根据生产预算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
④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是有关预算的汇总;
⑤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全面预算的汇总。
2.全面预算的作用
企业预算的作用为:
①企业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
②协调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工具;
③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标准;
④工作成绩考核的依据。
3.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要重点把握各项预算的编制顺序,以及各项预算相互衔接,主要数据的来源和各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
4.编制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的内容,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的计算,以及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
现金预算实际上是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的汇总,以及收支差额平衡措施的具体计划。现金预算的编制,要以其他各项预算为基础。
编制现金预算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编表时要考虑两个因素:
①"现金多余和不足"。该项目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的差额。差额为正,说明收入大于支出,多余部分的现金可用来偿还借款,或者用于短期证券投资。差额为负,说明支出大于收入,现金出现不足,应向银行取得新的借款。
现金预算的编制,以各项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现金预算的目的在于资金不足时筹措资金,资金多余时及时处理现金余额,并且提供现金收支的控制限额,可以发挥现金管理的作用。
5.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①预计损益表的编制。
②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一、财务计划(预算)的内容
财务预算是公司在某一会计年度按照经营计划管理的要求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所作出的预计。它是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公司财务控制和考核的依据。其内容如下:
1、财务预算的总体目标
包括年度目标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目标费用;预计年未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预计现金流入总额、现金流出总额、净现金流量。
2、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
3、预计管理费用明细表、预计成本明细表;
4、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毛利计划明细表;
5、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计划明细表;
6、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明细表;
7、重大筹资、投资计划明细表;
8、劳动工资计划表。
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1、弹性预算,是在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收入、成本同飞行小时之间的关系,按不同的预算期飞行时间水平标准编制的预算。
2、零基预算,是以上年度的各种费用项目的实际数为基础,然后对计划期内可能会使各项费用发生变动的有关因素加工认真细致考虑,参照目标降低额,最后确定这些费用计划期应增减的数额。
3、加权平均法,是以上年度实际数和计划为基础,分别确定权数,计算本年度计划数。
三、财务预算编制的依据
1、上年度财务报告及有关财务资料;
2、生产经营资料,如材料消耗单;
3、市场情况及未来合同预测;
4、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
5、工资标准及人工费资料。
四、财务预算编制的程序
1、确定总目标;
2、编制生产量计划和材料消耗、人工费计划;
3、各单位、各部门上报收入、费用、成本计划控制数、固定资产购置计划;
4、综合平衡,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控制指标;
5、下达计划,定期进行考核,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第一章、公司理财概述
《财务与成本管理》教材一书共十五章、632页、44万字。其中前十章是讲财务管理,后四章是讲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本是两门学科,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实际上它是两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公式很多,有的公式需要死背硬记,有的在理解后就能记住。第一章是总论,这章的内容是财务管理内容的总纲,是理解各章内容的一个起点,对掌握各章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体系,理解每一个财务指标、公式、名词的概念,掌握它,对以后各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帮助。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 企业的财务目标
有四个问题:企业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主张及其理由和问题;讨论财务目标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以利润大小作为财务目标。这四个问题是财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是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公司理财是指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低成本筹措所需要的资金并进行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如何高效率地投资,并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制定利润分配政策,并合理地进行利润分配。公司理财就是要研究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
1、企业管理的目标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生存,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和到期偿债,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一个要求;二是发展,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二个要求;三是获利,企业必须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公司理财的第三个要求。总之,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
2、公司理财的目标
三种观点
①、利润最大化
缺点: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所投资本额的关系,没有考虑获取利润与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②、每股盈余最大化
缺点: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性,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
③、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这是公司理财的目标。
(一)、企业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目标: 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生存 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发展 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获利 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
企业的三个目标要求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投放资金和使用资金的任务。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主张及其理由和问题
主张 理由 问题
(1)利润最大 利润代表企业新创财富,利润越多企业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没有考虑投入: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没有考虑风险
(2)每股盈余最大(投资收益率最大) 应当把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投资报酬会递减 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时间;没有考虑风险
(3)股东财富最大(企业价值最大) 要考虑时间和风险因素 计量比较困难
(三)为什么要讨论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是决定财务管理工作全局的。一切财务管理,都是为了扩大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大小,取决于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在风险相同又可忽略时间因素时,财务目标是扩大每股盈余。在风险相同、可忽略时间因素且投入相同时,目标是利润。
(四) 为什么以利润大小作为财务目标
既然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而非利润,为什么企业经常以利润大小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
企业价值是对财务目标的最好概括,并不否认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原因是在风险相同、收益相同并且时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利润大小就决定了方案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以利润作为目标,在特定环境下是正确的。追求利润不是"错误",而是一种片面性。
二、 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因素
重点是理解报酬、风险;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
股东财富的大小可以用股票价格来反映。股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而报酬率和风险又是由企业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定的,公司理财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
影响公司理财目标的因素有五个,分别是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政策。
下面通过图示和数学模型揭示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因素
(一)图示
企业价值取决于环境和企业决策
图示说明:
(1)企业的价值取决于现金流量和风险;
(2 ) 现金流量取决于企业决策,包括投资、筹资和分配;
(3)企业决策受环境的影响,要与环境相适应,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
(4)风险取决于企业决策和环境变化,企业可以改变决策从而控制风险,但环境变化总是存在的。
(二)数学模型
财务管理的数学模型虽然很多,但基本的模型有限,其中股价模型是统帅全局的,居于核心地位。
影响股价的因素
三、 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的利益关系人有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社会公众等。股东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扩大企业价值,而其他利益人的目标则与之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本章主要分析了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矛盾及其协调办法。要记住并理解,企业股东与其它利益人的目标冲突和协调。
利益集团 目标 与股东冲突的表现 协调办法
经营者 报酬、闲暇、风险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监督、激励
债权人 本利求偿权 违约、投资于高风险项目 契约限制、终止合作
社会公众 可持续发展 环境、产品安全、质量、劳动保险 法律、社会、新闻、道德约束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转。
(一) 现金流转的概念
定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变为非现金,非现金又变为现金,这种周而复始的流转过程称为现金流转。
特点:这种流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称为现金循环。
分类:不到一年称为短期循环,超过一年称为长期循环。
(二) 现金的短期循环
分为三块:来源:股东投资,银行借入;
耗费:支付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等;
收回:现销、赊销出售产成品等收回现金。
(三) 现金的长期循环
关键是折旧。折旧不是本期的现金支出,但却是本期的费用。每期的现金是利润加折旧之和。折旧一方面使企业增加现金,一方面减少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在企业不增加固定资产的情况下,亏损不超过折旧额,企业的现金余额就不会减少。折旧加入产品成本中经过销售收回现金,可用于短期、长期循环。
(四) 现金流转的不平衡
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重点要掌握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的关键也是折旧。亏损小于折旧,在固定资产重置以前可以维持;亏损大于折旧,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即会计要素,公司理财(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资金的运动,筹资决策涉及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投资决策涉及资金的具体形态即资产,利润分配决策涉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因此,公司理财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这里要搞清楚现金流量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问题一:为什么盈利的企业会发生现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
问题二:为什么亏损企业仍然可以正常经营?
盈利企业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扩充(投资),通常不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盈利企业破产的可能原因有:①、应收帐款过大,②投资规模过大。解决办法只能从外部筹措资金(借款)。
亏损企业从长远来说,如果不从外部筹措资金,现金流转不可能维持。从短期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另一种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亏损企业能正常经营可能的原因有:①亏损小于折旧,②从外部供入资金。
二、公司理财(财务管理)的内容
有三个方面的决策:①投资。包括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②筹资(融资)。包括权益资本与借入资本,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③利润分配(或股利分配),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影响企业再投资能力,会使未来收益减少,造成股价下跌;过低的股利支付率,可能引起股东不满,股价也会下跌。
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从财务报表看出来。财务报表是财务管理的结果。
(一)静态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资产负债表 (财务状况表)
1、资产管理(表的左方):资产总额、资产组成的决策,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顺序。
2、筹资管理(表的右方):财务结构、筹资途径选择的决策。包括股利分配即留存收益决策,也是筹资决策。偿还时间与要求回报的顺序。
案例:情况一,盈利的企业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会破产。
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2000
2、现金流出合计 210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00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50
2、现金流出合计 22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7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860
2、现金流出合计 25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610
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补充资料
1、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2、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420
减: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80
=340
损益表 利润分配表
产品销售收入 2500
(-)产品销售成本 1600
(-)产品销售费用 5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
产品销售利润 800
(+)其他业务利润 100
(-)管理费用 400
(-)财务费用 50
营业利润 250
(+)投资收益 100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350
(-)所得税 50
净利润 300 净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二、可供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金
(-)向股东分配利润
三、年末未分配利润
案例:情况二,亏损企业仍然可以正常经营。
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2400
2、现金流出合计 210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300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50
2、现金流出合计 6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1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合计 300
2、现金流出合计 250
3、净现金流量之和 50
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补充资料
1、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2、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
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520
减: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180
=340
损益表 利润分配表
产品销售收入 2500
(-)产品销售成本 2200
(-)产品销售费用 5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
产品销售利润 200
(+)其他业务利润 100
(-)管理费用 400
(-)财务费用 50
营业利润 -150
(+)投资收益 100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50
(-)所得税
净利润 -50 净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二、可供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金
(-)向股东分配利润
三、年末未分配利润
(一)资产负债表与财务管理的内容
资产 财务管理内容(投资) 负债及权益 财务管理内容(筹资)
现金 现金管理 短期借款 银行信用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管理 应付帐款 商业信用
存货 存货管理 长期负债 负债筹资(资本结构)
长期投资 证券评价 资本 权益筹资(资本结构)
固定资产 投资管理 未分配利润 股利分配(留存收益)
(二)从经营成果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损益表
损益表,反映企业的收益及其风险。
损
损益表项目 财务管理内容
销售收入(不稳定) 销售收入风险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经营杠杆
息税前利润(更不稳定) 经营收益及其风险
-按固定利率支付的利息 财务杠杆
税前利润
-所得润 税务规划
税后利润(更加不稳定) 股东收益及其风险
-付给股东利润 股利政策
留存收益 内部筹资,加入资产负债表
(三)从动态观察财务管理的内容: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直接反映财务管理活动。
现金流量表项目
经营现金流入 营运资金管理:取得现金及分配现金于经营资产,内部筹资
经营现金流出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现金流入 投资管理
投资现金流出
投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现金流入 外部筹资管理
筹资现金流出
筹资现金流量净额
三、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
(一)财务决策
1、 决策过程的四阶段: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找作出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设计可能采取的备选方案;抉择活动:选取备选方案;审查活动:对过去的决策进行评价。
2、决策系统的五个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决策结果。
决策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决策系统。
3、决策的准则:由于决策者受认识能力、时间、成本、情报来源的限制,不能坚持最理想的决策准则。通常人们选择的是"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决策准则。
4、价值标准:是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
单一标准最大化:利润最大、产量最高成本最低;
多经济目标综合:以经济效益为尺度的综合经济目标;
经济与非经济目标综合:除考虑经济目标外,还要考虑非经济目标,如: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等。在财务领域对非经济目标的货币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财务计划
广义的财务计划包括财务决策和期间计划,狭义的财务计划仅指期间计划。期间计划是针对一定时期的计划;而决策是针对特定事项的。期间计划的方法,分为规划和预算。
1、 财务规划:调整规模和水平,协调资金、收益、成本费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方法,财务预测和本量利分析;
2、财务预算,以货币形式表示预期结果。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以财务计划为依据的,财务控制是执行计划的手段,它们共同组成了财务管理循环,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定义: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企业的财务决策要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
一、法律环境
二、金融环境一资金融通的场所。这是重点。
金融市场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金融机构;客体:金融资产;参加入:供应者和需求者。
(一) 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
三句话:是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场所;是企业长短期资金转化的市场所;是企业理财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金融资产的特征:
注意3个特征:收益性:指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率高低;风险性:指金融资产不能恢复原投资价格的可能性,有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能够在短期内不受损失的变现。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具有容易兑现、市场价格波动小的特点。
注意三者的关系:流动性与收益性呈反比,收益性与风险性呈正比,三者互相作用,互相联系。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和组成
1、 金融市场分类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
(1)按交易期限划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因短期有价证券易于变现,故称之为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市场,因为发行股票和债券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等资本货物的购买,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2)按交割期限划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指买卖双方成交的当时或几天内买方付款,卖方交出证券的交易市场。
期货市场:指买卖双万成交后,在双方约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日才交割的交易市场。
(3)按交易性质划分: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指从事新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买卖的转让市场。即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指从事已上市的旧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买卖的转让市场。即二级市场。
(4)按经营金融资产品种分类:
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期货市场。
(四)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这是必须掌握的普通常识。
1、中央银行:管理金融活动;2、政策性银行:政府设立以贯彻政策为目的;3、商业银行:盈利为目的;4、非银行金融机构:限定业务的金融机构。
(五) 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决定因素。这是重点。
定义:利率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
计算公式: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购买价格,书第42页:
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变现力附加率+违约风险附加率+到期风险附加率
这个公式表明有五个因素:
1、 纯粹利率:
定义:无通货膨胀、无风险的平均利率。
举例:无通货膨胀时,国库券利率可视为纯粹利率。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国家政策调节三个因素的影响。
2、 通货膨胀附加率:
定义:由于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投资者的真实报酬下降。目的是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购买力损失。它等于纯粹利率加上预计通货膨胀率。
3变现力附加率:
定义:对变现力弱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要求有变现力的补偿。
3、 违约风险附加率:
定义:因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
债券等级低,债券风险大,投资者要求的利率就高。
4、 到期风险附加率:
定义:因有价证券到期时间长短不同而形成的利率差别。
时间长,利率变动的可能性就大,要求的补偿就高。实质上,到期风险附加率是对投资者承担利率变动风险的一种补偿。
三、经济环境
第四节 成本管理
一、 成本的概念
(一)财务会计中使用的成本概念: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定义的,它们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规范,因此可以称之为"报表成本"、"制度成本"或"法定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指取得资产或劳务的支出。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所说的成本是指生产经营成本,它具有以下特征:
1、成本是经济资源的耗费,生产经营过程也同时是经济资源的耗费过程;
2、成本是以货币计量的耗费;
3、成本是特定对象的耗费;
4、成本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耗费。
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应当分为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这三项活动的损益在利润表中要分开报告,以便分别评价其业绩。企业经济活动的的正常损益和非正常损益也要分开报告,以便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耗费才能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从营业收入中扣减,以便使"营业利润"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获利能力。
(二)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成本: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使用的成本概念与管理学相同,可称之为"管理成本"。管理学上信奉的原则是"不同目的需要不同意义的成本",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使用多种成本信息。最一般的管理成本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失去或放弃的一项资源。管理成本比"财务报表成本"的含义更广泛,它们不一定需要支付货币,例如机会成本,也不一定实际发生了耗费,例如各种未来成本。管理成本可以分成两大类:
1、决策使用的成本
这些报告要提供边际成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资本成本等信息。决策使用的这些成本通常不被记入账簿系统,其共同特征是属于"未来"成本,而记入账簿的成本是"过去"成本。
2、日常计划和控制使用的成本
按责任中心比较预算与实际成本,它们都需要会计部门提供内部常规报告。这些报告要提供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变动成本、差异成本和可控成本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账簿系统处理,也可以在账外记录和加工。
管理用的成本数据,通常不受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约束,也不列入财务报表
(三)经济成本
经济学中产品价值=c+v+M,成本是c+v的部分,即生产产品所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和消耗活劳动需要补偿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报酬的支出。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有两个主要特征:
1、 成本是需要补偿的价值,而不是可分配的价值,只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v)才是可供分配的价值。
2、 成本是经济价值的消耗,包括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而不是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二、 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现在叫做企业的内功,是当今管理当局最为强调的事情。国企业三年脱困以后,现在在管理上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成本管理。
(二)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内容。
①组织系统:组织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小预算组成的。
②信息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
③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④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2、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①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②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③全员参加原则。
④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3、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有区别
①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②成本控制仅限于有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③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而成本降低应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
④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4、成本降低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中心、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要持续地降低成本。
5、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①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②、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
③、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
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意识。
三、 成本会计
(一) 什么是成本会计; (二)成本计算制度。
重点了解一下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标准成本计算制度是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的成本计算制度。在标准成本计算制度中,通过产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列入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在需要时计算出实际成本,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的差异,并定期提供成本分析报告。企业应根据自己成本计算的主要目的和具备的条件,分别采用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或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最后总结一下本章: 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
成本管理:经理人员为满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
l、成本核算,确认以前的管理决策引起的实际成本支出。目的是改进预算、用于控制、确定存货价值、决定损益、用于改善决策。
2、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责任是每个员工。会计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贡献在于提供控制标准、提供结果与预算比较的业绩报告。
第二章 公司理财的理论基础(基本观念)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
1.定义: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要注意把握以下的要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增量",一般以增值率表示;
(2)必须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会增值;
(3)需要持续或多或少的时间才会增值;
(4)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即需按复利计算。
2.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
不同时间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相等,所以,不同时点上的货币收支不宜直接比较,必须将它们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和有关计算。
3.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置
由于货币随时间的增长过程与利息的增值过程在数学上相似,因此,在换算时广泛使用计算利息的方法,即按复利的方法进行折算。
(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3.普通年金
(1)普通年金终值
偿债基金(A):是指为使年金终值达到既定金额每年应支付的年金数额。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 为偿债基金系数,系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倒数,记作(A/S,i,n)。
(2)普通年金现值
基本公式:
即: P=A×(P/A,i,n)
投资回收额(A):是指能达到即定的年金现值数额每年应收回的年金数额。
称为投资回收系数,系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记作
(A/P,i,n)。
4.预付年金
(1)预付年金终值
基本公式:
即: S = A× [(S/A,i,n+1)-1] (口诀为:期数加1,系数减1 )
(2)预付年金现值
基本公式:
即: P = A×[(P/A,i,n-1)+1] (口诀为:期数减1,系数加1 )
5.递延年金
递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支付发生在第二期或第二期以后的年金。
递延年金支付形式中,一般用m表示递延期数,连续支付的期数用n表示。
①递延年金终值的大小,与递延期无关,故计算方法和普通年金终值相同。
②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P0=A.(P/A,i,n).(P/S,i,m)
第二种方法: P0=A.(P/A,i,m+n)-A.(P/A,i,m)
6.永续年金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定额支付的年金,其特点是没有终值。
(1)现值计算: P=A/i
(2)利率计算: i=A/P
(3)年金计算: A=P.i
7.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当利息在一年内要复利几次时,给出的年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一年内多次复利时,每年末终值比年初的增长率。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为:
案例:1、某人分期付款购房子,房价为80万元,首期付30%,其余分5年按月支付,问每月支付多少(年利率为6%)。
2、某人每月月末在银行存1000元,月利率0.5%,三年后能存多少钱。
二、风险价值
(一)风险及其衡量
1.风险的概念
(1)定义: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2)理解:
① 风险是"一定条件下"的风险。
② 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
③ 风险的大小随时间延续而变化,是"一定时期内"的风险。
④ 在实务领域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不作区分,都视为"风险" 。
⑤ 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
2.风险的类别
(1)投资人的风险: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① 市场风险:是指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这类风险涉及所有的投资对象,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因此,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
②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这类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风险。
(2)企业的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① 经营风险:市场销售、生产成本变动引起;经营风险使企业的报酬率变得不确定;固定成本有杠杆作用,使资产收益率变化加大。
② 财务风险: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借款利息率固定有杠杆作用,使权益净利率变动比资产净利率变动更大。
3.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概率 :概率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2)离散型分布和连续型分布
离散型分布:随机变量只取有限个值,并且对应于这些值有确定的概率
连续型分布:随机变量有无数可能的情况出现,对每种情况都赋于一个概率
正态分布:概率分布为对称钟型的随机变量。钟型分布以期望值为轴,左右完全对称。
(3)预期值(期望值、均值)
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相应的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作随机变量的预期值(数学期望或均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
其计算公式为:
(4)方差和标准差
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指标。
①方差:用来表示随机变量与期望值之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其计算公式为:
②标准差:也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是一个绝对数,不便于比较不同规模项目的风险大小。两个方案只有在预期值相同的前提下,才能说标准差大的方案风险大。
(二)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1.基本关系: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风险和报酬的这种联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风险和期望投资报酬率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期望投资报酬率 = 无风险报酬率 + 风险报酬率
期望投资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 + 风险报酬斜率×风险程度
上式中的风险程度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等计量。风险报酬斜率取决于全体投资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如果大家都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小,风险溢价不大;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大,风险附加率就比较大。
2.风险控制的方法: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
案例:ABC公司有两个投资机会,A投资机会是一个高科技项目,风险较大,但收益也较大;B项目是一个老产品且是必需品。假设未来经济情况只有三种:繁荣、正常、退,有关的概率分布和预期报酬率如下:
经济情况 发生概率 A项目预期报酬率 B项目预期报酬率
繁荣 0.3 90% 20%
正常 0.4 15% 15%
衰退 0.3 -60% 10%
求:两个项目的期望值、方差,比较风险大小。
第三章 筹资决策
筹资的基本途径有三种,一是发行股票(向投资者、股东筹资);二是发行债券(向债券投资者或债权人筹资);三是银行贷款(向债权人筹资)。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普通股的概念及股东的权利;普通股融资的优缺点;股票发行的规定与条件;股票上市的目的与条件;股票上市的暂停与终止;负债融资的特点;短期负债融资的特点;应付账款融资决策;取得长期借款的条件和有关保护性条款;长期借款融资与长期债券融资的特点;债券的发行价格。
本章难点问题是: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与决策;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
一、普通股筹资
1、普通股权益
① 表决权,②收益权,③股份转让权,④知情权,⑤剩余财产分配权。
2、种类
①记名和不记名股票,②面值股票和无面值股票,③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④A股、B股、H股和N股等等。
(一)普通股的概念及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利的股份,也是最基本的、标准的股份。
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普通股股东有如下权利:
1.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并依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表决权。这是普通股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
2.股份转让权。依据《公司法》、其他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股东持有的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
3.股利分配请求权。
4.对公司账目和股东大会决议的审查权和对公司事务的质询权。
5.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普通股融资的优缺点
1.普通股融资的优点
(1)发行普通股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
(2)发行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由于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所以筹资风险较小。
(3)发行普通股筹集的资本是公司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反映公司的实力,可作为其他方式筹资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
(4)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筹资容易吸收资金。
2.普通股融资的缺点
(1)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较高。首先,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投资于普通股风险较高,相应地要求有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其次,对筹资来讲,普通股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比外,普通股的发行费用也较高。
(2)以普通股筹资会增加新股东,这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三)股票发行的规定与条件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应符合以下规定和条件:
1. 每股金额相等。同次发行的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
2. 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3. 股票应当载明公司名称、公司登记日期、股票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股票编号等主要事项。
4. 向发起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为记名股票,也可以为无记名股票。
5. 公司发行记名股票的,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住所,各股东所持股份,各股东所持股票编号,各股东取得其股份的日期;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公司应当记载其股票数量、编号及发行日期。
6. 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7. 公司发行新股,应由股东大会做出有关下列事项的决议:新股种类及数额;新股发行价格;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
(四)股票发行和销售方式及其优缺点
l.股票发行方式
股票发行方式指的是公司通过何种途径发行股票。它可分为两类:公开间接发行和不公开直接发行。
(1)公开间接发行:指通过中介机构,公开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这种发行方式的发行范围广,发行对象多,易于足额筹集资本;股票的变现性强,流通性好;还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但这种发行方式也有不足,主要是手续繁杂,发行成本高。
(2)不公开直接发行:指不公开对外发行股票,只向少数特定的对象直接发行,因而不需经中介机构承销。这种发行方式弹性较大,发行成本低;但发行范围小,股票变现性差。
2.股票的销售方式
股票销售方式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时所采取的股票销售方法。股票销售方式有两类:自销和委托承销。
(1)自销方式:指发行公司自己直接将股票销售给认购者。这种销售方式发行公司可直接控制发行过程,实现发行意图,并节省发行费用;但筹资时间较长,发行公司要承担全部发行风险,并需要发行公司有较高的知名度、信誉和实力。
(2)委托承销方式:指发行公司将股票销售业务委托给证券经营机构代理。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与依法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签订承销协议,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
股票承销又分为包销和代销两种具体办法。
(五) 股票上市的目的和条件
l. 股票上市的目的
股票上市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经批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股份公司申请股票上市,一般出自于以下目的:
(1) 资本大众化,分散风险。
(2) 提高股票的变现力。
(3) 便于筹措新资金。
(4) 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更多顾客。
(5) 便于确定公司价值。
但股票上市也有对公司不利的一面。主要指:公司将负担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各种信息公开的要求可能会暴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股价有时会歪曲公司的实际状况,丑化公司声誉;可能会分散公司控制权,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2. 股票上市的条件
(1)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不允许公司在设立时直接申请股票上市。
(2)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3) 开业时间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属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在《公司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可连续计算。
(4) 持有股票面值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
(5) 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6)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股票上市的暂停与终止
股票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1.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行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限期内未能消除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2.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报告做虚假记载(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3.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4.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限期内未能消除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另外,公司决定解散、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或者宣告破产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股份公司的设立
1、 公司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独资、合伙、公司。公司分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和两合公司。我国公司法上指的公司是有限公司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必须经过规范和改制。
2、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
(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二)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六)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
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五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五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必须按照本法规定认购其应认购的股份,并承担公司筹办事务。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一千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需高于上述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10亿元。
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为股份。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作价,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时,严禁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给个人。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以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发行的股份后,应即缴纳全部股款;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抵作股款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发起人交付全部出资后,应当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设立公司的批准文件、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3、 股份公司的股权设置
股份分类:股份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有表决权和无表决权股等
在我国,普通股股权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
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余股份应当向社会公开募集。有限责任公司依法经批准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股份总额应当相等于公司净资产额。
4、 股份公司的的组织机构
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组织机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三)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四)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七)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八)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九)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十)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十一)修改公司章程。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会对股
东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七)拟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在其
组成人员中推选一名召集人。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的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五)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七)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八)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拟上市股份公司的设立程序
(1) 申请准备阶段
(2) 评估资产,明确产权关系
(3) 财务审计
(4) 成立股份公司并运行
(5) 报经审批部门审批
(6) 公开发行股票
(7) 召开股东大会
(8) 变更工商登记
6、 企业改制为拟上市股份公司的主要要求
(1)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及退休人员。
(2)主营业务突出,禁止将不同类、不相关的资产“捆绑”上市。
(3)禁止同业竞争。
(4)尽可能避免、减少关联交易。
(5)机构独立。
(6)禁止公司经理层及财务负责人双重任职。
(7)国有资产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
(8)会计报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分割合理。
(9)符合产业政策。
(10)生产、销售部门应独立。
7、 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工作
(1) 提出改组设立申请
(2) 批准设立股份公司
(3) 选聘中介机构
(4) 证券公司立项
(5) 企业改制方案的实拖
(6) 发行及上市辅导
(7) 改制验收
(8) 提出股票发行上市申请
(9) 证券公司推荐
(10) 发行核准
(11) 公开发行股票
(12) 申请上市
(13) 股票上市公告并交易
(一) 、国有企业改组为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问题
1、 重组方案的确定
重组方案是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资产剥离、人员及机构分离的依据。内容包括发起人简介、股份制改组的总体框架、资产重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人员重组、改组后股份公司的情况、募集资金及运用、股份公司的发展规划、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离退休人员的安置等。
2、 资产评估
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拟纳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评估报告需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评估后的净资产作为国有股份的折股基数。
3、 财务审计
会计师对拟上市股份公司三年及一期的财务资料进行审计,编制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详细地说明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情况。
4、 其他资料准备
其他资料包括盈利预测报告、验资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盈利预测报告对发行股票下一年的利润水平作出预测,作为确定发行价格的依据。验资报告对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意见,作为工商注册的依据。法律意见书对拟上市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行为合法性发表意见。
5、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
招股说明书是股票发行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其内容较多。
6、 股票发行价格及募集资金量确定
根据每股收益、市盈率、发行股数、净利润等指标确认。主要指标有:
净利润
①、每股收益=
普通股平均股数
每股市价
②、市盈率 = ,该指标反映投资人对每元净
每股收益
收益所愿支付的价格,市盈率越高,表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
7、 股份公司建帐问题
股份公司成立后,需建立完善的帐务,结合资产负债的剥离,处理好股份公司与原企业之间的关系,解决财务上的遗留问题。
二、长期负债筹资
负债筹资的特点表现为:筹集的资金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但其资本成本一般比普通股筹资成本低,且不会分散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一)长期借款筹资
1.取得长期借款的条件和有关保护性条款
企业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1)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法人资格;
(2)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借款用途属于银行贷款办法规定的范围;
(3)借款企业具有一定的物资和财产保证,担保单位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
(4)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5)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健全,资金使用效益及企业经济效益良好;
(6)在银行设有账户,办理结算。
长期借款的保护性条款有三类:一般性保护条款;例行性保护条款;特殊性保护条款。
2.长期借款筹资的特点
与其他长期负债融资相比,长期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大,借款成本低。主要缺点是限制性条款比较多,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借款使用。
(二) 债券筹资
1. 发行债券的资格和条件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
中国《公司法》规定,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2)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
(3)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4)所筹集资金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5)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
(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发行公司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再次发行公司债券:
(1)前一次发行的公司债券尚未募足的;
(2)对已发行的公司债券或者其债务有违约或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且仍处于持续状态的。
2.债券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
债券的发行价格是债券发行时使用的价格,即投资者购买债券时所支付的价格。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通常有三种:平价、溢价和折价。
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为:
式中:n--债券期限;
t--付息期数。
市场利率指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
3.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与其他长期负债筹资方式相比,发行债券的突出优点在于筹资对象广、市场大。但是,这种筹资方式成本高、风险大、限制条件多。
三、短期筹资与营运资金政策
主要形式:
1、商业信用: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贷款所形成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包括: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收帐款等。
2、短期借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借款,包括在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等。
(一) 短期负债融资的特点:
1. 融资速度快,容易取得;
2. 融资富有弹性;
3. 融资成本较低;
4. 融资风险高。
(二) 应付账款融资决策:
l. 应付账款融资现金折扣的意义。
卖方利用应付账款方式促销,而买方通过延期付款则等于向卖方借用资金购进商品,可以满足短期的资金需要。应付账款可以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
2. 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
倘若买方企业放弃现金折扣,企业便要承担因放弃折扣而造成的隐含利息成本,即一种机会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表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与折扣百分比的大小、折扣期的长短同方向变化,与信用期的长短反方向变化。
3. 利用现金折扣的决策
(1) 如果能以低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实质上是-种机会成本)的利率借人资金,便应在现金折扣期内用借入的资金支付货款,享受现金折扣。
(2) 如果折扣期内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所得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则应放弃折扣而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3) 如果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欲展延付款期,则需在降低了的放弃折扣成本与展延付款带来的损失之间做出选择。
(4) 如果面对两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条件的卖方,应通过衡量放弃折扣成本的大小,选择信用成本最小(或所获利益最大)的一家。
(三) 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银行发放短期借款往往带有一些信用条件,主要有:
信贷限额、周转信贷协定、补偿性余额、借款抵押、偿还条件、其他承诺。
(四) 营运资金政策
营运资金政策包括营运资金持有政策和营运资金融资政策,它们分别研究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和如何筹集营运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
1.营运资金持有政策
营运资金持有量的确定,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较高的营运资金持有量,风险性较小,但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性。较低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收益性较高,但会加大企业的风险。我们将持有较高的营运资金称为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而将持有较低的营运资金称为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前者的收益、风险均较低;后者的收益、风险均较高。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适中的营运政策。
2.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主要是就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而言的,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即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和稳健型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对于临时性流动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对于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统称为永久性资产,下同),运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激进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稳健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则由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
第四章、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本章内容与前述第四章投资管理、第七章筹资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资本成本是联系投资和筹资的纽带,其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资本成本是联系投资和筹资的组带
(图表9-1)
学习本章内容时,应特别关注其联系,以便全面掌握知识点。在学习时要熟悉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书中的例题。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因素;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边际资本成本的含义、计算和应用;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其说明的问题;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其说明的问题;总杠杆系数的计算与作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和应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
本章难点问题是:边际资金成本的概念和计算;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及说明的问题;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和应用。
一、 资本成本
(一) 资金成本概述
1. 概念:
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的利息,等等。
2、 作用:
(1) 对于企业筹资来讲,资金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企业要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2) 对于企业投资来讲,资金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重要标准。投资项目只有在其投资收益率高于资金成本时才是可接受的。
(3) 资金成本还可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尺度,即经营利润率应高于资金成本,否则表明业绩欠佳。
在投资决策中,资本成本是决定投资项目取舍的标准之一,比如:用项目的收益率与该项目的资本成本比较;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使用资本成本与内部收益率比较,其关系如下: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不变;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增加;
企业的内部收益率<资本成本,则股东财富减少。
3. 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因素:总体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项目融资规模。
(二)个别资本成本
1.长期借款成本
(1)特点: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筹资费很小时可以略去不计。
(2)计算
一次还本、分期付息情况下:
K1=K(1-T)
式中: Lt-长期借款年利息;
L-长期借款筹资额;
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K-所得税前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K1-所得税后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P-第n年末应偿还的本金;
T-所得税率。
对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有关普通股成本普通股股东要求的收益率,可采用股票价值法和资本资产定价法
股票价值法:依据是投资者要求股利不断增长
预期报酬率=总股利/总股价+股利增长率
=每股股利/股价+股利增长率
增发股票时,有一定的筹资费率,故改为:
预期报酬率=[每股股利/(股价*(1-费率)]+股利增长率
资本资产定价法:投资是有风险的,投资者要求得到风险回报
预期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β*(平均风险报酣率一无风险报就率)
2.债券成本
(1)特点:债券利息应计人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债券筹资费用一般较高,不可省略。
(2)债券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b--债券资金成本;
Ib--债券年利息;
T-所得税率;
B--债券筹资额;
Fb--债券筹资费用率。
若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为更精确地计算资金成本,应以实际发行价格作为债券筹资额。
如果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在内,债券成本的计算与长期借款成本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为:
3.留存收益成本
计算留存收益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股利增长模型法-假定收益以固定的年增长率递增。计算公式为:
式中: Ks-留存收益成本;
Dc-预期年股利额;
PC-普通股市价;
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公式计算:
一般某企业普通股风险溢价对其自己发行的债券来讲,大约在3%-5%之间,当市场利率达到历史性高点时,风险溢价通常较低,在3%左右;当市场利率处于历史性低点时,风险溢价通常较高,在5%左右;而通常的情况下,采用4%的平均风险溢价。
4.普通股成本 这里的普通股指企业新发行的普通股。计算公式为:
(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全部长期资金的总成本。一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时,可分别选用账面价值、市场价值、目标价值权数来计算。
任何一家企业的筹资方式都是多样化的。在筹资决策时,仅掌握个别资本成本是不够的,需要计算全部长期资金的成本,全部长期资金成本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即以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计算求得的。
(四)边际资本成本
1. 概念及用途
边际资本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边际资本成本也是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是追加筹资时所使用的加权平均成本。
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资本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其筹集的资金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来的资金成本就会增加。在企业追加筹资时,需知道筹资额在什么数额上便会引起资金成本怎样的变化,这就要用到边际资金成本来决策。
2. 边际资金成本的计算。
(1) 计算筹资突破点
筹资突破点是指在保持某资本成本率的条件下,可以筹集到的资金总限度。在筹资突破点范围内筹资,原来的资金成本率不会改变;一旦筹资额超过筹资突破点,即使维持现有的资本结构,其资金成本率也会增加。
筹资突破点的计算公式为:
筹资突破点 =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筹集到的某种资金额/该种资金在资金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2) 计算边际资金成本
根据计算出的突破点,可得出若干组新的筹资范围,对各筹资范围分别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即可得到各种筹资范围的边际资金成本。
二、财务杠杆
(一)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的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
财务风险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是债务资本比率的高低。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家们常常发现,销售收入发生很小变动时,往往给利润额带来较大的变动。比如:93年可口可乐公司实际销售收入比92年计划额增长6.8%,同期净利润却增长了30.8%。另一家公司销售收入下降3.6%,其净利润却下降了19.4%。这种情况并不是一家公司特有的,原因何在呢?这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政策和融资政策的结果。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之为杠杆作用。为了介绍有关内容,我们将损益表与财务管理内容的关系列如下表,以加深理解:
项目 财务管理内容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有风险(不稳定)
-变动成本 假设稳定
边际贡献 变化程度与收入相同
-固定成本 经营杠杆(经营政策决定)
息税前利润 更不稳定,经营风险
-按固定利率支付的利息 财务杠杆(融资政策决定)
税前利润 更加不稳定,财务风险(对息税前利润)
-所得税 税务规划,假设税率稳定
税后利润 股东收益和风险,总风险(对边际贡献)
-付给股东利润 股利政策
留存收益 内部筹资,加入资产负债表
(二) 经营杠杆系数
1. 经营杠杆系数计算
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常常使用经营杠杆来衡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它是息前税前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OL----经营杠杆系数; △ EBIT----息前税前盈余变动额;
EBIT----变动前息前税前盈余;
△Q--销售变动量;
Q--变动前销售量。
为了便于应用,经营杠杆系数可通过销售额和成本来表示。其又有两个公式:
公式一:
式中:DOLQ--销售量为 Q时的经营杠杆系数;
P--产品单位销售价格;
V--产品单位变动成本;
F--总固定成本。
公式二:
式中:DOLS- 销售额为 S时的经营杠杆系数;
S - 销售额;
VC - 变动成本总额。
2. 经营杠杆系数表达的问题
(1)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说明了销售额增长(减少)所引起利润增长(减少)的幅度。
(2)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销售额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3) 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前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增;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后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减;当销售额达到盈亏临界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此时企业经营只能保本,若销售额稍有增加便可出现盈利,若销售额稍有减少,便会发生亏损。
3. 控制经营杠杆的途径
企业一般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金额、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降低经营风险。
(三)财务杠杆系数
1.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
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表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示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公式还可以推导为:
式中: I- 债务利息。
2.财务杠杆系数说明的问题
(1) 财务杠杆系数表明息前税前盈余增长引起的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
(2) 在资本总额、息前税前盈余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预期每股盈余(投资者收益)也越高。
[例]:某企业基期销售收入为300万元,息税前盈余为20万元:
预期销售收入360万元,息税前盈余44万元。
销售收入变化百分比=(360-300)/300=20%
息税前盈余变化百分比=(44-20)/20=120%
经营杠杆系数 (DOL)=120%/20%=6
经济意义: 销售收入每变动1%,息税前盈余将变动6%,是销售收入的6倍。
3.控制财务杠杆的途径
负债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总杠杆系数
1.总杠杆系数的计算: 通常把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总杠杆的作用程度,可用总杠杆系数表示,它是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2. 总杠杆作用的意义:
(1) 从中能够估计出销售额变动对每股收益造成的影响。
(2) 可看到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为了达到某一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组合。
二、 资本结构
(一) 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
判断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仅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还受到销售水平的影响。处理以上三者的关系,可以运用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每股收益 EPS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定义,能够满足下列条件的销售额(S)或息前税前盈余(EBIT)就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计算公式为:
在融资分析时,当销售额(或息前税前盈余)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或息前税前盈余)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当销售额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二) 最佳资本结构的判断标准
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而不一定是每股盈余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金成本也一定是最低的。
案例:某企业计划年初的资金结构如下,
资金来源 金额(万元)
长期债券,年利率9% 600
优先股,年股利率7% 200
普通股,40000股 800
普通股股票每股票面额200元,今年期望股利为20元,预计以后每年股利增加5%。该企业所得税率为50%,假定发行各种证券均无筹资费。该企业现拟增资400万元,有以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发行长期债券400万元,年利率10%。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还可增加6%。但由于增加了风险,普通股市价将跌到每股160元。乙方案:发行长期债券200万元,年利率为10%。另发行普通股200万元。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再增加5%。由于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价上升到每股250元。问那种方案较好。
资本结构理论
指企业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的比例关系。
1、资本结构原理
①、净收入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的价值就越大。
②、净营运收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按这种观点推论,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筹资决策无关紧要。
③、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而会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超过一定程度地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成本便会上升。
④权衡理论(MM理论)
认为由于所得税法允许债务利息费用在税前扣除,在某些严格的假设下,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MM理论的发展,提出了税负利益——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
企
业
价
值
VU
V2
D1 D2 负债比率
上图说明:①负债可以为企业带来税额庇护利益。
②、最初的MM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事实是各种负债成本随负债比率的增大而上升,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息前税前盈余会下降,同时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会增加。
③、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破产成本不明显;当负债比率达到D1时,破产成本开始变得重要,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开始被破产成本所抵消;当负债比率达到D2点时,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恰好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优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破产成本大于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2、最佳资本结构
公司资本成本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W)来表示,
加权平均 税 前 债务额 权益本
= 债务资本 × 占总资 ×(1-所得税率)+ 权益资成本 × 占总本
资本成本 成 本 本比重 比 重
第五章 投资决策
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包括固定资产购置,存货购置等,对外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其他投资。
本章内容主要是项目投资评价,项目投资评价也称为资本预算。资本预算问题,前提是有一个投资创意,这绝非易事。一般说来,创意来自公司内部。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其进行评价。
本章为《财务成本管理》的重点章,涉及本章的试题一般具有难度大、灵活多变、结合实际的特点。在把握本章时,首先要熟悉基本概念、熟记基本公式、弄清教材中的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在今年教材中有三节,主要内容:
第一节是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是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贴现率、贴现的项目评价方法和非贴现的项目评价方法。这节内容非常重要,它是理解全章内容的基础、前提。
第二节是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应用,主要内容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所得税与折旧对投资的影响。
第三节是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主要内容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项目现金流量的概念和构成;判别现金流量的相关性及应注意的问题;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的计算和使用;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和使用;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
本章难点问题是:区别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净现值法应用中如何确定贴现率;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和应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基本思路、计算和应用;肯定当量法的基本思路、计算和应用。
三、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1.项目现金流量
(1)概念:所谓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投资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
(2)要点:在理解现金流量的概念时,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① 是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是特定项目引起的;
② 现金流量是指"增量"现金流量;③ "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它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包括项目需要投入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或重置成本)。 例如,一个项目需要使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材料等,则相关的现金净流量是指它们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账面成本。
2. 分类: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概念。
(1)现金流出量:是指该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 现金流出量的表现为: ① 购置生产线的价款:可以一次性支出,也可以分几次支出。
② 垫支流动资金:于投产日垫支,生产线终结时收回。
(2)现金流入量:是指该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
现金流入量的表现为:
① 营业现金流入:生产线投产后,增加的销售收入,扣除有关的付现成本增量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
营业现金流入=销售收入-付现成本
或:营业现金流入=利润+折旧
式中的"销售收入"是指项目投产后每年增加的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是指需要每年支付现金的成本,成本中不需要每年支付现金的部分称为非付现成本,其中主要是折旧,另外还包括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额等。在考虑所得税因素的情况下,式中的"利润"是指税后利润。
② 生产线出售(报废)时的残值收入;
③ 收回的流动资金。
(3)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期,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净流量为正值;反之,净流量为负值。
3.在实务中更重视按时间划分现金流量:
(1)初始现金流量:购买设备价款、运费、安装费等购置总支出;旧设备出售收入;旧设备出售收入纳税;垫支流动资金。
(2)设备寿命期内现金流量:税后增量现金流量;费用节约带来的现金流入;纳税的影响。
(3)终结现金流量:残值收入现金流量;残值的纳税影响;间接清理费用;收回垫支的流动资金。
4.现金流量的估计
确定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企业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
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进行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与此相反,与特定决策无关的,在分析评价时不必加以考虑的成本是非相关成本,包括:沉入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2)不要忽视机会成本。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其他投资机会可能得到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② 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③ 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④ 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3) 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
(4) 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
(二)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方法
1.净现值法
(1)概念: 所谓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净现值,就是将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按预定贴现率折算为它们的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
(2)计算公式:
净现值(NPV)= ∑现金流入现值 - ∑现金流出现值
(3)贴现率的选择
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一种办法是采用公司的资金成本,另一种办法是根据公司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来确定。
(4)净现值的运用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不可行。
(5)优缺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确定贴现率比较困难;不同规模的独立投资项目,净现值不等,不便于排序。
2.现值指数法
(1)概念:所谓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亦称现值比率、获利指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率等。
(2)计算公式:
现值指数(PI)=Σ现金流入现值/∑现金流出现值
(3)现值指数的运用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 l,投资项目报酬率= 预定的贴现率,方案不可行。
(4)优缺点:克服了净现值法不便于不同规模项目比较的问题,可以进行独立投资机会获利能力的比较。这是因为现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率;而净现值是绝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益;但选择不同的贴现率,各方案的优先次序会变化。
3.内含报酬率法
(1)概念:所谓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 (2)内含报酬率(IRR)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逐步测试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非年金形式。计算方法是,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
②"年金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相等,符合年金形式,内含报酬率可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表来确定,不需要进行逐步测试。
(3)内含报酬率法的运用
IRR>必要报酬率,方案可行;
IRR<必要报酬率,方案不可行;
独立投资机会,IRR大的优先。
(4)内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比较:内含报酬率是相对数,净现值是绝对数。在评价方案时要注意到,比率高的方案绝对数不一定大,反之也一样。如果两个方案是互相排斥的,要使用净现值指标,选择净现值大的。如果两个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应使用内含报酬率指标,优先安排内含报酬率较高的方案。
内含报酬率与现值指数比较: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方案。现值指数法,要求事先设定一个适合的贴现率,以便计算现值;内含报酬率法,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只在取舍方案时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资金成本或最低报酬率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
4.回收期法
(1)概念: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出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它代表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
(2)计算方法:
公式法:原始投资一次支出,每年现金净流入量相等时采用。
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累计法:每年现金净流入量不等,或原始投资是分次投入时采用。
(3)优缺点:计算简便;但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入;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不能计量方案的盈利性。
5.会计收益率法
(1)概念:按财务会计标准计量的收益率。
(2)计算公式: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3)优缺点:计算简便,与会计的口径一致;但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年平均净收益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
四、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应用
(一)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1.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特殊性
更新决策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为现金流出量。由于没有适当的现金流入,无论哪个方案都不能计算其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分析时主要采用平均年成本法。
2.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
3.平均年成本的计算有两种情况:
① 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与使用年限的比值。
② 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4. 在使用平均年成本法时要注意两点:
① 平均年成本法是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的方案,而不是一个更换设备的特定方案。因此,不能将旧设备的变现价值作为购置新设备的一项现金流入。
② 平均年成本法的假设前提是将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二)所得税和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1. 税后成本概念和计算
扣除了所得税影响以后的费用净额,称为税后成本。一般公式为:
税后成本=实际支付×(l-税率)
2. 税后收益概念和计算
由于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营业收入的金额有一部分会流出企业,企业实际得到的现金流入是税后收益。一般公式为:
税后收益=收入金额×(l-税率)
3. 折旧抵税的概念和计算。
折旧可以起到减少税负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之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其公式为:
税负减少=折旧额×税率
4. 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
在加入所得税因素后,现金流量的计算有三种方法:
(1) 根据现金流量的定义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2) 根据年末营业结果来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
(3) 根据所得税对收入和折旧的影响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收入×( l-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五、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一)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1.基本思路:高风险的项目要求有较高的报酬率,应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里所采用的较高的贴现率,就是指风险调整贴现率。计算方法为:
2. 风险调整贴现率的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是指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的,包括了风险因素的贴现率。其计算公式为: K= i十 bQ
式中:
K--风险调整贴现率;
i--无风险贴现率;
b--风险报酬斜率;
Q--风险程度。
3.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计算步骤为:
(1) 计算方案各年的现金流入的期望值(E);
(2) 计算方案各年现金流入的标准差(d);
(3) 计算方案现金流入总的离散程度,即综合标准差(D);
(4) 计算方案各年的综合风险程度,即综合变化系数(Q);
(5) 确定风险报酬斜率(b);
(6) 根据公式:K= i十 bQ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
(7) 以"风险调整贴现率"为贴现率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并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方案只有一年不确定的现金流入,在计算风险调整贴现率时,就不必计算综合标准差(D)和综合变化系数(Q)。
4. 优缺点: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优点是比较符合逻辑,广泛使用;其缺点是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在一起,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意味着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有时与事实不符。
(二)肯定当量法
1. 基本思路:先用一个肯定当量系数( )把有风险的现金收支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收支,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以便用净现值法的规则判断投资项目的可取程度。计算方法为:
式中:at为t年现金流量的肯定当量系数,它的取值在0至 l之间; i为无风险的贴现率; CFAT为税后现金流量。
2. 肯定当量系数( at): 是指不肯定的一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相当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的金额,它可以把各年不肯定的现金流量换算成肯定的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肯定当量系数的确定:
(1)根据变化系数和肯定当量系数之间的对照关系换算;
(2)根据风险报酬率和无风险报酬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换算;
(3)由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主观判断。
3.应当注意的是,肯定当量法也可以与内含报酬率法结合使用。
4.两种方法比较: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都是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两者主要的区别是:肯定当量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的分子的办法来考虑风险;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分母的办法来考虑风险。肯定当量法的优点是,克服了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夸大远期风险的缺点,可以根据各年不同的风险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其缺点是如何合理确定当量系数是个困难的问题。
案例:有三个方案,A方案投资20000元,第一年末现金净流量为11800元,第二年为13240元;B方案投资9000元,第一年末现金净流量为1200,第二年6000元,第三年6000元;C方案投资12000元,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4600元。求三个方案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设折现率为10%。
方案A:当贴现率为16%时,净现值为9。当贴现率为18%时,净现值为-499,内含报酬率为16.04%。
第五章 证券评价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债券价值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债券收益率的含义、计算和应用;债券投资的风险种类;股票价值的计算和应用;贝他系数的概念、意义和计算应用;利用市盈率估计股票价值;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计算及应用。
本章难点问题是:债券价值的计算;股票价值的计算;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应用。
一、债券评价
(一)债券的概念
1.定义:债券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向债权人发行的,在约定时间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
2.债券特征:
(1)面值:指设定的票面金额。它代表发行人承诺于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偿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
(2)票面利率:指债券发行者预计一年内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因此,债券利息要根据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来计算。
(3)到期日:指偿还本金的日期。
(4)计息方式: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
(5)付息方式:半年一次、一年一次、到期日一次总付,这就使得票面利率不等于实际利率。
(二)债券的价值 1. 概念:债券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称为债券的价值或债券的内在价值。只有债券的价值大于购买价格时,才值得购买。债券价值是债券投资决策时使用的主要指标之一。
2. 计算:债券价值计算的基本模型是:
(三)债券到期收益率
1. 概念:是指购进债券后,一直持有该债券至到期日可获取的收益率。这个收益率是按复利计算的收益率,它是能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债券买入价格的贴现率。
2. 计算方法:与计算内含报酬率的方法相同。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有"试误法"和"简便算法"两种。
(1)平价发行的每年付息一次的债券,其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利率;
(2)如果买价和面值不等,则收益率和票面利率不同;
(3)如果债券不是定期付息,而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或用其他方法付息,那么即使平价发行,到期收益率也与票面利率不同。
3.使用:到期收益率是指导选购债券的标准。它可以反映债券投资的按复利计算的真实收益率。如果高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则应买进该债券,否则就放弃。
(四)债券投资的风险
l.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避免违约风险的方法是不买质量差的债券。
2.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减少利率风险的办法是分散债券的到期日。
3.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是,投资于预期报酬率会上升的资产,例如,房地产、短期负债、普通股等,作为减少损失的避险工具。
4. 变现力风险:变现力风险是指无法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来卖掉资产的风险。避免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国库券等可在短期内以合理的市价出售。
5. 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在利率下降时,会有再投资风险。避免方法是预计利率将会下降时,应购买长期债券。
二、股票评价
(一)股票投资的概念
1.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东借以取得股利的一种有价证券。
2.股票特征:
(1)股票的价值:股票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每期预期股利和出售时得到的价格收入。股票的价值是指其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
(2)股票的价格:股票的价格主要由预期股利和当时的市场利率决定,即股利的资本化价值决定了股票价格。
(3)股利:股利是股息和红利的总称。
(二)股票价值的评估
1. 股票评价的基本模式
2. 零成长股票价值
假设未来股利不变,其支付过程是永续年金。计算公式为:
P0=D/RS
运用公式计算零成长股票的预期报酬率:
RS=D/P0
3. 固定成长股票价值
假设股利按固定的成长率增长。计算公式为:
式中:
g---固定的成长率;
D0---最近刚支付的股利(当前股利);
D1--一年后的股利(第1年股利)。
将其变为计算预期报酬率的公式为: R=(D1/P0)+g
4. 非固定成长股票价值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的公司的股利是不固定的,应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
(三) 市盈率分析
1.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表明投资人愿意用盈利的多少倍的货币来购买这种股票,是市场对该股票的评价。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股票市价/每股盈利
2.用途:
(1)用市盈率可以粗略估计股价的高低
股票价格=该股票市盈率×该股票每股盈利
股票价值=行业平均市盈率×该股票每股盈利
(2)用市盈率估计股票风险
竞争的市场上,平均市盈率在10-11之间,市盈率在5-20之间是比较正常的,市盈率过高或过低,风险都较大。各行业市盈率的正常值有区别,预期将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市盈率会普遍下降,预期公司利润增长时市盈率会上升,债务比重大的公司市盈率较低。
(四) 股票投资的风险分析
1. 贝他系数的概念:贝他系数是反映个别股票相对于平均风险股票的变动程度的指标。它可以衡量出个别股票的市场风险,而不是公司的特有风险。
2. 贝他系数表达的含义:
假如 A种股票的贝他系数等于 l,则它的风险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相同,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A种股票的收益率也上升1%;假如 B种股票的贝他系数大于2,则它的风险程度是股票市场的平均风险的2倍,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B种股票的收益率上升2% ;假如 C种股票的贝他系数是0.5,则它的风险程度是市场平均风险的一半,即市场收益率上涨1%,则 C种股票的收益率只上升0.5%。
3. 贝他系数的应用范围。
贝他系数可以反映各种股票不同的市场风险程度,因此,它成为股票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当注意,贝他系数不是某种股票的全部风险,而只是与市场有关的一部分风险,另一部分风险是与市场无关的,只与企业本身的活动有关的风险。企业的特有风险可通过多角化投资分散掉,而贝他系数反映的市场风险不能被互相抵消。
4. 投资组合的贝他系数的计算。
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即贝他系数是个别股票的贝他系数的加权平均数。它反映特定投资组合的风险,即该组合的报酬率相对于整个市场组合报酬率的变异程度。
5.资本资产定价模式
(1)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如下:
式中:
Ri- 第 i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F - 无风险收益率;
Rm- 平均风险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β- 第 i种股票的贝他系数。
(2) 公式的应用
计算个别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预期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 无风险报酬率+β(平均风险股票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计算个别股票的股票价值:
股票价值= 计算证券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式中:
Rn--个别证券的预期报酬率;
Wn--个别证券在组合中投资价值的比重;
第六章 流动资金管理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本学科的重要章节。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有:随机模式的含义、计算和应用;信用期间决策分析的思路、计算和应用?;五C"系统的内容;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基本模型及其演变形式;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公式、计算和应用;存货保险储备量的决策。
本章难点问题是:应收帐款信用期决策的计算和应用;确定现金折扣程度的计算方法;存货自制和外购的决策;再订货点的计算和确定;存货保险储备量的计算。
一、 现金和有价证券的管理
(一)现金管理的目标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做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利润。
(二)现金日常管理的策略:
l. 力争现金流量同步,如果企业能尽量使它的现金流人与现金流出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这就是所谓现金流量同步。
2. 使用现金浮游量。从企业开出支票,收款人收到支票并存人银行,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中间需要一段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不过,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时间,否则会发生银行存款的透支。
3. 加速收款。这主要指缩短应收账款的时间。做到既利用应收帐款吸引顾客,又缩短收款时间,从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4. 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指企业在不影响自己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运用供货方所提供的信用优惠。
(三)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1.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寻找使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在成本分析模式下,企业持有的现金有三种成本:
(1)机会成本。现金作为企业的一项资金占用,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它的资金成本。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越高。
(2)管理成本。企业持有现金,会发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就是现金的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3)短缺成本。企业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或付出的代价。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
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使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2. 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企业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
现金返回线(R)的计算公式:
现金存量的上限(H)的计算公式:
H=3R-2L
其中: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 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
二、应收帐款管理
(一)应收帐款管理的目标
企业发生应收帐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需要在应收帐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应收帐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款赊销;如果应收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二)信用政策的确定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1.信用期间的决策
(1)概念: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
(2)思路: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晌;与此同时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收帐费用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
(3)计算步骤:
在分析时,先计算改变信用期得到的收益,然后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据两者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① 计算收益的增加= 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
② 计算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增加
应收帐款应计利息=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金成本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③ 计算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
④ 计算改变信用期的净损益=收益增加-成本费用增加
2.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它赖帐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五 C"系统来进行。所谓"五 C"系统是指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 3. 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会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
因为现金折扣是与信用期间结合采用的,所以确定折扣程度的方法与过程与信用期间的确定一致。只不过把提供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和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加,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三)应收帐款的收帐
1.应收帐款收回的监督:实施对应收帐款回收情况的监督可通过编制帐龄分析表进行。
2.收帐政策的制定:企业对不同过期帐款的收款方式,包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的收帐政策。催收帐款要发生很多费用,一般来说,收帐费用越多,收帐措施越有力,可收回的帐款越多,发生坏帐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制定收帐政策又要在收帐费用和坏帐损失间进行权衡。
三、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企业总有储存存货的需要,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实行存货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存货管理的目标。
(二)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
与储备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等三种。
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它又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取得定单的成本。其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称为订货固定成本,用F 表示。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用 K表示;订货次数等于存货年需要量 D与每次进货批量 Q之商。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2)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用 D表示年需要量,用 V表示单价,购置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购置成本=D•V
订货成本与购置成本之和,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2.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通常用TCc表示。其中固定储存成本用K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3.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面造成的损失,通常用TCs表示。
如果用TC来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三)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l.经济订货量的概念
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进货批量,叫作最佳采购批量,也叫作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
2.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假设条件
(1)能及时补充存货,即存货可瞬时补充;
(2)能集中到货,即不允许陆续入库;
(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假设;
(4)需求量稳定,即存货全年需要量不变;
(5)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
(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买到。
3.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及其变形
(1)经济订货量( )基本模型:
(2)基本模型演变形式
每年最佳订货次数
存货总成本
最佳定货周期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
(四)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
经济订货量基本公式,是假设存货一次全部人库。但事实上,存货可能陆续人库,使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完工人库,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基本公式加以修改。
设每批订货量为 Q。由于每日送货量为P,故送货期则为:Q/P
设存货每日耗用量为 d,故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为:Q/P•d
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为:
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总成本公式为:
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还可用于自制与外购的选择决策。
(五)保险储备
1.概念:按照某一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
2.保险储备量的计算以及推广
(1) 设保险储备量下的再订货点计算公式:
再订货点(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十保险储备
(2)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公式:
式中:
TC(S、B)--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
--单位缺货成本
N--年订货次数;
B--保险储备量;
S--一次订货的缺货量;
Kc--单位存货储存成本。
(3)最佳保险储备量确定的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不同保险储备量下的总成本[TC(S、B)],然后再对比总成本,选定其中最低的。
(4)推广使用
教材举例说明了由于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至于由于延迟交货引起的缺货,也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储备量方法来解决。
第八章 股利分配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为一般章节,在历年试题中一般为客观题,考分在5分左右。其中股票股利、股票分割和股利政策要求有关的计算。
本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为: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股利分配政策,其中关键的是股利的支付比率的确定,即:将多少盈余用来发放股利,将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因为这将影响公司的报酬率和风险,使公司股票价格发生变化。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对股东和公司的影响;股票分割的含义和目的;四种股利政策的含义,确定的步骤,以及采取各种股利政策的依据。
一、 利润分配的内容
(一) 利润分配的项目
1. 盈余公积金。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应当按照10%的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当盈余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50%时,可不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由股东会根据需要决定。
2. 公益金。公益金按照税后利润的5%-10%的比例提取形成。
3. 股利。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要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之后。股份有限公司股利原则上应从累计盈利中分派,无盈利不得支付股利,即所谓"无利不分"原则。但若公司用盈余公积金抵补亏损以后,为维护其股票信誉,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用盈余公积金支付股利,不过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二)利润分配的顺序
1. 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将本年利润(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合并,计算出可供分配利润。如果可供分配利润为负数,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
2. 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按低减年初累计亏损后的本年净利润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3. 计提公益金。
4. 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5. 向股东支付股利。
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抵补亏损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发放的利润退还公司。
二、股利支付的程序和方式
(一) 股利支付的程序:
1. 股利宣告日:即公司董事会将股利支付情况予以公告的日期。
2. 股权登记日:即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也称为除权日。
3. 股利支付日:即向股东发放股利的日期。
(二) 股利支付的方式:
1. 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是以现金支付的股利,它是股利支付的主要方式。公司支付现金股利除了要有累计盈余外,还要有足够的现金。
2. 财产股利:财产股利是以现金以外的资产支付的股利,主要是以公司所拥有的其他企业的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
3. 负债股利:负债股利是公司以负债支付的股利,通常以公司的应付票据支付给股东,不得已情况下也有发行公司债券抵付股利的。
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上是现金股利的替代。这两种股利方式目前在我国公司实务中很少使用,但并非法律所禁止。
4. 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的股票作为股利的支付方式。
三、股利分配政策和内部融资
(一) 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
根据股利相关论,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有:
1.法律因素:资本保全、企业积累、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
2.股东因素:稳定的收入和避税、控制权的稀释。
3.公司的因素:盈余的稳定性、资产的流动性、举债能力、投资机会、资本成本、债务需要。
4.其他因素: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
(二) 股利分配政策
1. 剩余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肌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 设定目标资本结构,即确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
(2) 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投资所需的股东权益数额。
(3) 最大限度地使用保留盈余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
(4) 投资方案所需权益资本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再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这种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盈余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在于:
① 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稳定股票的价格。
② 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③ 稳定的股利政策可能会不符合剩余股利理论,但为了将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也可能要比降低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该股利政策的缺点在于股利支付与盈余脱节,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该政策是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是,这样做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但是,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该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率。
采用该政策的理由是:具有较大灵活性;使一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人,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四、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一) 股票股利对股东和公司的影响
1. 发放股票股利后对账面上股东权益、对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的影响。
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对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产生影响,但会发生资金在各股东权益项目间的再分配。发放股票股利后,若盈利总额不变,会由于普通股股数增加而引起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下降;但又由于股东所待股份的比例不变,每位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保持不变。
2. 发放股票股利对股东和公司的意义。
对股东而言,股票股利的意义:
第一,如果公司在发放股票股利后同时发放现金股利,股东会因所持股数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现金。
第二,事实上,有时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后其股价并不成比例下降,这可使股东得到股票价值相对上升的好处。
第三,发放股票股利通常由成长中的公司所为,因此投资者往往认为发放股票股利预示着公司将有较大发展,盈余将大幅度增长,足以抵消增发股票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心理会稳定住股价甚至反致略有上升。
第四,在股东需要现金时,还可以将分得的股票出售,有些国家税法规定出售股票所需交纳的资本利得(价值增值部分)税率比收到现金股利所需交纳的所得税率低,这使得股东可以从中获得纳税上的好处。
对公司而言,股票股利的意义:
第一,发放股票股利可使股东分享公司的盈余无须分配现金,这使公司留存了大量现金,便于进行再投资,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第二,在盈余和现金股利不变的情况下,发放股票股利可以降每股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第三,发放股票股利往往会向社会传递公司将会继续发展的信息,从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票价格。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放股票股利也会被认为是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的征兆,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加强股价的下跌。
第四,发放股票股利的费用比发放现金股利的费用大,会增加公司的负担。
(二) 股票分割的含义与目的
1. 股票分割的含义。
股票分割是指将-股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换成数股面额较低的股票的行为。
2. 股票分割后对账面上股东权益、每股盈余和每股市价的影响。
股票分割时,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加,使得每股面额降低,每股盈余下降,但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股东权益各项目金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也不会改变。
3.进行股票分割的目的。
对公司而言:
第一, 通过增加股票股数降低每股市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第二,分割往往是成长中公司行为,给人们一种公司正处于发展中的印象,这种有利信息会对公司有所帮助。
对股东而言:
第一,股票分割后各股东持有的股数增加,持股比例不变,持有股票的总价值不变。不过只要股票分割后每股现金股利下降幅度小于股票分割幅度,股东仍能多获得现金股利。
第二, 股票分割向社会传播的有利信息和降低了的股价,可能招致购买股票的人增加,反使其价格上升,进而增加股东财富。
第十二章 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了产品成本的概念;费用的特征和分类;费用的确认;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本章的重点是费用的分类方法;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一)、成本的分类
(1).按照经济性质的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三个方面的费用,进一步又可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和其他支出七大要素费用。
(2)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
费用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可分为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两大类。而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又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和制造费用。
(二)、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生产无直接联系,属于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四)、.成本计算的要求
(五)、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审核和控制,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其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六)、生产成本在各产品之间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2)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5)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分配
(6)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七)、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常用的方法有:①不计算在产品成本②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③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④约当产量法⑤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⑥定额比例法
(八)、期间费用的核算
(1).销售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2).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3).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第十三章 成本计算的方法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三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特点与计算。
(一).品种法
1、含义: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以及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都可以按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2、品种法的主要特点是:(1)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品种。(2)一般定期计算产品成本。(3)如果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二)、分批法
1、含义: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
2、分批法的主要特点是:(1)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2)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3)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三)、分步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1)分步法的主要特点是:① 成本计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② 月末需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③ 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
(2)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是:在完工产品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是指各步骤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复杂生产的企业。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反映方式,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
(3)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帐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这种方法又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第十四章 标准成本系统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属于非重点章节,
二、 重点与难点
(一).标准成本及其分类
(1)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标准成本"一词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又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2)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制定时,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
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三)、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四)、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1、标准成本系统账务处理的特点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
通常的实际成本系统,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流转过程,使用实际成本计账。在标准成本系统中,这些账户改用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要按成本差异的类别设置一系列成本差异账户,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等。差异账户的设置,要同采用的成本差异分析方法相适应,为每一种成本差异设置一个账户。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入"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
为了便于考核,各成本差异账户还可以按责任部门设置明细账,分别记录各部门的各项成本差异。
(3)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A.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B. 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应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2)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
第十五章 业绩评价
一、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属于控制的一项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一)、成本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1)定义: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特点是这个中心往往没有收入,或者有少量收入,但不成为主要的考核内容。任何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大的成本中心可能是一个分公司、分厂,小的成本中心可以是车间、工段、班组。
(2)类型:成本中心有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两种类型。
标准成本中心,必须是所生产的产品稳定而明确,并且已经知道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的责任中心。通常,标准成本中心的典型代表是制造业工厂、车间、工段、班组等。
费用中心,适用于那些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或者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费用中心包括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如会计、人事、劳资、计划等部门。
(3)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标准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是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中心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承担责任。值得强调的是,标准成本中心必须按规定的质量、时间标准和计划来进行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考核其成本,这个要求是"硬性"的,很少有伸缩余地。费用中心的考核,通常使用费用预算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
(二)、责任成本及其计算
(1) 责任成本的定义
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
(2)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计算与变动成本计算、完全成本计算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核算目的不同,计算责任成本是为了控制成本。
第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责任成本以责任中心为成本计算对象。
第三:成本的范围不同,责任成本计算的范围是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第四:共同费用在成本对象间分摊的原则不同。责任成本法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谁能控制谁负责,不仅可控的变动间接费要分配给责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间接费也要分配给责任中心。
(三)、可控成本及其确定
(1)可控成本的定义
可控成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
在理解可控成本时要把握两个要点:
第一: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
第二:区别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还要考虑成本发生的时间范围。
(2)确定可控成本的三原则
第一: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行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
第二: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务,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务的成本负责。
第三: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四)、制造费用归属和分摊方法
将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通常比较容易,而制造费用的归属则比较困难。一般依次按下述五个步骤来处理:
第一:直接计入责任中心。指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
第二:按责任基础分配。对不能直接归属于个别责任中心的费用,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
第三:按受益基础分配。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
第四:归入某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按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第五: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可暂时不加控制,作为不可控费用。
(五)、利润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1)定义: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之为利润中心。通常,利润中心被看成是一个可以用利润衡量其一定时期业绩的组织单位。但是,并不是可以计量利润的组织单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从根本目的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2)类型: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
(3)利润中心的考核:
①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 - 变动成本总额
②可控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 - 可控固定成本
③部门边际贡献= 可控边际贡献一不可控固定成本
④税前部门利润=部门边际贡献一公司管理费用
以边际贡献作为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以税前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
(六)、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内部转移价格有以下四种:
① 市场价格:在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减去对外的销售费用,是理想的转移价格。
由于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价格,通常会低于市场价格,这个折扣反映与外销者有关的销售费,以及交货、保修等成本,因此,可以鼓励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
② 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转移价格,即双方部门经理就转移中间产品的数量、质量、时间和价格进行协商并设法取得一致意见。
成功的协商转移价格依赖于下列条件:首先,要有一个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两个部门经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某一价格。其次,在谈判者之间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再有,最高管理阶层的必要干预。
③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这种方法要求中间产品的转移用单位变动成本来订价,与此同时,还应向购买部门收取固定费,作为长期以低价获得中间产品的一种报偿。按照这种方法,供应部门收取的固定费总额为期间固定成本预算额与必要的报酬之和,它按照各购买部门的正常需要量比例分配给购买部门。此外,为单位产品确定标准的变动成本,按购买部门的实际购入量计算变动成本总额。
④ 全部成本转移价格:以全部成本或者以全部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可能是最差的选择。首先,它以目前各部门的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润,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其次,在连续式生产企业中成本随产品在部门间流转,成本不断积累,使用相同的成本加成率会使后序部门利润明显大于前序部门。因此,只有在无法采用其他形式转移价格时,才考虑使用全部成本加成办法来制订转移价格。
制订转移价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利润中心都能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另一个是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生产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的数量,购买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
为了兼顾业绩评价和制定决策,使我们很难找到理想的转移价格,而只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基本满意的解决办法。
(七)、投资中心的特点和考核指标
1、特点:投资中心是指某些分散经营的单位或部门.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订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经理不仅能控制成本和收入,而且能控制占用的资产。因此,不仅要衡量其利润,而且要衡量其资产,并把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产联系起来。
2、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三种选择: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部门的税前净利润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税前净利润/该部门拥有的资金额
投资报酬率是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该指标的不足之处是,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金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 部门利润 - 部门资产应计报酬 = 部门利润 - 部门资产 × 资金成本率
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金成本。不足之处是,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3)现金回收率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现金回收率。
现金回收率=营业现金总量/总资产
这个指标可以检验投资评估指标的实际执行结果,减少为争取投资而夸大项目获利水平的现象。
由于现金回收率是一个比率指标,也会引起部门经理投资决策的次优化,其情况与投资报酬率指标类似。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使用剩余现金流量指标来评价部门业绩。
剩余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净流入 - 部门资产 × 资金成本率
第十六章 财务计划
本章为重点考核章,学习本章应重点是掌握 (1)财务预测的步骤及销售百分比法;(2)本量利分析;(3)预算编制的过程。
一、 本章内容框架
本章是介绍财务管理三大职能之一的计划职能,从章节内容来看,财务预测、现金预算的编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本量利关系方程式;盈亏临界分析;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各种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主要是作为相关章节的基础。要求考生应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掌握,对基础问题要理解。
二、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销售百分比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外部融资额与销售增长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可持续增长率的确定;现金预算的编制;本量利关系方程式;盈亏临界分析;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各种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
(一)财务预测
1.财务预测的意义和目的
财务预测是指估计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财务预测是融资计划的前提。财务预测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财务预测的真正目的是有助于应变。
2.财务预测的步骤
财务预测的基本步骤为:(1)销售预测(2)估计需要的资产(3)估计收入、费用和保留盈余(4)估计所需融资
3.销售百分比法
财务预测销售百分比法,首先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预计销售额和相应的百分比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然后利用会计等式确定融资需求。具体方法有:根据销售总额确定融资需求和根据销售增加量确定融资需求两种方法。研究外部融资与销售额增长关系时,还需进一步讨论:外部融资额占销售额增长的百分比、仅靠内部融资的增长率、外部融资需求的敏感分析和可持续增长率。
4.可持续增长率
(1)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假设条件如下:
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结构,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
公司目前的股利政策是一个目标股利政策,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
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发售新股,增加债务是其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
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并且可以含盖负债的利息;
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将维持当前的水平。
在上述假设条件成立时,销售的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相等。
(2)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
因此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应注意,"权益乘数"是用"期初权益"计算的,而不要用期末权益计算。
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也可以全部用期末数和本期发生额计算,而不使用期初数。
(3)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通过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是两个概念。可持续增长率是企业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而实际增长率是本年销售额比上年销售额的增长百分比。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
如果某一年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与上年相同,则实际增长率等于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如果某一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比率有一个或多个数值增加,则实际增长率就会超过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如果某一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比率有一个或多个数值比上年下降,则实际销售增长就会低于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公式中的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了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
5.财务预测的其他方法包括:使用回归分析技术、通过编制现金预算预测财务需求和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预测。
(二)利润规划
1.本量利关系方程式
(1)损益方程式。
①基本损益方程式。
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这个方程式是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方程式,它含有相互联系的5个变量,要求给定其中4个,能够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②基本损益方程式的两种变形。
第一,包含期间成本的损益方程式:
税前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产品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销量-(固定产品成本 + 固定销售和管理费)
第二,计算税后利润的损益方程式:
税后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1-所得税税率)
(2)基本的边际贡献方程式。
利润 = 销量×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3)边际贡献率方程式。
利润 = 销售收入 × 边际贡献率 - 固定成本
2.盈亏临界分析
(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计算。
(2)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计算。
3.利用安全边际和边际贡献率计算利润
(1)安全边际计算。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它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安全边际计算公式为:
安全边际 = 正常销售量 -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2)利用安全边际和边际贡献率计算利润。
利润 = 安全边际 × 边际贡献率
由于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扣除变动成本后的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因此,只能为企业收回固定成本,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安全边际部分的销售减去其自身变动成本后即为企业利润。
4.各种因素变动分析
(1)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这个问题是研究当产销量、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发生变动时,测定其对利润的影响。主要方法是将变化了的参数代入本量利方程式,计算变动后的利润。
(2)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有关条件。
这个问题是研究当目标利润发生变动时,分析实现目标利润所需的产销量、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计算方法是将利润作为已知数,而其他因素是待求的未知数,仍然是利用本量利方程式来计算。
① 采取单项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② 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5.盈亏转折分析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和固定成本变化,会影响利润的高低。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企业利润消失,进入盈亏临界状态。敏感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能引起目标发生质变的各参数变化界限,其方法称为最大最小分析。
(1)计算单价的最小值。
单价下降会使利润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利润将变为零,这时的单价是企业能够忍受的单价最小值。
(2)计算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
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逐渐趋近于零,此时的单位变动成本是企业能忍受的最大值。
(3)计算固定成本最大值。
固定成本上升会使利润下降,并趋于零。此时的固定成本是企业能够忍受的最大值。
(4)计算销售量的最小值。
指使企业利润为零的销售量,它就是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最大最小分析既可以分析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使企业盈利转为亏损,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亏损企业,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才能使企业扭亏为盈。
6.各因素敏感系数的计算及含义
各因素变化都会引起利润的变化,但其影响程度不同。有的因素发生微小变化,就会使利润发生很大变动,这类因素被称为敏感因素。但有些因素发生变化后,利润的变化不大,这类因素被称为不敏感因素。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为敏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敏感系数 =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敏感系数反映了各因素变动百分比和利润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即当各因素升降1%时,利润将会随之上升或下降百分之几(正号为同向变动,负号为反向变动)。
(1)单价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最敏感的是单价,单价敏感程度表明单价每降低(或上升)1%,利润将失去(或增长)百分之多少。
(2)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敏感程度其次的是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表明,单位变动成本每上升(或下降)1%,利润将减少(或增加)多少个百分比。
(3)固定成本的敏感程度。
诸因素中敏感程度排在最后的是固定成本,它表明固定成本增加时,利润将等量减少。
(4)销量的敏感程度。
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亦称经营杠杆系数。杠杆作用是指销售的较小变动会引起利润 较大的同向变动。
敏感系数提供了各因素变动百分比和利润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关系,但却不能直观地显示变化后的利润值和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编制"敏感分析表"和"敏感分析图"。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
1.全面预算的内容
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预算之间的主要联系为:
①根据长期销售预算确定本年度的销售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②本年度销售预算是年度预算的编制起点,按照"以销定产"原则确定生产预算、销售费和管理费预算;
③根据生产预算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
④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是有关预算的汇总;
⑤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全面预算的汇总。
2.全面预算的作用
企业预算的作用为:
①企业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
②协调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工具;
③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标准;
④工作成绩考核的依据。
3.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要重点把握各项预算的编制顺序,以及各项预算相互衔接,主要数据的来源和各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
4.编制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的内容,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的计算,以及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
现金预算实际上是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的汇总,以及收支差额平衡措施的具体计划。现金预算的编制,要以其他各项预算为基础。
编制现金预算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编表时要考虑两个因素:
①"现金多余和不足"。该项目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的差额。差额为正,说明收入大于支出,多余部分的现金可用来偿还借款,或者用于短期证券投资。差额为负,说明支出大于收入,现金出现不足,应向银行取得新的借款。
现金预算的编制,以各项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现金预算的目的在于资金不足时筹措资金,资金多余时及时处理现金余额,并且提供现金收支的控制限额,可以发挥现金管理的作用。
5.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①预计损益表的编制。
②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一、财务计划(预算)的内容
财务预算是公司在某一会计年度按照经营计划管理的要求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所作出的预计。它是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公司财务控制和考核的依据。其内容如下:
1、财务预算的总体目标
包括年度目标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目标费用;预计年未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预计现金流入总额、现金流出总额、净现金流量。
2、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
3、预计管理费用明细表、预计成本明细表;
4、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毛利计划明细表;
5、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计划明细表;
6、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明细表;
7、重大筹资、投资计划明细表;
8、劳动工资计划表。
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1、弹性预算,是在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收入、成本同飞行小时之间的关系,按不同的预算期飞行时间水平标准编制的预算。
2、零基预算,是以上年度的各种费用项目的实际数为基础,然后对计划期内可能会使各项费用发生变动的有关因素加工认真细致考虑,参照目标降低额,最后确定这些费用计划期应增减的数额。
3、加权平均法,是以上年度实际数和计划为基础,分别确定权数,计算本年度计划数。
三、财务预算编制的依据
1、上年度财务报告及有关财务资料;
2、生产经营资料,如材料消耗单;
3、市场情况及未来合同预测;
4、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
5、工资标准及人工费资料。
四、财务预算编制的程序
1、确定总目标;
2、编制生产量计划和材料消耗、人工费计划;
3、各单位、各部门上报收入、费用、成本计划控制数、固定资产购置计划;
4、综合平衡,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控制指标;
5、下达计划,定期进行考核,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